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1、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2012年版)前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七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对事故现场进行卫生处理,并对与食品安全事故有关的因素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为规范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卫生部于2011年11月29日印发了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规范(卫监督发201186号),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直接关系到事故因素的及早发现和控制,是责任认定的重要证据之一,是一项程序规范性和科学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为提高全国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技术水平,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组织中
3、查准备-5-2.1机构及人员-5-2.1.1事故调查领导小组-5-2.1.2调查员-5-2.1.3专家组-6-2.2物资储备和技术准备-6-2.3联络沟通机制-6-2.4信息管理-7-3工作要求-7-3.1属地管理、分级负责-7-3.1.1分级管辖-7-3.1.2调查启动-7-3.1.3多辖区联合调查-7-3.2依法有序、协调配合-8-3.3科学循证、效率优先-8-3.3.1边调查边分析-8-3.3.2边调查边控制-8-3.3.3边调查边报告-9-4现场流行病学调查-9-4.1核实诊断-9-4.2制定病例定义-1
5、现场勘查-17-5.1.4样本采集-18-5.2基于致病因子类别的重点调查-18-6采样和实验室检验-19-6.1采样原则-19-6.2样本的采集、保存和运送-19-6.3确定检验项目和送检-19-6.4实验室检验-20-6.5致病因子检验结果的解释-20-7资料分析和调查结论-21-7.1做出调查结论的依据-21-7.2调查结论中因果推论应当考虑的因素-21-7.3撰写调查报告-22-7.4工作总结和评估-22-7.5案卷归档-23-8附录-24-附录1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流程图-24-附录2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
6、学调查物资准备清单-25-附录3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参考表格-26-附表3-1食品安全事故病例访谈提纲-26-附表3-2食品安全事故调查病例临床信息一览表-28-附表3-3食品安全事故调查病例食品暴露信息一览表-29-附表3-4聚餐引起的食品安全事故个案调查表-30-附表3-5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个案调查表-32-附表3-6社区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个案调查表-35-附表3-7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采样记录表-39-附表3-8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信息整理表-40-附表3-9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提纲-44-附
12、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事故应急处置的联络人;(3)上、下一级调查机构事故调查联络人;(4)县区级调查机构应掌握本辖区乡镇、社区以上医疗机构的通讯联系方式。调查机构领导小组成员、调查员及有关支持部门的负责人应当保持通信联络畅通。2.4信息管理调查机构、调查组和调查员在事故调查期间,不得擅自对外披露调查信息,应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组织下对外发布调查工作有关信息。3工作要求3.1属地管理、分级负责3.1.1分级管辖各级调查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分级负责和属地管理规定承担事故调查任务。一般管辖分工为,县级调查机构负责一般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市级调查机构负责较大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省级调查机构负责重
14、应根据牵头调查机构的要求做好本辖区事故调查工作。调查机构发现以下情况,应提出多辖区联合调查的建议:(1)可疑进食场所与发病场所不在同一辖区的。如旅行团在旅游景点就餐,返回居住地后发病;(2)病例分布范围超出本辖区的。例如某次大型聚餐后发生的食源性疾病,病例可能分布于不同辖区;(3)其他需要联合调查的情况。3.2依法有序、协调配合调查机构开展事故调查工作应当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进行,与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同步进行、相互配合。承担事故调查任务的调查机构现有技术与资源不能满足事故调查有关要求时,应当报请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协调解决。调查机构专家组成员应当为调查机构提出的
16、调查结果。调查员调查中发现新的线索和重要情况,应当及时向调查组负责人报告。调查组应每日汇总调查进展,向调查机构负责人报告,必要时随时报告。3.3.2边调查边控制调查过程中,发现高危人群、致病因子或重要的食品污染信息的,应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采取控制措施和卫生处理措施的建议。同时视控制措施效果情况,及时调整调查内容和调查重点。3.3.3边调查边报告调查组调查过程中发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1)发现病人人数有变化或分类(指疑似、可能、确诊)有变化的;(2)发现需要多辖区联合调查的;(3)发现致病因子可能存在人-人传播、水体污染因素、职业接触、投毒、超出管辖范围等需要移交的
17、情况的;(4)有证据认为需要及时采取防控措施的;(5)发现可疑食品或原料来自外辖区或流出本辖区的;(6)调查工作遇到困难和阻挠,不能正常开展调查工作的;(7)卫生行政部门要求提交阶段性调查结果的;(8)其他需要及时报告的事项。4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步骤一般包括核实诊断、制定病例定义、病例搜索、个案调查、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等内容。具体调查步骤和顺序由调查组结合实际情况确定。4.1核实诊断调查组到达现场应核实发病情况、访谈患者、采集患者标本和食物样品等。(1)核实发病情况。通过接诊医生了解患者主要临床特征、诊治情况,查阅患者在接诊医疗机构的病历记录和临床实验室检验报
20、检验阳性结果:病例的生物标本或病例食用过的剩余食物样品检验致病因子有阳性结果。病例定义可分为疑似病例、可能病例和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定义通常指有多数病例具有的非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可能病例定义通常指有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或疑似病例的临床辅助检查结果阳性,或疑似病例采用特异性药物治疗有效;确诊病例定义通常指符合疑似病例或可能病例定义,且具有致病因子检验阳性结果。在调查初期,可采用灵敏度高的疑似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并将搜索到的所有病例(包括疑似、可能、确诊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在进行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时,应采用特异性较高的可能病例和确诊病例定义,以分析发病与可疑暴露因素的关联性。4.3开展病
21、例搜索调查组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宜的方法开展病例搜索,可参考以下方法搜索病例:(1)对可疑餐次明确的事故,如因聚餐引起的食物中毒,可通过收集参加聚餐人员的名单来搜索全部病例;(2)对发生在工厂、学校、托幼机构或其他集体单位的事故,可要求集体单位负责人或校医(厂医)等通过收集缺勤记录、晨检和校医(厂医)记录,收集可能发病的人员;(3)事故涉及范围较小或病例居住地相对集中,或有死亡或重症病例发生时,可采用入户搜索的方式;(4)事故涉及范围较大,或病例人数较多,应建议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医疗机构查阅门诊就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检验报告登记等,搜索并报告符合病例定义者;(5)事故涉及市场流通食品,且食品销售
24、例食品暴露信息一览表(附表3-3)。个案调查表可参考以下不同事故特点设计:(1)病例发病前仅有一个餐次的共同暴露,可参考聚餐引起的食品安全事故个案调查表(附表3-4)设计调查表。(2)病例发病前有多个餐次的共同暴露,可参考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个案调查表(附表3-5)设计调查表。(3)病例之间无明显的流行病学联系,如多个社区居民的腹泻暴发,可参考社区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个案调查表(附表3-6)设计调查表。4.5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个案调查结束后,应根据一览表或个案调查表建立数据库,及时录入收集的信息资料,对录入的数据核对后,按照以下内容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4.5.1临床特征临床特征分
27、级、学校)的位置,用点或序号等符号标注在手绘草图、平面地图或电子地图上,并分析病例分布的聚集性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如图2所示的鼠药中毒病例家庭主要聚集在a小卖部周围,提示该事件可能与a小卖部销售的食品有关。图2某村抗凝血类杀鼠剂中毒的6户家庭分布图(2)面积地图适用于规模较大、跨区域发生的事故。利用不同区域(省、市、县/区、街道/乡镇、居委会/村)的罹患率,采用epiinfo或mapinfo等地图软件进行绘制,并分析罹患率较高地区与较低地区或无病例地区饮食、饮水等因素的差异,举例见图3。图32011年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h4暴发中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病例的地区分布图4.5.4
28、人群分布按病例的性别、年龄(学校或托幼机构常用年级代替年龄)、职业等人群特征进行分组,分析各组人群的罹患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以推断高危人群,并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的各组人群在饮食暴露方面的异同,以寻找病因线索。举例见表2。表2某起食品安全事故病例的年龄分布年龄组(岁)病例数总人数罹患率(%)0-3374455-15364210-10313220-18912030-6331840-13761750-141011460-7591088.3合计11855021(2=50,p0.005)4.5.5描述性流行病学结果分析根据访谈病例、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分布,应当提出描述性流行病学的结果分析,并由此对引起
29、事故的致病因子范围、可疑餐次和可疑食品做出初步判断,用于指导临床救治、食品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提出预防控制措施建议。4.6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用于分析可疑食品或餐次与发病的关联性,常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完成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后,存在以下情况的,应当继续进行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1)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未得到食品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结果支持的;(2)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无法判断可疑餐次和可疑食品的;(3)事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或可能有再次发生风险的;(4)调查组认为有继续调查必要的。4.6.1病例对照研究在难以调查事故全部病例或事故暴露人群不确定时,适合开展病例对照研究
30、。(1)调查对象。选取病例组和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病例组应尽可能选择确诊病例或可能病例。病例人数较少(1且95%ci不包含1时,可认为该餐次或食品与发病的关联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如出现2个及以上可疑餐次或食品,可采用分层分析、多因素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的影响。对确定的可疑食品可参考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的资料分析方法(附录7)进一步做剂量反应关系的分析。4.6.2队列研究在事故暴露人群已经确定且人群数量较少时,适合开展队列研究。(1)调查对象。以所有暴露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如参加聚餐的所有人员、到某一餐馆用餐的所有顾客、某学校的在校学生、某工厂的工人等。(2)调查方法。根据初步判断的结果,设计可疑餐次
31、或可疑食品的调查问卷(可参考附表3-4、3-5、3-6),采用一致的调查方式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个案调查,收集发病情况、进食可疑食品或可疑餐次中所有食品的信息以及各种食品的进食量。(3)计算rr值。按餐次或食品进食情况分为暴露组和未暴露组,计算每个餐次或食品暴露组的罹患率和未暴露组的罹患率之比(rr)及95%ci。如rr1且95%ci不包含1时,可认为该餐次或食品与发病的关联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如出现2个及以上可疑餐次或食品,可采用分层分析、多因素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的影响。对确定的可疑食品可参考附录7进一步做剂量反应关系的分析。5食品卫生学调查食品卫生学调查不同于日常监督检查,应针对可疑食品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