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新冠疫情、环保风暴、食品安全、极端天气、渔病横行、行情低迷、成本上涨以及贸易摩擦等综合因素下,中国水产行业面临转折点,机遇与挑战并存。同时,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消费者需求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发展健康、安全、高品质的水产品成为主流认知,消费端正倒逼中国水产行业产业升级。
2021年4月9日,第五届中国水产科技大会在四川成都通威国际中心完满落幕。农业农村部原常务副部长、乡村振兴咨询委员会委员尹成杰,中国渔业协会会长、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原局长赵兴武,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中国水产学会秘书长崔利锋,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等多位政府、协会领导莅临,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朱作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名誉院长麦康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包振民,中国工程院院士、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少军等5位院士联袂出席,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书记、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戈贤平,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水产遗传育种领域首席科学家孔杰,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所长、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何建国,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病毒防控岗位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病害防治重点研究领域首席科学家曾令兵等首席科学家助阵,饲博荟的博士团齐聚以及行业领军企业云集。
本次大会由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指导,中国渔业协会主办,中国农牧品牌研究院、通威股份、《水产前沿》杂志联合主办,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亚太水产养殖中心网特别支持,四川省水产局、四川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四川省水产学会、国际绿色经济协会绿色水产联盟、集美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重庆市渔业技术推广总站、四川省水产学校、成都市水产行业协会、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协办。
大会开幕,农业农村部原常务副部长、乡村振兴咨询委员会委员尹成杰,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朱作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中国水产学会秘书长崔利锋,中国渔业协会会长、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原局长赵兴武、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薛学深等领导、院士先后为大会致开幕辞。
农业农村部原常务副部长、乡村振兴咨询委员会委员尹成杰
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朱作言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中国水产学会秘书长崔利锋
中国渔业协会会长、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原局长赵兴武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薛学深
联合国粮农组织水产养殖处处长MatthiasHalwart通过远程连线参与第五届中国水产科技大会,和现场嘉宾一起探讨国内国际水产发展趋势。
联合国粮农组织水产养殖处处长MatthiasHalwart
随后,在与会人士的共同见证下,各位政府、协会领导,5位院士以及刘汉元主席引领通威股份诸位高管启动了《渔光一体建设通用技术规范》团体标准暨通威“渔光小镇”概念发布仪式。
《渔光一体建设通用技术规范》团体标准暨通威“渔光小镇”概念发布仪式
发布仪式后,大会进入嘉宾主题演讲环节,凝聚共识,引导行业真正回归到靠产品品质价值为养殖户和消费者带来效益的路径。
主题演讲:
中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与高质量发展
演讲嘉宾: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名誉院长麦康森
保护渔业资源是保证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从2015年开始到2019年,我国捕捞产量稳步下降,水产养殖产量稳步上升。在中国人的蛋白质供应方面,水产养殖做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水产品的供应也将愈加依赖于水产养殖。
中国拥有全球最强的生产能力,也是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但中国水产养殖行业依然面临着困难和挑战——物质基础条件仍整体落后于养殖发达国家。中国水产养殖遇到的很多问题都体现在学科行业交叉融合不足,导致设施装备技术整体落后,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水产品加工和冷链物流的发展就制约着水产品开拓新的市场。发展不充分,产业链延伸不足,价值链分配不合理,都是我国水产养殖业向前发展的桎梏。养殖者丰产不丰收实际上就是价值链分配不合理的体现。当未来产业效益进一步提高,整个产业链应好好考虑该如何进一步融合延伸,共享产业的效益。参照养猪业,其生产方式的突然改变,源于两个动力,一个是“非瘟”,另一个是环保。而水产板块的改革需要资本进来,集团带动,以及从业者意识的提高。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现水产养殖大国向水产养殖强国转变,有几个重要认识:1、深刻认识水产养殖是国家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安全和粮食供给安全的问题,国家是前所未有地重视。鱼类是饲料效率最高的养殖动物,作为一个粮食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国家,提高水产养殖的比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要清醒认识到行业目前这种无序发展布局不合理,力度过高,局部环境污染,品质安全隐患,养殖方式落后、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是阻碍我国水产养殖绿色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问题。“十四五”中的科学规划非常重要,既然农业可以保证18亿亩的耕地红线,那么为了中国的食品供给安全,或许应考虑给水产养殖划一条1.6亿亩的红线。我认为要从国家管理部门的战略层面上有此认识,才能够做到这一点。
继续推进水产养殖绿色高质量发展,有两个重点:1、把人工智能与水产养殖结合起来的智慧渔业;2、新空间的开拓,如发展深远海养殖与盐碱地养殖。
中国淡水渔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
纵观整个世界水产养殖的发展,贡献最大的鱼类品种是草鱼、鲶鱼、鲈鱼、鲤鱼和鲫鱼,而这些都是中国常见的养殖品种。在世界水产养殖中,中国的水产养殖可谓是起到了非常特殊的作用;其中,淡水养殖规模起码占据世界水产养殖规模半壁江山以上的局面。另外,作为后来者,海水养殖在技术上已经做好储备。发展到现在,水产养殖不再受限于局部地理因素,有了更广的延展空间和潜力。不过,要做好水产养殖,科学合理地选址依然十分重要,须因地制宜。
近年水产行业变化趋势及通威发展思考
通威股份副总裁兼技术总监张璐
水产行业的发展趋势,1、养殖端养殖面积减少,效率提升,总量平稳,养殖结构调整养殖模式多样化。2019年全国水产养殖面积大约711万公顷,相比2016年减少了15%;2、单位养殖效率显著提升。2019年我国单位水产养殖效益大概为953斤/亩,比2016年提升了16%。其中淡水养殖的效率约800斤/亩。海水养殖效益大约1350斤/亩,分别比2016年提升了14.5%和14.7%;3、水产养殖总量保持平稳,由于养殖效率的大幅提升,水产养殖面积的减少其实并没有对我国水产养殖总量造成太大的影响。2019年全国水产养殖产量5079万吨,相比2016年下跌了1.2%。其中淡水养殖产量约3014万吨,相比2016年下降约5%多一点。海水养殖产量约2015万吨,比2011年增长了5.2%。
养殖品种结构有所调整,以草鱼鲤鱼鲫鱼为代表的常规鱼产量逐年下降,2019年六大常规鱼养殖总量大概有1877万吨,比2016年减少11%,但仍占了当年淡水养殖总量的52%。特种养殖品种成为新的增长点,以小龙虾石斑鱼、加州鲈、黄颡鱼为代表的特种养殖品种发展迅速。2019年年产量约558万吨,相比2016年增长45%,其中小龙虾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石斑鱼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4%。加州鲈黄颡鱼的年复合增长率皆超过6%。
规模化工厂化养殖迅速扩张,将会成为未来养殖模式新的增长点。2019年全国工厂化养殖面积约8973万立方米比2016年增长37%,其中淡水工厂化养殖面积达到5458万立方米,海水工厂化养殖面积达到3515万立方米,比2016年分别增长47%和24%。
畜禽企业大举进入水产饲料行业,2019年有超过500家畜禽饲料企业进入了水产领域,把水产作为未来主要的、亮丽的一个增长点。按照数据,1吨特种水产饲料的毛利大概相当于4吨猪料或8吨禽料。水产饲料目前产量在百万吨以上的企业只有三家,包括通威,海大和新希望。前两者的体量在300万吨,后者体量在100万吨出头。饲料行业整合已成为必然趋势,头部企业之间、头部企业与区域强者之间成为竞争主体,小微企业加速退出或被并购。区域强者企业将长期存在并占据主导地位,但与大集团竞争加剧,部分或与大企业融合发展。名特优品种将成为水产饲料新的增长点,每年复合增长50%,2020年通威名特优饲料突破100万吨,占总体量三分之一规模。
水产种业翻身仗体系建设是关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包振民
中国鱼类育种及健康养殖
中国工程院院士、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少军
中国水产品市场变化及其对产业影响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
中国淡水绿色高效养殖模式研发进展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书记、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戈贤平
环保风暴下,水产养殖受到空前挤压,绿色养殖势在必行。不过,绿色养殖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1、水产养猪从业人员结构阻碍了绿色养殖发展;龙头企业少,未被统计的个体水产养殖从业者多,这些散户、小户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习惯于传统养殖模式,向绿色养殖转变的意愿不强,内生动力不足。2、法律制度欠缺滞后,养殖执法亟需破冰;现有鼓励、促进性条款多,限制、约束性条款少,监管无强制性标准,执法无法可依。3、渔业科技拉动乏力,成果转化亟需加强;新型生产模式、技术尚不成熟,饲料、病害方面还有很多难题需要攻克,生产效率不高,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低,与渔业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实用型创新成果少,多数成果局限于学术价值或科研价值,推广起点高、成本贵,生产适用性不佳。4、水产品优质不优价,挫伤生产者积极性;水产养殖大多为小规模养殖个体,受品牌建设缺乏、市场销售体系不健全、流通信息化落后、水产品加工不足等影响较大,导致生产的绿色水产品无法卖到应有的价格。
南美白对虾种业发展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水产遗传育种领域首席科学家孔杰
国内南美白对虾种业有两个短板:1、引进了全世界的种质资源,但没有系统收集与保存;2、没有SPF父母代种虾的制种基地与工艺。国内种业问题有:1、种业平台多,有效运转少;2、国内品种多,没有形成市场优势,而多数国外品种不稳定,市场占比变化大,市场寿命都比较短。不过,国内种业已打下一定基础;首先是建立了先进的育种技术,然后饲料、苗种、养殖、育种等企业强强联合突破,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育苗技术。基于此,产业对策与未来发展需要由建设对虾种业硅谷,打造世界级种业航母开始,先在世界范围内,全面收集优异种质资源,以家系的形式进行保存,建立一流的对虾活体种质库;然后,以种质资源库为支撑,按照现代育种技术体系的工艺要求,建设2-5个国家育种基地;再者,补短板,建设一批SPF种虾的制种基地,培育各类生长快、抗病、耐盐等性状优异的新品种,突破SPF种虾养殖的关键技术,建立一批种子企业,推动建设“育繁推养”一体化的产业体系。
工厂化养虾模式分析与未来展望
中科院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责任研究员、对虾工业化养殖科技创新联盟副理事长王雷
主题演讲环节进入尾声,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院长张春晓的主持下,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所长、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何建国,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病毒防控岗位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病害防治重点研究领域首席科学家曾令兵,上海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家乐,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健康养殖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黄燕华,通威股份副总裁兼技术总监张璐,广西百洋集团总裁刘康,渔美康集团创始人兼总裁刘绍春以及深圳市澳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邓登一同参与圆桌对话,探讨科技赋能中国水产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