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酱油第一股”(即ST加加)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湖南卓越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卓越投资”)及实际控制人杨振、杨子江、肖赛平因其个人债务纠纷被长沙市天心区人民法院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执行标的约为3231.37万元。
其中杨振为加加食品创始人,肖赛平系杨振之配偶,杨子江系杨振之子。事实上,这并不是杨振第一次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中国执行信息网显示,杨振曾先后被多家法院列为被执行人,被执行总金额高达46.38亿元,截至目前,尚余13.6亿元被执行金额。
而如今在社交平台上,已经鲜见加加酱油的声音;超市货架上,加加的旗下产品也被海天、千禾等挤到了不起眼的角落,危机重重的加加食品还能重回快车道吗?
2014年,杨振还以20亿财富首次进入胡润百富榜,被称为“酱油大王”。如今一家三口都成“老赖”,风光不再。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至2023年,ST加加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7.55亿元、16.86亿元和14.54亿元,营收规模逐年下滑;连续三年扣非前后归母净利润孰低金额为负值,分别为-0.96亿元、-0.93亿元和-2.01亿元。“酱油第一股”到底怎么了?
搜狐美食搜集公开报道,发现加加食品上市多年,杨振以及由其家族掌控的卓越投资开始不断扩展其他领域的商业版图,但却屡屡折戟。
2015年5月,加加食品向云厨电商增资5000万元获得其51%股权,却因盈利效果未达预期,最终以0元将51%股权转让;2017年,加加食品拟收购辣妹子食品100%股权,经过6个月磋商最终流产。2018年,加加食品拟收购金枪鱼钓,被业内称为“蛇吞象”。
换言之,由于公司战略失当,加加食品不仅没有在酱油消费升级的趋势里实现业绩飙升,反而错失良机,被千禾、海天等品牌远远甩在身后。
对于上市之后的买买买,2020年,杨振曾在一次投资者沟通会上表示:“企业上市后发展缓慢,主要是因为2013年以来我个人投资套进去了,然后恶性循环,不断地搞投资,没有聚焦主业,所以错过了发展时机,这个我责无旁贷。”
由于杨振的不断“折腾”,加加食品陷入了巨大的债务危机,2020年,中国证监会证实了加加食品及卓越投资存在资金占用、商业承兑汇票的关联交易事项以及提供担保三项信披违规违法行为,公司因此被处罚。2020年6月,加加食品被正式戴帽“ST加加”。
与此同时,其他调味品企业在近两年都加快了对创新产品的研发,实现弯道超车。如海天味业,通过打造具有技术和口味壁垒的大单品——海天酱油,成功切入了调味品市场;而千禾味业则在“零”添加赛道走得风生水起,接连推出多个爆款。
反观加加食品,虽然在酱油、食醋、鸡精、味精、食用油等品类都有涉及,但目前却始终缺乏一款能与当前市场格局抗衡的“王牌产品”。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年,加加食品围绕“零添加”,发力中高端市场,推出“减盐生抽”系列、“零添加”系列产品。
此外,随着近年来直播带货的兴起,加加食品还曾走进罗永浩、张兰、李诞、金星等大流量主播直播间卖货。特别是2023年初,辛吉飞在直播间直接喝了一瓶加加酱油,以力证其天然健康性,引起网友热议。但从目前的业绩表现来看,一系列举措的成效似乎并不显著,还是没能拉动加加食品的业绩增长。
根据中国发展网数据,2024第一季度,海天酱油牢牢把握“有机”“零添加”等健康消费趋势之机遇,市场份额占比稳居酱油品类第一位。
事实上,除了加加食品连续3年负增长,其他酱油品牌也同处严峻的市场环境之中。
具体来看,被称为“酱油茅”的海天味业在2021年1月,市值曾突破7000亿大关,而如今的海天味业,最新市值已不到2000亿,并出现了上市以来营收利润首次双降。
据媒体报道,当时千禾味业凭借较早布局的“零添加”产品矩阵收获一众好评,仅仅一个月,千禾味业酱油产品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226%,成为酱油产品国内主流电商平台市占率第一。彼时,海天味业则卷入了“酱油生蛆”“添加剂风波”等舆论风波。
在这场“科技与狠活”风波之后,加加食品逐渐意识到大众对“0添加”调味品的需求,随后在2022年双十一就主推全系列“零”添加产品,但相比抢占先机的千禾味业,还是晚了一步。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加加食品的产品没有太多差异化,整体表现不佳。再叠加其市场体量比较小,没有跟上整个行业高速发展的步伐,容易淹没在大品牌的产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