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对房地产市场后期走势保持乐观态度中房网

中房网讯(亚晨/文)11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房地产市场基本情况显示,1-10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86309亿元,同比下降10.3%;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7793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5.8%;新建商品房销售额76855亿元,下降20.9%。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继续保持低位

具体来看,房地产开发投资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0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86309亿元,同比下降10.3%;其中,住宅投资65644亿元,下降10.4%。

从房屋施工、新开工和竣工面积看,房屋新开工面积指标降幅指标略有扩大,房屋竣工面积指标同比降幅有所收窄。数据显示,1-10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72066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2.4%。其中,住宅施工面积504493万平方米,下降12.9%。房屋新开工面积61227万平方米,下降22.6%。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44569万平方米,下降22.7%。房屋竣工面积41995万平方米,下降23.9%。其中,住宅竣工面积30702万平方米,下降23.4%。

严跃进表示,新开工指标预计后续依然有复苏可能。当前房企资金缓解面临了新机遇,尤其是一些存量土地和闲置土地的盘活力度较大,其为后续房企新开工项目的资金注入将发挥积极作用。新开工叠加销售数据转好,房企整体资金会更加循环,反过来又进一步房企加快新开工。此外,房屋竣工指标数据有持续改善的空间。4万亿融资协调机制的资金注入,各地各项目获得“白名单”制度的金融支持力度明显加大,也有助于竣工的加快推进。目前一些竣工项目和购房需求有高度结合,购房者购房后,基本上实现了房屋交付,也为后续家装家居等消费提振带来积极作用。

从到位资金情况看,该指标已连续7个月出现跌幅收窄态势。1-10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87235亿元,同比下降19.2%。其中,国内贷款12400亿元,下降6.4%;利用外资30亿元,下降19.1%;自筹资金31483亿元,下降10.5%;定金及预收款26444亿元,下降27.7%;个人按揭贷款12436亿元,下降32.8%。

严跃进认为,当前房企资金状况有了较好的改善。各项金融支持力度较大。尤其是随着各地专项债的发行,房企存量项目通过此类资金可以加快出清,也有助于房企后续资金状况的持续和更大改善。

市场活跃度明显提升

销售方面,市场活跃度明显提升。随着购房首付比、房贷利率下调,住房限购、限售、限价等措施取消,有效支持了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10月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7793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5.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17.7%。新建商品房销售额76855亿元,下降20.9%,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2.0%。

严跃进表示,商品房销售面积指标出现了连续5个月的收窄态势。而且考虑到10月份全国各地销售行情拉升较为明显,判断销售数据已呈现了拐点态势。而且后续销售行情将进一步提振,其对于房地产市场其他指标的改善都带来积极作用。

在付凌晖看来,销售数据月度改善幅度是今年以来最大的。从监测的40个重点城市的销售情况看,前期回调幅度较大的二线城市边际改善比较明显,10月份当月销售面积实现正增长,销售额降幅明显收窄。

此外,在库存方面,商品房待售面积继续下降。截至10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7305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7%。其中,住宅待售面积连续8个月下降,为3752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6%。

对此,严跃进表示,待售面积数据和销售端数据改善有密切关联。待售面积本身就是库存的一部分,这意味着房地产库存出清的窗口期开启。而且随着“库总体减少、需总体提高”的变化,供求关系在四季度有望迎来一波改善。

房地产市场景气度改善

另外,从预期看,房地产市场景气度改善。

根据PMI调查显示,10月份房地产业商务活动指数比上月回升2.5个百分点,市场预期指数回升1.8个百分点,显示房地产景气水平有所改善,市场预期出现好转。

另据国家统计局10月份对70个大中城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中介机构进行的调查显示,预期未来半年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房住宅销售价格保持稳定或上涨的受访从业人员占比,在9月提升的基础上又提高17.6和15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市场机构对房地产的信心增强。

总的来看,一揽子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措施显效,10月份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付凌晖认为,随着各项政策效能进一步释放,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动能将增强,因此对房地产市场后期走势保持乐观的态度。

付凌晖强调,也要看到经过长期高速扩张,我国房地产市场已进入到新发展阶段,未来从以数量扩张为主转向以质量优化为主转变,更好地满足居民多样化住房需求。

下阶段,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主动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客观现实,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在优化土地、财税、金融政策等方面协同发力,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THE END
1.2018第三节2016年港台地区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 一、2016年香港房地产市场发展分析 二、2016年台湾房地产市场发展分析 三、台湾公司有望直接投资大陆房地产 第四节世界房地产泡沫及其影响分析 一、世界房地产泡沫概述 二、房地产泡沫特征分析 三、房地产泡沫的影响 第二章2016年中国房地产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2016年中国宏观...https://baogao.chinabaogao.com/fangdichang/297239297239.html
2.建发股份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公司在一、二线城市的权益销售金额占比近83%,全口径销售额超50亿元的城市数量达到12个。根据克而瑞研究中心发布的“2023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项目销售榜”,建发房产与之江城投合作开发的“杭州-之江未来社区”项目销售金额(177亿元)和销售面积(45万平方米)均位列全国第一,充分彰显了建发房产的项目运营实力。 http://yuanchuang.10jqka.com.cn/20240415/c656897760.shtml
3.20242024-2030年中国深圳市房地产行业发展形势规划研究报告版目录深圳市房地产行业发展数据预估(2024-2030) 3一、房地产行业现状分析 31.深圳市房地产业发展历程及成就回顾 3历史阶段性发展特点及政策影响 3房地产市场规模结构及主要特征 5关键数据指标及变化趋势 62.现有房地产市场供需格局现状 9房源供应量、类型及价格...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60503709.html
4.天岳先进:山东天岳先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年度报告?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全球能源电气化、低碳化的发展趋势明确,?2023?年全球第三代半导体行业发展保持了强劲 势头。碳化硅衬底材料作为第三代半导体行业基石,在电动汽车,光伏新能源、储能...https://stock.stockstar.com/notice/SN2024041100040464.shtml
1.房地产发展状况与中国房地产市场未来走势未来走势的可能路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呢?在我看来,房地产市场的未来走势可能将呈现出“分化”趋势:一线城市将依然是最具吸引力的市场,但对于普通购房者来说,价格压力可能越来越大,购房难度增大,或许只能选择租房或小型的改善型住房。而二三线城市,特别是一些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可能会迎来一波中长期...http://www.xinchaoyang.com/dc/26661.html
2.深度分析!2023年房地产信息化行业发展现状评价与趋势预测据尚普咨询集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房地产数字化市场规模约100亿元,同比增长7.2%;2022年达到108亿元,预计到2023年全年该市场规模将增至116亿元。整体来看,房地产数字化发展仍处于早期,与零售、金融等行业数字化相比,规模较小。另外,受疫情“黑天鹅事件”及政策风向等因素影响,大部分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环境仍不容乐观,且...http://article.shangpu-china.com/yjywz/wnfw/266155.html
3.《保利20222023年房地产行业白皮书》正式发布!房产资讯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房地产新发展模式意义重大。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对房地产行业而言,新时代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以新发展模式推动行业更高质量发展。 https://www.fang.com/news/open/46818621.html
4.2023年中国作业类专用车销量地区分布及竞争格局分析「图」专用车属于商用车的大类,按照用途分类可大致分为工程类专用车、作业类专用车和其他专用车,其中作业类专用车市场依据不同功能,分类较为细致,城市基础作业及特殊作业专用车共同组成作业车市场,工程类专用车主要是指用于用于工程、基建、房地产等领域的专用车,主要以搅拌车、土建工程车为主。 https://www.yoojia.com/article/9727356440009594057.html
5.2023年商用车行业形势如何?中国商用车产业大会作出了预判!随着基建投资持续走强,房地产投资筑底企稳,预计2023年投资将呈现强势回升态势,进而会带动企业生产全面恢复,就业形势全面好转。但面对未来,中国式现代化拥有巨大增长潜力和广阔发展空间,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扩大内需,有效应对需求收缩,积极把握发展机遇,着力推动商用车行业转型升级。https://m.360che.com/news/230227/178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