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央视3·15晚会曝光了一起假冒"泰国香米"的事件,该香米的香味是通过添加香精合成的。香精大米是指在常规大米生产过程中人为添加香精,以赋予其香米的风味。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明确规定"大米中不得添加食用香料或香精"。因此,香精大米实际上属于违规产品,不得制造或销售。
#蓝环章鱼频繁登上餐桌#
2023年1月16日晚,一位顾客在火锅店用餐时发现一种形态类似章鱼并带有斑点的生物,起初怀疑是蓝环章鱼。经过确认,这的确是蓝环章鱼,又称豹纹蛸。此事件之后,各地陆续报告章鱼中出现蓝环章鱼:广东省的一家山姆超市销售的章鱼中发现疑似混有蓝环章鱼,海南省三亚市的一位消费者在海鲜市场购买的鱿鱼中也发现了蓝环章鱼,还有上海市的一位消费者在寿司店品尝煮熟的蓝环章鱼。
蓝环章鱼富含剧毒,不能用于食用。其分泌的毒素包括河豚毒素、透明质酸酶、组织胺、色氨酸等物质,其中河豚毒素是最主要且毒性最强的神经毒素之一。大多数毒素在高温下难以分解,即使煮熟,食用后也可能导致中毒,危及生命。
#拍黄瓜事件引发热议#
#两女子因食用凉皮中毒,一人不幸身亡#
2023年7月15日,一名当事家属在采访中表示,小兰(化名)和小兰的舅妈是在7月3日购买的凉皮后,吃完后感觉味道有异,怀疑可能变质。第二天早上,小兰的舅妈出现不适症状,被送医救治,而小兰则在当晚也出现不适症状。尽管经过住院治疗,小兰的舅妈不幸去世,小兰仍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情况堪忧。医生告诉家属,两人中毒是由米酵菌酸引起的。
米酵菌酸是一种线粒体毒素,毒性非常强,对胃肠道黏膜和神经血管有剧烈刺激,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后危害极大。一旦中毒,即使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疗。
#科技与狠活儿:食品添加剂再次备受争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指出,这种宣传将食品添加剂再次妖魔化。食品添加剂不等同于非法添加物,合理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同时,他建议加强网络监管,以维护网络环境的清朗。食品企业也需要从自身做起,加强产品的安全和健康科技内涵。在这个问题上,各方应继续加强科普宣传,引导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进行科学和理性的认知,不参与传播谣言。
#预制菜引发消费者争议#
预制菜因其便捷、多样性和降低成本等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尝试引入。然而,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质量和口感提出了不少争议,其中包括品质参差不齐、口味不佳以及标识信息不完整等问题。此外,一些餐饮企业可能故意或无意地隐瞒使用预制菜的情况,导致期望享受厨师现场烹饪的消费者感到被欺骗。
#引发争议!阿斯巴甜被列为可能致癌物#
2023年7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宣布将阿斯巴甜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然而,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宣布“维持阿斯巴甜的原有风险评估结论,即在目前的剂量和使用范围内,不会对消费者造成健康危害”。
IARC将阿斯巴甜列为2B类可能致癌物,重申其每日允许摄入量为40mg/kg。这表明尚不足够科学证明阿斯巴甜对人类致癌性的证据,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通过控制和管理阿斯巴甜的用量,可以确保其使用的安全性。
#罚款百万!太原醋厂冰乙酸勾兑食醋销售全国#
从2020年1月到2021年11月,该醋厂的实际控制人武某明知冰乙酸不适用于制作食醋,仍然向刘某等人购买冰乙酸,并将其勾兑成食醋后销售到全国各地,销售额达到了675,862元。2023年4月,清徐县人民法院做出了一审判决,以生产和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X醋业有限公司罚款40万元,并要求承担101,3793元的惩罚性赔偿。此外,判处武某等14人有期徒刑一年至四年不等,并处以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