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前地球上面积最大,对维持人类生存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森林生态系统是(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北方针叶林
2.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叫(
A.群落复合体
B.镶嵌群落
C.群落交错区
D.小群落
3.生物固氮的过程是将大气中的N2转化为(
A.NO3-
B.N20
C.NH3
D.N02
4.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阳坡的环境特点是(
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
B.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
C.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
D.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
5.在五大社会问题里,核心问题是(
A.人口
B.资源
C.粮食
D.能源
6.一个猴群占据某个山头,不让其他猴群进入,这一现象在生态学中称为(
A.种群调节
B.密度效应
C.自疏现象
D.领域行为
7.与K对策生物相比,r对策生物一般(
A.出生率低、寿命较短
B.出生率低、寿命长
C.出生率高、寿命较短
D.出生率高、寿命长
8.下列有关自然种群的不规则波动说法正确的是(
A.周期性的或少见的数量波动
B.周期性的或常见的数量波动
C.非周期性的或少见的数量波动
D.非周期性的或常见的数量波动
9.下列土壤分类中,属于隐地带性土壤的是(
A.碱土
B.黑钙土
C.灰化土
D.燥红土
10.下列有关生物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是热带雨林
B.冻土带的生物量最低
C.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水的最表层的生物量最大
D.森林生态系统中,树冠的最顶部生物量最大
11.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被称为(
A.Allen规律
B.Bergmam规律
C.Gause定律
D.阿利氏原则
12.地球上最耐旱,且由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或半乔木占优势的地上不郁闭的一类生物群落是(
A.稀树草原
B.草原
C.荒漠
D.苔原
13.群落与环境的关系为(
A.环境促成群落的形成
B.群落造成了环境
C.相互影响和制约
D.无关
14.关于热力学第一定律,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又称能量守恒定律
B.表述的是能量毫无损失地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C.又称能量衰变定律
D.光合作用生成物所含有的能量多于光合作用反应物所含有的能量,故不适用于热力学第一定律
15.下列属于正反馈的是(
A.湖泊污染一鱼死一再污染
B.动物增加一植物减少一动物减少
C.兔子多一草少一兔子少
D.田鼠增加一粮食减少一虫子增多
16.由于种群内个体间竞争而产生的种群分布是(
A.均匀分布
B.随机分布
C.成群分布
D.内分布
17.甲、乙群落各有100个个体,其中甲中90个属于种A,10个属于种B,而乙中种A、种B各占一半,甲、乙群落均匀度的比较结果为(
A.甲高
B.乙高
C.一样
D.无法比较
18.下列有关种群容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种群容量指的是一个有限的环境中所能稳定达到的最大数量
B.温、光、水、养分等因子或食物、空间等资源所构成的环境决定了种群容量
C.种群数量低于环境容量时,种群数量趋向于减少
D.食性、行为、适应能力等种群的遗传特性也决定了种群容量
19.下列属于食物链的是(
A.水稻一稻飞虱一青蛙一蛇一老鹰
B.田鼠一鼬一植物
C.吃草籽的鸟一吃虫的鸟一猫头鹰
D.兔一狐狸一鹰
20.下列不是引起生态失调的原因的是(
A.海陆变迁
B.火山爆发、台风
C.人的行为
D.雨、雪
二、2016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模拟试题-填空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个空,每空2分。共4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21.地形是通过改变其他生态因子而对生物产生影响的,所以地形称为______生态因子。
22.动物领域的主要特征有排他性、______、替代性。
23.群落内部环境因子的______,是群落镶嵌性的主要原因。
24.在植物种群中,在高密度的样方中,有些植株死亡了,于是种群开始出现______。
25.恒温动物的生长效率低于变温动物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26.种群增长包括正增长、负增长和______。
27.土壤有机质包括非腐殖质和______两大类。
28.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冬季多为______风。
29.基因和______是构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
30.种群密度有粗密度(或原始密度)和生态密度之分,按照生物实际占有的空间所计算的密度被称为______。
31.生态学按生物栖息场所(也称生境类型)来分,可分为______和水域生态学。
32.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植物是______,它对整个群落具有控制性影响。
33.在脊椎动物中,______的光周期最为明显。
34.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扩散或分布时,这些因子称为______。
35.环境按性质可分为自然环境、______和社会环境。
36.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不同,其主要特点是:整体性、层次性、地域性、调控性和______。
37.生物多样性主要有遗传多样性、______和物种多样性三个层次。
38.演替按基质的性质可划分为______和次生演替两类。
39.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生存的对策,称为______。
40.根据环境范围大小,环境可分为宇宙环境、______、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三、2016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模拟试题-判断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41.现代生态学以人为研究中心,更加注重实践研究。(
42.短日照植物在北方可获得加长的营养生长期。(
43.种群增长率的大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
44.哺乳动物大多属于K对策生物。(
45.捕食者和猎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协同进化。(
46.生物群落是由许多动物、植物组成的群体。(
47.亲缘关系较远的植物越不可能有相同的生活型。(
48.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形成森林的过程为原生演替。(
49.荒漠由于极端干旱,只有旱生草本生存。(
50.人类活动的干扰不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
四、2016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模拟试题-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51.简述种群年龄结构的含义及其基本类型。
52.简述生物多样性概念及其包含的三个层次。
53.简述温度与生物分布的关系。
五、2016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模拟试题-论述题:54小题,20分。
54.论述发展能源的新策略。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答案
1.A2.C3.C4.A5.A
6.D7.C8.C9.A10.A
11.A12.C13.C14.C15.A
16.A17.B18.C19.A20.D
二、填空题答案
21.间接
22.伸缩性
23.不均匀性
24.自疏现象
25.呼吸消耗的能量多
26.零增长
27.腐殖质
28.北
29.物种多样性
30.生态密度
31.陆地生态学
32.优势种
33.鸟类
34.限制因子
35.半自然环境
36.建设性
37.生态系统多样性
38.原生演替
39.生态对策
40.地球环境
三、判断题答案
41.√42.√48.×44.√45.√46.×47.×48.×49.×50.×
四、简答题答案
51.(1)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比例为年龄结构。
(2)年龄结构的基本类型如下:
①增长型。年龄锥体呈典型的金字塔形,下宽上窄(或答: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种群处于增长期。
②稳定型。年龄锥体大致呈钟形,各年龄级个体比例适中,种群数量处于稳定状态。
③衰退型。年龄锥体底部窄,上部宽(或答: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种群数量处于下降状态。
52.生物多样性指生物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1)遗传多样性:指各个物种所包含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指地球上生物种类的多样化。
(3)生态(或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中生物群落、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多样化。
53.(1)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的最高或最低临界温度时,生命活动就受到限制或无法生存。所以,生物往往分布于其最适温度附近地区。
(2)由于多数生物的最适温度在20~30℃,因而温暖地区分布的生物种类多,低温地区生物种类少。
(3)决定生物分布的因子不仅是温度因子,但它是影响生物分布最重要的因子。温度和降水共同作用,决定着生物群落分布的总格局。
五、论述题答案
54.(1)目前发展能源的新策略主要有3条途径:一是要十分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二是重视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是调整能源结构,即能源的优质化。
一、运用科学的生物课堂语言,是保证授课质量的首要条件
语言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能否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语言这门艺术的运用。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
1.语言要具有严密性、科学性。有许多名词、概念、原理以及论证科学事实的实验,都必须用准确的、科学的语言来表达,如果语言运用不恰当,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发生混乱,进而导致失误。因而,教师语言的科学性是保证授课质量的首要条件。只有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获得真正的科学知识。例如,在教学“什么是两栖动物”时,教师不能只说“既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就是两栖动物”,因为这会导致学生思维上产生错误的联想(如认为扬子鳄也是两栖动物,实质上它是爬行动物)。因此,在讲述时,教师要特别强调:凡幼体必须生活在水中,而成体可以水陆两栖的动物才是两栖动物,如青蛙就是一例。
2.语言的运用要符合学生的特点。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知识水平、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以及现有的生活经验都不同,因而决定了他们的思维具有不同的特点。现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来协助,他们的概括力常常要以直观形象来做基础。对教师来说,应着重介绍感性的、具体的、有生命活动迹象的基础知识,让学生从宏观方面去把握。
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作为教师,要刻苦钻研教材,依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巧设问题,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讲解生物的形态、结构和一些生理变化的过程时,如果只用干巴巴的语言来描述,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困难,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低下。如果利用挂图、模型、标本、实物等直观教具和直观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各种生理感官,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究知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利用电视、VCD、因特网、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三、在生物教学中适时渗透资源与环保教育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宣传资源和环保知识教育,使学生形成和建立资源与环境意识,这不仅是素质工程的要求,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改造环境的能力,同时也关系到这一代人以后的生活方式、习惯认识以及能否自觉地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例如,在中学生物“绪论”一章中,要向学生重点说明生物科学是农、林、牧、副、鱼、医药、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讲到“生物的多样性”一章时,教师要给学生讲述加强资源与环境保护对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他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具有形形、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的特点。各种各样的生物,不仅可以为工业提供原料,如胶、油脂等,还可以为人类提供特殊基因,如耐寒抗病基因,使培育动植物新品种成为可能。许多野生动植物还是珍贵药材,为治疗疑难病症提供了可能。
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实际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渗透资源与环境知识教育,使学生明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造成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并殃及子孙是不可取的。只有正确、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才能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用素质教育的要求评价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问题;解决方法
1、引言
森林是大自然的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林业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之一,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必要方面,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有着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地位。长期以来,人类的频繁活动与伐木使用,给自然生态带来了很大程度的伤害,我们国家近期来实施的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护、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修复和维护了现有生态系统的平衡,但林业生态建设依然具有非常严酷的考验,因而,我们必须加快实行以追求生态环境最大平衡为目标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令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等多方面保持最佳状态,从而持续良性运行。
2、甘肃南部山区林业状况简述
2.1大致情况
甘肃南部属长江中上游、黄河中上游和青藏高原区域交汇地带。区域内,白龙江林区是全国九大重点林区之一。区域内林业生态建设单位,是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重点实施单位,也是长江与黄河中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和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绿色屏障,更是甘肃这样一个地处内陆、干旱少林地区不可或缺的绿色宝贵资源。区域内,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国家一二类保护野生动植物和濒危物种零星分布种类较多,是从事科研与保护获取生物基因的天然宝库。
2.2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3、林业生态建设对策
3.1用全新理念指导林业生态建设
3.1.1生态示范区(生态移民)、生态旅游、原料林基地、生态公益林和经济林致富工程、山区综合开发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机结合建立短、长期协同的发展大方向。3.1.2在生态合理性的基础上对涉及到林业方面的各类问题、重大策略以及大型项目必须认真调查和实地考察。以祁连山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遭受掠夺式开发严重破坏问题引以为戒,对区域内开发建设进行重新评估审定。3.1.3在资源和环境可接受和可维护的范围之内进行原有资源的维护与合理使用,在增加经济总量的同时,不能单一依靠不断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不能发生资源枯竭、生态系统遭破坏等现象。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必须维护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几方面协同前进。靠山肯定是要吃山的,但是怎么吃,决定了能否吃得下去,能否吃得长久。
3.2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依法保护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充分发挥森林公、检、法专业执法队伍优势和森林消防专业队伍作用,强化与地方政府各部门间的强强联合,开展林区治安综合治理,切实做好保护与开发、经济与生态、人文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3.3依托科学方法、齐头并进,提升林业生态建设效率。3.3.1大力宣传和人才培养相结合,满足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多方面展开节约能源,减低消耗,,加强碳汇工作力度,有效实施碳汇补偿机制。3.3.2资金筹措、政策扶持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结合。强化政府职能,重点实施“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地)、“三滩”(江滩、河滩、湖滩)、“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地旁)、“两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绿化。3.3.3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林业生态建设着重以提高林木保有量和森林碳汇总量为目标,彻底改变重造轻管、只造不管的现象。
作者:刘东汉单位: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管理局
参考文献
[1]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1):17~18.
[2]陈节江.简述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内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6):42~43.
【关键词】园林施工保护措施探究过程
一、园林施工的管理与养护之间的关系
二、保护园林区生物多样性以及对园林施工中养护意识的探究
三、为植物提供充足的水源、适当、合理的施肥、排水并且及时加强病虫害的防治。
四、贯穿于园林施工的全过程的是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
园林绿化中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两项工作不是单独进行的,两相措施之间有着互相补充、协调的作用。在生态防护措施开展时,要尽量为养护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空间环境。而在进行植物养护时,对生态的保护力度仍然不能有丝毫放松。园林工程施工中唯有全程贯穿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才能达到最理想的园林效果。
五、园林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措施的意义
总合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看出园林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的探究,对园林的建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下述三点:探究园林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能使得我们在园林施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保护措施,可以更好的使得园林工程能不间断地持续发展;严重批判了传统的思想,增强了林业工作者对园林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是我国园林工程发展的内在需求的体现。
六、结语
在当今社会,社会物质十分充裕,人们开始追精神享受的更高层次。而园林作为人们传统的、具有中国文化气息的休憩的地方,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了。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化进程在不断推进,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这使得作为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园林绿化越来越突出起作用。所以,园林绿化在当今社会中的社会意义就显得格外重要,园林绿化施工管理作为园林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却起着领导全局规划的作用。园林绿化要以安全为工程施工第一要务,同时要加强对施工的组织协调,让园林绿化达到施工人员最佳的理想效果,进而成为各种施工成本最小化的目的。但在目前来看,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域麻烦存在于我国园林绿化施工管理过程中,这不仅影响了园林绿化的理想效果,还阻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参考文献】
[1]赵金荣.浅谈园林施工中的成本控制[J].科技创新导报.2010(16)
[2]谢海湃.浅析园林施工中的绿色概念的应用[J].魅力中国.2009(24)
[3]张前友.浅谈园林施工中的技术管理[J].新西部(下半月).2008(12)
[4]余蕙娴.简述园建施工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7)
[5]刘建跃.园林施工中的技术管理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