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

【课程负责人】王超【适用专业】生物技术专业

一、课程简介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内容、要求和学时分配

(一)第一章绪论学时:4

教学内容: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及其共性;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怎样学好微生物学课程。

教学要求:掌握微生物、微生物学的概念,微生物的共同特性,微生物与人类的特殊关系,以及巴斯德、柯赫等科学家对微生物学发展的主要贡献;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和现代微生物学发展的趋势;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重点、难点:微生物的概念、主要特点;巴斯德、柯赫等科学家对微生物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柯赫法则。

(二)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学时:4

教学内容: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即无菌技术、纯种分离技术、培养技术和显微技术;菌种保藏技术。

教学要求:掌握基本概念;了解无菌技术的意义;熟悉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掌握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包括无菌技术、纯种分离技术、培养技术、显微技术、菌种保藏技术等。

重点、难点:无菌操作技术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技术;微生物的冷冻真空干燥保藏法;油镜使用原理及技术。

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等教学形式:理论课结合实验课,通过实验操作建立严格的无菌操作概念,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学习从自然界分离各类微生物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技能,熟悉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方法和技术。

(三)第三章微生物类群与形态结构学时:14

教学内容:细菌、古生菌和真核微生物的基本形态、细胞结构与功能,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粘细菌、蛭弧菌、蓝细菌等原核微生物以及真菌(霉菌、酵母菌、蕈菌)、藻类、原生动物等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特性。

重点、难点:细菌、古生菌和真菌的基本形态和细胞结构特点;一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原核微生物以及霉菌、酵母菌等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特性;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特征以及与革兰氏染色的关系;古生菌与细菌和真核微生物的区别。

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等教学形式:理论课结合实验课,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鞭毛染色法、微生物大小的测定等方法,通过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常见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等微生物的一般形态和细胞大小,使学生对丰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四)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学时:4

教学内容: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培养基的配制及培养基的种类;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方式。

重点、难点:微生物的六大营养要素与功能;微生物的营养类型;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主动运输方式。

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等教学形式:理论课结合实验课,学习和掌握细菌、放线菌、霉菌和酵母菌常用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和培养基的灭菌技术。

(五)第五章微生物的代谢学时:6

教学内容:微生物产能代谢和耗能代谢;微生物代谢的调节;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重点、难点:微生物产能代谢;光能营养微生物及其光合磷酸化。

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等教学形式:理论课。

(六)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学时:4

教学内容:微生物生长的测定;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规律;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

重点、难点: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细菌生长曲线;恒化器与恒浊器的区别;如何运用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控制微生物的生长。

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等教学形式:理论课结合实验课,学习和掌握微生物生长常用的测定方法。

(七)第七章病毒学时:8

教学内容:病毒概述;毒粒的性质;病毒的复制;病毒非增殖性感染;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亚病毒因子。

重点、难点:病毒的特点和定义、病毒的形态、结构以及其增殖的过程;亚病毒的类型和基本特征;病毒的增殖过程。

(八)第八章微生物遗传学时:6

教学内容:遗传的物质基础;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质粒和转座因子;基因突变和修复;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真核微生物的遗传学特性;基因工程。

重点、难点:3个经典实验;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质粒的结构特点及主要类型;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古生菌的基因组结构;准性生殖。

(九)第九章微生物的生态学时:4

教学内容: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重点、难点: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微生物与地球化学循环。

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等教学形式:理论课结合实验课,加深认识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

(十)第十章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学时:4

教学内容:进化的测量指征;细菌分类;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微生物的快速鉴定和自动化分析技术。

教学要求:掌握有关微生物分类学的基本概念;认识生物大分子被用作系统发育研究的原理,rRNA,尤其是16(18)SrRNA被挑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原因;掌握分类命名的基本常识;了解分类鉴定方法的发展;掌握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了解微生物的快速鉴定和自动化分析技术。

重点、难点:建立16(18)SrRNA系统发育树的意义;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进化指征的选择;微生物的分类、鉴定中的现代方法。

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等教学形式:理论课结合实验课,加深理解微生物鉴定的意义及基本工作步骤。

(十一)第十一章感染与免疫学时:4

教学内容:人体的免疫系统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关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

教学要求:了解人体的免疫系统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有关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

重点、难点:有关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非特异性免疫及特异性免疫的原理;特异性免疫的形成过程。

(十二)第十二章微生物生物技术学时:2

教学内容:微生物工业发酵的基本过程、方式及其主要产品;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

教学要求:以自学为主,了解微生物工业发酵的基本过程、方式及其主要产品。

重点、难点:工业发酵的方式及特征;大规模发酵的特征。

四、教材与学习资源

主要教材:

沈萍,陈向东主编.微生物学(第8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参考教材:

(1)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黄秀梨,辛明秀主编.微生物学(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NicklinJ,Graeme-CookK&KillingtonR.InstantNotesinMicrobiology(SecondEdition).BIOSScientificPublishersLimited,2002

教学参考资料:

(1)肖敏,沈萍主编.微生物学学习指导与习题解析(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周德庆,徐士菊编著.微生物学精要·题解·测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课程总评成绩(百分制)由平时成绩(占2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80%)两部分构成。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1.以现代观点组织教学内容,重视知识的更新,及时将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新知识及新成果介绍给学生,使学生知道本学科当前发展的趋势、研究的热点以及争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2.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3.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后复习、讨论及专题讲座相接合,并注意通过各种渠道保持与学生的联系,随时了解他们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为加强实践环节,本课程同时单独开设实验课,做到课堂讲授与实验操作并重,以保证教学质量。

青岛大学教案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教研室:生物技术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任课教师:王超

青岛大学教务处制

课程名称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课程

说明

1.本课程是生物技术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科必修课。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门极其活跃、生命力强大的学科,它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培养生物类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达到本课程提出的各项基本要求。

3.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4.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后复习、讨论及专题讲座相接合,并注意通过各种渠道保持与学生的联系,随时了解他们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5.为加强实践环节,本课程同时单独开设实验课,做到课堂教授与实验操作并重,以保证教学质量。

预修课程

大学数、理、化理论与实验基础,生物化学、普通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

对教师

的要求

教师应尽可能参阅本学科国内外的最新进展,围绕微生物的形态、生理、遗传、生态、分类为主线,对微生物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作比较系统和详细的阐述,力求做到准确、清楚、简明、扼要,而且照顾到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本课程力求做到深度适当,紧密结合实际,突出实际应用的传递。根据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重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材选用

沈萍主编.微生物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参考

书籍

与常

用网

地址

参考书籍

1.沈萍等译.《微生物学》(第五版)(中文版).北京:高教出版社.2003

2.刘志恒.《现代微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沈萍.《微生物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黄秀梨.《微生物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7.陈华葵,樊庆生.《微生物学》(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8.胡正嘉,李阜棣.《普通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9.肖敏,沈萍主编.《微生物学学习指导与习题解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0.胡正嘉,李阜棣《普通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1.PrescottLM,HarleyJPandKleinDA.Microbiology(FifthEdition).McGraw-HillCompanies,Inc.,2002

12.NicklinJ,Graeme-CookK&KillingtonR.InstantNotesinMicrobiology(SecondEdition).BIOSScientificPublishersLimited,2002

几个比较好的微生物网站

青岛大学教案(理论教学用)

第1次课2学时

第一章绪论(一)

目的

要求

重点:微生物的概念、主要特点

难点:微生物的主要特点

要求掌握知识点

微生物的概念和共同特性

教学提纲

首先介绍本学期的教学安排(教学目标和要求、课时安排、考核办法、参考书、有关网站等),然后进入下列正题:

一、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二、微生物及其共性

三、微生物的分类地位

四、微生物学

五、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

(一)微生物的发现

(二)微生物学的奠基

(三)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四)20世纪的微生物学

(五)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六)我国微生物学的发展

(七)21世纪微生物学展望

六、怎样学好微生物学

思考题

1.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为什么说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我们的朋友?

2.什么是微生物?简述微生物的共同特点。

主要

参考资料

1.沈萍主编.微生物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NicklinJ,Graeme-CookK&KillingtonR.InstantNotesinMicrobiology(SecondEdition).BIOSScientificPublishersLimited,2002

备注

正式讲课前点名;认识各班的班长、学习委员;自荐或推选出《微生物学》课代表;提示课代表课后与实验课指导教师及时联系,以便商讨有关实验课安排等事宜。

第2次课2学时

第一章绪论(二)

难点:柯赫法则

微生物学的概念;巴斯德和柯赫对微生物发展的主要贡献;柯赫法则

1.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2.试述病原微生物确认的柯赫法则。

第3次课2学时

第一章绪论(三)

重点: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主要贡献

难点: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

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主要贡献

本章小节

1.为什么微生物能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明星”

(1)巴斯德和柯赫的主要贡献;

(2)柯赫法则。

第4次课2学时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一)

重点:无菌操作技术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技术

难点:选择培养分离

基本概念(培养物和纯培养物、菌落和菌苔、培养基和培养平板、纯培养技术和显微技术);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方法

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一、无菌技术

1.微生物培养的常用器具及其灭菌2.接种操作

二、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平板分离法)

三、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四、单细胞(孢子)分离

五、选择培养分离

1.利用选择培养基进行直接分离2.富集培养

六、二元培养物

七、微生物的保藏技术

1.传代培养保藏法2.冷冻保藏法

3.干燥保藏法4.其他保藏方法

第二节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一)光学显微镜

(二)电子显微镜

(三)其他类型的显微镜

二、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

1.光学显微镜的制样2.电子显微镜的制样

1.为什么说Koch等建立的微生物纯培养技术是微生物学建立与发展的基石?

2.一般可用哪些方法获得微生物的纯培养?

3.名词解释:培养物和纯培养物、菌落和菌苔、培养基和培养平板、富集培养、

二元培养物、无菌技术。

2.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5次课2学时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二)

通过本次的课堂教学,学生应了解显微技术,熟悉微生物的保藏技术。

重点:微生物的常见保藏技术;油镜使用原理及技术

难点:微生物的冷冻真空干燥保藏法;显微镜的原理

基本概念(分辨率与数值口径),油镜使用原理及技术,微生物的常见保藏技术

本章小结

1.基本概念:分辨率与数值口径。

2.简述微生物的常见保藏技术。

第6次课2学时

第三章微生物类群与形态结构(一)

第一节真细菌

一、一般形态及细胞结构

(一)个体形态与排列(二)大小(三)细胞的结构:1、细胞壁

2、细胞质膜3、细胞质和内含物4、核区5、特殊的休眠构造——芽孢6、糖被7、鞭毛8、菌毛9、性毛

二、放线菌

三、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四、粘细菌(myxobacteria)

五、蛭弧菌(Bdellovibrio)

六、蓝细菌(Cyanobacteria)

第二节古生菌

第三节真核微生物

一、真菌

二、藻类(略讲)

三、原生动物(略讲)

四、鞭毛与纤毛

1.细菌的一般形态如何?举例说明。

2.简要说明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CW主要构造,比较异同。

3.试述革兰氏染色法的机制并说明此法的重要性。

4.什么是缺壁细菌?试简述四类缺壁细菌的形成、特点和实践意义。

3.刑来君,李明春.普通真菌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7次课2学时

第三章微生物类群与形态结构(二)

(一)个体形态与排列(二)大小(三)细胞的结构:1、细胞壁2、细胞质膜3、细胞质和内含物4、核区5、特殊的休眠构造——芽孢6、糖被7、鞭毛8、菌毛9、性毛

1.试根据细菌细胞结构的特点,分析并举例说明为什么它们能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2.简述细菌芽孢的构造、功能及研究芽孢的意义。

3.试述细菌鞭毛的构造、组成及功能。

4.试从功能、结构、大小等方面比较鞭毛、菌毛、性毛的异同。

5.基本概念:质粒,芽孢,伴孢晶体,糖被,鞭毛,菌毛,性毛。

讲授新课前,上次课复习:

(1)细菌的一般形态;

(2)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CW主要构造和异同。

第8次课2学时

第三章微生物类群与形态结构(三)

二、放线菌:基本概念(放线菌);放线菌的形态与结构;与人类的关系。

三、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概念与特性;三者的异同。(重点)

(一)个体形态与排列(二)大小(三)细胞的结构

(一)概念(二)形态与结构:1、营养菌丝2、气生菌丝3、孢子丝

(三)生长与繁殖(四)菌落形态(五)分布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一)立克次氏体(二)支原体(三)衣原体

一、概念的提出二、细胞形态三、细胞结构:(一)细胞壁(二)细胞膜

1.简述放线菌的概念、形态与结构、繁殖方式、菌落形态及与人类的关系。

2.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的基本特点是什么?试比较与细菌、病毒的异同。

(1)质粒,芽孢,伴孢晶体,糖被,鞭毛,菌毛,性毛

第9次课2学时

第三章微生物类群与形态结构(四)

重点:粘细菌、蛭弧菌、蓝细菌的基本特性;古生菌细胞质膜的化学性质特点

四、粘细菌:概念与主要特性。(一般了解)

五、蛭弧菌:概念与主要特性。(掌握寄生特点)

六、蓝细菌:概念与特性。(自养、多数固氮、异形细胞)

第二节古生菌:概念的提出;特点;古生菌的细胞质膜与真细菌或真核生物的细胞质膜在化学性质上的区别。

(一)概念(二)生活史:1、营养细胞2、子实体

(一)概念(二)特点(三)寄生方式

(一)概念(二)特点

一、概念的提出

二、细胞形态

三、细胞结构:(一)细胞壁(二)细胞膜(三)细胞质和内含物(四)细胞核

一、真菌二、藻类(略讲)三、原生动物(略讲)四、鞭毛与纤毛

1.简述粘细菌、蛭弧菌、蓝细菌的基本特性。

2.蓝细菌基本特性是什么?它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3.试述古生菌的特点以及其细胞质膜与真细菌或真核生物的细胞质膜在化学性质上的区别。

(1)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的基本特点

第10次课2学时

第三章微生物类群与形态结构(五)

重点:真核微生物的特征、真菌的特点及霉菌的一般性状

难点:菌丝的特化;霉菌的有性繁殖方式

第三节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的特征;真菌的特点;霉菌的概念,菌丝结构与功能,菌落特点,繁殖方式(无性孢子、有性孢子、菌丝断片),几种常见霉菌的识别(根酶、青霉、曲霉等)。

一、概念的提出二、细胞形态三、细胞结构

(一)霉菌:1、概念2、分布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3、形态结构

4、菌落5、霉菌繁殖方式及生活史

(二)酵母菌:1、概念2、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3、形态结构4、菌落特征5、繁殖方式和生活史:无性繁殖、有性繁殖、生活史

1.真核微生物的特征是什么?

2.简述真菌的特点以及霉菌的一般性状。

3.试述霉菌孢子与细菌芽孢的区别。

(1)粘细菌、蛭弧菌、蓝细菌的基本特性;(2)古生菌的特点

第11次课2学时

第三章微生物类群与形态结构(六)

重点:酵母菌的特点、菌落特征、主要繁殖方式及其与人类的关系;“9+2”型鞭毛

难点:“9+2”型鞭毛的结构及运动机制

第三节:1.真核微生物:酵母菌概念,与人类的关系,菌落特征(归纳: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菌落的特点),主要繁殖方式(芽孢子、子囊孢子);

2.“9+2”型鞭毛的概念及其与原核生物鞭毛的比较。

一、一般形态及细胞结构二、放线菌三、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四、粘细菌五、蛭弧菌(Bdellovibrio)六、蓝细菌

(一)霉菌:1、概念2、分布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3、形态结构4、菌落

5、霉菌繁殖方式及生活史

1.细菌、粘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在繁殖方式上各有什么特点?

2.比较原核微生物的鞭毛与真核微生物鞭毛的异同。

3.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菌落各有何特点

(1)简述真菌的特点;

(2)霉菌的一般性状

第12次课2学时

1.基本概念(营养物质、营养、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水活度值、培养基);

2.微生物的六大营养要素与功能;

3.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4.选用和设计培养基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二、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三、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第二节培养基

一、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

二、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

第三节营养物质进入细胞

一、扩散(diffusion)

二、促进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

三、主动运输(activetransport)

四、膜泡运输(memberanevesicletransport)

1.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六种营养要素是什么?简述各自的生理功能。

2.微生物可以作为碳源的物质有哪些?举例说明

3.微生物可以作为氮源的物质有哪些?举例说明

4.微生物营养类型分为哪几类?各自有何特点?

5.试述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

第13次课2学时

1.基本概念(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

2.常见的培养四大类微生物的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高氏1号培养基、麦芽汁培养基、查氏合成培养基);

3.3种运送营养物质方式(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的特点。

三、微生物的营养类型(nutritionaltypes)

1.试述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富集培养基的基本概念及各自特点。

2.试比较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几种方式的基本特点。

第14次课2学时

难点:ED途径和WD途径

1.新陈代谢(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微生物代谢的特点;

2.底物脱氢的5条途径(EMP途径、HMP途径、ED途径、WD途径和TCA循环,其中以ED途径最为重要)。

一、酶活性调节

二、分支合成途径调节

一、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二、次级代谢的调节

1.试述微生物代谢的特点。

2.简述底物脱氢的5条途径。

2.杨洁彬等.《食品微生物学》(第二版).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9

第15次课2学时

重点: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难点: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的类型包括呼吸(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酵母菌的乙醇发酵和甘油发酵;乳酸发酵;四大类自养微生物(氢细菌、铁细菌、硫化细菌、硝化细菌);光能营养微生物;光合磷酸化(循环光合磷酸化和非循环光合磷酸化);嗜盐菌紫膜的光介导ATP合成。

三、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第三节微生物耗能代谢(自学)

一、细胞物质的合成

二、其他耗能反应:运动、运输、生物发光

第四节微生物代谢的调节(略讲)

第五节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略讲)

1.名词解释:环式光合磷酸化、非环式光合磷酸化、紫膜光合磷酸化。

2.比较酵母菌和细菌的乙醇发酵。

3.比较光能营养微生物中光合作用的类型。

4.简述化能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作用。

第16次课2学时

重点:固氮微生物的生态类型;微生物次级代谢的主要产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1.固氮微生物的生态类型(自生固氮菌、共生固氮菌和联合固氮菌);

2.微生物次级代谢的主要产物及其生理功能,与人类的关系。

1.简述固氮微生物的生态类型。

2.试述微生物次级代谢的主要产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第17次课2学时

难点:恒化器与恒浊器的区别

2.基本概念(生长曲线、同步培养、连续培养);

第一节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一、计数法(以数量变化对微生物生长情况进行测定)

1、显微镜直接计数2、平板计数法3、最大或然数法(液体稀释培养法)4、膜过滤法5、比浊法

二、细胞生物量测定法(以生物量为指标测定微生物的生长)

1、重量法2、含氮量测定法3、DNA测定法

三、生理指标法

生理指标包括微生物的呼吸强度、耗氧量、发酵糖产酸量、酶活性、生物热等。

一、生长曲线二、同步培养三、连续培养

第三节环境对生长的影响

一、营养物质二、水的活性三、温度四、pH五、氧

第四节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

一、控制微生物的化学物质二、控制微生物的物理因素

1.什么叫生长?什么叫繁殖?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细菌的生长繁殖与高等动植物的有哪些异同?

2.微生物典型生长曲线可分几期,其划分依据是什么?各有何特点?对实际生产有何指导意义?

3.微生物生长测定方法有哪些?

第18次课2学时

难点:抗生素作用机理及产生抗药性的原因

1.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微生物对温度的适应(划分类型);微生物对pH的适应(划分类型);微生物与氧的关系(划分类型)。

2.几个基本概念(抑制、死亡、防腐、消毒、灭菌、化疗、石炭酸系数、最低抑制浓度、半致死剂量、最低致死剂量);抗生素作用机理,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避免措施;控制微生物的物理因素。

二、营养物质二、水的活性三、温度四、pH五、氧

1.基本概念:抑制、死亡、防腐、消毒、灭菌、化疗、石炭酸系数、最低抑制浓度。

2.根据微生物与氧的关系,可以把微生物分为哪些类型?

3.结合本章的知识,总结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措施被用来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

(1)微生物典型生长曲线可分几期,各有何特点?

(2)微生物生长测定的主要方法

第19次课2学时

第七章病毒(一)

3.噬菌体检查或效价测定常用方法;

4.基本概念:噬斑(负菌落)、蚀斑、噬菌效价。

第五节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略讲)

第六节亚病毒(subvirus)

1.病毒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点是什么?根据你的理解,病毒应如何定义?

2.基本概念:噬斑(负菌落)、蚀斑、噬菌效价

3.谢天恩,胡志红.普通病毒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第20次课2学时

第七章病毒(二)

第二节:1.基本概念(毒粒、衣壳、包膜、刺突);

2.毒粒的形状;

3.毒粒的结构和对称性;

1.病毒壳体结构有哪几种对称形式?毒粒的主要结构类型有哪些?

2.病毒核酸有哪些类型和结构特征?

(1)病毒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点是什么?

(2)根据你的理解,病毒应如何定义?

第21次课2学时

第七章病毒(三)

第三节:1.一步生长曲线;

2.病毒的复制周期(5个阶段,以噬菌体的增殖过程为重点);动物病毒的侵入方式(移位、内吞、融合);

3.植物病毒的侵入方式(介体感染、非介体感染)。

1.病毒复制循环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过程如何?

2.噬菌体是如何感染宿主细胞的,叙述它与宿主细胞间的相互关系。

(1)病毒壳体结构有哪几种对称形式?

(2)毒粒的主要结构类型有哪些?

第22次课2学时

第七章病毒(四)

第四节:

1.基本概念(增殖性感染、非增殖性感染,整合感染,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裂解循环,溶源性现象,原噬菌体,溶源性细菌,溶源转变,前病毒);

1.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有哪几类?引起病毒非增殖性感染的原因是什么?

2.溶源性噬菌体的生活周期如何?

3.基本概念:整合感染,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裂解循环,溶源性现象,

原噬菌体,溶源性细菌,溶源转变,前病毒。

(1)病毒复制循环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2)噬菌体是如何感染宿主细胞的?

第23次课2学时

第七章病毒(五)

重点: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的特点

第六节: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的发现过程及各自的特点。

(1)什么是溶源性噬菌体?其生活周期如何?

第24次课2学时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一)

1.3个经典实验;

2.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特点(以大肠杆菌、啤酒酵母的基因组和詹氏甲烷球菌为例);

3.基本概念(质粒、F′质粒、细菌素);质粒的结构特点;质粒的主要类型。

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3个经典实验(重点)二、朊病毒的发现与思考

第二节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

一、大肠杆菌的基因组二、啤酒酵母的基因组

三、詹氏甲烷球菌的基因组

第三节质粒和转座因子(重点)

一、质粒的分子结构二、质粒的主要类型

第四节基因突变和修复

一、突变类型(表型变化)

第五节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重点)

一、细菌的接合二、细菌的转导三、细菌的转化

第六节真核微生物的遗传学特性

一、丝状真菌的准性生殖(重点)

第七节微生物育种

一、诱变育种二、体内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

第八节基因工程

一、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二、微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关系

1.3个经典实验的内容是什么?证明了什么?

2.简述质粒的定义、结构特点以及质粒的主要类型。

2.诸葛健,李华钟.微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陈三风,刘德虎.现代微生物遗传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第25次课2学时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二)

重点: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

难点:突变类型;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

1.基本概念(野生型、突变型、营养缺陷型、原养型);与筛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有关的3类培养基;几种常用的表型变化的突变型及分离方法。

2.基本概念(F+菌株、F-菌株、Hfr菌株、F′菌株);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特点(片段性、单向性、转移机制独特而多样)以及主要转移方式(接合、转化、转导)。

1.什么叫转化?转导?接合?

2.何谓营养缺陷型、野生型、原养型?

3.什么是影印培养?

(1)质粒的定义、结构特点以及质粒的主要类型

第26次课2学时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三)

1.准性生殖及其与有性生殖的主要区别;

2.微生物育种技术;

3.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

三、基因工程的应用

1.什么是有性杂交?什么是准性杂交?

2.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微生物与基因工程之间的关系如何?

(1)细菌的转化、转导和接合

第27次课2学时

难点:微生物与地球化学循环

1.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2.微生物与碳素循环,微生物与氮素循环;

3.微生物间及微生物与其它生物间的互生关系。

第一节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一、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二、微生物与地球化学循环(碳、氮、硫、磷等循环)

第二节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一、互生二、共生三、寄生

四、拮抗五、竞争六、扑食

第三节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二、水体中的微生物

三、空气中的微生物四、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

五、工农业产品上的微生物六、不可培养的微生物

七、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的细菌

第四节微生物与环境保护(略讲)

1.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怎样?

2.微生物在碳、氮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2.沈萍等译.《微生物学》(第五版)(中文版).北京:高教出版社.2003

3.杨苏声,周俊初.微生物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第28次课2学时

1.微生物间及微生物与其它生物间最常见的几种相互关系(如共生、寄生、拮抗、竞争、扑食等)。

2.基本概念(大肠菌群、水花、赤潮、菌根)

1.试论微生物与水体富营养化作用,你认为对此类污染该如何进行防治?

2.试用一些典型例子说明微生物与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基本概念:大肠菌群、水花、赤潮、菌根。

(1)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怎样?

(2)微生物在碳、氮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第29次课2学时

重点:极端微生物类型

难点:不可培养的微生物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的细菌

1.极端微生物类型;研究不可培养的微生物的意义;

2.基本概念(极端微生物、生物降解、BOD、COD、生物修复)。

1.何谓不可培养微生物,其生物学意义有哪些?

2.基本概念:极端微生物、生物降解、BOD、COD、生物修复。

(1)微生物与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基本概念:大肠菌群、水花、赤潮、菌根。

第30次课2学时

第一节进化的测量指征

三、rRNA和系统发育树

第二节细菌分类

第三节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

第四节伯杰氏手册

1.100多年前达尔文创立的进化论就给我们带来了按亲缘关系进行分类的指导思想,但为什么这些目标至今未能真正实现?你从Woese发现古生菌的事件中,得到什么启示?

2.为什么能用生物大分子作为衡量生物进化的标尺?有哪些选用原则?建立16srRNA系统发育树的意义何在?

3.基本概念(分类、命名、鉴定;菌株、型、种;双名法,三名法)。

3.闵航,吴雪昌.微生物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第31次课2学时

第四节:伯杰氏手册对细菌进行全面分类的权威地位。

1.用于微生物鉴定的经典指标有那些?

2.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现代方法有那些?

(1)建立16srRNA系统发育树的意义

第32次课2学时

重点:基本概念;免疫功能的分类;感染的途径与方式;细菌毒素

难点:微生物的致病性

第一节:1.基本概念(病原微生物、感染、传染病、免疫、条件致病菌、毒力,类毒素、抗毒素);

2.免疫功能的分类;

3.感染的途径与方式;

4.细菌毒素(内毒素、外毒素及区别);

5.细菌的致病性。

第一节感染的一般概念

一、感染的途径与方式二、微生物的致病性三、传染的类型

第二节非特异性免疫

一、生理屏障二、细胞因素三、体液因素四、炎症

第三节宿主的特异性免疫

一、特异性免疫的一般概念二、抗原和抗体三、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四、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五、联合抗感染免疫六、克隆选择和免疫耐受性

第四节免疫病理(略讲,以自学为主)

1.病原微生物是怎样侵害机体的?为什么说感染不是疾病的同义词?

2.叙述细菌内毒素和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3.试述带菌状态的定义及其在致病中的意义。

4.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因素是什么?简述三者间的相互关系。

3.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33次课2学时

重点:非特异性免疫的定义、特点及组成

难点:体液因素,炎症反应

第二节:非特异性免疫的定义及组成

一、感染的途径与方式

二、微生物的致病性

三、传染的类型

一、生理屏障

二、细胞因素

三、体液因素

四、炎症

一、特异性免疫的一般概念

二、抗原和抗体

三、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四、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五、联合抗感染免疫

六、克隆选择和免疫耐受性

1.什么是补体?它有何免疫功能?

2.什么是干扰素?它分哪几类?其干扰作用机制是什么?

2.什么是天然免疫?组成如何?

(1)免疫功能的分类;

(2)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第34次课2学时

重点:特异性免疫及特异性免疫的原理、参与物质

第三节:1.基本概念(抗原、抗体、抗原提呈细胞);

2.特异性免疫的定义及类型;

3.抗原的种类;细菌的结构抗原;

4.体液免疫。

1.什么是特异性免疫?试举例说明其与天然免疫之间并无截然界限。

2.机体可通过哪些方式获得免疫力?

3.什么是抗原?它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4.抗体的生物学功能及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5.细菌的结构抗原包括哪些?

6.简述一个细菌进入机体的遭遇。

(1)什么是天然免疫?组成如何?

第35次课2学时

重点: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难点: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与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的关系

第三节:1.细胞免疫原理;

2.B细胞与T细胞的区别。

第五节:1.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2.血清学反应。

1.对细菌内毒素和细菌外毒素的免疫应答有何不同?

2.细胞免疫基本过程。

3.试列表比较T细胞与B细胞的不同处。

(1)特异性免疫;

第36次课2学时

第十二章微生物工业与产品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在工业上的应用及产品,掌握工业发酵的方式及特征。

重点:微生物在工业上的应用;工业发酵的方式及特征。

第二节:工业发酵的方式。

第三节:发酵的主要产品类型。

第一节工业发酵的菌种和发酵特征

一、生产菌种的要求

二、大规模发酵的特征

第二节工业发酵的方式

一、连续发酵

二、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发酵

三、固态发酵

四、混合培养基发酵

第三节发酵的主要产品

一、发酵的产品类型

二、微生物工业的应用范围

三、发酵的主要产品

2.简述工业发酵的主要方式和产品类型。

3.吴松刚主编.微生物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杨汝德主编.现代工业微生物学

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THE END
1.朊病毒是怎样诞生的?人类感染之后,会变成丧尸吗?朊病毒是怎样诞生的?人类感染之后,会变成丧尸吗?老金回村啦 广东 1 打开网易新闻 体验效果更佳1958年沈醉到天安门观礼,望见毛主席身侧的女人感到恐慌,她是谁 洞鉴历史 打开APP 结婚七天妻子就查出怀孕,丈夫瞬间崩溃,便宜爹当的太冤枉 大明小木匠 384跟贴 打开APP 儿媳妇请一家人吃饭,没想到婆婆把亲戚都请来...https://m.163.com/v/video/VFGMEU4AH.html
2.广西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学微生物学试题(考试必看)81、多项选择题 风疹病毒的特点有 A.人是病毒惟一自然宿主 B.核酸是单负链RNA C.只有一个血清型 D.易发生垂直感染 E.一旦感染后,可获得永久免疫力 点击查看答案 82、多项选择题 志贺菌的志贺毒素具有以下哪些生物学毒性 A.肠毒素 B.心肌毒素 C.神经毒素 D.肝毒素 E.肾毒素 点击查看答案 83、多项选择...http://www.91exam.org/exam/87-1049/1049535.html
3....人的朊病毒现已发现四种.(1)朊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2)牛...朊病毒是由199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生物化学家坦利?普鲁辛纳发现的,其本质是具有感染性的蛋白质,能引起羊“瘙痒症”和“疯牛病”(症状:丧失协调性,站立不稳,烦躁不安,奇痒难熬,直到瘫痪死亡),人的朊病毒现已发现四种.(1)朊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2)牛为什么会得“疯牛病”? .(3)朊病毒属于病毒中哪...https://m.1010jiajiao.com/czsw/shiti_id_799abf33bdc6ea32b863f57636fcd219
4.病毒的基本生物学性状20241115162059.ppt关于病毒的基本生物学性状1、解释病毒、干扰现象的概念2、叙述病毒大小、形态和结构3、说出病毒的增殖方式和变异情况4、知晓病毒的抵抗力5、了解病毒的分类学 习 目 标第2页,共26页,星期六,2024年,5月是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主要特点体积非常微小,需在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构简单,无细胞结构,只含一种类型核酸(DNA或...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1115/5322141014012000.shtm
5.什么是朊病毒,名词解释定义是?朊病毒 参考答案: 朊病毒是一类能引起哺乳动物的亚急性海绵样脑病的病因子,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蛋白质因子。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题库练习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名词解释 包涵体 参考答案: 病毒侵入寄主后与寄主细胞蛋白形成的一种在光学显微镜...https://m.ppkao.com/mip/tiku/shiti/5906118.html
6.杀菌消毒1.特点:个体微小,一般<0.1mm。构造简单:有单细胞的,简单多细胞的,非细胞的。进化地位低。 2.分类:原核类:三菌,三体。 真核类: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 ( 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3.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http://vemmastarlipinglp9.lofter.com/post/2fda05_f37deb6
1.口腔执业医师考试大纲(1)釉质的光学显微镜下结构特点 (2)釉质的超微结构特点 (3)釉质的理化特性 2.牙本质 (1)牙本质的组织结构 (2)牙本质的反应性变化 (3)牙本质的理化特性 3.牙髓 牙髓的组织结构及生物学特性 4.牙骨质 (1)牙骨质的组织结构 (2)牙骨质的生物学特性 ...http://www.kq111.com/show_news.asp?wzid=50&wzlm=4
2.何谓朊病毒?试述朊病毒的化学本质结构特点及其研究意义。××省人民政府文件 [2005]×府发6号 ××省人民政府转发省劳动保障局等部门 《关于安宁市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情况报告》的决定 各市(区)人民政府、省各有关委办局、党委有关部门: 省人民政府拟同意劳动保障局等部门《关于安宁市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情况的报告》,现转发给你们,请你们认真讨论和贯彻...https://www.shuashuati.com/ti/03c7c192ec9f458d9a974d0ecd334c16.html
3.高一生物学基础知识点梳理(精选14篇)(5) RNA→DNA:少数病毒在其宿主细胞中的逆转录过程。中心法则是对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的概括, 是对DNA基本功能的概括, 也是对生物遗传物质和性状关系以及传递途径的概括。 要点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基因对性状控制有两种情况, 如图所示: 1.间接控制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zw7s979o.html
4.2023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学》备考:病毒的基本性状在学习中,大家都没少背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23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学》备考:病毒的基本性状,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节 病毒的大小和形态 一https://www.oh100.com/kaoshi/yishi/tiku/312307.html
5.2023年广州华商学院专升本微生物学考试大纲普通专升本第一节 病毒的基本性状、增殖 (一) 考核知识点 病毒定义,分类 (二) 考核要求 1.掌握:病毒体及其大小的概念;病毒体的主要化学组成,衣壳、核衣壳和壳粒的概 念;病毒的增殖方式 (自我复制),复制周期与主要步骤,缺陷病毒,顿挫感染的基本 概念;病毒灭活的概念;温度敏感突变株,基因重组和整合的概念。 https://www.educity.cn/zhuanjieben/5009555.html
6.高中生物教案(15篇)细菌病毒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除了? 依据遗传物质DNA病毒:噬菌体、HIV生物个体表现的生命活动归根结底是每个 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表现。RNA病毒:SARS病毒朊病毒:只有蛋白质类病毒:只有RNA 除了病毒,所有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实例4.(1)生活方式? https://www.unjs.com/jiaoan/shengwu/20221123154421_6002908.html
7.朊病毒检测试剂盒价格厂家朊病毒检测试剂盒产品特点:运用免疫学技术测定标本的方法,该方法快速、简单、准确、灵敏度高! 我司其他朊病毒检测试剂盒相关品牌产品: ML(30)-Elisa(Hu)-06041人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LTP)ELISA试剂盒品牌,性状:液体盒装,英文简称:CETP/LTP elisa kit,规格:48Wells/96Wells,用途:仅用于科研实验,不用于临床,英文...https://www.instrument.com.cn/reagent/P4220776.htm
8.2025考研大纲:首都医科大学2025年考研自命题科目616基础医学综合...1.熟悉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以及血流动力学的概念、微循环的结构及功能、组织液生成的原理、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器官循环。 2.掌握心肌生物电、心肌特性与心脏的射血功能、动脉血压形成的原理及影响因素、中心静脉压的概念及影响回心血量的因素、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https://www.kaoyanying.com/dagang/166917.html
9.《疯牛病与朊病毒》课件20240204.pptx《疯牛病与朊病毒》PPT课件疯牛病概述朊病毒介绍疯牛病与朊病毒的关系疯牛病的防治与控制朊病毒的其他应用结论01疯牛病概述朊病毒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蛋白质颗粒,它可以在动物之间传播,并通过食物链传播给人类。疯牛病的潜伏期较长,通常在感染后数年至数十年才出现症状。疯牛病是一种由朊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其...https://m.renrendoc.com/paper/310054858.html
10.《疯牛病与朊病毒》课件朊病毒引发的疾病具有潜伏期长、病程缓慢、病死率诱导正常PrP发生构象改变,形成异常的PrP,进而高等特点引发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03疯牛病与朊病毒的关系疯牛病中的朊病毒朊病毒是一种蛋白质,具有传染疯牛病是由朊病毒引起的,导致朊病毒在牛的脑组织中含量最高,性,可在牛、羊等动物之间传播牛脑组织发生病变,出现神经...https://www.yxfsz.com/view/1750607115574153218
11.微生物总结范文6篇(全文)干扰素是病毒等物质诱导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功能。干扰素抗病毒机制:不能直接灭活病毒,而是通过诱导细胞合成多种抗病毒蛋白发挥效应。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特点:①广谱性②种属特异性③间接性④高活性。 正黏病毒=流感病毒 病毒体结构主要包括病毒核酸与蛋白组成的核衣壳和包膜。核衣壳由...https://www.99xueshu.com/w/file0esi6fzh.html
12.尼安德特人与朊病毒新发现或将揭开朊病毒基因的进化起源 2009-10-16 13:32 《PLoS ONE》杂志网络版的报告,多伦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阮病毒基因的进化祖先,该研究或许能给科学家对朊蛋白的致病机制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朊病毒能导致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克雅氏病(CJD),牛海绵状脑病(BSE) 慢性消耗病(CWD)等。研究人员Gerold Schmit...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2889717/
13.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3)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如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二、微生物的生活1、代谢类型 (1)腐生:有些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枯枝落叶、动物尸体和粪便等中的有机物,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营养方式。 作用: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非生物环境,供绿色植物再利用,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对生态系统中...https://www.ruiwen.com/zhishidianzongjie/7119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