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对政府工作作出部署,提出要按照党中央对今年工作的部署,着力抓好重点任务落实,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各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其中,特别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综合施策释放内需潜能,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形成了今年经济工作的整体基调。在国内外复杂变换的综合环境下,我国今年经济形势仍然面临较大的压力和挑战,需要综合统筹、提前谋划、精准施策,动员好、发挥好稳定经济发展的一切有利条件,着力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多重综合压力
1.国际环境的复杂形势影响经济稳定发展的综合预期。一是国际形势动荡仍然持续。俄乌冲突尚未分晓,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约阵营和俄罗斯势力仍然会持续对立,国际多方交织的竞争博弈不利于全球和平发展;二是受美联储长期量化宽松政策以及近几年全球供应链断裂的影响,全球通胀将保持较高水平,不利于经济增长动力恢复;三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仍然会采取阻碍中国发展的制约措施,包括但不仅限于在高技术领域、实体经济领域的封锁打压,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改善。四是国际能源价格变动、汇率波动、贸易保护主义等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不确定性风险。
3.关键领域的不确定性风险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综合潜力。一是金融领域面临流动性陷阱和危机风险。一方面,2022年居民存款增长规模远超贷款,两者增速呈现剪刀差的态势,贷款增加份额仅占存款的21%左右,流动性陷阱趋势显现。另一方面,受硅谷银行暴雷事件等影响,签名银行、第一共和银行、瑞士信贷陆续出现危机,欧美银行股受到重挫,金融风险蔓延。二是实体经济领域仍然面临断链锁链的风险。近年来,新冠疫情冲击后的全球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仍处于艰难恢复阶段,欧美主导的全球化分裂式调整影响了我国参与国际市场分工环节的正常步骤,实体经济面临受制裁、受打压的断链锁链风险。三是中小企业生存压力较大,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清华大学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国一共有46万家公司宣布倒闭,+310万左右的个体工商户注销。2022年百城新建住宅价格自2014年后时隔七年再次出现年度下跌。上半年新房价格整体呈企稳横盘态势,下半年房价走势疲弱,价格持续下跌,断供风险、交楼违约风险仍然存在。
二、2023年我国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1.经济复苏整体趋势明显,全年增速将会突破7%。一是经济运行恢复正常轨道,反弹式增长规律明显。近三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2.3%、8.4%和3%,根据经济恢复的反弹规律,2023年我国经济增速正常可以达到7%以上。二是国家各级机构领导履新的增长效应明显。2022年至2023年3月,全国各省市和国家机构均完成了换届,新一届领导机构和领导人将迎来接棒后的执政周期,“新官效应”仍将持续;三是各大机构预测的经济增速给予良好预期。联合国、IMF、中科院、高盛等分别对我国2023年经济增长速度进行了预测,预测增速分别为5.3%、5.2%、5.0%和6%,根据一般规律,我国经济实际增长肯定会高于各方预测,正常可达7%以上。
2.国内市场复苏面临较大压力,经济增长动力有待提升。一是市场经济好转的压力仍然较大,居民收入提升前景不明。企业生存压力持续增大,特别是民营企业破产倒闭风险增加,特别是房地产业、金融业等重点行业的负债仍然较明显,避免出现硅谷银行等类似事件;二是实体经济环节仍然会面临产业链供应链不畅的风险,特别是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衔接冲突、国内大市场分割的冲突仍然存在,实体经济不振,就业形势不佳。三是国内经济改革方向尚不明确,特别是新一届中央政府组建后的政策影响有待观望,特别是市场反应及效果的显现尚需时日。
3.国内外发展环境持续向好,经济增长潜力仍然较大。一是国际环境宽松预期明显。俄乌双方有望短期内达成停火协定,最快可于半年内暂停,和平发展可期,欧美国家自身发展问题频现,无暇东顾,会给我国发展营造宽松机会。二是国内整体经济环境较为稳健。多年的经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财力基础,有利于出台系列经济刺激政策,营商环境整体趋优,市场活力恢复指日可待,居民储蓄存款规模巨大,资金存量充足。三是实体经济基础雄厚。我国制造业体系完整,在世界市场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构成了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增长预期良好。
三、2023年激发动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1.坚定释放宽松政策动力,助推市场经济复苏反弹。依托雄厚的财政积累和储备资金,实施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一方面,瞄准前期受冲击明显、受损严重、恢复速度慢的行业,采取减税、补贴、低息贷款等方式定向缓解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特别是发挥国有大型企业的带动作用,实施定向帮扶计划,带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快速复苏。二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增加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高新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以财政资金撬动民间资本,加快市场复苏上行。三是实施重点领域的降息降准,特别是扩大针对优质民营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贷款额度,借助宽松的货币政策助力市场主体参与经济活动。
2.持续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催动国内大循环主引擎。一是围绕中青年群体,特别是加大对灵活就业人员、中小微企业主以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支持,通过免息信贷、扶持基金等多种形式拓展就业岗位,提高收入保障消费能力。二是在汽车、住房、电子设备、旅游等等领域实施内需刺激计划,通过发放消费券、提供低息分期付款、财政补贴等方式激发消费需求,助推消费市场复苏。三是创新消费模式开拓新领域,依托“科技赋能+数字转型”,着力推进传统消费业态数字化改造提升,促进消费服务提档升级,另外积极探索支持新消费,推动增加智慧教育、智慧健康、智慧养老、智慧旅游等方面消费需求。
3.保持参与全球开放定力,重构国际大循环伙伴群。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多维并进开拓海外市场。一是加大外贸领域的减税退税力度,减轻进出口企业综合成本负担,同时发挥政府外贸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的牵线作用,借助“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助力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二是积极参与新兴经济体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海外投资并购,实施逆周期操作,延长我国制造业领域的国际产业链、价值链,逐步扩大实体经济的海外影响范围;三是加快与友好国家的自由贸易谈判,借助自由贸易协定、多边国际合作等,突破欧美国家的封锁圈,扩大我国海外合作伙伴群,重构国际大循环。
作者:南京财经大学教授江苏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张为付
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江苏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张文武
宁夏出台新政激励高校大学生应征入伍
四川为高校残疾人毕业生送岗到家
新国标新增1.7万余个生僻汉字编码字符
2022年“牢记嘱托勇毅前进”高校党组织示范微党课引发热烈反响
在国内外复杂变换的综合环境下,我国今年经济形势仍然面临较大的压力和挑战,需要综合统筹、提前谋划、精准施策,动员好、发挥好稳定经济发展的一切有利条件,着力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