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质生产力》(以下简称“本书”或者“书”)一书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和实践的阐述十分详细、全面,对全国各个行业具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书中提出,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之间的互动关系,推动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协同发展,对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意义重大。
一、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二、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协同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科技革命和经济变革之间存在周期性的耦合,新质生产力关键因子没能同步跟进
(二)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信息孤岛与数据壁垒现象严重,数据安全和隐私问题面临挑战,知识产权保护难题,制约了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其一,信息不对称。各个环节之间信息流动不畅、信息获取不均衡,导致各方往往处于信息的被动接收状态,难以做出准确决策和开展有效协作,影响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效率和质量。信息不对称还可能导致信息扭曲,降低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度,引发利益纠纷,严重影响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顺利进行。甚至,会出现数据滥用和算法歧视的现象,导致社会不公平。其二,数据共享、安全性和隐私问题。新质生产力将数据视为关键生产要素。随着数字化生产方式的推广,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产业链融合需要各环节间的数据共享和交互,但数据安全和隐私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数据泄露、信息监控等威胁,个人数据安全和隐私面临挑战。其三,知识产权保护。新质生产力涉及多种技术的交叉应用和融合,导致知识产权边界模糊,不同技术之间的知识产权归属关系复杂,难以明确界定和保护。而法律法规与技术发展之间具有不同步性,法律法规滞后无法有效覆盖这些新形式和新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需求。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将阻碍创新和合作的积极性,降低协同发展的预期。
(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但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之间标准多元化,跨界合作与融合依然存在一定的阻力
(四)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涌现,环保、资源节约等问题日益突显,如何在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挑战
在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际操作的矛盾。尽管企业和组织普遍提倡可持续发展,但实际操作中往往受到成本、利润、效率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产业链上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理念未能转化为实际行动。
新质生产力所涉及的技术、颠覆性创新等因素,通常带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传统金融机构对高风险项目的支持度较低,缺乏对新兴产业、新技术领域的投资信心,风险偏好不足,为新质生产力领域提供有效支持存在瓶颈。资本市场的配套制度和渠道不够成熟,受私募融资、股权融资等途径限制,无法充分满足新质生产力企业的融资需求。
(六)全球经济波动、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技术风险等偶发性全球供应链风险对产业链的稳定运作带来较大影响
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链协同发展还面临地缘政治、全球经济波动、贸易纠纷、跨国供应链受到冲击和制裁措施等风险,产业链协同发展面临着来自全球范围内的一系列风险挑战,对产业链的稳定运行和协同发展造成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国际汇率变动、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都会对产业链的资金链、成本和盈利带来不确定性。
三、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整合路径和对策
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双方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产业链升级和转型,促使产业链上各参与主体加强协同合作,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一)创新驱动,新业态孵化助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
鼓励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孵化创新型企业。增加对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化工厂、物联网技术等前沿科技领域的研发投入,提供风险投资、技术支持、市场拓展、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融资支持等方面的支持,孵化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为产业链的转型提供了新的动力,促进整个产业链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转型。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技术,更好地掌握市场需求、优化产业链,推动产业链中各环节的协同作战,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效益共享。推动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
(二)建立共享平台,破解资金难题,助力产业链发展
构建产业链上的共享平台,促进资源共享、技术创新和经验沉淀。建立面向新质生产力行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提供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科技金融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不同阶段新质生产力企业的融资需求。探索并推广新型金融工具,如股权众筹、创业板、科创板等,丰富融资渠道,促进资本市场与新质生产力企业的深度融合,提升企业融资效率。制定更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融政策,为投资者和企业提供更多税收优惠、补贴支持等激励措施。鼓励金融机构主动参与支持新质生产力领域的投资。建立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各方共担风险的机制,提高金融机构对新质生产力投资的信心,并降低投资风险。
(三)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跨国合作,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国际互信与合作,应对全球范围内的风险挑战。统筹国内外资源,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资源、技术和市场的国际协同发展。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联合培养、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新技术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障创新成果的合法权益。
(四)风险管控,应对全球供应链风险
建立多元化的供应链体系,分散风险,避免对某一地区或企业的过度依赖,提高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强化供应链管理,加强供应链透明度、监控和预警机制,减少突发事件对产业链的影响。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对地缘政治风险、自然灾害风险、技术风险等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方案。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克服供应链中的技术风险,提高生产线的快速调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