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中有白色面条状或带状能活动的寸白虫,即绦虫节片。此外,大便常规化验及肛门擦拭涂片检査,可以找到绦虫卵。
(二)论治要点
驱除绦虫,务必驱尽,须连头节同时排出,方能彻底治愈。若头节及颈节未被驱出,则虫体无论排出多少仍能继续生长。故排出绦虫后,须仔细找寻头节及颈节,以辨别全虫是否完整驱除,若发现绦虫尚未驱尽,或又有节片排出时,可仍用上述驱虫药治疗。
(三)常见证治
〔调护〕
〔应用例案〕
〔简便验方〕
1.仙鹤草根及芽适量。
将上药洗净,刮去外皮,晒干,粉碎,制成片或丸剂。成人每服30克,小儿每公斤体重服1克。空腹顿服。适用于绦虫病。
2.苦楝拫皮30克(鲜120克),槟榔180克。
上药加水1000亳升,煎沸20分钟,滤出;渣再加水750毫升,煮沸20分钟,滤出。将两次滤液混合煎煮浓缩至250毫升,贮瓶备用。早上空腹1次服完。小儿酌减。适用于绦虫病。
共研为细末,做成蜜丸,每服9克,每天3次,疗程15月。适用于囊虫病。
〔文献摘录〕
师曰:(得)病(因)跌(而致)蹶,其人但能前(步而)不能(后)却,(当)刺腨(肠)入二寸,此太阳经伤也。人身经络,阳明行身之前,太阳行身之后,太阳伤,故不能却也。太阳之脉,下贯腨内,刺之所以和利其经脉
(论一首脉证一条方四首)师曰: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却,刺月端入二寸,此太阳经伤也。病人常以手指臂肿动,此人身体目闰目闰者,藜芦甘草汤主之。藜芦甘草汤方(未见)转筋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
寄生虫实验诊断是诊断寄生虫的主要依据,实验诊断包括病原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和其他实验室常规检查,详细见第二十一章。
恙虫病(tsutsugamushidisease)又名丛林斑疹伤寒(scrubtyphus),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发热、叮咬处有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早
肠道蛔虫钻入胆道即引起胆道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的胆道寄生虫病,约占胆道疾病的8~12%,可发病于任何年龄、以儿童青年多见、无性别差异、农村较为多见。处理不当,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危害甚大,也是原发性胆管结
〔自学时数〕2学时〔面授时数〕1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蚘虫病的脉证和蚘厥的方治。2.熟悉转筋、阴狐疝二病的证候特征和治疗方药。3.了解跌蹶的成因、证候和手指臂肿的证治以及甘草粉蜜汤的主治病证。4.掌
喉生癣疱,先痒后痛。
补肝肾,填精髓,强筋骨。主治: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风逐湿,杀虫止疠。用于虫病,疠病刺痛,白喉,炭疽,黄水病,麻风病等。
补肾,活血,止痛。用于肥大性脊椎炎,颈椎病,跟骨刺,增生性关节炎,大骨节病。
舒肝开郁,顺气消胀。主肝郁不舒,气逆胸满,两胁膨胀,胃痛恶心。
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活血止痛,逐淤消痔。主血热毒火内盛,瘀血浊气下注。
主治:鼻咽癌。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用于肺胃热盛,咽炎,急性扁桃体炎,咽喉肿痛。
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疾病,儿童发病率最高,不仅可影响患儿的食欲和肠道功能,还可引起严重并发症。蛔虫病病人是传染源,虫卵经口吞人为主要传播途径。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农村的发病率比城市高。成虫寄生于肠道,扰乱气机,劫取营养,损伤脾胃,耗伤气血,对小儿的成长与健康有较大影响。中医又称蛔虫为“唾虫”、“旺虫”、“长虫”。
姜片虫病是布氏姜片虫感染所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临床以腹痛,慢性腹泻,消化功能紊乱,营养不良,贫血为主要症状。本病发生与生吃染有姜片虫囊蚴的水红菱、大菱、荸荠等水生植物有关,感染大多发生在采菱季节(7~9月)。年龄多见于5岁以上儿童。中医称姜片虫为“赤虫”。
绦虫病是由猪绦虫或牛绦虫寄生在人体小肠引起的寄生虫病,临床以腹痛,腹泻,食欲异常,神疲乏力及大便排出绦虫节片为主症。好发于有吃生的或未煮熟猪、牛肉习惯的地区。小儿感染率较成人低。中医称绦虫为“白虫”、“寸白虫”。
钩虫病是钩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疾病。临床上以成虫寄生于小肠和幼虫在人体内移行所引起的贫血、胃肠功能失调、营养不良、皮炎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影响生长发育。以学龄儿童较多见,虫卵随粪便排入泥土并成为幼虫(丝状蚴),钻入皮肤进入人体致病。本病中医称“黄胖病”、“懒黄病”。
蛲虫病诊断要点:1.小儿夜间有肛门、会阴部瘙痒,睡眠不安,或有遗尿。2.有接触蛲虫患者病史。夜间10点之后,在患儿肛门及会阴处,可找到白色如线头状蛲虫。3.将湿润的棉花签,蘸淡盐水,在肛周擦拭,作涂片镜检。或用胶玻纸拭抹肛门周围皮肤皱褶处,反复数次,虫卵即可粘于胶面,然后镜检。
蛲虫病是烧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疾病,以肛门周围和会阴部瘙痒为主要症状。人是烧虫唯一的自然宿主,传染源是本病患者,成人与儿童均可感染,但以1~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在集体儿童机构中易于传播流行。中医亦称“蛲虫”,或称“线虫”。
段某,女,8岁,1978年4月11日就诊。游走性关节疼痛半年,心悸一月余。初诊:患儿于半年前出现游走性四肢关节疼痛,以大关节为主,偶有关节红肿,时有低热,精神疲倦,无盗汗消瘦,具体诊疗不详
肖某,女,45岁,农民。腹部经常绵绵作痛,近日因食一支冰棒而至腹痛加剧,重时如刀绞样,伴恶心欲吐,头眩,乏力,纳减。在当地先后按肠、胃、胆道疾病治疗无效,于1978年8月6日来我院就诊,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