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品营养中心资源库食材百科植物食材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所谓抗营养因子是指存在于天然食物中,影响某些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对人体健康和食品质量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包括下列5类。1、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inhibitor,PI)豆类中含有许多种蛋白酶抑制剂,有胃蛋白酶抑制剂、胰蛋白酶抑制剂等。存在最为广泛的是胰蛋白酶抑制剂(抗胰蛋白酶因子),会影响人体对蛋白的消化与吸收,会造成机体胰腺增重。抗胰蛋白酶因子用加热的方法可使其失去活性,因此豆类食品应彻底煮熟,忌食半生不熟的豆类及其制品。加热30分钟或者大豆浸泡至含水量60%时,水蒸5分钟即可去除胰蛋白酶抑制剂。大豆中尿
2、酶的抗热能力较胰蛋白酶抑制剂强,且测定方法简单,故常用尿酶实验来判定大豆中胰蛋白酶抑制剂是否被已破坏。我国婴儿配方奶粉中明确规定,含有豆粉的婴幼儿代乳食品,尿酶试验必须是阴性。然而,近年来国外一些研究表明,蛋白酶抑制剂作为植物性化学物质(phytochemical)具有抑制肿瘤和抗氧化作用,对其具体评价和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2、植物红细胞凝血素(phytohematoagglutinin,PHA)植物红细胞凝血素是一种存在于豆类中含量很少的有毒蛋白质,它能凝结人血液的蛋白质,也是影响动物生长的因子。食用植物红细胞凝集素未破坏的大豆及其制品,会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引起死亡,加热可去除植物红细胞凝集素。3、豆腥味大豆中含有许多酶,其中的脂肪氧化酶可以水解大豆脂肪,使其变成低级脂肪酸、醛和酮类物质,是产生豆腥味及其他异味的主要酶类。采用95以上加热1015min,或用乙醇处理后减压蒸发、钝化大豆脂肪酶等方法,均可脱去部分豆腥味。4、胀气因子胀气因子(flatus-producingfactor)大豆中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棉籽糖和水苏糖,在肠道微生物作用下可产酸产气,引起肠胀气,故称为胀气因子。5、植酸(phyticac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