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问题》2024年第10期目录及摘要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考......洪银兴(4)
超大型城市重要农产品保供战略举措分析——以北京市为例......唐华俊,熊偲皓(11)
我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演进逻辑与路径优化......曲福田,郭恩泽,马贤磊(21)
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理论逻辑和应对措施......赵敏娟,姚柳杨,赵明恩,赖煜(34)
气候变化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影响与应对策略......陈志钢,胡霜(44)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大食物观:基于森林食物视角的分析......徐晋涛,关宝珠(57)
大食物观视角下的食物安全:理论内涵、指数测度与远景模拟......王芳,贾晋(68)
大食物观下基于营养平衡的食物自给率测算与食物安全保障策略......周德,赵鑫,周应恒(83)
调动种粮主体积极性:内涵阐释、主要障碍与推进路径......钟钰,巴雪真,张合成(96)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渔业潜力空间与中国方案......韩杨,张诩,高翔(108)
中国节粮减损政策演进、内在逻辑及政策优化研究......胡永浩,胡南燕,张昆扬,武拉平(120)
农业资本化转型的阶层动力与实现机制——基于陇中李村的田野考察......郭鹏鹏(134)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考
洪银兴(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新质生产力;农业科技创新
超大型城市重要农产品保供战略举措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唐华俊(中国农业科学院)
熊偲皓(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
摘要:加快构建鲜活、优质农产品“地产、地销”新格局,是超大型城市实现食物消费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相衔接,形成供需良性循环的关键之举。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基于北京市重要农产品供求现状,在剖析北京市农业生产供给潜力及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北京市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对策建议。研究认为,北京市具有强劲的消费需求、潜在的供给能力、快捷的交通优势和坚实的科技支撑,大力发展鲜活、优质农产品规模化品牌化生产,潜力巨大。但目前仍存在鲜活、优质农产品占比低,产业链供应链不完整,农业多功能作用尚未恢复,农民增收就业渠道不足以及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等难题。为满足居民高品质农产品需求,提升北京市农业自给质量和效益,本文提出,要从生产推动转向消费引领、从产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从传统产销转向全产业链发展、从单一生产转向农业多功能开发,扩大鲜活、优质农产品供应占比,推进鲜活、优质农产品全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倾斜设施农业用地配套和农业建设用地供应,资金投入政策支持优先保障,对耕地流转费用实行限高,鼓励长期租赁等措施建议。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重要农产品保供;鲜活优质农产品
我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演进逻辑与路径优化
曲福田(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心)
郭恩泽(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马贤磊(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
摘要:宅基地制度改革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涵,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中国特色改革试点一般性模式,构建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分析框架,探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两轮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基本逻辑、主要成效与未来路径。研究显示,一方面,遵循“目标制定—顶层设计—地方试点—成果总结”的一般模式,两轮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明晰了“三权分置”的产权结构,形成了权责统一的所有权行使机制、多元化的资格权保障机制和因地制宜的使用权放活机制;另一方面,改革试点仍然面临着集体所有权主体认定不明晰、资格权认定口径不一、使用权放活机制存在缺陷等问题,难以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推动乡村振兴的要求。未来,改革应坚持保障农民和农村集体组织利益、改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撬动要素联动配置三项基本取向,从加强制度改革系统性、央地联动性、地区与部门协调性三个维度出发,进一步推动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以期形成成熟经验,更好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改革成效;优化路径
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理论逻辑和应对措施
赵敏娟,姚柳杨,赵明恩,赖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在社会生态系统(SES)框架基础上,本文探讨了气候变化情景下农业资源系统和治理系统的复杂动态关联,揭示了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供给、获取、利用和稳定性影响的理论逻辑,通过Meta回归解释了粮食供给安全量化研究结果产生差异的原因,并从粮食生产、供应、消费和进出口等各个环节分析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的措施。研究发现,SES框架有助于分析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耦合适应过程中的复杂动态关联,对粮食产量变动的预测因气候情景、研究区域、作物类型、气候特征和适应措施等设定的不同产生了差异化结果,SES框架能够为多学科研究成果的整合提供通用语言。总体上,本文通过SES框架将社会和生态系统的视角结合起来,为全面理解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之间复杂动态关联提供了一个新选择。
关键词:粮食安全;社会生态系统;气候变化;Meta;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陈志钢,胡霜(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韧性;全球粮食安全;农业食物系统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大食物观:基于森林食物视角的分析
徐晋涛,关宝珠(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摘要:发展森林食物对践行大食物观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大食物观的内涵出发,探讨森林食物与大食物观及气候变化的关联逻辑,并分析森林食物供给的现状、潜力与问题。本文发现,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政策支持下,经济林和林下经济的食物供给能力持续增长,并且在可利用林地面积、单产提升以及生物资源开发等方面均有发展潜力。但同时森林食物系统也面临生产条件不利、产品附加值低、农户经营积极性低、气候变化威胁加剧以及政策支持有待完善等诸多问题。据此本文提出通过增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促进三产融合、适度推进规模化经营、打造气候智慧型森林食物产业以及优化财税和金融支持政策等措施,夯实森林食物供给能力和气候韧性。
关键词:大食物观;气候变化;气候韧性;森林食物;经济林;林下经济
大食物观视角下的食物安全:理论内涵、指数测度与远景模拟
王芳(四川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
贾晋(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
摘要:大食物观是一种强调食物安全的现代食物观念。本文系统梳理了大食物观的思想演进和食物安全内涵,厘清了大食物观视角下食物安全的逻辑链路,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中国食物安全状况进行全面测度,并对国家中长期食物安全状况进行了远景模拟。研究发现,2016—2022年中国处在中度食物不安全状态,形势较为严峻;若综合考虑人口数量减少、消费结构趋于稳定以及节损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这种状况或将于2035年前后趋于好转;而要顺利实现这一转折,必须牢牢树立大食物观,加快建立食物安全政策体系,统筹好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整合国内国际资源,建成稳定可靠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关键词:大食物观;食物安全;指数测度;远景模拟
大食物观下基于营养平衡的食物自给率测算与食物安全保障策略
周德(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粮食安全研究中心)
赵鑫(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周应恒(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中国食物消费经历快速转型升级,食物安全也延拓到数量、质量、营养等层面。食物自给率是食物安全的核心衡量指标,本文以大食物观为指引,多视角分析中国食物与营养自给率变化趋势,并以营养平衡膳食为目标测算主要食物自给率变化。结果显示,2010—2022年奶类、豆类和谷类下降最快,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降幅大于热量的降幅。通过测算平衡膳食目标下食物自给率发现,谷物和肉类趋于上升,奶类降幅最大。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营养总量供应能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从结构上看植物类食物占主要比例,豆类和高蛋白肉类自给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未来需要推进以营养健康为导向的结构性改革,积极达成供需结构与质量的动态平衡,以期实现中国高质量、可持续的食物安全。
关键词:大食物观;食物自给率;平衡膳食;食物安全
调动种粮主体积极性:内涵阐释、主要障碍与推进路径
钟钰,巴雪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张合成(中国农业科学院)
摘要:调动种粮积极性对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理论研究,从调动对象、内容和方式三方面深度挖掘了调动种粮积极性的基本内涵。针对种粮成本过快上涨、补贴效果不明显、“卖粮难”隐忧、粮价未能有效引导预期、种粮效益低和主产区负担重等问题,应认识到科技金融、政策支持、产销对接、价格预期、比较效益、利益补偿分别是调动种粮积极性的千斤顶、安全网、关键环、牵引力、源动力、平衡器。调动种粮积极性,既要通过提高科技金融支持水平和政策支持力度以及打通产销对接环节等使期望值最大化,又要通过提高价格预期和比较收益以及完善利益补偿等使效价最大化,以更好地为保障粮食安全增添持续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种粮积极性;粮食安全;种粮主体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渔业潜力空间与中国方案
韩杨,张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
高翔(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关键词: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渔业潜力空间;可持续发展;中国方案
中国节粮减损政策演进、内在逻辑及政策优化研究
胡永浩,胡南燕,张昆扬,武拉平(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保障粮食安全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粮食损失浪费具有外部性,实现节粮减损需要充分发挥政策作用。本文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节粮减损政策的演进历程,总结了其内在逻辑与特征,并在审视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优化路径。研究表明:第一,中国节粮减损政策演进经历了萌芽孕育、探索起步、规划发展和法律规范四个阶段。第二,中国节粮减损政策是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粮食安全形势与损失浪费状况下的必然选择,其演进符合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目标逻辑。第三,由于各环节损失浪费成因不同,应针对收获、储存、加工和消费等重点环节的主要问题深入细化节粮减损政策;同时,为推进节粮减损政策落地实施与高效运行,未来需要从建立节粮减损调查评估制度、统筹协调部门间工作、强化科技人才支撑等方面完善并形成节粮减损政策支撑体系。
关键词:粮食安全;节粮减损;政策演进
农业资本化转型的阶层动力与实现机制——基于陇中李村的田野考察
郭鹏鹏(甘肃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以陇中李村的芹菜产业为例,探讨了农业转型背后隐含的阶层动力及其实现机制。研究发现,在以资本化为主要特征的农场经济活动中,受家庭资源库的约束,农户在实现家庭积累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生计策略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农民之间的分化,并导致不同阶层农户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选择不同的农业经营模式。其中,拥有较多资本积累的农户逐渐演变为村庄核心且极具竞争力的农业经营主体。这些农户通过前期非农收入的资本积累,在村庄通过亲密排斥的方式,既流转了可以种植经济作物的优质土地,又控制了农场上的雇佣劳动力,从而实现了农业的资本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