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得病,本来有对症的兽药可供使用,但一些宠物医院却将人用的药品用于治疗宠物。昨日(21号),福州市民叶女士拨打本报热线95060反映:晋安区塔头路的全美动物医院将人用药品用在她家宠物狗身上,导致狗狗颈部起了脓肿。
市民:小病治出大问题
叶女士家的拉布拉多犬乐乐身上长出了一些红疹子,7月1日,她带着乐乐到塔头路的全美动物医院就诊,被确诊为“真菌加细菌感染”,医生说这是常见的皮肤炎症,打一周的针剂就可治愈。可第一天注射后,乐乐的颈部注射药物的地方就出现了肿块。但医生坚称“没有关系”,只要热敷就可消肿。5天注射下来,乐乐的红疹子没消退多少,颈部倒是起了一块巴掌大的脓肿。
“要动手术,将它脖子上的脓肿清除。”听到医生这样说,叶女士蒙了:不是“小问题”吗,怎么要动手术她坚决反对。经协商后,医生用针管将乐乐颈部的脓抽出来。其间,因言语冲突,双方不欢而散。
医生:这是行业潜规则
根据叶女士拍摄的处方单,记者看到,乐乐注射的针剂当中,头孢他啶、地塞米松等都属于人用药物,且属于“廉价药品”。
“这是行业潜规则,宠物药价格都蛮高的,所以就用人用药代替了。”陈医生表示,乐乐不算过度治疗,针剂都是按乐乐的体重配药的。陈医生说,抗生素的剂量即使打个两三倍,也不会出什么事。乐乐的肿块,一方面与它的吸收能力有关,另一方面是因为乐乐用爪子抓痒,导致注射部位发炎。
“我觉得叶女士主要是对医生的服务态度不满意。”陈医生说,当时他在气头上,说话重了点。他愿意对乐乐进行免费治疗,直到康复为止。
部门:未有专项检查
记者走访了几家宠物医院发现,“人药兽用”的现象并不鲜见,晋安区另外一家宠物店店主称,人用药品相较于兽用药来路广、价格低,因此,他们都会拿人用药给宠物治病。
据《光明日报》报道,人药兽用会使宠物产生较强的抗药性,令药效相对较弱的兽药对这类宠物根本不起作用,一旦暴发疫情,就会增加控制成本。而且宠物体内积存的人药抗生素由粪便排入到环境中,对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会引发水体和土壤中“耐药菌”的威胁,进而危害*。一旦人感染上了与动物一样的疾病,这种疾病的原微生物很快就会对药物产生抗药性。
记者查询到,2004年11月1日实施的新《兽药管理条例》中,明令禁止了“人药兽用”。该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禁止将人用药品用于动物。违反条例规定,除责令其立即改正外,对违法单位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夏季雨水多,雨天出门最怕鞋子被淋湿,因此选购雨鞋防水,但调查发现,市售儿童雨鞋半数塑化剂含量超标,其中83%来自中国大陆,孩童经常穿着恐会影响生殖发育。
雨鞋塑化剂超标293倍儿童健康堪忧
消费者文教基金会与经济部标准检验局合作,针对市售12件儿童雨鞋进行检测,结果有6件塑化剂超标,被检出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含量为20.7%至29.3%区间,超过国家标准0.1%限量值,相当于超标207至293倍。
消基会指出,“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属环境荷尔蒙的一种,会干扰正常内分泌系统的平衡及功能,长期暴露于塑化剂下,可能会增加男童雌性化、女童性早熟及增加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风险。
被列入检测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种类,包括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丁苯甲酯(B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O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IDP)等8种。
选购安全雨鞋!先看中文标示完整性
除了塑化剂含量检测之外,调查也发现9件产品的中文标示不符合“鞋类商品标示基准”规定。对此,标准局和消基会表示,除了要求业者落实商品的中文标示,消费者选购时也要看中文标示是否完整,注意鞋面鞋底,以及其他黏合部分是否黏贴良好,且无剥离或凸起现象;
塑胶表面及橡胶表面应无发黏情形;试穿其长度及宽度是否适当,材质是否舒适、底部是否具防滑设计;整体外观包括鞋面、鞋身及鞋底,不应有明显斑点、污垢、发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