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信息技术产品主要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网络和通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产品进出口均显示出了快速上升趋势,目前我国是全球信息技术产品第一大生产和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是信息技术产品全球价值链的重要参与方。但我国的信息技术产品在出口过程中频频遭遇以美国为首的国际技术贸易壁垒,这大大影响了我国信息技术产品的出口。
一、国际技术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国际上针对信息技术产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围绕安全、环保和能效要求以及兼容、专利及知识产权等多方面进行“标准”“规则”的制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计算机类
目前,我国计算机类产品出口遭遇的主要壁垒是安全标准、技术标准及核心专利。具体表现为进口国根据自身的技术水平制定技术标准,限制中方出口产品的数量,削弱我国产品竞争力。以美国为例,在环保方面,为循环废品再利用、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美国发布《资源保护及回收法》,此外还制定了电脑和电视机回收和重复利用法案等。计算机类产品需要满足“能源之星”的标准,这是美国对中国信息技术产品在能效上的要求。能源之星所规范产品类目含有台式、笔记本电脑以及电源、服务器等。各州各地区修订的规则高低不齐,但一直在逐步增设门槛,抬高标准,例如2018年美国环保署发部了V7.0能源之星要求,产品安全需要美国UL等认证方可通过,之后又颁布《控制放射性的健康与安全法》。质量管控更为严苛,中方计算机类产品必须满足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要求方可进入美国市场。
从2013-2019年我国计算机类产品出口受阻的频数即计算机召回数占整个电子信息产业召回数的百分比,大体上能够看出对我国的计算机类产品发动的召回事件呈上升态势,而被召回的核心原因在于电池存在发生失火爆炸等安全及环保风险。
2.通信设备类
目前来看,通信设备类产品被召回的情况并不多,但自2016年以来呈上升趋势。从被召回的产品来看,主要是手机、电气设备等,一些产品的参数如额定电压、电阻、电容等始终处于首位原因。
3.家用电器类
针对家用电器类产品,各国主要从安全、环保角度出发,并设置很多标准和要求。如安全节能认证、回收再利用、节约能源、减少排放等,测评方式多样且详细,近乎涵盖所有类目的家用电子电器产品。家用电子、电器产品在安全上的准入规则受到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的安全监管,在《消费品安全法》中属于强制性标准,会对不符合UL、MET、ETL标准并存在潜在危害的家用电子电器设备鼓励召回。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证以及美国医疗器械和辐射健康中心(CDRH)检验也是电子产品准入的重要标准,在电磁兼容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此外,空调、电冰箱等家用电器设备须达到法规中最低能效标准并附有EnergyGuide标签。我国家用电器类产品数次遭遇国际技术壁垒的原因在于产品技术标准不够严苛、重视程度不够,出口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二、影响
技术贸易壁垒是一把双刃剑,具有双重性,对我国信息技术产品的出口既有正面作用,又有消极作用,这里主要分析消极作用。
三、解决思路
(一)政府层面
1.积极引导信息技术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提高出口产品质量
我国信息技术产品遭遇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主要原因在于产品在安全、环保方面尚未达到国际市场的准入要求。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还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结构中,政府是改革的领头羊和强大动力,在产品质量上还需要政府机构多加支持,例如在补贴出口企业的基础上加大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资,完备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引入世界上领先的技术,提高信息技术产品的科技水平和科技含量,积极引导信息技术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在国际市场上以质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