中医把脉的确是一门很独特的技术,比如把中医和西医两方面的医生放在一起,给同一个病人诊脉,西医在给患者诊脉的时候,通常会拿着钟表,数数一分钟脉搏跳动多少次;而中医在给患者诊脉的时候,什么也不需要拿,手放在脉位上,静气凝神,就能知道患者的脉搏快慢,是否正常,大致一分钟跳动多少次,都一目了然。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中医把脉讲究的是天人相应,是按照大自然的节律来诊察的。
这在《濒湖脉学》里就有这样的记载,“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则”。这里的意思是,在给患者把脉的时候,首先要把自己的呼吸调整均匀,当自己的呼吸匀称之后,就可以给患者诊脉了,一般一呼一吸脉搏跳动四次,偶尔跳动五次,那就是正常的脉率次数,至于是否是正常脉,还需要综合很多因素考虑,比如说脉搏是否和缓有力,是否没有歇止的地方,是否在时令季节的正常范围内,等等。由此可见,中医诊脉是一个高深而又复杂的系统。
看到这里,问题来了,为什么是一呼一吸脉动四次,而不是脉动五次为正常呢?这个按照大自然的季节更替来决定的,这是按照天文历法的演算方式来计算的。一年有几季?显然是四季。但是一年四季又不是一个恰好的整数,所以有时候季节变换的会相对比较复杂,为了使得这个寒暑更替正常化,于是就有了置闰的方法,置闰的目的是为了平衡。所以人体脉动也一样,一呼一吸,脉动四次是正常,偶尔五次属于置闰,也是正常的,如果一呼一吸都是五至,那就不对了,不可能每年都有闰年或闰月啊!
假如在诊脉的时候,脉动频率并不是四至五次,多了或者少了,那又是怎么回事呢?《濒湖脉学》这样补充道,“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意思是说,如果脉搏一呼一吸跳动的次数至于三次以以下,那就是迟脉,脉搏出现迟脉,那一定的寒气凝聚所致。如果脉搏一呼一吸跳动次数大于五次,也就是六次以以上,这种脉象称之为数脉,脉搏出现数脉,大多是热气侵袭所致。
如果脉搏越来越慢或者越来越快,那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个在古今脉学里,有一个流传比较广泛的歌诀,前半句是“一息四至号平和,更加一至大无疴。三迟二败冷危困,六数七极热生多”,这里分别从一息四至五至的中心点向两端开始滑动,不过这个时候的情况还不算特别危急。而后半句是“八脱九死十归墓,十一十二绝魂瘥。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死非怪”,这就是从中心点向两边滑的太远了,到了难以挽回的地步了。
对于脉象从正常脉为中心点的两极分化,《濒湖脉学》说的很清楚,即“转迟转冷,转数转热,迟数既明,浮沉当别”。意思是,越慢代表着越冷,越快代表着越热。既然快慢的问题搞清楚了,那也需要明白一下浮沉的位置,哪怕是一呼一吸四至五至,也要搞清楚是在浮分还是在沉分,如果是迟脉、数脉,也一样要清楚是在浮分还是在沉分,因为浮沉自有玄机,若不分浮沉、不辨快慢,则诊脉一途,必黯淡无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