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看着很搞笑,真实的B2B场景是:
光为了凑齐那一麻袋钱,小明已经经历了人生风起云涌大起大落,内心已是沧海桑田。还不说后边的加盟、装修、招聘、引流、卖货、生意不好、垂死挣扎、破产、报名21天0基础前端培训月入五万班、待业……
B2B业务不同于B2C,主要区别点有三个
B2C的业务,大多服务个人消费需求,大部分是生活必须品。比如个人买牛奶,只需要考虑“这个好不好喝”就行了。
B2B业务,服务的是企业经营目标。同样是买牛奶,如果是拿牛奶当原料。就得考虑“我做出的奶制品是不是能卖出去,帮我赚利润”如果是拿来给员工喝,那就得考虑“是不是员工喜欢这个,会不会被投诉”。
这是B2B和B2C最本质区别。我们想理解B2C业务,往往假设自己是消费者,体验一把流程。可想理解B2B的业务,你是无法假设自己是消费者的,得站在经营者的角度去思考。不然,就会闹出开头“扛着一麻袋钱去买奶茶店”的笑话。
B2C是个人消费,所以自己拿主意就好了。可到了B2B完全不一样,决策成员非常多。
想采购牛奶,还得走招标流程,还得走财务流程,还得走物流流程,还得走仓库管理流程,还得送各级领导同意。如果是小企业也就算了,大企业里敢省一个流程,分分钟审计怼上门来……
B2C是个人消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可B2B往往复杂得多,签约只是第一步。后续交付还有首款、中期款、尾款各种麻烦。
前边举的买牛奶,已经是最简单的形式了。如果是陈老师所处的软件开发服务行业,来感受下,这漫长的的从签约到交付过程(如下图)。
B2C是个人消费,买的东西便宜,完全不纠结。比如买牛奶,不好喝下次换个牌子就是了。对企业而言,用户今天跑了,明天我打个折可能就回来了。
但B2B完全不同,如果签的是年度合作协议,那一但丢掉客户,就是一整年颗粒无收。如果客户签的是3-5年长期合作,那一但丢掉就可能3、5年不再来往。反之,如果是行业领军客户,一但拿下,整个行业的订单都能被我吃个七七八八,B2B就是这么赢者通吃。
所以一定要类比,可以把B2B业务,比作装修房子这类B2C业务,同样是采购金额大、决策流程长、决策机制复杂、首款尾款、交付过程长、一但采购完成就需求关闭(不过还体现出不少数大客户的营销)。
陈老师还是强烈建议,做B2B分析多花心思去了解业务细节。因为很多业务流程也会随着客户需求变更、定制,打比方只适合教学,不适合工作。
所有的数据分析,都绕不开是多少、是什么、为什么、会怎样、又如何这五件事。B2B的分析也是如此,只是B2B的分析,会在是多少上花格外多的精力。
B2B要的就是精准打击,一击致命。具体的细化需求,有三部分:
特别是一线销售,对此非常清楚(愿不愿意告诉公司,是另一回事)。完全不用担心“窃取个人隐私”等问题。
在用户画像的使用方法上,也有不同。B2C卖的很多都是必需品,用户是一定有需求的。问题是:哪一品牌、哪一Sku、哪一价格有需求。因此,B2C用户画像本质,是筛选特定产品的高响应率用户。
B2B如果客户没需求,真的就没有了。如何判断B2B客户的需求?一来,可以从客户经营情况、企业规模、发展走势来判断。比如企业进生产原料,肯定订货额和自身销售额成正比。比如卖软件,一个千万级企业不需要ERP,上亿了就得上了。二来,可以从客户与我们的关系来判断。B2B领域存在大量灰色操作,这也是常见的事了。
这里有两种常见情况:
售后都忙着交付呢,鬼有心思反馈数据……
是滴,B2B分析的最大难点就是:没数据。什么都没有,只记录了签约那一刻的简单数据,然后理所当然的以为,只拿这么一点点数据,就能分析出各种问题。
你让其他部门配合,他们有一堆理由:
本质上,是B2B业务管理不规范导致的。因为B2B流程长、细节多,所以需要大量人力参与。因为人力参与多,就存在大量需要强化管理的地方。在过去20年跑马圈地式经济发展中,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完善流程,甚至把无知当个性,把各种灰色操作当合理。以致于到了2019年,B2B业务管理还停在原始阶段,自然没有可靠的数据,也没有有效的分析了。
当然,还有一小部分责任,来自小白数据分析师们。他们最爱说的就是:“我看网上的教程,不都是用RFM模型+k均值聚类吗,我只要把签约额+客户名称丢到里边一聚……诶?为啥这结果看起来这么奇怪?群里有没有大佬?有没有B2B行业的大佬?B2B行业里Kmean聚类、最权威、科学、合理的分类数,是4还是6?急!在线等!可付费!”
——不去结合具体业务流程,天天就指望上网抄一个通用、权威、常见的做法,这要能符合公司情况就见鬼了。
以上就是B2B分析基本思路。请注意,B2B本身也是一个巨大范畴,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