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最高人民检察院与中央网信办、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食品药品有关部门近日共同印发《关于在检察公益诉讼中加强协作配合依法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的意见》(下称《意见》),就各部门在检察公益诉讼中加强协作配合,更好地保障食品药品安全达成共识。
《意见》明确了关于食品药品安全领域检察公益诉讼的线索移送、立案管辖、调查取证、诉前程序、提起诉讼、日常联络和人员交流等7方面19项问题。
《意见》提出探索建立管辖通报制度。对于多个检察机关均有管辖权的情形,上级检察机关可与被监督食品药品有关部门的上级机关加强沟通、征求意见,从有利于执法办案、有利于解决问题的角度,确定管辖的检察机关。
《意见》明确,检察机关应在立案后七日内将立案情况告知食品药品有关部门,听取行政机关意见。被监督行政机关十五日内未采纳检察机关意见或者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未能得到有效保护的,检察院应当继续调查。经过诉前程序,食品药品有关部门仍未依法全面履行职责,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仍然处于受侵害状态的,检察机关应当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食品药品有关部门应依法参与诉讼活动,检察机关依法支持消费者保护组织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关于印发
《关于在检察公益诉讼中加强协作
配合依法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的意见》
的通知
各级人民检察院、网信办、食品安全办、司法行政、农业农村、卫生健康、海关、市场监督管理、广播电视、粮食和物资储备、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食品药品安全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公共安全问题。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要求,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最高人民检察院与中央网信办、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司法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海关总署、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制定了《关于在检察公益诉讼中加强协作配合依法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的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报告。
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网信办
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司法部
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海关总署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2020年7月28日
关于在检察公益诉讼中加强协作配合
依法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最高人民检察院与中央网信办、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司法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海关总署、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统称“食品药品有关部门”)就在检察公益诉讼中加强协作配合,更好地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形成如下协作意见。
一、关于线索移送的问题
2.建立交流会商和研判机制。共同建立行政执法情况和公益诉讼线索交流会商研判机制。在定期会商研判的基础上,对于涉及食品药品行政执法及检察公益诉讼的重大案件、事件和舆情,各方应当及时相互通报,共同研究制定处置办法,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对食品药品安全领域易发、高发的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问题,检察机关可以集中提出意见建议。
3.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积极推动检察机关接入食品安全信息平台,逐步建立食品药品领域行政监管与检察公益诉讼信息共享平台。食品药品有关部门向检察机关提供行政执法信息平台中涉及食品药品安全领域的行政处罚信息,以及有关专项行动中发现的问题和线索。检察机关定期向食品药品有关部门提供已办刑事犯罪、公益诉讼等案件信息和数据信息。进一步明确移送标准,逐步实现食品药品有关部门发现公益诉讼案件线索及时移送检察机关、检察机关发现行政执法机关可能存在履职违法性问题提前预警等功能。
二、关于立案管辖的问题
4.探索建立管辖通报制度。检察机关办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一般由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的同级人民检察院立案并进行诉前程序。对于多个检察机关均有管辖权的情形,上级检察机关可与被监督食品药品有关部门的上级机关加强沟通、征求意见,从有利于执法办案、有利于解决问题的角度,确定管辖的检察机关。
5.根据监督对象立案。检察机关在履行职责中发现,侵害公益的事件涉及多个行政相对人,但监督对象为同一行政机关的,应当作为一个案件立案调查;在发出检察建议前,调查取证过程中发现的其他行政相对人的同类违法行为,应当与已立案件并案处理。对于同一侵害公益的事件,涉及多个行政机关均存在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情形的,检察机关可以分别立案。
6.探索立案管辖与诉讼管辖适当分离。检察机关可根据案件情况,综合考虑被监督对象的行政层级、公益受侵害程度、社会影响等因素,将案件线索指定辖区内其他下级检察机关立案。经过诉前程序,需要提起诉讼的,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移送有管辖权的法院对应的检察院提起诉讼。
三、关于调查取证的问题
四、关于诉前程序的问题
9.探索立案后磋商程序。检察机关在立案后七日内将立案情况告知食品药品有关部门,听取行政机关意见。磋商后,被监督行政机关采纳检察机关意见,依法履行职责,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已经得到有效保护的,检察机关调查核实后应当作出终结审查决定。被监督行政机关十五日内未采纳检察机关意见或者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未能得到有效保护的,人民检察院应当继续调查。
10.明确依法履职标准。对食品药品监管不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的判断和认定,应以法律规定的食品药品有关部门法定职责为依据,对照食品药品有关部门的执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以是否采取有效措施制止违法行为,是否全面运用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规定的行政监管手段,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有效保护为标准。同时充分考虑环境污染、异常气候、检验能力、监管力量、突发情况等因素对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影响。食品药品有关部门将涉嫌犯罪的案件线索移送司法机关后,对于依法应当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的,应当继续履行职责;需要检察机关配合的,检察机关应当给予配合。
11.强化检察建议释法说理。检察机关制发检察建议,要准确写明食品药品有关部门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意见部分要明确、具体,并进行充分的释法说理。检察机关要加强与食品药品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可通过听证、圆桌会议、公开宣告等形式,争取诉前工作效果最大化。要严守检察权边界,不干涉食品药品有关部门的正常履职和自由裁量权。
五、关于提起诉讼的问题
13.检察机关应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经过诉前程序,食品药品有关部门仍未依法全面履行职责,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仍然处于受侵害状态的,检察机关应当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诉讼过程中,食品药品有关部门纠正违法行为或者依法履行职责而使检察机关诉讼请求全部实现的,检察机关可以撤回起诉。
六、关于日常联络的问题
16.建立日常沟通联络制度。各方应明确专门联络机构和具体联络人员,负责日常联络沟通工作。各方可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讨解决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对于达成一致的事项,以会议纪要、会签文件、共同出台指导意见等形式予以明确。检察机关和食品药品有关部门可以在日常工作层面进一步拓宽交流沟通的渠道和方式,建立经常性、多样化的交流沟通机制。
17.建立联合开展专项督察机制。食品药品有关部门在部署开展专项行动期间,如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农药使用减量和产地环境净化行动、兽药打假治劣行动、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提升行动、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治理行动、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行动、“优质粮食工程”行动、进口食品“国门守护”行动等,可以邀请检察机关参与专项督察工作,真正形成检察机关与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执法工作合力。
18.建立共同发布典型案例机制。各方在办案过程中注意收集重点监管领域具有指导意义的典型案例,对于存在争议的问题应当及时进行研讨协商。检察机关在发布食品药品领域指导性案例前应当征求食品药品有关部门意见,也可以由各方共同研究发布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