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王绵之:治疗小儿疾病经验

国医大师王绵之家学渊源,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不局限于内科疾病,在儿科疾病方面,其造诣也颇深。上世纪50年代,王绵之将其祖传治疗小儿咳喘发热、消化不良的秘方,亲自敬献给国家,命名为王氏保赤丸。其独特的配方、精妙的制剂工艺、确切的临床疗效,至今享誉海内外。因此,要全面学习和继承王绵之经验,儿科是其很有特色的一部分。

01

小儿稚阳之体脾常不足

王绵之指出:“历来对小儿有两种理论,一说小儿是纯阳之体,一说小儿是稚阳之体,实际上稚阳二字更恰当些。”因为“小儿的特点是阳气盛,但究竟是稚嫩之体,这个纯阳之体不能理解为是大人的纯阳之体,他这个阳是要保护的。”但如何保护这个稚阳,王绵之认为,不是一味地补阳,“必要的时候可以配阴以制阳,滋阴以很好地使阳生阴长,生机盎然。”

人体的阳气是人的生命主宰,故非常重要,正如《黄帝内经》所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所以阳气不能伤,阳生才能阴长。而且阳气“位置要在上,要在它的正常位置。否则清浊相干,阳在阴位,都能使人的寿命夭折。”小儿的阳气更应该得到保护,因为这是小儿的生生之气、生长发育的动力源泉。

临床上有人一见到小孩感冒、发热、咽痛,就清热泻火,即“见热治热”,对此,王绵之告诫,清热泻火可以,但清热太过就伤耗了小儿的阳气,使得小儿的生长机能受到了挫折。往往小儿生下来很好,阳气稍微一折以后,体质就差了。临床上小儿后天失调的情况有一部分属于这种情况,就是因为苦寒之药用得太过造成的。有些甚至使用苦寒泻下,“误下以后伤阳”。确切地说会严重损伤孩子的脾胃中阳,因为小儿脾常不足,脾喜甘喜温喜热,苦寒过度致使小儿的脾阳受损,气血生化乏力,机体失养,因而生长发育迟缓。

02

强调王道重视脾胃

中医不光治病,更是治人,这是王绵之一再叮嘱的。王绵之认为,“临床上治疗一个病,要进行认真的思考。从辨证到变成一个方子,不但考虑病情,而且考虑病因;不但考虑病,更考虑人。”所以王绵之着重强调:“治病不要忘记人,用药不要取效一时,反复强调治病必求于本。”此处王绵之强调的就是脾胃,就是阳气。

王绵之甚至举例说,判断是否治病治得好,比如发热,不仅仅看谁退热快,还要看退热是否平稳,病人痛苦多少,热退3天后,病人是否乏力;一周后或者三个月内,病人是否纳呆不欲食;是否反复感冒发热。简言之,治病退热过程中有否图一时痛快,损伤了正气、损伤了脾胃功能,留下了后患。中医用中药强调王道,太过不及都是病,不能偏,不到危急的时候,用补药宁使不足,不使有余。不足尚可追补,有余则伤正气。

扶正的目的在于恢复人体机能。针对补益而言,“气虚也好,血虚也好,阴虚也好,阳虚也好,它利用你自身的能力,把你扶持起来、恢复起来,把你提高充实起来,而不是说你缺血,就给你血……它要把人的生机、正气,也就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慢慢地恢复过来。”

所以,中医治病不是止痛的止,即让疾病暂停或控制,而是治疗疾病,即从根本上把疾病消灭,使虚则得补,这个补不是输血,不是蛮补,而是王绵之强调的恢复人体自己的造血功能;中医治病,更不是制病,即制造疾病,旧病痼疾尚未治好,新病接踵而至。对儿科疾病治疗更是如此,强调王道,从脾入手,绝不能损伤小儿的生生之气。

●外感可兼扶正

对外感,“特别是碰到一些夹湿的流感,或者是感冒,往往吃了大发汗的药以后不行,相反使热度更高,所以用白术,既能健脾,又兼有祛湿的作用,一方面防止大汗出,一方面还通过健脾来祛湿”。在儿科外感处方中使用白术、茯苓就是这个道理。王绵之治疗儿科外感病时常常加入扶正之品,这一点常常使人不解,为何解表要加扶正,与目前临床常见的治疗小儿感冒发热一派寒凉之品恰恰相反。

实际上王绵之在讲人参败毒饮的时候,已经阐述清楚,“如人参败毒饮诸药一共九两半,人参是一两,扶正的药只占了十分之一,十分之九是解表的。方中人参有特殊的作用”,王绵之指出“人参加在其他不同的药里边,可以加强不同的作用,作为从属地位来用,分量是较小的”,极少的扶正之品,有助于祛邪外出。

▲人参

●健脾预防疰夏

在南方,小孩有疰夏的习惯,所谓疰夏,就是到了大热天,由于又热又潮湿,小孩变瘦变黄,吃饭不好,精神差,北方叫苦夏。主要是湿热为病。原因是小儿脾常不足,脾苦湿,湿困脾。王绵之的治法是“从立夏开始给小儿服用枳术丸一个月,一天服用一次,根据小儿的年龄、疰夏的程度,从3g~6g不等,以一月为基数”,香砂枳术丸更好,服1~3个月。通过健脾理气化湿,达到防治疰夏的目的。

●健脾温脾止泻

王绵之认为,“痛泻要方多用在脾胃虚寒,小儿后天失调的也常见到,只要没有停食,就可用痛泻要方。或者小儿后天泄泻而有水,大便时喷射状,并不是热,是黄的、稀的,中医认为有风时,也可以用这个方剂,并适当地加用温药,如生姜、炮姜”,以振奋脾阳。“六神散,是由四君子汤加扁豆、黄芪而成,宜于小儿脾气虚而见大便溏泄的”,无风纯虚时使用。同样健脾止泻,两者有别。

●运脾亦宜清火

泻黄散证多见于小儿消化不良,或者是在病后、后天失调,特别是小儿容易腹泻的,或虽然腹泻好了,但脾气没有恢复,都可以使用,这是原来的意思。现在用来治疗脾胃有火,不仅方剂的组成改变了,在用量上也要注意。这里的脾胃有火,是因为脾胃有湿热,在这样的情况下应用,根据湿、热孰轻孰重,要注意调整用量,即清热与散火药的比例。避免清热太过、散火不及伤脾。

●健脾可以防虫驱虫

对于虫证,王绵之不但诊断经验独到,如白睛有蓝斑蓝点、下嘴唇黏膜毛刺不平、脸上有白色虫斑,多是虫证的特点。在理论上,王绵之更有自己的见解,“如果小孩脾胃运化的功能强,虽然感染了虫,他能够排除出去,因此中医治虫强调脾胃调补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容易感染虫、脾胃弱的孩子,在治虫以后要给他调补脾胃,比如健脾丸、枳术丸、香砂六君丸,这些都可以给小孩吃,这样可以防止虫再次发生”。

王绵之指出健脾之所以可以治虫,是因为古人无条件认识寄生虫感染途径,认为虫是湿气所生、风气所化,所以,脾一健就没有湿热了,因此设计出治虫的方药,如伐木丸,治疗黄胖病(多见于钩虫病),面色萎黄,浮肿,心悸,气促,肢倦乏力。健脾则生血有源,伐肝预防肝木克脾,虽然不直接杀虫,但通过健脾治疗黄胖病有效。看似有点玄,实践证明有效。

●健脾治疗慢惊风

“小儿慢惊以及病后喜吐,是因为中焦有寒所致,慢惊指长期生病了以后,小孩脾胃虚寒,不喜饮食,致营养不够,久病也可导致脾胃亏虚,饮食不调,没有足够的营养补充身体,同时大便泄泻,泻就伤津,在这个时候,只能用丸药理中丸来治疗,缓和地健脾止泻”。

上述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王绵之主张王道、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这种思想甚至体现在儿科疾病的生活调理之中。比如针对小儿发热,王绵之指出“要特别注意,小孩体温高得厉害,吃点水果,甚至是冷饮,就将药物发汗作用减弱,甚至全部抵消了,有时病情还加重了,造成了其他的病”,实为经验总结。

03

熟谙药性寓防于治

王氏保赤丸是王绵之家传秘方,该药选料精,做功精,丸细小如芥子,可以放在母亲乳头上、奶嘴上直接喂饲患儿,解决了小儿,特别是婴幼儿喂药困难,为治疗小儿常见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良药,足见王氏儿科独特的经验。

●小儿汤剂煎法

比如针对小儿吃汤药比较困难,王绵之的经验是“熬的时候先用开水泡,但是要密封,使药味不会丢失,冷过以后,放在火上熬一次,药就可以了,这样煎一次作两次用,药水的量减了一半”。看似简单,但没有长期的临床锤炼,总结不出这样的经验。

●糖浆剂不利祛痰

小儿止咳药常用糖浆剂,目的是让小儿乐于服用。王绵之指出,“从药来看,都能祛痰止咳,从效果来说,却是止咳而不祛痰,除了配伍与主治证不尽相合外,主要的原因就在糖上,糖太多了,所以糖浆对于祛邪不太合适”,因为糖浆甜而碍脾,影响脾之运化,助湿生痰,所以虽然临时咳嗽减轻,但是由于痰未去,咳难平。

●因地制宜采药施治

学校一名青年助教的女儿,不足3岁,冬天素来咳嗽痰多,又值咳喘发热,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肺炎,儿科用了西药发汗。还注射青霉素消炎。中药方开的是石膏八钱、黄芩五钱、银花、连翘、大青叶等,半夜喘得更加厉害,来找王绵之诊治。当时药房无人值班,王绵之就到学校药圃里摘了鲜荆芥、苏叶各二钱,煎服后不久,即咳出大量黏白痰,喘也平了,汗出热退。

▲苏叶

王绵之指出,该患儿的急性支气管炎、肺炎包括在中医的感冒和咳嗽喘证中,当时西药的发汗与中药不同,发汗力量太猛,一发而过,汗出津伤。该患儿治疗中,过于清热,使痰难出,咳喘甚,热难平。可见古人“见热莫清热”并非一概否定“热者寒之”,而要辨清热从何来而后用药。王绵之能因地制宜,信手拈来,又解决实际问题,既识药,又识病,诚是临床大家。

●不图一时之效

王绵之曾治一患儿,心下痞,局部高起有形,说明不单有气,还有水,系《金匮要略》“心下坚,大如盘”水气内停之枳术汤证,所以应该用枳术汤,但前医误用了大量开胸顺气之类,一派破气药,开始还见点效,但越治疗越差,小孩日渐消瘦,后来经王绵之改用枳术汤再加健脾行气的药,不到一个月就好了。在目前的临床上,由于医生学术不精,或者迎合患者,急功近利,图一时之快,有违治疗的真正目的,造成诸多次生疾病,这样的病例不少。

●区别药性,知其所以然

王绵之讲授方剂的时候,不只是讲君臣佐使和剂量配比,对方中特殊的药如数家珍。如“葶苈大枣泻肺汤中的水饮,泻肺中之热,作用比较厉害,所以在用葶苈子的时候,甜葶苈子比苦葶苈子好,苦葶苈子伤人,特别是小孩子,用甜葶苈子比较好些,用量比例大,可以用甘草,或者索性同大枣合在一起用。因为大枣有一个特点,就是除了补气,另外它可以滋脾阴,所以有的地区把它作为补血药物。二药合方泻肺中之热邪,泻肺中之水饮而不伤正”。将苦、甜葶苈子区别和如何避免其副作用,讲得一清二楚,更突出小孩不要使用苦葶苈,以免损伤阳气。

▲大枣

又如旋覆代赭汤的药性,“因为习惯认为金石药重,药用量都大,但是要根据辨证来用,过量之后,就能损伤正气。所以可以看到,这边嗳气、呕吐、吐涎沫,除了这是代赭石的用法,一个虚证,一个寒证,所以到后来,胃脘部觉得胀闷气透不过来,同时感觉吃饭没有食欲,这就是用重镇药过度的一个表现”。

香薷也要掌握用量,“香薷如果配了辛散的药,哪怕是辛凉发散药,发汗的力量会比麻黄还强”,所以应用于小孩要特别注意,误汗伤阳又伤津,诚经验之谈。“南星性燥,经过陈久之后燥烈之性就缓解了,但也有人用牛胆汁同南星粉拌。但有时候牛胆本身不新鲜,所以胆星吃起来是臭的”。“莱菔子这个药比较破气,辛辣之味比较重,而且要炒,炒了以后才能降,生的容易作吐,但不是把痰吐出来,而是恶心,呕吐食物”。

▲莱菔子

“雷丸、使君子这些药比较平和,其中雷丸作为粉吃,要注意控制用量,吃多了会吐。使君子不但能杀虫,还能润肠通便。由于使君子本身是甘温的,它还兼有养脾胃的作用。杀虫药里最好的药物,一个是使君子,一个是榧子。用南瓜子、槟榔来杀绦虫,两药必须合起来,才能使绦虫脑袋下来,只是身体下来了还不行,因为脑袋在里面还能长”。

这些用药选药的细节,充分体现了王绵之遣药处方的讲究,正如王绵之自己指出的,“在遣药组方中,要特别注意寓防于治,治病当做到不产生后遗症,也是特别注意的一点”。

04

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王绵之记忆力极强,讲课条分缕析,旁征博引,在《方剂学讲稿》中,每一个小插曲、小故事、小附方,都能反映出王绵之学识的广博,不论是经典方,还是民间验方,不论中医,还是西医,王绵之研究中医,学习中医,真正做到古为今用,西为中用,为我所用。即使在其年逾八旬以后,还不放过生命科学领域最新的研究信息,跟踪国内外研究动态。王绵之告诫后学,学习要钻得进去,要采得百花成蜜;又要出得来,不死于书本,不死在古人句下,要在实践中验证提高,始终在悟字上下功夫。

他讲过两个小儿少见病,足见其注重积累。一个是小孩的疳积,“疳积的特点是肚子大,脖子细。身材越瘦,头发越疏,而且像草似的一扯就断,脆又枯。用二两猪肉,和布袋丸煮了吃”。“小孩到这个程度,身上干,用肥肉熬汤给小孩洗澡,就是用猪腹部的肥肉。这样小孩可以从皮肤里吸收这些东西,给他洗了以后,身上没有油,说明他真吸收了,等他好了,身上才有油”,内治外治并用,可谓独特。

第二是蟮拱头,“即小孩头上经常生小疮,满头都是,在大暑以前,取癞蛤蟆两个后腿,剥皮,用二三个癞蛤蟆即可,像做菜一样炖汤给孩子吃,在夏季暑热时吃一二次,效果特好”。“如果皮破有小口,根据大小,敷上冰硼散,之前把脓液挤出来,把这个药塞进去,用膏药贴上,水流尽就长上了”。看似土法,临床行之有效。

结语

王绵之在《方剂学讲稿》中提到,《景岳全书》有新方八阵、古方八阵,用药如排兵布阵,用药如用兵。讲究王者之师,讲究王道,不强调霸道,这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特色,也是优势。王绵之视野之广,功力之深,真正做到大处气势磅礴,小处和风细雨,细致入微,不愧为一代宗师。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内容整理自:《中国中医药报》2021年11月3日第五版,作者:樊永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THE END
1.中医方剂歌诀趣味记忆1.解表剂 1.麻黄汤--干妈贵姓 (炙甘草 麻黄 桂枝 杏仁) 2.桂枝汤--大勺炒姜汁(大枣 芍药 甘草 生姜 桂枝) 3.九味羌活汤--皇帝尝百草,细心防穿胸枪.(黄芩 生地黄 苍术 白芷 甘草 细辛 防风 川芎 羌活) 4.香苏散--香苏皮草(香附子 紫苏叶 陈皮 甘草 )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508851721338973
2.驱虫中医学习中医药凡能驱除或抑杀某些寄生虫的药物,称为驱虫药。以驱虫药为主而组成的方剂,叫做驱虫方。 本类方药主要用于肠内寄生虫,如蛔虫、蛲虫、绦虫、钩虫等所致的疾患,肠道寄生虫病是儿童较为多见的疾病,临床上多见有腹痛腹胀,呕吐、涎沫、不思饮食,或善饥多食,嗜食异物,肛门,耳、鼻瘙痒,久则出现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或...https://www.pharmnet.com.cn/tcm/zyxx/cyfj/quchong/
3.《方剂学歌诀白话解(传统中医培养手册)[精品]》最新章节《传统中医培养手册:方剂学歌诀白话解》以通行的普通高等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为依据,选取其中的重点方剂,以《汤头歌诀》及《方剂学》教材中的七言歌诀为蓝本,对方剂歌诀进行编辑整理、释义,进而对方剂制方原理、配伍思路、组方特色、应用要点等进行一一阐释,有助于加深读https://m.zhangyue.com/detail/11519201/
4.方剂学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方剂学是研究阐明方剂与治法的一门学科,起着沟通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作用。是中医处方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也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执业中医师资格证考试,执业中药师资格证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为人父母者,不懂中医则不慈,为人儿女者不懂中医则不孝,让我们学好方剂,更好让自己,让他人受益,走进方剂的海洋,感悟风度翩...https://next.xuetangx.com/course/sctcm52031004503/16907995
5.蛔虫病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中医类证鉴别 1.气腹痛:腹痛突发,疼痛剧烈,但检查无形质改变,无吐蛔、便蛔史,大便镜检无蛔虫卵。2.赤[扁]虫病:常伴腹泻,便中或挟有肉虫如姜片状,大便检查可找到姜片虫卵。 疗效评定标准 肠道蛔虫病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①经驱虫治疗,大便中有蛔虫排出,症状及体征消失。②驱虫后两周复查大便,虫卵阴性。https://www.med126.com/tcm/2009/20090113023947_78085.shtml
6.刘强带你学中医——方剂备要刘强带你学中医——方剂备要 天津中医刘强 方剂学各论——清热剂白虎汤【组成】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主治】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竹叶石膏汤【组成】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人参、炙甘草、粳米。【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https://www.meipian.cn/4mve8y2y
1.中医经典驱虫方剂有什么中医经典驱虫方剂通常有安蛔汤、乌梅丸、贯众散、胆蛔汤、苦楝根散等。1、安蛔汤:安蛔汤是由乌梅、细辛、干姜、大黄、槟榔等中药组成,具有温脏安蛔、理气止痛、排蛔驱蛔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病引起的腹痛、恶心呕吐、吐蛔等症状。2、乌梅丸:乌梅丸是由乌梅肉、花椒https://www.miaoshou.net/article/MPeNRn61xjYkOBYV.html
2.中医复习试题与答案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试题,试题是参考者回顾所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参考资料。什么样的试题才是好试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医复习试题与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医复习试题与答案 1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依据是 A、病程的变化 ...https://www.ruiwen.com/shiti/2555259.html
3.驱虫方整理——中西医结合《方剂学》方解:本方为治疗胆道蛔虫证的经验方。方中乌梅味酸能安蛔止痛,使君子、苦栋根皮,榧子肉均为驱蛔虫的要药,各药合用则驱虫力更大,槟榔杀虫消积,兼能行气通便,共成驱虫止痛的方剂。 临床应用: 1.本方治证以胆道蛔虫证为主,以腹中钻痛或绞痛,呕吐等为主症。 https://www.med66.com/html/2008/8/xu2858394056152880022793.html
4.中医治疗癌症方子(癌症中医方剂)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医治疗癌症方子,以及癌症中医方剂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1,名中医蔡淦,治疗胃癌经验方:清热解毒、散结化瘀 2,用药方剂主治大全集 名中医蔡淦,治疗胃癌经验方:清热解毒、散结化瘀 本文供中医爱好者赏析,寻医问药,可找中医师辨证。 https://aizheng.yayataobao.com/4400.html
5.欢迎光临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2.掌握(一级方剂、下同):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 3.熟悉(二级方剂,下同):止嗽散、、参苏饮、香薷散。 4.了解(三级方剂,下同)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再造散、加减葳蕤汤。 【内容】 ...https://jxjyxb.bucm.edu.cn/ibucm/zhengwen/update/1_23d.htm
6.中医保健降教育内容6篇(全文)在教学改革中加大了教材改革力度, 选用教材时更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有体育的功能, 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既立足于现实又着眼于终身, 既注重当前的身体锻炼又要将实现与未来结合, 以适应中医院校培养人才目标的需要。为此我们在教材的选用上, 结合实际, 逐步加大了传统保健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比例, 使之与...https://www.99xueshu.com/w/file09zjv49h.html
7.养生必看!精选养生医学视频医学百科本教程由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他是国家“二十一世纪中医四大基础课程”系列之《中医方剂学》教程的主编者,被列为精品课程,深受好 评。介绍了方剂学的基础知识,重点讲解了解表剂、泻下剂、和解剂、清热剂、祛暑剂、温里剂、补益剂、固涩剂、安神剂、开窍剂、理气剂、理血剂、治风剂、治 燥剂、...http://blog.a-hospital.com/p/383
8.中医四大基础视频全中医另外中医四大经典视频、其他各科的,都有。 如何批量更改文件后缀名称的视频操作 四大基础,视频共311个,一键批量更改后缀,高效快捷,请看下面视频。 ? 中医基础理论视频课程目录.txt (3 KB) 中医诊断学视频课程目录.txt (2.53 KB) 中药学视频课程目录.txt (4.97 KB) 方剂学视频课程目录.txt (4.48 KB) 汉唐流...https://3g.dxy.cn/bbs/topic/50837018
9.2024考研中医263首方剂总结.docx针对2024中医考研制作,含方歌、趣味方歌、功效、主治、方剂组成 2024考研中医263首方剂总结——含方歌、趣味方歌、功效、主治、方剂组成 目 录 TOC \o 1-3 \h \z \u 1、解表剂 10 1.辛温解表剂 10 方剂名称:麻黄汤 10 方剂名称:桂枝汤 10 方剂名称:小青龙汤 11 方剂名称:九味羌活汤 11 方剂名称:...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320/7105034121005054.shtm
10.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常识镇潜、熄风药和方剂 凡具有镇静安神或平肝熄风作用的药物,统称为镇潜药;由这些药物为主所组成的方剂,统称为镇潜剂。镇潜法就是运用具有镇静潜降作用的方药治疗心神不宁或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症的一种治法。 凡具有平肝潜阳、熄风止痉等作用的药物称熄风药;由这些药物为主所组成的方剂,称熄风剂。本类药物...http://www.gxyyzwy.com/zyywh/zycs/2c905cc3674f575f01674f60d95e2e95.shtml
11.医疗药品管理中医药大学中医类别OSCE方剂歌诀重点速记...(医疗药品 管理)中医药 大学中医类 别 OSCE方剂 歌诀重点速 记 方剂歌诀 基础部分 壹、解表剂 1.麻黄汤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 桂枝汤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https://doc.mbalib.com/view/7865f51edd7e592204716aa1cb63ec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