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生引进门很关键,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问题和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要设法对生物统计这门课程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形象的归纳概括,找出规律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用学生易懂的语言进行。
2.如何应用到具体实践。
学习生物统计的主要目的就是把这门课程应用于实践。那么如何应用就显得很关键。一个好的办法是通过合适的案例分析来阐述如何进行试验课题设计和统计分析,如何应用统计分析的结果找出规律性的认识或应用于具体实践。
3.如何把手算和电脑软件分析运算具体结合起来。
二、实施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2.注重食品学科中生物统计案例讲解,理论结合实践。
每年食品学科的科研和生产实践都会有不少新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大多是在统计学的指导下取得的,那么教师可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探索这些成绩是如何取得的,激起学生的兴趣。对于一些入门的基础知识可以多讲,而对于入门之后的一些很复杂的计算应少讲,只要告诉学生基本的分析过程和如何应用有关统计分析软件来进行求解即可。
3.教学手段多样化。
以现代的幻灯片课件教学为主,同时辅以传统的黑板板书。对于容易把握的知识,可以用幻灯片课件教学。而对于难点、关键点和学生的疑问解答,最好把幻灯片和板书结合起来,因为板书更随意,可以最大程度结合上课的具体情况发挥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可依据具体情况而变动,这样也易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印象亦会深刻得多。
4.实现教学内容资源的数字化。
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制作合适的教学大纲、教学多媒体课件、习题和参考答案、教学案例等,并把这些内容挂网,以方便学生的课下学习。
5.手动练习和软件应用相结合。
对于刚刚开始学习生物统计学的学生来说,加强手动练习是引领它们快速入门的一个好方法。手动练习可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把握解决基础的典型的统计分析和试验设计的一般程序。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手动计算会越来越复杂,不过基本的统计分析过程是类似的,这时就有必要借助软件来分析和解决统计分析问题。软件可以用来分析统计分析问题,也可用来进行试验设计,学生应该先掌握一些权威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和试验设计软件Design-expert的一些最基本的用法。
三、结语
一、紧扣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在备课、教学中要注意制定、落实教学目标。
1.每节要有教学目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一般分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三个方面。
认知目标分知道、懂得二级。“知道”(认识了解)是指学生对已学道德知识的初步识记,基本上能回答“是什么”“该怎么做”;“懂得”是指在“知道”的基础上能回答“为什么”,并能初步运用学过的知识辨别是非。
行为目标一般分学会、初步养成二级。“学会”(能、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在一定的场合中能按正确的行为方式去做,纠正错误的行为。“初步养成”(做到)是反映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在不同的场合能按正确的行为方式去做。
情感目标是检测学生道德认识和行为表现的心理反映的依据,由于操作上的困难,一般融于认知、行为目标之中。
2.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层次性,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度”。
整体性即体现大纲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总的内容的要求(学科目标)。层次性则体现在把总目标分解成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各个年级的教学目标上(年段目标、课时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把握好“度”,不随意提高或降低要求。
3.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要围绕目标。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一般分揭示课题、学文明理、联系实际、深化导行四部分。各个环节的目标(子目标)应紧扣课时总目标,形成一条目标链。具体来说:揭示课题,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用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尽快地把学生带入学文明理的环节;学文明理,师生要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来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或榜样人物的道德动机,从中归纳出道理;联系实际,是课堂教学由知到行的转化阶段,也是学生道德认识的内化阶段,要让学生列举熟悉的事例,进行现身说法,使他们对学文明理中所形成的认识得到验证和巩固;深化导行,是通过对一些有关的似是而非的事例的辨析,拓宽教学内容,使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道德认识。
二、优化过程
教学过程的优化,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与教法的优化。
教学结构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常用的有目标导向式,表现为“课本--际--课本”,即先是师生一起学文明理,然后根据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由近及远,拓宽教学内容,最后再联系课本,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深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这种结构,紧扣教材,便于教师把准目标。另一种是调查讨论式,表现为“实际--课本--实际”,即先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讨论入手,然后把讨论结果用教材内容加以验证,最后再用验证了的道理来分析学生周围的其它事例,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这种结构的优点是能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学的针对性强,如果教师驾驭得好,效果明显。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优化,首先要因教材而异,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选用不同的教法。如以政治常识教育为主的课,可用故事教学法,讨论交流法,参观调查法等组织教学;以道德品质教育为主的课,可用榜样教学法、谈心启迪法、行为辨析法等组织教学;而以行为习惯培养为主的课,则多用训练法、示范法等来组织教学。其次,要因学生而异。对低年级学生,要多用游戏,小品表演等方法;中年级学生可用讲故事,讨论等方法;高年级学生,则可多采用参观、调查,谈心启迪等方法。再次,要因教师自身的素质,特长而异。由于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不一,爱好、特长各异,因此,教师对教法选择要考虑发挥自身的特长,使教学方法的运用得心应手。
三、强化反馈
对教师来说,反馈可使自己及时获得教学过程中所取得效果的信息,发现教学中簿弱的方面,以及时调整或改进教学;对学生来说,反馈可使他们看到进步或不足,起到强化学习的作用。
1.反馈体现在备课中,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了解学生在前一阶段思想品德教育之后所反映出来的进步与问题,在备课中予以充分的考虑,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可信度。
2.反馈体现在上课中。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多联系学生的实际,肯定、表扬学生的进步,让他们体会到学习上的成功和快乐,争取更大的进步。同时,随时吸收学生反馈出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的速度、难度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3.反馈体现在课后延伸教育中。教师在课后要多接触学生,观察、了解其教学效果。并要不断辅以各种和风细雨式的教育,肯定学生的进步,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认识和行为,使他们形成较为稳固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讲求实效
一、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存在的问题
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实践及效果
(一)实施半程与全程导师制,增强师生责任感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2005级到2010级均从大三起实行导师制,自2011级起将从大一始试行导师制。导师制的实行,有利于强化人才培养,学生无论学业上还是生活上的问题都可得到导师的大力帮助,就业方向设计和人生规划也能得到更多指导,毕业论文工作更便于提前谋划、扎实推进。师生责任明确,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
2008届到2011届,食品学院在第6学期就启动毕业论文工作,不少教师从大二学生中物色人选参加其科研项目研究或开展创新实验教学研究,并令学生以此为基础提前完成毕业论文。
2007年下学期,笔者(本文第一作者,本节下同)指导04食工(2)班学生李琦完成了毕业论文《龙葵红色素稳定性的化学动力学研究》(校优秀论文,以其为基础的在《食品工业科技》2009年第6期上)。2008年下学期分别指导05食质(3)班学生王岩和赵程程完成了毕业论文《用废食用大豆油制备O/W乳化剂的研究》(院优秀论文,以其为基础的论文已被《中国食品学报》录用,拟2011年第4期发表)和《乳化冷餐油的抗氧化研究》(院优秀论文)。2009年下学期分别指导06食质专升本班学生郭静、06食质(1)班学生杨萍和管美青完成了毕业论文《含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冷餐油抗氧化研
究》(院优秀论文,以其为基础的论文已被《中国粮油学报》录用,2011年第7期发表)、《板蓝根中靛蓝、靛玉红的提取及含量测定》和《大青叶葡萄果酒的研制》。
2009年暑假,笔者指导07食质班学生吴海舟、杜开祥、李晓彤、王雯,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完成了毕业论文全部实验工作。这4名学生在2010年4月中旬与2006级学生一起参加并顺利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且表现突出,受到答辩委员会的表扬,开了食品学院学生提前一年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毕业答辩的先河。其中,王雯在《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年11期上,吴海舟在《中国酿造》2011年第2期上,李晓彤论文已被《食品科学》录用,预计在2011年底前可发表。这4名学生中有3人获优秀毕业论文。
2011年5月,笔者指导08食质(1)班学生罗岩完成了“紫薯红色素提取及抗氧化稳定性研究”实验和毕业论文,该生已与2007级学生一起参加并通过了毕业答辩。
提前完成毕业论文的2004级到2007级学生多数都在第7学期联系好了工作,如李琦、王岩、赵程程、杨萍和管美清、杜开祥分别与重庆某乳业公司、完达山乳业公司、北京某区疾控系统、山东青岛某食品企业、湖北黄冈某企业签约;吴海舟等两名学生分别考取南京农大和东北农大研究生;一名学生自主创业,从事肉品加工与经销。至第7学期末,这些学生全部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和计算机国二考试,3人考取质量体系内审员资格证,4人考取食品检验工资格证,4人考取初级营养师资格证。
实践证明,提前做毕业论文可使学生在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技能、论文写作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诸方面得到更早、更好的锻炼。有些知识在实践中边干边学,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很有促进作用。尤为重要的是提前了解了更多的专业领域新技术和研究热点,开阔了视野。同时也使学生看到了自身不足,明确了努力方向。
(三)管理模式校方由“管”变为“理”,师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师生积极性,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从2008年起,食品学院不断对毕业论文管理模式改革、创新,使管理模式更加灵活,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工作理顺了,毕业论文质量也提高了。2008—2011年食品科学系4年的毕业论文情况统计表明,提前完成的毕业论文优秀率平均为27.5%,比正常完成的论文优秀率的16.2%高出11.3%,效果显著。近4年毕业论文(总数分别为136、150、162和127篇)与前3年毕业论文(总数分别为59、138和133篇)质量相比,平均优良率提高9.9%,中等率下降12.5%,质量提高明显。
2011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还出台了《本科生创
新实践学分实施办法》,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对发表学术论文的学生增记学分,这项政策得到好学上进学生的普遍欢迎,已有不少大二、大三学生纷纷主动联系导师,并表示努力做好实验,写出优秀论文,争取在专业期刊上发表。
三、改进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认识
(一)在导师制框架下提前开展毕业论文工作
(二)毕业论文管理办法和程序日益科学化
(三)高校全员重视、参与,大力投入,不断探索
本科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情况的一次大检阅,是铺就由学校迈向社会道路的基石,各方都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而言,有的人以此为起点步入科学的殿堂,有的人从此再与论文无缘。以往的大学教育非常看重毕业论文,因为它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少用人单位也很看重毕业生的论文研究方向和质量,因为它是毕业生能力和敬业精神的标志,而这两点正是人才聘用的标准之一。
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能映射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师的学风教风,毕业论文的质量体现着师生的科学态度和综合水平。人才孕于过程教育,学校犹如工厂,学生好比产品,高质量的产品需要精心选料、科学设计、精细加工,更要在成本和精力上舍得投入。优秀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各方尽心竭力,在责任与使命感召下倾爱心于育人,尽才智于履职,才能搞好人才培养工作。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亦应如此。
毕业论文质量高低、其工作开展得是否顺畅与高效,关键在于管理模式科学与否。社会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多变性,要求高校不能定位于培养“定型产品”。品不同型,则模无定式。人才培养的质量无顶峰,方法无至上,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亦然,无一劳永逸之模式,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才能使毕业论文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越旺.困窘与失矩——当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
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时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J].中国高等教育,
2010,(7).
[3]郑思春.指导完成高质量生物学本科毕业论文的一些实
践与体会[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4A).
[4]钟其鹏.近三十年来本科毕业论文环节教学研究述评
[J].钦州学院学报,2010,(2).
[5]李雨峰,王玫黎.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新思路[J].科教文
汇,2010,(9上旬刊).
[6]吴永梅,阮文彪,郝福玲.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监管体
系探索[J].安徽农业通报,2010,(4).
[7]刘兴江.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
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毕业论文;改革
一、实践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1.实验课程的设置偏少。食品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理论知识多数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所以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更要求我们要在具体的实验中来应用理论知识,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而且也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和热情,另外,学生整体的实验操作能力太差,部分同学根本不懂得怎样正确的进行基础实验仪器的操作。
2.学生能够进行实际动手操作的平台几乎没有。工程教育、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都只是进入企业参观,由于人数众多,大多同学在实习后根本没学到任何东西,更别提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了。在进入大三以后,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食品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基本实验技能,这样部分学生如果对理论课上的某些知识感兴趣,就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和理解,但是,就目前的条件,无法满足多数学生的实际操作要求,这样就要求我们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一个科研创作平台,来吸引和调动学生的科研创作热情。
二、改革与探讨
1.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验课设置内容的改革。食品专业的应用性,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科研工作中,要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出发点,要以教学联系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思维来努力将理论知识应用在科学研究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与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机的衔接起来,使其融会贯通,进一步系统化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实验课程的设置对于理解和升华理论教学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做实验,学生可以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可以拓展学生的科研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应用性、技术性很强,实验课程的设置要进行精细规划,最大限度的将理论知识系统联系在一起,同时加强创新型和设计型实验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研究水平。
毕业论文设计的成果评价体系。目前针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评价体系单一,只有学生答辩、老师给分这样一种形式,不能完全体现出学生的科研素养的高低,所以很有必要进行改革,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体系的改革:①毕业实验的出勤率、实际动手做实验的能力。②实验结果是否具有较高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③毕业论文的撰写、论文答辩的表现。
[1]汪磊,汪又先,游新勇,等.工科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1,(6):59-61.
[2]蒋益虹.综合性大学食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高等农业教育,2002,(10):66-68.
[3]汪磊,游新勇,王国泽,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改革的探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7):1-3.
[4]郑亦平,库夭梅,余小林,等.农科院校食品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创新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19):134-136.
[5]高海生,康维民,张红新,等.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新的实践教学体系[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24-27.
[6]李苏红,公勋,赵秀红,等.以科研导师制促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6):3812-3814.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教学研究生素质综合培养
近年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研究生的招生范围和规模迅猛发展,2012年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达到51.7万,对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1]。本文通过研究生高级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改革,分析讨论如何通过高级食品微生物课程的设置和改革进行研究生科学思维和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
我国研究生培养目前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导师指导不足,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模仿多而原创成果少,科研实践和动手能力差等问题[2]。而高级食品微生物作为食品科学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既是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又是食品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随着食品科学的发展,食品微生物学在农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安全控制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
本文在研究生食品微生物教学中引入综合试验的环节,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试验内容的调整,提高研究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及团队协作能力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工作。
1.学习目标的确立
2.创新性综合试验的设置
我院以往的研究生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导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机械地按照实验指导书的内容进行操作,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不强[4],为了提高研究生对食品微生物等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和系统化的掌握,将食品微生物教学环节的60%的学时作为综合试验模块,试验的内容联系食品学院教师的国家自然基金等科研课题,选择“中国传统豆制品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的变化”、“茶多酚对于黄曲霉毒素的抑制作用”及“类黄酮在肠道中的代谢及转化”等课题作为综合试验的选题方向,将教学内容与科研工作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了解本专业国内及国际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并通过综合性实验,培养研究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内容的设定方面,在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科发展现状提供必读参考文献和辅助读物的同时,强调师生互动和研究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在第一节课程的学习之前进行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考试,了解新一届研究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有助于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时进行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调整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重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网络课件、Blackboard等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将授课内容和学生作业及时在网络上向学生公布,注重师生互动,进行在线答疑,便于答疑解惑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邀请学院内和其他学校的专家,设定不同的版块进行专题讲座,鼓励研究生积极配合导师参加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研究,将科学研究和理论教学联系在一起,促进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对学科发展方向的掌握[5]。
4.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5.团队合作精神的提高
因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研究生提高试验设计及操作能力;掌握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生长、相互作用、优势菌群的形成、衰减过程等);了解微生物的功能性、发酵剂和抑菌剂的作用效果及机理;完成对发酵过程中生物活性物质种类和含量变化的检测,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检测等,从而不仅完成对传统食品微生物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奠定科研工作的基础,而且具备科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进一步完成学位论文及未来科研工作的选题、试验设计和课题顺利进行奠定扎实的基础。
[2]HaizhenMo,HaoZhang,GuirongLi.EnlightenmentofpostgraduateprogramintheNetherlands[J].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conomic,EducationandManagement,2011,1:628-630.
[3]张晓瑞,张宝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体会[J].农产品加工学刊,238(3):106-108.
[4]林丽超,伍国明,温海祥.《食品微生物》学创新实验教学的改革体会[J].科技创新导报,2010,5:160.
[5]王革,张拥军,朱丽云,等.项目教学法在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2012,25(1):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