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教学补充资料

2011年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各学段学生的词义学习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一二年级: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三四年级: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五六年级: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由上可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年版)》对学生理解词义的要求逐年段提高,从

低段的“了解”,到中段的“理解”、体会词的作用,再到高段的“辨别”、“感情色彩”;并且提出了了解词义的三个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借助字典、词典。在理解词义的同时,还要注意积累词语。

二、词义教学要则

1.把准词义教学的阶段性

在小学五、六年级的语文学习中,词义教学一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但是,在不同阶段由

于内容、任务的差异在教学指导上也有一定区别。

(1)从词义教学的过程看。在一年级,学生的词义学习基本上是与识字教学紧密相连的也就是,生字词即要求学生掌握的新词,简短的课文中并不需要“挖掘”更多的新词,集中植力抓好识字教学,抓好生字的字义,即新词的词义,也就主要地抓好了一课书的词义教学从二年级开始,除了要继续抓好生字词教学外,还需要“寻找课文中的其他新词。到了高年级,词义教学将完全纳入阅读教学中。教师将根据阅读的需要开展词义教学,并使词义教学成为推进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2)从掌握词义的要求看。小学生学词,首先大量接触单音的基本词,“山、水风、云”之类,

这些词义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具体性、稳定性,学生主要通过具体事物的形象,联系生活实际

来把握词义。这些词是整个词义教学的基础,而后,双音节常用词大量出现,各种构词结构的词逐步呈现在学生面前,他们要学习用各种合适的方法去把握词义。随之,熟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到了高年级,又将出现各种形象丰富、表达细腻的词,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解概念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词的附加意义,表达色彩,学会区别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学生们就这样一步一步走进词汇的殿堂。

从释义的方法看。释义的方法有许多种类。低年级当用比较直观的方法,中高年级可以运用素分析、词义辨析等方法。

2.认真做好“选择”工作

(1)词的选择除了生字词以外,一篇课文中出现的词语是很多的,不可能也不需要全部都抓。这就需要“选择”。选择的标准大致有以下几条:

其一,从词语在课文中的地位看,要选择表现课文重点、课文主题的词语。

其二,从学生的学习基础看,要选择学生比较陌生、不太了解的词语,包括带有文言色彩的

词语、成语等。

其三,从词语的特点看,要选择有训练的基础价值或普遍价值的词语。

(2)释义方法的选择。解释词义的具体方法有许多,根据词语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实际,要选择合适的方法。例如,同样是复合词,在不同的年级,释义的方法并不一样。

斯霞老师在教授一年级学生理解“饱满”一词的词义时是这样进行的。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颗颗稻粒多饱满。”斯老师要同学们用“饱满”造句。学生说:“麦子长得很饱满。“豆子长得很饱满。”这时斯老师忽然走到教室门口,胸脯略略挺了挺,头微微扬了扬,两眼炯炯放光,问学生:你们看,老师今天精神怎么样”大家不约而同地回答:“老师精神饱满!”而后斯老师又让学生们挺起小胸膛。—教饱满”,斯老师没有涉及构词特点,她先用造句的方式让学生“意会”了“饱满”的基本义“丰满”,接着用自己的身体直观让学生“意会”了“饱满”的引申义“充足”。

有个教师在教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一夜的工作》一课时这样引导学生学“审阅”一词:讨论时,有同学认为是“审查”的意思,也有同学认为是看得仔细。前者是抓了“审”,丢了“阅”后者是一种想当然的解释,认为周总理一定看得非常仔细。此时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先解释语素再解释整个词语的方法。用了这个方法,学生说得很好“审”是审查,“阅”是阅读,“审阅”就是审查阅读。这时再让学生说说“审阅”与“仔细地看”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审阅”一定是仔细地看,但仔细地看不一定是“审阅”。比如我们小朋友阅读一份材料,即使非常仔细,也不能说“审阅”,因为这份材料是不会要小朋友来审查的。这位老师让学生采用语素分析法理解词义,并用比较法提示了运用时要注意的地方。

当然,就某个词而言,释义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要选择最恰当的。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展开教学

把词义解释置于语言环境中,不仅使词义单一了也能使学生对词义的理解更加具体形象,因而更深入地进入脑海。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在《桂林山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清”是需要讲读的重点词。“清”有“纯洁无混杂的东西”、“寂静”、“公正廉洁”等意义,在这里当然是第一项意义。但如果停留于此是不够的。联系下文,学生就可体会“清”是如何之“纯洁无混杂的,就连江底下的沙石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样的词义学习是十分有意义的。

把词义解释置于语言环境中,还能让学生对词义的理解更细腻、更精准。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中有一句话:“老虎被蒙住了,松开爪子。”“蒙住”是什么含义呢

生:“蒙”,我查了字典,是讲“欺骗”,这里是老虎被狐狸欺骗了。

师:“蒙”是欺骗,“被蒙住”在这里不全是受骗了。你们再读读课文的上下句

想想。

(生默读课文)

生:老虎听狐狸这样说,看到大家这样做,它弄不清是怎么回事了。

生:老虎给狐狸搞糊涂了。

师:对了,这里的“蒙住”是说老虎听了狐狸的话被搞糊涂了。

联系上下文,“蒙”、“被蒙住”的意思更加确切了。

4.引导掌握方法,扩展学习

从方法上引导学生,让他们逐步掌握方法,自主学习,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他们从不会到会,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适度的引导解释词义的种种方法,积累词语的各种途径,教师们要一步步教,又要一步步“放”。每一种方法的教学,都有一个逐步放手的过程。最终,在小学毕业时学生将达到应有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导语、启发语、讲解语、评价语、结语等都有一个引领的“度”的问题,需要认真把控。

词语学习完全依赖课堂是不行的,也是不现实的。社会上层出不穷的新老词语的各种形

式的呈现、交流,时时出现在学生们的生活中。引导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基础上,适当地扩展学习,不仅能提高他们学习语言的兴,也能提升他们学习语言的效果

三、释义的要求与方法

1.释义的要求

解释词义的标准是什么是追求精确,还是允许模糊是要求“能言说”,还是允许“意会”对精确与模糊,要辩证地看,具体地看。有时需要精确,有时可以模糊,有时可以是精与模糊的组合同样,“意会“也应是理解词义的一种方法。

斯霞老师对一年级学生解释“祖国”一同的案例值得我们研究。

师:什么叫“祖国

生:“祖国”就是“国家

师:美国是一个国家,日是一个国家,我们能说美国,日本是祖国吗(顺势反

间,提出疑惑)

生:(发觉有问题,但不知如何作答)

师: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爷爷、奶奶的爷

爷、奶奶,祖祖辈辈生活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我们的祖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们自己的国家”这一解释中,“国家”的含义并没有具体解释,让学生的生活感受来弥补,“我们自己的这样的说明是极其重要、十分准确的,得十分明白,学生也能理解。所以斯老师对“祖国”的解释是“精确”与“模糊”的有机组合。

2.释义的方法

(1)最基本的方法——联系上下文。前面已经说过,任何词在课文中的意义都是确定的,所以,解释词义无论如何也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把“联系上下文”定为释义的最基本的方

法是合适的。

当然还有多种释义的方法,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必须与“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或者说,所释之义都要受到“上下文”这一具体语言环境的“检验”值得注意的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年版)》在各年段的词义教学中,都提到了联系上下文”这一基本方法。

(2)最通用的方法——查字典,找注释。学生学习的任何常用词都可以从字典、词典中找

到答案。故而,这是最通用的方法。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并不要求字字(词词)查字典、词典,要做具体分析。学生从一年级

第二学期或二年级起就接受查字典方法的训练,但真正利用字典解释词义一般要从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始,中高年级使用得较为频繁。开始阶段,教师要“指定”一定的字(词)让学生查词义,到了高年级的某个时段,应让学生自由地运用字典词典,养成查字典、词典的习惯。

运用查字典,词典的方法,必然是“注释”词义,注释义一定要与上下文建立关联,要与实际运用关联。教师作注释介绍,要做到确切、易懂。学生自己找注释义,教师要合理引导理解,或补充说明、举例说明等。

袁瑢老师在教《少年闰土》一课中的新词“秕谷”(秕”是生字)时,她首先问学生“秕”和“秕谷”的意思,因为学生已经查过字典,回答说:“秕就是不饱满。谷就是谷子不饱满,是瘪的。”老师说:“你们说得很对。那么枣子干了,不能说秕枣呢”学生说不能。老师进一步说明,“秕”一般只用于不饱满或空的谷子,所以是禾木旁,别的东西不饱满,或千瘪了,不能用这个“秕”字。袁老师在学生查字典基本了解词义的基础上对词的运用范围做了明确的讲解,这个词学生以后就不会用错了。

(3)直观法。直观的方法是把学生不理解的比较理性的意义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实在

地感受到。具体的办法有多种,如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动作表情直观等。

有篇低年级课文出现了“拿、灌、插、放”四个词,为使学生能理解、区别这些词,老师准备了花瓶、水和一束花。上课时,她一边演示一边讲述:“拿来一个花瓶,把水灌进花瓶里,把花枝插进去,再把花瓶放在窗台上。”随着老师的演示学生领会了这些词义。这是一种“实物直观意会法”。

结合上课画简图是一种简单有用的直观方法。老师如有画图基础,可结合讲读随时作画,

往往效果极佳。李吉林老师常常这样做,她有练简笔画的功底。教屠格涅夫的《麻雀》一课,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根据学生的回答,李老师随手用简笔画再现了课文的情景。她一口气画了四幅画,深深吸引了学生们。老师和学生都完全进入了课文情景,为之后的词义学习和篇章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有时,李老师也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自己作画,在作画过程中了解词义、了解课文。

现在,配合课文内容播放视频的情况比较普遍,在使用这一比较现代化的直观方法的同时不要忽略传统的直观方法。有的传统方法十分简便,而且有效,如斯霞老师的身体直观法、

李吉林老师的画简图等。同时,教师还要防止视频播放的滥用情况。

(4)联系生活法。有些词说的是生活中的事物,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加以展示分析,

学生就会明白词义。

(5)分析比较法。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比较、分析,能引导学生由旧知到达新知。如利用学生已知的熟词与新词作比较,这样的比较学习从低年级就开始了。中高年级,有不少

近义词、反义词、多义词的比较练习。近义词比较,用到语素对比分析法,如:创造一制造。

有些词要从范围、色彩、语体、功能等方面来区分。褒义词、贬义词的学习与比较也需合理安排。反义词有时可用加否定词的方法来理解,如:凌乱一不整齐,没有秩序。要注意的是,反义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要看语言环境。

在人教版第十册《再见了,亲人》一课中提到了“战争”、“战役”、“战斗”,这三个词怎样作区别教师先画了这样一个简图。

看了简图,学生初步明白了三个词义范围的大小。接着,老师又作了这样的讲解:“战争’的使用范围最大,它包含着若干次战役’,课文中写到的五次战役各是朝鲜战争的一个部或分。战役呢,它的使用范围又比战斗大,一次战役包括着若干次战斗。”老师还设计了这样一道填空题:“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激烈的(战役),其中夺取敌人占领的

9高地的(战斗)是最关键的一仗。”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词语的运用,学生进一步准确理解了词义。

(6)描写法。有些词义教师较难对学生讲清,或停留于“注释”学生可能还是不太明白,就可以用叙述、描绘的方法加以解释。

如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一课有“纳闷”一词

生:“纳闷”就是奇怪的意思。

师:“纳闷”究竟什么意思我们读课文再来讨论。

师:第3节,讲野兽怎么样

(生读:“森林里的野猪啦,……都很纳闷。”)

师:为什么纳闷呢

生:它们想,平时狐狸贼头贼脑的,鬼鬼祟的,今天怎么这么神气呢觉得很

奇怪。

生:野兽们想,平时狐狸总是东跑西窜的,今天怎么大摇大摆地走过来,和往常

不一样,所以纳闷。

生:书上写的,野猪啦,兔子啦,只有兔子怕狐狸,其他野兽狐狸见到都是怕的,

要逃的。今天怎么狐狸不逃走,而是大摇大摆的所以纳闷。

师:你们讲得对,这些动物脑子里有个问号,这就叫“纳闷”。

学生们通过想象描述,把字典中“纳闷”的意思“疑惑不解”理解得很清楚了。

字典、词典中对有些词义的介绍也采用了描写法。如“寒潮”:“从寒冷地带向中、低纬度地区侵袭的冷空气,寒潮过境时气温显著下降,时常有雨、雪或大风,过境后往往发生霜冻。”

(7)尝试运用法。有的词义并不需要专门解释,而是直接通过运用来体会。造句就是常用的办法。有些近义词的差别在于搭配习惯不同,这就直接用说短语、造句子的方法帮助理解。

尝试运用法还常常与其他方法结合在一起用,这样既有“理解”环节,又有“运用”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词义。上面的“饱满”例、“战争”例中,都让学生尝试运用词语。

在释义方法的选择上,并不完全是单一的,很多时候两种方法或多种方法组合使用有更

好的效果。以上不少教学实例就是这样的。

四、积累词语(包括词和词组)

积累词语,提高个人的词汇量,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水平。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应该始终注意不断积累词语。积累词语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

(1)课文及老师的讲课中,会出现不少积累词语的提示与方法。学生可利用这些提示和方法,把积累”延续下去。如:有一套教材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和四年级第一学期分别出了这样的积累题: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绿》,课文第二节的内容如下:

从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请你积累描写绿色的词语。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火烧云》,出了这样的习题:

请你按照下面的分类积累表示颜色的词语

葡萄灰血红

黑乎乎红艳艳

翠绿赭黄

显然,四年级对学生的要求有所提高。首先表示颜色的词语的类型多了,要求学生细细

琢磨每一类词的特点;其次,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的基础上扩展开来,把过去学到的内容也归纳进来,还可以把在课外阅读中学到的有关词语加以收集。

(2)利用课本的单元练习、课后附页上的“词语表”,做积累练习。“词语表”一般都是按照课文的次序编排的,可要求学生分类整理。

(3)在课外阅读时,记录、整理词语。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也会学到不少新词,以及他们认为的“好词”。要鼓励学生记录下来,积累了一定量后再加以整理。

(4)有意识地集中收集有关词语。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要收集一些词语。例如:描写

春夏秋冬的词语,描写风云雨雪的词语,描写动物植物的词语,描写人物肖像表情的词语,描写人物性格品德的词语等,每一部分还可以细分。

THE END
1.察字的组词如下: 侦察、洞察、考察、观察、勘察、觉察、访察、审察、警察、省察、察访、 督察、窥察、明察、监察、俯察、苛察、失察、诊察、探察、察验、视察、 察觉、纠察、巡察、察看、思察、皦察、神察、浅察、察只、察问、察廉、 习察、闰察、鉴察、强察、察夺、察阅、览察、询察、断察、相察、绳...http://www.kulasuoluhui.com/zhishiku/38362.html
2.“准例皆拘係”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准例皆拘係”出自宋代李覯的《寄祖祕丞》,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zhǔn lì jiē jū xì,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 “准例皆拘係”全诗《寄祖祕丞》宋代 李覯 我本山田人,好尚与众异,平生重交游,所得国无几。昨者应茂才,西行觑朝美。时当庆历初,选举宝多士。茫茫帝王州,栖栖远行子。携钱赁破屋,...http://m.ouf.cn/ju/2379163
3.推想和推测这两个词语都表示“推想”和“推测”这两个词语都表示揣度、估计、预测、猜想、可能等根据某种迹象、法则推算且没有把握的事情。 推想 释义:1、根据已知的情况推测未知的情况;2、推测、揣度。 出处:刘半农的《代自序》:“这种朋友对于他们的朋友,是怎样的心理,我真推想不出。” 推测 释义:指根据已经知道的事物来想象不知道的...http://m.qicaisi.com/bk-2433254.shtml
4.公务员名师讲义: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但在一定的时间限制下,要求考生答题既快又准,这样,个人之间的能力差异就显现出来了。可见,该测验难点并不在于数字与计算上,而在于对规律与方法的发现和把握上,它实际测查的是个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解答数量关系测验题不仅要求考生具有数字的直觉能力,还需要具有判断、分析、推理、运算等能力。http://www.yuloo.com/news/2006-09-24/19078.html
1.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秀准确理解一些词语鉴:镜子。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渠:它,指方塘。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质疑———解疑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https://www.qunzou.com/yuedu/shici/1882740.html
2.歧路亡羊文言文翻译8篇(全文)2.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题1中的关键词语“王”和“亡”。王,名词活用动词,可译为“称王”:亡,身亡。译文: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题2中关键词“解”和“东”。解,突破重围;东,名词活用动词,向东而去。译文: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后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 文言文翻...https://www.99xueshu.com/w/fileuw0yf5w0.html
3.古诗词《示儿》教学设计(通用7篇)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 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出示课件7) 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https://mip.ruiwen.com/jiaoxuesheji/2396546.html
4.考试答题技巧⑩远光灯、近光灯的考题只能使用近光灯,不准使用远光灯。 科目四考试技巧: 科目四的安全文明驾驶常识考试其实和科目一有着很多相同之处,但是科目四更加注重考核驾驶人的实际操作技能,由于学员考试前基本上没有多少实际操作经验,所以最好的技巧就是多做模拟题,做题时,把自己当成有行驶经验的`老司机,置身在试题的模拟情...http://m.fanwen.yjbys.com/xuexijihua/203200.html
5.高一语文课文《劝学》教案(精选11篇)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https://www.yuwenmi.com/jiaoan/gaoyi/3612745.html
6.《三峡》教案范文锦集九篇1、 本文语言极为精致洗练,请将下列词语积累到自己的资料本上。 重岩叠嶂回清倒影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林寒涧肃高猿长啸空谷传响 2、 简单说说它们的意思和使用环境。(看谁释得准、好) 课后巩固(自立、自给) [1]课后作业:自由写作训练,可任选一题来做。 https://www.jy135.com/jiaoan/1393965.html
7.《枣核》教案比一比、赛一赛:1、你能读准下列字词吗? 2、看看哪一组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 对于“导学稿”上的字词、词解还有无疑问,可以提出,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五)整体感知课文 读一读、找一找: 1、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思乡是爱国的一种具体表现,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有些作家通过...https://m.oh100.com/ahsrst/a/202208/581363.html
8.核舟记教案范文合集八篇(2)词语积累,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归类整理。 (解说:文言实词与应调的积累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到实处。之所以要学生分类整理,一是便于记忆掌握,二是便于发现规律,掌握语言积累的方法。) (3)学生就句读、难解词句质疑问难。 https://mip.wenshubang.com/jiaoan/2362608.html
9.一年级语文词语汇总1.定准教学目标,找准方向 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教学行为。我将本次理解词语复习课的目标定为: (1)梳理“替换法、拆词法、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聯系生活实际”等理解词语的方法。 (2)通过课内词语的理解复习来帮助学生梳理出做理解词语这类题目的具体步骤。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90s11dq7.html
10.小学语文教师个人工作计划(精选16篇)5、知识空缺多。多音字不会做,更谈不上联系词语句子读准。句子更是一塌糊涂,部分学生连“把”字句、”被”字句都不会做,大部分不会改反问句。阅读分析理解能力更谈不上。作文不上路,布局谋篇谈不上,习作又短又空,照抄例文严重,对习作不感兴趣,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gongzuojihuafanwen/gerengongzuojihua/20230315174110_6664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