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案优秀8篇

知识目标:熟读成诵,整体感知课文;

能力目标:品读文本的写法特点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人生观。教法与

学法教法:启发、探究、学案导学

学法:主动思维法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师活动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一所简陋的房屋也可以寄托作者的志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刘禹锡的传世佳作《陋室铭》。

学生走入文本情境

让学生走入情境,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引发学生学习该文的兴趣。

学案导学检测预习

通过学案导学来检查预习的情况:

1、了解作者

2、了解文体特点

3、检测词语(特别注意)

陋室()德馨()苔痕()鸿儒()案牍()调素琴()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出示课件适时补充

1、学生介绍作者

2、学生介绍文体特点,明确了题目的含义

3、学生读准字音(或到黑板注音)

学案导学教学法使学生充分的预习,能使他们在课堂上不做旁观者,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品味赏析

1、反复吟诵

教师指导:把握轻重缓急,读出节奏。本文使用了大量骈句,还要注意节奏、韵律的音乐美

录音范读,体会节奏、韵律的音乐美(教师可泛读)。

2、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作者的创作思路。

教师点拨

陋室不陋德馨

室外景景色之雅

室中人交往之雅

室中事情趣之雅

诸葛庐子云亭何陋之有

3、再读课文,师生合作,探究问题

拟人

对比

概括写法、主题1、

①学生各自朗读全文。

②学生齐读,力求做到读准字音。

③学生听读

2、学生解释词语

几名同学翻译课文

学生分析为主

3、学生自主提出最感兴趣、最有价值的问题,来考考其他的同学,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让学生养成反复诵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品析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

探索精神。

总结收获说说看,本节的目标你完成的怎样了?进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学生谈收获

让教学气氛民主和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延伸链接生活:学习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了解了作者托陋室以言志,表达自己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下面把你尝试作者的写法写的铭文宣读给大家。

师生共评联系身边的生活完成,力求达到主题明确,表达鲜明的情感态度。

同学读作品其他同学点评拓展视野,使课堂氛围达到高潮,意味无穷。

布置作业

1、课下收集刘禹锡的有关作品来进一步了解刘禹锡的思想清怀。

2、进一步完善自己的铭文。

3、对出下联:

上联赏读陋室悟德新

下联

4、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表达了主人的节操、情趣?

(教师可选择)

通过多种渠道来积累知识。

板书设计

陋室铭

托物-------言志

陋室德馨

不陋拟人

室外景景色之雅高洁傲岸

室中人交往之雅安贫乐道对比

诸葛庐子云亭何陋之有类比

一、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作者自述其意,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出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1.了解“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3.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四、教学重难点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陋室铭》缘由的故事引入

(三)指名学生总结学习古文从哪几方面入手?

(1)扫清文字障碍(读准字音)

(2)学会断句(不读破句)

(3)疏通文意(从字词句入手)

(四)检查预习

1.你预习时扫清了哪些文字障碍?大家互相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室、吾、馨、儒、牍

2.指名学生划分朗读节奏按音节划分,四字句节奏一般是:(2/2)谁能举个例子?四字句有没有不是(2/2)节奏的?(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是(1/2/1)五字句按音节划分节奏大多是(2/1/2)举例。也有(2/2/1的),举例。注意:对偶句上下节奏要一致,韵脚要读出延长音。举例。

3.现在请同学们通览全文,找出文中所押之韵脚,用三角号标出。指名学生一一说出韵脚。

(五)指导学生熟读课文

1.全班齐读,注意读的通顺,不读破句,字音正确,这是诵读文言文的第一个层次。

2.听朗读录音,提醒大家注意听朗读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

3.二步轮读(男上句、女下句)题目、作者及结句齐读。读文时要注意语气、重音、停顿、速度,这是诵读文言文的第二个层次。

4.诵读文言文的第三个层次就是要读得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谁来给大家范读一下?

(六)疏通文意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读了几遍课文,是否读懂了大意?现在四个人一组,借助课下注解疏通文意,一人口译,其他三人订正,有疑问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先逐句落实重点词,在指名学生逐句口译。

(七)与学生交流下列问题

2.陋室为什么不简陋呢?文中哪一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使陋室生辉的光点正是“惟吾德馨”(板书),作者看重的是德行的美好,而不是生活条件,所以身居陋室却不感到简陋。

3.(陋室如何不陋,如何高雅呢?作者从正面做了具体描绘,最先写了陋室什么?(板书:环境)哪一句写环境?从这一句我们感受到陋室的环境怎样?交流:别致幽雅,令人赏心悦目,以景色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

4.陋室主人交往的都是些什么人?刘禹锡擅长诗文,与白居易唱和甚多,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也是挚交好友,可见交往的都是博学多才之人。

5.作者要表明的是“陋室不陋,惟吾德馨”,为何要写交往之人呢?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交往可见陋室主人的学识身份,以交往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

6.室主人除了和情投意合的朋友交往之外,还有哪些生活情趣呢?(板书:情趣)

7.从调弦抚琴,展卷读经可见室主人怎样的情趣?高雅脱俗

8.作者崇尚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无……无……)认为案牍劳形,可见作者对官场生活持什么态度?(极端厌倦)

9.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品格?不慕名利,以清高为乐。小结:以上四句分别从环境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三方面写出了陋室主人高雅脱俗,文中没有一个“德”字,却处处可见品德之高尚,说明陋室不陋。现在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一下陋室环境及室主人的情趣,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打开大脑电视机,一边听老师描述,一边放映一幅幅画面。陋室之外,苔痕碧绿,爬上台阶,芳草青葱,映入帘笼。让我们把镜头切换到室内,是主人或邀客谈笑,纵情畅怀,或窗下抚琴,怡然自得,或展卷读经,乐而忘忧。指名学生描述一下刚才看到了什么景象,听到了什么声音?(生描述:放眼看到一片郁郁葱葱景象,用耳听到的是纵情的欢笑,悠扬的乐声)让我们用心来感受,有如此赏心悦目的美景,又有许多可以畅怀的知音,爽心的雅事,会有身居陋室之感吗?

10.行文至此“陋室不陋”似乎可以做结了,作者为什么用所居之室与名人“草庐,玄亭”相提并论?肯定此室不陋,隐隐以名人自比

11.诸葛亮和杨雄有哪些成就?诸葛亮:三国时蜀国的丞相,他辅佐刘备,功勋卓著,是著名政治家。杨雄是西汉文学家,才华横溢,文学成就斐然。

13.题目就讲“陋室”,篇末为何又说“何陋之有”?引孔子话,原话是:“君之居之,有何陋之?”隐含以君子居之,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开头的“惟吾德馨”一句遥相呼应,把个“陋室”彻底翻了过来,达到完美的思想境界。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至此全文浑然一体,戛然而止。

1.托物言志所托之物是什么?所托之言是?

2.排比,对偶——骈句

3.押韵严格,压什么韵(ing)总结:这篇不足白字的铭文,行而不陋地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性格。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资匮乏,但只要居住者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会越物质的神奇的精神力量。

(九)当堂成诵大家都非常喜欢这篇琅琅上口的铭文,我们当堂背诵下来好不好?老师教给同学们几种背诵方法:

(1)耳听背诵法(一半读文、一半试背,轮换一遍)

(2)抓文脉背诵法(看板书试背)

(3)抄读法(看一句抄一句,再看几句,抄几句,先读后抄,边读边抄)

(十)作业:背诵并笔译全文

七、板书设计

陋室铭环境斯是陋室诸葛庐交往惟吾德馨子云亭情趣类比何陋托物言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4.教师讲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回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回答)陋。用仙和龙来比?(回答)德。用名和灵来比?(回答)馨。

8.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这两句也是工整的?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答:往来。有相对?回答:无。鸿儒相对?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响水县黄圩中心学校

教学目标:

1、知识:继续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设计理念: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渗透时代观念——与时俱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读了《从三到万》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提高文化修养,要做到四个“要”。让我们来回顾一下:

(学习要循序渐进;学习要谦虚谨慎;学习要重视老师的作用;学习要诊视问题,举一反三。)

3、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

(介绍:表现文体的字:说、记、序、铭。/押韵──刨根问底: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4、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主要目的是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本文是属于哪一种呢?(称述什么功德呢?让我们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1、学生自由读。(回忆鲁迅少年读书时的情景,得出古人读书的重要方法——大声朗读。要求大声读──大声朗读)

2、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突出指导学生读好下列读音、句读。

3、让学生联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的老师教学生读书的情景,使学生知道大声朗读是学习古文的方法。学生大声读课文。

4、范读。(突出古人读书的韵味,但不必做出古人读书的姿态。)

5、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告诉学生: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大家在翻译时,不求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解。)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四、出示思考题,理解中心、写法。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看图画、看课文:不放过任何一个词──咬文嚼字)

(讨论板书:人品高尚(德馨)、景色清幽、来人不俗、生活高雅)

3、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联系点:“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①(陋室简陋狭小,陈设简单,确实简陋,而斯是陋室,有景可观,安静清幽,有鸿儒谈笑来往,可抚琴读书,无乐音乱耳,无公文劳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陋室,却不觉陋室之陋。

②联系“铭”这种文体,一是警戒自己,二是称述功德,。

(启发:抓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句子,体会作者不愿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扬名立万;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

中心意思: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板书: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③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五、集体背诵。

六、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称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

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深。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周恩来在人群嘈杂的闹市区读书)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小结: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这而从制,岂不善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七、作业。

1、课外练笔。

2、课内作业: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谈笑有鸿儒惟吾德馨

(2)解释下列带点的词。

有仙则名()惟吾德馨()

斯是陋室()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无案牍之劳形()

(3)下列句子停顿标错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下列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a、《陋室铭》,作者刘禹锡主要想告诉读者:陋室不陋,身居陋室,乐在其中。

b、《陋室铭》,主要讲刘禹锡不慕荣利、喜爱陋室的思想感情。

c、《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操。

d、《陋室铭》,通过和诸葛亮、杨子云的居室的类比,表达了作者也想建功立业、不甘寂寞的愿望。

八、板书设计:

人品高尚刨根问底

托物陋室景色清幽不陋大声朗读

来人不俗咬文嚼字

生活高雅换角度想

言志德馨: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言为心声”,语言是心灵的流露。文学作品能够折射出作者本人的认识水平、道德情操、思想趣味。认真阅读、透彻理解某一作者的作品,完全可以贴近他的心灵世界,感受其内心感受,洞悉其内在精神风貌。对《陋室铭》这样一篇“言志”“抒怀”性的作品,我们完全可以从作品本身出发,分析作品的底蕴、情趣,把握作者的思想实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一工整的对仗句是绘景。此番苔痕绿绿绿上阶,草色青青青入帘之景虽能见出陋室环境的清净幽雅,但充其量只能令作者自我陶醉,并不能给我们以美感。我们的感觉倒是,地势低而潮湿,台阶上都漫生着绿苔,亏室主人还能悠然怡然!莫非身为读书人,洒扫庭除之类的劳作不屑一动玉手吧。无论如何,绿苔漫上了台阶,室主人总脱不了生活疏懒、厌恶劳动的嫌疑。与备受北宋大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称赞的湖阴先生(杨德逢)“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相比,这位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思想境界显然逊色多了!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则是叙事。陋室主人的生活确实是单调的。他日常所能做的只是闭门弹琴,自娱自乐,此外便是翻读佛经,自我修炼,以求能够怡神养性,益寿延年。此室绝无“丝竹”与“案牍”。岂止是没有,作者简直是反感之,厌恶之。在他看来,“丝竹”是“乱耳”的,“案牍”是“劳形”的,非但无乐趣,纯然是苦不堪言,无法忍受。推究起来,这只能说是作者无远大抱负、无进取斗志的表现。既不愿意又不能够广泛地参与社会、改造现实,就只能逃避现实,离群索居,孤芳自赏了。

通过对作品内容的具体分析,陋室主人之“德”的狭隘与浅陋也就十分清楚了:生活疏懒,厌恶劳动,鄙视劳动人民,性情孤傲,逃避现实,缺乏进取斗志。这样一个并无远大抱负,缺乏高雅志趣的封建文人却要沾沾自喜地炫耀自己的“德馨”!其“馨”也就只是作者为自己的浅薄之“德”自制的美丽标签,仅仅是欺人自欺而已,并无实际价值。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4、认识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二、研讨学习:

(一)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3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4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

5.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6、探究思考在充分领略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后,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⑷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⑸无案牍之劳形(劳:)

2、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3、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4、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6、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

⑴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⑵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译句:

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

5、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虚写的是。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6、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A、①②句以山水作类比,“山”和“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

B、④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

C、⑦句虚写,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⑧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

教室地点:湖北黄石八中初一(8)班

教师姓名:miao

屏幕显示:《考试铭》内容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师:我请一位同学能否用滑稽的语调把这首《考试铭》读一遍,谁愿意?

生:读(带有方言的语言;其他同学笑)

生(齐):《陋室铭》

生(齐):简陋的房子。

师:很好,那么谁来告诉我什么是“铭”呢?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

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师:看来这位同学注意到书上的注释了,请同学们在书上做好记号。

(学生们在书上做记号)

(学生们边认真听边做记号)

师:好,我请同学读,检查大家刚才是否注意到字音和停顿的问题,其他同学认真听。

谁愿意试一试?

生:读(读完后,学生鼓掌)

师:这位同学读的字音都很准,但是停顿的位置有一处出错,同学们听出来了吗?

生:“斯是/陋室”读成了“斯/是/陋室”

师:对,就是这个地方。我们再来请一位同学读,好吗?

师:停顿注意的很好,但是在你的普通话当中要注意“z、c、s”与“zh、ch、sh”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借助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准备提问。

生:“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指的是奏乐的声音,我觉得没有什么扰乱的,他后面不是自己也在弹琴吗?

师:这个问题提的很好,这里面的“奏乐”实际是朝廷的统治阶级每日纵身于歌舞升平的靡靡之音中,所以说这种声音对于那种文人来说是很嘈杂的。其他同学还有疑问吗?

师:好,这个问题有没有同学可以帮他解答?

师:好,那我们一起看看屏幕,注意这些词的用法。(屏幕显示)

展示: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案犊之劳形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师:现在我们全班再来齐读一遍,在齐读之前,同学们想象一下古人是怎样读书的?

生:摇头晃脑的,声音拖的很长。

师: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

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同学们一起通过屏幕看

生:齐读。

上有什么规律吗?

生:有些字很押韵。

师:能具体找出是哪些字吗?

生: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师:稍微细心一点的学生应该还注意到,这些字都在第几句的后面?

生:二、四、六句等

师:也就是说都在偶句的韵脚上押韵,这也是前面我们所讲到的“铭”这种文体的特征,一般都是要用韵的。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能不看书上的注解,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师:这八个字当中哪两个字最关键?

生:德馨。

师:那么文中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屏幕显示题目)

生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生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景色之雅:可知“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雅:可见纵情畅怀、谈笑风生的情状。

生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情趣之雅:可见抚琴调弦、展卷读经的怡然情态。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生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生6:“孔子云:何陋之有?”---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屏幕显示:

山、水---陋室

点明题旨陋室不陋

仙、龙---德馨

陋清幽的环境

室具体描述博学的友人身在陋室,乐在其中

铭高雅的生活

诸葛庐何

总结全文陋室---陋自比言志

子云亭之

师:学到这里,哪位同学可以根据屏幕的内容背诵《陋室铭》?

生:背(完后学生鼓掌)

师:很不错。不过记住在背的过程当中也要注意到句子的停顿。

师:之前我请同学们自主查阅刘禹锡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的资料,那么我们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屏幕显示题目)

生:我觉得刘禹锡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有着立志为国的远大抱负。虽然他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改革,长期遭受贬谪的生活,但是这种际遇没有消磨刘禹锡与当时朝廷的腐败官员对抗的意志,正如这篇课文就是他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时所写,当地的官员是个小人,见刘禹锡遭到贬谪,就故意百般刁难他,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的这首《陋室铭》。

师:很好,这位同学将自己的见解与时代背景结合的很好,其他同学还有看法吗?

生:我觉得刘禹锡虽然有才华,但是既然朝廷不重视他,还不如像陶渊明一样隐居在山上过着田园生活,不过他还是抵挡不了官衔的诱惑,最后朝廷封了个朗州司马给他做,他也没说辞官归隐。难道他写首《陋室铭》就能表明自己清正廉洁了,要知道说是说,做是做,关键还是要看他怎么做。

生:我不这么认为,如果每一个正直无私的官员因为受了挫折就不去做官,那么朝廷不都成了腐败子弟的天下了。刘禹锡虽然遭受了这样长期的贬谪生活,但是到最后他仍然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他拿起笔杆子愤然写下这首《陋室铭》就是对他们最有力的无声对抗。

(全班鼓掌)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回答的都有自己的见解,我们最终对刘禹锡的评价是肯定的,他的不慕荣利、安贫乐道还是值得大家去学习的。不过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生:“物”指的是“陋室”,“志”指的是“德馨”。

生:齐背。

陋室铭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和情操。

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问题导入法

2、诵读教学法

3、合作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

适时解题目: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那么“铭”怎样理解?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

2、背景

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当时他热心帮助一个叫王叔文的人改革,反对宦官势力。失败后,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按规定,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于是把他安排在面对大江居的三间毛屋。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非常快乐,于是就写下了《陋室铭》表达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负。

三、诵读课文并翻译

读一读:

1、学生自读,标出难读的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

翻译全文:

1、学生合作翻译。

2、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名:动词,出名

灵:灵验,神奇。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上:长到,蔓到。

鸿儒: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通“洪”,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四、分析课文、品析语句

1、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作者怎样来描写陋室?

(1)陋室的环境如何?

回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我们的眼中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很久没有人住过,补修过,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2)而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不是)

首先作者写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拟人。

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这样,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正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陋室的环境――清幽(板书)

(3)过渡:而陋室主人都和些什么人交往呢?

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

高谈阔论的人交往。

适时提问: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教师讲解: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主人的朋友――博学(板书)

(4)过渡:当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

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板书)

(5)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的陋室不陋,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讲解: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他又想证明我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政治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人生抱负、志向远大(板书)

(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总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五、探究

1、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课文。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THE END
1.察字的组词如下: 侦察、洞察、考察、观察、勘察、觉察、访察、审察、警察、省察、察访、 督察、窥察、明察、监察、俯察、苛察、失察、诊察、探察、察验、视察、 察觉、纠察、巡察、察看、思察、皦察、神察、浅察、察只、察问、察廉、 习察、闰察、鉴察、强察、察夺、察阅、览察、询察、断察、相察、绳...http://www.kulasuoluhui.com/zhishiku/38362.html
2.“准例皆拘係”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准例皆拘係”出自宋代李覯的《寄祖祕丞》,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zhǔn lì jiē jū xì,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 “准例皆拘係”全诗《寄祖祕丞》宋代 李覯 我本山田人,好尚与众异,平生重交游,所得国无几。昨者应茂才,西行觑朝美。时当庆历初,选举宝多士。茫茫帝王州,栖栖远行子。携钱赁破屋,...http://m.ouf.cn/ju/2379163
3.推想和推测这两个词语都表示“推想”和“推测”这两个词语都表示揣度、估计、预测、猜想、可能等根据某种迹象、法则推算且没有把握的事情。 推想 释义:1、根据已知的情况推测未知的情况;2、推测、揣度。 出处:刘半农的《代自序》:“这种朋友对于他们的朋友,是怎样的心理,我真推想不出。” 推测 释义:指根据已经知道的事物来想象不知道的...http://m.qicaisi.com/bk-2433254.shtml
4.公务员名师讲义: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但在一定的时间限制下,要求考生答题既快又准,这样,个人之间的能力差异就显现出来了。可见,该测验难点并不在于数字与计算上,而在于对规律与方法的发现和把握上,它实际测查的是个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解答数量关系测验题不仅要求考生具有数字的直觉能力,还需要具有判断、分析、推理、运算等能力。http://www.yuloo.com/news/2006-09-24/19078.html
1.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秀准确理解一些词语鉴:镜子。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渠:它,指方塘。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质疑———解疑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https://www.qunzou.com/yuedu/shici/1882740.html
2.歧路亡羊文言文翻译8篇(全文)2.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题1中的关键词语“王”和“亡”。王,名词活用动词,可译为“称王”:亡,身亡。译文: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题2中关键词“解”和“东”。解,突破重围;东,名词活用动词,向东而去。译文: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后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 文言文翻...https://www.99xueshu.com/w/fileuw0yf5w0.html
3.古诗词《示儿》教学设计(通用7篇)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 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出示课件7) 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https://mip.ruiwen.com/jiaoxuesheji/2396546.html
4.考试答题技巧⑩远光灯、近光灯的考题只能使用近光灯,不准使用远光灯。 科目四考试技巧: 科目四的安全文明驾驶常识考试其实和科目一有着很多相同之处,但是科目四更加注重考核驾驶人的实际操作技能,由于学员考试前基本上没有多少实际操作经验,所以最好的技巧就是多做模拟题,做题时,把自己当成有行驶经验的`老司机,置身在试题的模拟情...http://m.fanwen.yjbys.com/xuexijihua/203200.html
5.高一语文课文《劝学》教案(精选11篇)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https://www.yuwenmi.com/jiaoan/gaoyi/3612745.html
6.《三峡》教案范文锦集九篇1、 本文语言极为精致洗练,请将下列词语积累到自己的资料本上。 重岩叠嶂回清倒影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林寒涧肃高猿长啸空谷传响 2、 简单说说它们的意思和使用环境。(看谁释得准、好) 课后巩固(自立、自给) [1]课后作业:自由写作训练,可任选一题来做。 https://www.jy135.com/jiaoan/1393965.html
7.《枣核》教案比一比、赛一赛:1、你能读准下列字词吗? 2、看看哪一组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 对于“导学稿”上的字词、词解还有无疑问,可以提出,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五)整体感知课文 读一读、找一找: 1、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思乡是爱国的一种具体表现,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有些作家通过...https://m.oh100.com/ahsrst/a/202208/581363.html
8.核舟记教案范文合集八篇(2)词语积累,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归类整理。 (解说:文言实词与应调的积累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到实处。之所以要学生分类整理,一是便于记忆掌握,二是便于发现规律,掌握语言积累的方法。) (3)学生就句读、难解词句质疑问难。 https://mip.wenshubang.com/jiaoan/2362608.html
9.一年级语文词语汇总1.定准教学目标,找准方向 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教学行为。我将本次理解词语复习课的目标定为: (1)梳理“替换法、拆词法、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聯系生活实际”等理解词语的方法。 (2)通过课内词语的理解复习来帮助学生梳理出做理解词语这类题目的具体步骤。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90s11dq7.html
10.小学语文教师个人工作计划(精选16篇)5、知识空缺多。多音字不会做,更谈不上联系词语句子读准。句子更是一塌糊涂,部分学生连“把”字句、”被”字句都不会做,大部分不会改反问句。阅读分析理解能力更谈不上。作文不上路,布局谋篇谈不上,习作又短又空,照抄例文严重,对习作不感兴趣,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gongzuojihuafanwen/gerengongzuojihua/20230315174110_6664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