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的优点和缺点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技术的优点和缺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教材“现代生物科技”设置了多个生物技术流程图。对于“现代生物科技”知识,学生接触得较少,很陌生。在教学中,如仅用文字描述生物科技流程,学生理解起来就有很大的困难。如能充分利用流程图,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以流程图为载体,进行合理地教学设计,从而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过程与方法教学。如何合理地利用流程图,进行有效教学呢我就此提出一些建议。

1.认识流程图的类型,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

教师要非常熟悉教材中的流程图,并且可以简单地将流程图进行分类,从而为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针对性提供依据。

流程图的类型主要有三种:文字流程图、图文并茂流程图、图片流程图。

图文并茂流程图主要以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形式展现生物技术的流程。优点是同时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缺点是不利于学生的记忆。主要应用于“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专题中,如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流程图和牛胚胎移植流程图。

图片流程图主要是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这部分生物技术流程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教材中往往直接以图片的形式出现。如教材中的“获得白菜―甘蓝杂种植物的生物技术流程图”。

2.优化处理生物技术流程图,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流程图的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需要,适时地加以转换、改进和增添。

2.1流程图的转换。

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把图文并茂流程图转换成文字示意图,以便加强学生记忆;也可以把文字或图片流程图转换成图文并茂流程图,以便加强学生理解。比如哺乳动物受精示意图,可以转换成以下文字流程图。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练习的形式体现不同流程图的互换。

哺乳动物受精流程图

2.2流程图的改进。

目的基因获取流程图

2.3流程图的增添。

为了增强教学理性和感性的认识,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把语言文字转换成流程图。比如单倍体育种,可以根据语言文字转换成如下流程图。

单倍体育种流程图

3.充分利用流程图,进行探究性教学

课程标准要求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三维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物技术流程图,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从而更好地落实上述目标。

3.1理解流程图,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

3.2利用流程图,在动态生成中完成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流程图的教学,为动态生成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素材。

为了更好地实现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对流程图的教学可采用问题探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如在对“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流程图”教学中,可以设计出如下问题:(1)什么是单克隆抗体生产单克隆抗体的基本原理是什么(2)什么是免疫的小鼠,怎样进行对小鼠进行免疫(3)图中的B淋巴细胞有何功能如何获得骨髓瘤细胞骨髓瘤细胞有何功能(4)怎样才能将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有哪些方法(5)融合后可能有几种类型的细胞(6)两次筛选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操作的(7)培养杂交瘤细胞的方式有哪两种杂交瘤细胞具有哪些优点(8)小鼠体内培养的原理是什么怎样理解从小鼠的腹水中获取抗体(9)单克隆抗体有哪些特点和应用价值

3.3通过流程图教学,合理地处理好细节与整体性教学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考虑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和细节性,又要考虑这二者在教学中的结合。通过整体性教学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细节性教学有利于实现探究性的课堂教学。生物技术流程的教学也是如此。

关键词:有机废气;处理技术;变压吸附;膜分离法

中图分类号:TU94文献标识码:A

1传统有机废气处理技术

以前普遍采用的废气处理方法有吸收法、吸附法、直接燃烧法、催化燃烧法、生物过滤池、生物滴滤塔、生物洗涤塔等。其中吸附法、催化燃烧法已经比较成熟,并且已经有了工程技术规范。但是这些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吸附法中不同氧化剂改性的吸附剂对有机废气的吸附量不同,而且吸附剂价格较贵;直接燃烧法和催化燃烧法投资与运行费用较高,而且不适用于较常见的低浓度高流量的有机废气的处理;吸收法难以处理化学性质稳定且难溶于水的有机废气;生物法处理有机废气只适于组成相对较简单的有机废气,对组成复杂的工业有机废气处理起来比较困难。基于传统处理方法的不足,新废气的处理技术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成为研究的新方向。

2有机废气处理新技术

2.1低温等离子体技术

2.2变压吸附技术

变压吸附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气体组分在不同吸附剂上吸附特性的差异,以及吸附量随压力不同而变化的特性,通过压力变换实现气体的分离或提纯。变压吸附由于采用了压力涨落的循环操作,强吸附组分在低分压下脱附,吸附剂得以再生。在加压下进行吸附,减压下进行解吸。由于循环周期短,吸附热来不及散失,可供解吸之用,所以吸附热和解吸热引起的吸附床温度变化一般不大,波动范围仅在几度,可近似看作等温过程。变压吸附常用的吸附剂有硅胶、活性氧化铝、活性炭、分子筛等,另外还有针对某种组分选择性吸附而研制的吸附材料。气体吸附分离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吸附剂的性能。CHIHARA等应用两塔工艺的变压吸附技术,吸附剂为高硅沸石,吸附压力为0.2MPa、脱附压力为0.04MPa,处理二氯甲烷气体。GILLILAND等采用四塔工艺的变压吸附技术,吸附压力为0.195MPa,脱附压力为常压,从空调的通风气流中回收全氟烷烃等,处理效率大于99%。变压吸附技术的优点是一次性投资低、能耗小、自动化程度高和可靠性强等优点,可以获得纯度比较高的副产品,实现废气资源化,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2.3纳米TiO2光催化技术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技术也应用到有机废气的处理中。纳米TiO2光催化能有效地将有机废气转化为二氧化碳、水等无机小分子物质,还可以去除氯仿、多氯联苯、有机磷化合物、多环芳烃等难降解或用其他方法难以去除的有机废气。在一定的条件下,纳米TiO2能将用化学法氧化难以分解的“三致”有机物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简单的无机酸,且无二次污染。俞家玲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方法在模拟实验室挥发有机物质创造污染源环境,开启空气净化器,然后采样进行测定。结果苯的降解效率为91%,甲醛的降解效率为78.8%。TiO2光催化技术不仅以其化学活性高、安全无毒、价格低廉、操作简便、以及条件温和无二次污染的突出优点,在废气处理中受到普遍重视。

2.4膜生物反应器

2.5微波催化氧化技术

2.6膜分离法

膜分离法处理有机废气的原理是在压力驱动下,利用有机废气组分分子大小的不同,在膜结构内的扩散能力、渗透速率的不同来实现有机废气与空气的分离。采用膜分离技术处理油气,具有流程简单、运行费用低;设备占地面积小、质量轻、便于安装;易放大、和其他技术兼容性好;回收率高、能耗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近年来,随着膜材料和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外已有许多成功应用的范例。通过投入产出分析,一座加油量7000t/a的加油站,上一套膜油气回收系统投资约30万元,年运行费用约7000元,按0.5%的回收率计算,年回收汽油35t。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于2013-05-09的关于提高国内成品油价格的通知,汽油的市场价格为8220元/t,可年获利28.8万元,投资回收期大约为13个月。膜油气回收系统寿命可达15~20年,回收油气的经济效益显著。

3结语

参考文献

[1]黄文强.吸附分离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绿色化学环境保护生物技术

绿色化学又称绿色技术、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即是用化学及其它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除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

化学可以粗略地看作是研究从一种物质向另一种物质转化的科学。传统的化学虽然可以得到人类需要的新物质,但是在许多场合中却既未有效地利用资源,又产生大量排放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绿色化学则是更高层次的化学,它的主要特点是“原子经济性”,即在获得物质的转化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料原子,实现“零排放”,因此既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又不产生污染。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的转变可以看作是化学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绿色化学可以变废为宝,可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绿色化学已在全世界兴起,它对我国这样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1采用无毒、无害并可循环使用的新物料

1.1原料选择

工业化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许多新物料,它们在不断改善人类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大量生活废物,使人类的生活环境迅速恶化。为了既不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又不破坏环境,我们必须研制并采用对环境无毒无害又可循环使用的新物料。

以塑料为例,据统计,到1989年美国在包装上使用的塑料就超过55.43亿kg(20世纪90年代数量进一步上升),打开包装后即被抛弃,这些塑料废物破坏环境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掩埋它们将永久留在土地里中;焚烧它们会放出剧毒。

我国也大量使用塑料包装,而且在农村还广泛地使用塑料大棚和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研制可以自然分解或生物降解的新型塑料,目前国际上已有一些成功的方法,例如:光降解塑料和生物降解塑料。前者已经投入生产。光生物双降解塑料研究是我国“八五”科技攻关的一个重大项目,已取得一些进展。

1.2溶剂的选择

1.2.1固相反应

固相化学反应实际上是在无溶剂化作用的新颖化学环境下进行的反应,有时可比溶液反应更为有效并达到更好的选择性。它是避免使用挥发性溶剂的一个研究动向。

1.2.2以水为溶剂的反应

由于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性差,而且许多试剂在水中会分解,因此一般避免用水作反应介质。但水作为反应溶剂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因为水是地球上自然丰度最高的“溶剂”,价廉、无毒、不危害环境。此外水溶剂特有的疏水效用对一些重要有机转化是十分有益的,有时可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更何况生命体内的化学反应大多是在水中进行的。

水相有机合成在有机金属类反应,水相Lewis酸催化的反应现都已取得较大进展。因此在某些有机化学反应中,开发利用以水作溶剂是大有可为的。

1.2.3超临界流体作为有机溶剂

超临界流体是指超临界温度及超临界压力下的流体,是一种介于气态与液态之间的流体。在无毒无害溶剂的研究中,最活跃的研究项目是开发超临界流体(SCF),特别是超临界CO2作溶剂。超临界CO2是指温度和压力在其临界点(31.10℃,7477.79KPa)以上的CO2流体。它通常具有流体的密度,因而有常规常态溶剂的溶解度;在相同条件下,它又具有气体的粘度,因而又具有很高的传质速度。而且,由于具有很大的可压缩性,流体的密度,溶剂溶解度和粘度等性能可由压力和温度的变化来调节。其最大优点是无毒、不可燃、价廉等。

1.3催化剂的选择

许多传统的有机反应用到酸、碱液体催化剂。如烃类的烷基化反应一般使用氢氟酸、硫酸、三氯化铝等液体酸做催化剂,这些液体酸催化剂的共同缺点是:对设备腐蚀严重,对人身危害和产生废渣污染环境。为了保护环境,多年来人们从分子筛、杂多酸、超强酸等新催化材料入手,大力开发固体酸做为烷基催化剂。其中采用新型分子筛催化剂的乙苯液相烃化技术较为成熟,这种催化剂选择性高,乙苯收率超过99.6%,而且催化剂寿命长。

2化学反应的绿色化

3生物技术的应用

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的前沿。生物技术是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化工是21世纪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它将成为创造巨大社会财富的重要产业体系。采用生物技术已在能源、采油、采矿、肥料、农药、蛋白质、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催化剂、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精细化学品的制造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从发展绿色化学的角度出发,它最大的特点和魅力就在节约能源和易于实现无污染生产而且可以实现用一般化工技术难以实现的化工过程,其产品常常又具有特殊性能。因此,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倍受青睐。

绿色化学是人类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绿色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化学,从而使我们对环境的治理可以从治标中转向治本。绿色化学的发展不仅将对环境保护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将为我国的企业与国际接轨创造条件。

1朱清时.绿色化学和新的产业革命[J].现代化工,1998(6)

2闵思泽.环境友好石油炼制技术的发展[J].化学进展,1998(1)

关键词:微波技术;食品加工;检测

我们现在所讲的微波技术其实是一种高频率的电磁波的总称,它的频率可在300到300000MHZ,微波技术主要还是应用于高温超导材料方面,我国也开展过多种超导微波器件的研究,由于技术性能的特殊原因,它的应用非常的广泛,可应用于化工业、制药业、纺织业、水处理、食品业、烟草业、建材业等,微波的工业设备也很多,有微波干燥设备、微波杀菌设备、微波烧结设备、微波硫化设备和微波水处理设备等。微波技术先进,应用于高新技术领域有快速、节能、清洁等优点,那么,微波技术应用于食品加工业时,到底有什么样的优势呢?从现阶段来看,微波技术实际上是一个新兴的技术,也是一个发展很快的技术,它在食品加工领域的用途非常广泛,也有其重要的优势和特点,微波技术应用在食品加工的加热、杀菌和干燥等方面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从而奠定了它在食品加工领域的重要突出地位。

一、微波技术概述

微波是一种电磁波,它拥有电磁波所有的特性,如反射、投射、干涉、衍射、偏振等,它主要用途是能量传输,有其波动的特性,尤其是微波的产生、传输、放大和辐射等问题,和无线电、交流电都有区别,这种区别是一种系统性的区别,在微波系统中并没有导线的概念,而是通常用到了“场”的概念,所以微波传输的并不是电流,而是一种能量,并采用功率、频率、阻、波来作为微波的测量单位。

1.电磁场概念。在研究微波时,必须注重电磁场这个概念,电磁场特性中的高频交变特性也不能忽视,同时,微波和电路在同一数量级上时,它的位相会相对滞后些。

2.微波的反射特性。微波是直线传播的,传播时,在遇有金属时,它会形成反射,这一点和光的特性是一样的。

3.微波传播的衰减性。微波传输的频率很高,并且微波的传输是向周围空间辐射的,如用普通传输元件传输的话,辐射衰减很快,所以,要想辐射传输衰减缓慢的话,对传输元件的要求很高。

4.微波有驻波现象。微波辐射传输过程中,它的入射波和反射波可以叠加,并形成干扰,这就是说,如果微波能不断的在一个理论上足够小的空间里传输辐射的话,这个空间的某一点接受波的均衡度是一样的。所以,在微波设备使用中,可利用多种模式的电磁分布、叠加来改善总电磁场的分布,从而使所在电磁场分布均匀。

5.微波能量大小的计算。微波空间能量分布和电磁场能量分布是一样的,其能量数值应与空间内电场强度的平方有关,微波电磁场的能量为空间点电磁能量的总和。

二、微波技术在食品加工业的应用及应用原理

三、微波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段洁利.微波干燥食品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现代农业装备,2006(6).

[2]董华,欧锦强.微波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6).

[3]池建ィ魏振承,徐志宏,等.微波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与发展[J].保鲜与加工,2003(1).

【关键词】转基因油;知晓情况;认知程度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被认为是新的一轮农业技术革命,并且已经在全球很多国家被加以广泛使用。然而发生在各国的一系列转基因产品安全事件,使得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的信心大为降低。在不断推广转基因技术的过程中,国际社会很有必要建立足够的国际性安全共识,从而保证转基因产品在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能做出正面的贡献。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也制定了一系列转基因产品管理条例。

本文就是以在市场上大量流通的转基因食用油为代表,选取上海的超市消费者为调查对象,通过面访的调查方法进行关于消费者对转基因食用油的认知和态度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地点和对象调查地点为上海市闸北区、普陀区三个超市,调查对象为随机选取超市消费人群,调查总样本数为702个消费者。

1.2调查方法

人群调查采用随机问卷式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消费者对转基因食用油的知晓情况;(2)消费者对转基因食用油的认知程度;(3)消费者对转基因食用油的接受程度。

1.3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所有资料均汇总至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进行录入和二次校验,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显著性检验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以及t检验,P

2结果

2.1样本构成

本次调查发下调查问卷702份,收到有效问卷共701份,调查样本统计特征如下:在701个被调查的消费者中,男性302人,占总人数的43.08%,女性399人,占总人数的56.92%。年龄段在20岁以下的为70人,占9.99%;年龄段在21-40岁的为282人,占40.23%;年龄段在41-60岁的为230人,占32.81%;年龄在60岁以上的为119人,占16.98%。从样本的月收入情况看,2000元以下的为220人,占31.4%;2000-5000元的为339人,占48.4%;5001-10000的为115人,占16.4;10000元以上的为27人,占3.9%。从样本的受教育程度看,初中及以下为88人,占12.6%;高中、中专为258人,占36.8%;本科、大专为305人,占43.5%;硕士及以上为50人,占7.1%。

讨论

消费者个人及家庭特征、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水平、消费者的风险意识等是影响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态度的主要因素。消费者的特征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婚姻状况、居住地域等。

首先,从性别角度看,男性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程度比女性相对要略高一些[1]。然而也有研究表明,性别并不会对消费者的态度产生明显的影响[2]。

其次,从年龄结构看,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是对转基因食品接受程度最低的群体[3]。

第三,从受教育程度看,一份来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研究报告分析了消费者的受教育程度与其对转基因食品态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水平越高,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风险预期也就越高,这种现象在具有学士学位以上的消费者群体中表现更为明显。

第四,,收入越高,消费者就越不会购买转基因食品[4],理由是,收入高的群体主要考虑健康问题,而收入低的群体主要考虑温饱问题,转基因技术可以使生产成本降低,从而使得价格降低。

结合本研究结果,在国内,转基因油的知晓率较高,但大多数人并不真正了解,年龄、教育水平是影响转基因油知晓率的重要因素,21-60人群及教育水平高的人群对转基因油知晓率较高。群众了解转基因油的途径多为电视、杂志、互联网等媒体途径。

但仅有少部分人表示清楚转基因食用油与非转基因食用油之间的区别,可见群众对转基因油的认知程度有限,仍存在较大空白。大多数人认为相比于非转基因食用油而言,转基因油的优点在于价格便宜并富含营养,其缺点在于可能存在危害并且不确定性大。大部分人不确定转基因油是否危害人的健康和安全,并表示希望进一步了解转基因油。而你那些购买过转基因油的人群亦仅有少部分人表示后悔。

而在购买倾向方面,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53.35%的人群倾向购买非转基因食用油。交叉分析显示性别、月收入情况及教育水平对人群购买倾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因素方面,女性人群较男性更倾向于购买非转基因食用油。月收入情况方面,月收入高者更倾向于购买非转基因食用油。教育程度方面,教育程度愈高者,更倾向于购买非转基因食用油。另外媒体报道同样是对人群购买转基因食用油意向产生影响的因素。

[1]MorrisS.H.andC.C.Adley.IrishpublicPerceptionsandattitudestomodernbiotechnology:anoverviewwithafocusonGMfoods[Jl.TrendsinBiotechnology,2001(19/2),PP:43一48.

[2]JillJ.McCluskey,KristineM.Grimsrud,HiromiOuchi,etal.ConsumerResponsetoGeneticallyModifiedFoodProductsinJapan[J].AgriculturalandResourceEconomicsReview,2003(32).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开采率原油

石油在我国的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国家在石油的勘探、开发和开采方面的投资逐年增加。在油田开发的过程中,开采方式的选择对油田的产能,提高采收率有着重大作用,针对不同性质的原油,不同地质特点的油层,选择有效的开采方式至关重要。同时,在开采的过程中对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的运用,特别是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的运用,更是相得益彰。

1三次采油中用到的表面活性剂

1.1新型驱油用化学剂

20世纪60年代,国内一些大型油田的开发相继进入了中晚期。大庆、胜利油田为了改变国内这一现状,将地下剩余的原油充分开采出来,加大了对原油开采技术的研究力度,开发出了一些新型的驱油用化学剂,可用来辅助原油的开采,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1.1聚合物驱油

聚合物驱油是三次采油技术中辅助化学驱之一,它的出现也是大庆油田实验出来的结果之一,大庆油田单独研究了聚合物在采油中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高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与碱/表明活性剂交替注入水中比普通的聚合物与碱/表面活性剂交替注入时效果更好。在油田开采中,为了增加水的粘度,可以向水中注入高分子聚合物,这样可以降低油层中的水分子渗透率,从而可以改善油水的比例,调整好注入水在原油中的体积和波及率,进而提高原油采收率。驱油用的聚合物大致可分为两类:天然聚合物和人工合成聚合物。但工业上广泛应用的多为聚丙烯酰胺(人工)和黄胞胶(天然)。近年来,聚合物驱油技术有了新的发展,聚合物开采的对象从一类储层逐渐转向二类储层。通过一系列的外部调整,如优化井网、缩小井距离等方式以及增加注入水的聚合物用来来提高原油采收率,更大程度地将剩余储层油挖掘出来。

1.1.2微生物采油

1.1.3微生物驱油

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微生物工艺我们将它划分为两个主要类型。一是把细菌代谢物作为驱油剂注入油层。它是利用生物表面活性剂、生物聚合物、溶剂、乳化剂等组合物,改善水的驱油性能。二是直接在地层中有目的地培养和发展微生物,形成具有驱油特性的细菌代谢物。这类型微生物适合新开采不久的新油田,通过注入淡水附带微生物在井底周围形成具有驱油特性的细菌代谢物来在开采过程中可提高新油田的采收率。另外,微生物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提高石油采收率:

(1)改变重烃组分的润湿性;

(2)通过降解长链饱和烃类降低原油黏度;

(3)产生溶解岩石,增大绝对渗透率的酸性物;

(4)产生可以增大油藏压力及降低原油黏度的气体。

延长油田公司在采油过程中,利用多种类型的表面活性剂来提高自身的采收率,提高石油的利用率。并进一步研究表面活性剂在三次原油开采中理论与实践。且看好表面活性剂和三次原油开采法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发展前景。

1.1.4三元复合驱

在新型的化学驱中,还有另外一种,就是三元复合驱。在三元复合驱中常用的表面活性剂有三种:石油磺酸盐、人工合成磺酸盐和乙氧基磺酸盐,大多数矿场试验都采用石油磺酸盐。另外,石油磺酸盐在三元复合驱中用得比较广泛,目前也正在深入的研究当中。我们知道石油磺酸盐有吸收和滞流地层中的多价离子的作用。三元复合驱在美国的研究比较成功,从以前的采收率11.3%到56%,效果很好。国内大庆、胜利油田也相继进入了试验阶段,目前还存在这一些问题,如游离水的脱离、原油的电脱水等。

2表面活性剂与三次采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原油的供应远远满足不了国内的需求,国内一些大型的油田(大庆、胜利等油田)相继进入了开发的中晚期阶段。但,由于技术的缺陷油田的开发并不充分,为了寻找新的出口,大庆油田开始研发新的开发技术。于是,需借用表面活性剂做辅助的三次采油技术开发成功,利用表面活性剂在原有的只能提升2%—5%的基础上可提高10%的产量,并且在含水高达98%的原油中注入表面活性剂依旧可提高不错的效果。目前,大庆油田在三元复合驱这块取得了惊人的成绩,结合三次采油技术,可使采收率提高到20%。

2.1表面活性剂的种类

目前国内已开发了石油磺酸盐、烷基苯磺酸盐、石油羧酸盐以及生物表面活性剂等4大类表面活性剂。虽然研制出了这四种表面活性剂,但是考虑到表面活性剂的生产工艺和过程,表面活性剂的成本仍然比较高。在三次采油技术中,是将表面活性剂注入地层,让表面活性剂与地层油藏及油藏流体的相互作用,来降低油水界面的张力,从而改变油的乳化特性,同时也改变了地层岩石表面的润湿性,这样一方面可以形成较稳定的油水乳状液,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小油对地层表面的附着力,提高洗油能力。

2.2表面活性剂的溶液性能

我们已经知道表面活性剂的功能非常强大,但是概括起来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表面活性剂从表面或者界面上吸附,从而形成单分子的吸附膜;二是在溶液内部通过不断的聚合,使得内部分子的不断重组,从而形成不同种类的有序的分子组合体。如胶团、反胶团、囊泡、液晶等。这些有序的分子组合体各自表现出不同的功能。胶团在这里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是表面活性剂的基础,它能使一些不溶或微溶于水的物质(如烃类和长链醇)通过胶团使其明显提高溶解度。基于胶团与其他有序的分子组合体的扩容性能,衍生出了胶团催化、形成微乳状液、间隔化反应介质和微反应器、药物载体等功能。

2.2.1耐盐的表面活性剂

随着技术的进步,油田的深度也在不断增加,地层的温度和盐度越往下越高,对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国内还没有合适的抗盐表面活性剂。但是,具有耐盐性能的高分子化合物可谓五花八门,品种繁多。

将多种类型的表面活性剂混合有助于提升整体的耐盐性。如烷基芳基磺酸盐作主表面活性剂,羧甲基乙氧基化物和乙氧基化的磺酸盐作助表面活性剂,其混合体的耐盐性能得到明显改善;a-烯烃磺酸盐和烷基二苯基醚二磺酸盐的混合物可用于提高采收率,增强流度控制和对Ca2+的忍耐性,以及降低在油藏岩石上的吸附;烷基磺酸盐和醚磺酸盐组成的双表面活性剂体系,具有高的驱替效率,而且与改性的聚丙烯酰胺聚合物的兼容能力强,特别适合于高含盐度的油藏。

2.2.2表面活性剂的抗温性能

温度对表面活性剂性能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在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的时候要考虑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在以上介绍的众多表面活性剂中,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可以很好的改善这一情况。表面活性剂中含有足量的环氧乙烷或环氧丙烷组分,这些元素的浊点一般可以达到80—110℃,且能够溶解在温度、浊点都比它低的溶液中。另外,它还有足量的疏水组分能够让它溶解在等于或高于油藏温度的油中,并且可以提高采收率。

2.2.3低成本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很多按成本来分类,有两种,一种是高成本化合物,另一种是相对成本较低的表面活性剂。通常成本较低的表面活性剂用的比较多,其也分为三类,木质素磺酸盐、羧酸盐表面活性剂和一类不需要加助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剂。

木质素磺酸盐一胺复合体是木质素衍生出的油田化学品在油田开采和钻井作为井液处理剂、采油用表面活性剂等得到了广泛应用。用这种活性剂进行油田开采的采收率可以和普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相媲美,但成本却低很多。木质素磺酸盐在室温下能够提高油田钻井液的表面粘度、动切力、静切力,具有降滤失的作用。但,在180℃高温以上,会失去降滤失的作用。因此,木质素磺酸盐的抗温性能差。而木质素磺酸盐和石油磺酸盐复合体系能够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形成液晶相所产生的高粘度,可以很好的控制体系流度,驱替实验表明,这种复合体系成本较低且能产生较石油磺酸盐单一组分体系更高的采收率。

甲醛与5~20碳的烷基酚在加热的情况下,可与木质素酚基磺酸盐反应合成为油溶性木质素表面活性剂,使得该表面活性剂具有很高的表面活性,有利于提高石油采收率。

2.3驱油用表面活性剂

添加表面活性剂表面可以减少油水之间的界面张力,促成乳化,降低油水的溶解度,增加原油的岩石吸收量,降低原油粘度。一般认为,能大幅度提高原油的采收率的表面活性剂需具备以下条件:

(1)可使原油与水的界面张力降至最低程度,约0.01~0.001mN/m以下,具有适宜的溶解度、pH值、浊点和相持性;

(2)可降低岩层对原油的吸附作用;

(4)能与大部分的储油层接触,提高驱油率;

(5)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关键词:瓜类蔬菜;分子标记技术;辅助育种;研究进展

瓜类蔬菜在我国蔬菜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分子标记是以个体间遗传物质核苷酸序列变异为基础的遗传标记,是DNA水平上遗传多态性的直接反映[1]。分子标记技术的出现,使植物育种的“间接选择”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遗传分析的准确性和选育品种的有效性[2]。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分子标记技术在蔬菜育种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3]。本文综述了几种常见的分子标记技术在瓜类蔬菜育种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瓜类蔬菜高效分子育种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1分子标记技术种类

Bostein等(1980)最早利用限制性长度片段多态性(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RFLP)作为遗传标记构建了遗传连锁图谱,开创了直接利用DNA多态性发展遗传标记的新阶段[4]。DNA分子标记技术简单、快速、易于自动化[9],与传统的遗传标记相比具有许多特殊优点,如不受环境、季节限制,不受个体发育阶段影响,不存在基因表达与否的问题等[5~8]。现已发展出十几种DNA标记技术,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3种类型:

①基于杂交的分子标记技术,如RFLP。

②基于PCR扩增的分子标记技术,它又分为两类。一是仅基于PCR的扩增方法。它包括使用随机引物(Arbitraryprimer)进行扩增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和采用特定引物或引物对扩增的标记技术,主要有序列特异性扩增区(Sequencecharacterizedamplifiedregion,SCAR)、微卫星DNA(MicrosatelliteDNA),又称简单重复序列(Simplesequencerepeat,SSR)和ISSR(Intersimplesequencerepeat)等。其中SCAR属于位点特异的PCR标记方法,其他则属于多位点标记方法,检测区域均与微卫星序列有关。二是PCR与酶切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指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AFLP)和酶切扩增多态性序列(Cleavedamplifiedpolymorphicsequence,CAPS)两类。其中AFLP是先酶切,再用特殊设计的引物进行扩增;而CAPS是先扩增,再酶切扩增片段,检测酶切片段的长度多态性。

③基于DNA序列和芯片的分子标记技术,如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

每种DNA分子标记技术都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性,需要研究者结合实际加以选择。

2分子标记技术在瓜类蔬菜育种中的应用

分子标记技术主要涉及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遗传多样性研究、品种纯度鉴定、亲缘关系鉴定、重要基因的标记与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的图位克隆等许多领域,其在瓜类蔬菜育种中的应用,提高了瓜类蔬菜作物的育种效率[10]。

2.1种质资源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随着生物学尤其是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植物遗传多样性的检测水平获得了显著提高,从形态学、细胞学(染色体)、生理生化水平逐步发展到分子水平,为物种起源、品种分类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分子标记技术检测的是基因组水平上的差异,非常稳定,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并且通过对遗传图谱的分析,可以准确区分品种间的差异,为种质资源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提供可靠、有效的工具[11~13]。

2.2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王怀松等[27]以抗病的7-2和感病的7-1、7-3杂交组合与分离群体为试材进行了甜瓜抗白粉病连锁分子标记研究,建立了甜瓜抗白粉病AFLP标记技术体系,找到了一个与甜瓜白粉病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AFLP标记:M60/E25-520。马鸿艳[28]利用获得的2对SSR标记结合田间接种鉴定对101份甜瓜种质资源进行抗白粉病筛选,结果显示,引物SSR04816平均符合率为81.4%,引物SSR01498平均符合率为68.6%,引物SSR04816鉴定结果符合率大于80%,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张晓波等[29]对甜瓜雌雄异花同株和雄全同株材料间杂交后代及回交后代的花性型分离进行研究,在F2代中利用SSR技术对单性花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筛选并找到了与该基因连锁的标记,遗传距离分别为7.0cM和29.5cM。孙晓丹等[30]利用形态学观察、经典遗传性状分析、AFLP分子标记等技术在形态学和分子标记水平上研究了黄瓜嫩果白色果皮颜色遗传规律,开发出实用有效的分子标记,提高了黄瓜育种工作效率。为了加速培育出人们青睐的优质黄皮西瓜,王日升等[31]以西瓜黑皮母本(H97)和黄皮父本(2605)构建的BC1分离群体为材料,利用RAPD技术筛选出一个与黄皮性状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AI09-1500,重组率为17.2%。

2.3品种纯度鉴定

种子质量的高低影响农作物产量及品质,在种子质量检验的各个指标中,品种纯度检验尤为重要。传统的品种纯度鉴定费时费力且受环境、人为等多方面影响。分子标记技术以种子的DNA作为检测对象,在植物体的各个组织、各个发育时期均可检测,且不受季节、环境限制,不存在是否表达的问题[32]。

2.4遗传图谱构建及基因定位

分子遗传图谱是指以遗传标记为基础的染色体或基因位点的相对位置的线性排列图[36]。遗传图谱的构建是瓜类蔬菜分子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基因定位与图位克隆及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基础,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

路绪强等[37]利用甜瓜全雌系W1998(无雄花)与雌雄异花同株品系3-2-2(有雄花)杂交,F1代全部为雌雄异花同株,以F2代为试材,采用SSR分子标记构建甜瓜遗传图谱,并定位了甜瓜控制雄花分化基因(An),进一步完善了甜瓜性别分化的表达机制。王军辉等[38]利用抗黄瓜花叶病毒(CMV)的黄瓜材料F-3和感CMV的黄瓜材料HZL04-1为亲本,构建了包含190个F2代的遗传作物群体,采用SSR、EST-SSR、SCAR三种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连锁分析,构建了黄瓜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为黄瓜抗CMV的QTL定位奠定了基础。易克等[39]以野生西瓜种质PI296341为父本,普通西瓜97103为母本,获得F8的重组自交系群体,通过16个SSR引物和5个ISSR引物组成的48个标记构建了一个包括11个连锁群的分子图谱,总长度为558.1cM,平均图距为11.9cM。Yeboah等[40]利用SRAP和ISSR标记技术对黄瓜F2代群体进行标记分析,共获得109个多态性标记,构建了包含7个连锁群的连锁图谱,基因位点平均间距为16cM。尽管分子标记在瓜类作物的遗传图谱和基因定位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饱和度高且能满足育种需求的遗传图谱尚未见报道。

3问题与展望

近几年来,分子标记技术不断发展、完善,但是利用分子标记大规模培育瓜类蔬菜作物优良品系或品种的愿望仍未实现。多数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缺乏合理有效的试验依据;瓜类作物的遗传图谱饱和度较低,无法满足育种的需求[41];与传统的形态鉴别方法相比,DNA分子标记技术所需仪器精密、药品昂贵、程序复杂,难以普及和应用[26]。因此,今后应充分利用不同分子标记技术加快遗传图谱的整合工作,提高其饱和度,完善高密度遗传标记连锁图谱的构建,同时开展新型分子标记的研究,寻求经济实用的新性状标记,并与常规育种有效结合起来,为瓜类蔬菜育种提供更好的服务。

[1]汤谧,任俭,杜念华,等.分子标记技术在西瓜甜瓜育种中的应用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4):19-22.

[2]刘英,陈柏杰,金荣荣,等.分子标记技术在甜瓜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瓜菜,2009(5):46-50.

[3]谭亮萍,吴朝林,曾化伟.DNA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蔬菜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J].长江蔬菜,2007(11):35-39.

[4]BotsteinD,WhiteRL,SkolnickM,etal.Constructionofageneticlinkagemapinmanusing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s[J].Am.J.Hum.Genet.,1980,32(3):314-333.

[5]李隆云,钟国跃,卫莹芳,等.DNA分子标记及其在中药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2,9(5):315-319.

[6]贾继增.分子标记种质资源鉴定和分子标记育种[J].中国农业科学,1996,29(4):1-10.

[7]罗林广,王新望,罗绍春.分子标记及其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J].江西农业学报,1997,9(1):45-54.

[8]何风华.DNA分子标记及其在植物遗传育种上的应用[J].生物学教学,2004,29(1):8-9.

[9]焦仁海,孙发明,刘兴二,等.玉米DNA分子标记及其研究进展[J].农业生物技术科学,2006,22(4):48-51.

[10]张海英,许勇,王永健.葫芦科瓜类作物分子遗传图谱研究进展[J].分子植物育种,2004,2(4):548-556.

[11]李光光,郑岩松,李向阳,等.利用分子标记研究苦瓜资源的遗传多样性[J].南方农业学报,2013,44(1):6-11.

[12]王燕龙,姜言生,曲志才,等.SSR分子标记在作物种质资源鉴定中的应用[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10):11-18.

[13]刘静.AFLP分子标记的发展及应用[J].山东农业科学,2010(5):10-14.

[14]赵娜,周晶,杨文才,等.厚皮甜瓜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J].中国瓜菜,2009(5):5-10.

[15]盛云燕,栾非时,陈克农.甜瓜SSR标记遗传多样性的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37(2):165-170.

[17]高山,林碧英,许端祥,等.苦瓜种质遗传多样性的RAPD和ISSR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0,11(1):78-83.

[18]张长远,孙妮,胡开林.苦瓜品种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05,3(4):515-519.

[19]杨衍,刘昭华,詹园凤,等.苦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J].热带作物学报,2009,30(3):299-303.

[20]GaikwadAB,BeheraTK,SinghAK,etal.Amplified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analysisprovidesstrategiesforimprovementofbittergourd(MomordicacharantiaL.)[J].HortScience,2008,43(1):127-133.

[21]李晓慧,田朝阳,王从彦.SRAP分子标记分析西瓜遗传多样性[J].生物技术,2007,17(3):23-26.

[22]段会军,张彩英,李喜焕,等.基于RAPD、ISSR和AFLP对西瓜枯萎病病菌遗传多样性的评价[J].菌物学报,2008,27(2):267-276.

[23]ParisHS,YonashN,PortnoyV,etal,AssessmentofgeneticrelationshipsinCucurbitapepo(Cucurbitaceae)usingDNAmarkers[J].Theor.Appl.Genet.,2003,106(6):971-978.

[24]黄秀丽.南瓜属4个栽培品种间亲缘关系的探讨及南瓜白粉病抗性评估的初步研究[D].汕头:汕头大学,2005.

[25]张春秋.甜瓜抗白粉病基因Pm-2F的精细定位与克隆[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26]董艳敏,卢金东,刘栓桃.分子标记技术在葫芦科瓜类作物中的应用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08(2):21-24.

[27]王怀松,贺超兴,张志斌,等.甜瓜白粉病抗性AFLP连锁标记的初步研究[J].中国瓜菜,2009(2):4-6.

[29]张晓波,马鸿艳,栾非时.甜瓜雌雄异化同株性状的遗传特征及SSR分子标记的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8(1):18-22.

[30]孙晓丹,商庆梅,秦智伟.黄瓜嫩果白色果皮颜色遗传规律及其AFLP标记及研究[J].北方园艺,2011(3):135-140.

[31]王日升,李立志,方锋学,等.西瓜黄皮性状RAPD标记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7,22(增刊):107-109.

[32]刘英,陈柏杰,金荣荣,等.分子标记技术在甜瓜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瓜菜,2009(5):46-50.

[33]羊杏平,刘广,侯喜林,等.利用RAPD和ISSR2种分子标记鉴定西瓜杂交种的遗传纯度[J].江苏农业学报,2010,26(6):1313-1318.

[34]李菊芬,许玲,马国斌.利用分子标记技术鉴定西瓜杂交种纯度[J].上海农学学报,2009,25(1):72-75.

[35]李菊芬,许玲,马国斌.应用SSR分子标记鉴定甜瓜杂交种纯度[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8,16(3):494-500.

[36]王贤磊,高兴旺,李冠,等.甜瓜遗传图谱的构建及果实与种子QTL分析[J].遗传,2011,33(12):1398-1408.

[37]路绪强,马鸿艳,刘宏宇,等.控制甜瓜雄花分化基因的遗传分子及初步定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41(7):51-55.

[38]王军辉,崔兴华,张桂华,等.利用SSR标记技术构建黄瓜遗传连锁图谱[J].北方园艺,2010(22):15-18.

[39]易克,徐向利,卢向阳,等.利用SSR和ISSR标记技术构建西瓜分子遗传图谱[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9(4):333-337.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发展;前景

一高分子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二高分子材料各领域的应用

1高分子材料在机械工业中的应用

2高分子材料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3高分子材料在现代农业种子处理中的应用及发展

4高分子材料在智能隐身技术中的应用

智能隐身材料是伴随着智能材料的发展和装备隐身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材料,它是一种对外界信号具有感知功能、信息处理功能。自动调节自身电磁特、自我指令并对信号作出最佳响应功能的材料/系统。区别于传统的外加式隐身和内在式雷达波隐身思路设计,为隐身材料的发展和设计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是隐身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高分子聚合物材料以其可在微观体系即分子水平上对材料进行设计、通过化学键、氢键等组装而成具有多种智能特性而成为智能隐身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三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前景

1高性能化

进一步提高耐高温,耐磨性,耐老化,耐腐蚀性及高的机械强度等方面是高分子材料发展的重要方向,这对于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技术、汽车工业、家用电器领域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的发展趋势主要有创造新的高分子聚合物,通过改变催化剂和催化体系,合成工艺及共聚,共混及交联等对高分子进行改性,通过新的加工方法改变聚合物的聚集态结构,通过微观复合方法,对高分子材料进行改性。

2高功能化

功能高分子材料是材料领域最具活力的新领域,目前已研究出了各种各样新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如可以像金属一样导热导电的高聚物,能吸收自重几千倍的高吸水性树脂,可以作为人造器官的医用高分子材料等。鉴于以上发展,高分子吸水性材料、光致抗蚀性材料、高分子分离膜、高分子催化剂等都是功能高分子的研究方向。

3复合化

复合材料可克服单一材料的缺点和不足,发挥不同材料的优点,扩大高分子材料的应用范围,提高经济效益。高性能的结构复合材料是新材料革命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主要用于航空航天、造船、海洋工程等方面,今后复合材料的研究方向主要有高性能、高模量的纤维增强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合成具有高强度,优良成型加工性能和优良耐热性的基体树脂,界面性能,粘结性能的提高及评价技术的改进等方面。

4智能化

高分子材料的智能化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重大课题,智能材料是使材料本身带有生物所具有的高级智能,例如预知预告性,自我诊断,自我修复,自我识别能力等特性,对环境的变化可以做出合乎要求的解答;根根据人体的状态,控制和调节药剂释放的微胶囊材料,根据生物体生长或愈合的情况或继续生长或发生分解的人造血管人工骨等医用材料。由功能材料到智能材料是材料科学的又一次飞跃,它是新材料,分子原子级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诸多学科相互融合的一个产物。

5绿色化

四结束语

高分子材料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国已建立了较完善的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开发和生产体系,我国虽然在高分在材料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方面起步较晚,但目前来看也取得了不错的进步,我们应提高其整体技术水平,致力于创新的高分在聚合反应和方法,开发出多种绿色功能材料和智能材料,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并满足各项工业和新技术的需求。

[1]金关泰.《高分子化学的理论和应用》,中国石化出版社,1997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变;TCT;HR-HPV检测;阴道镜;P16

宫颈癌是威胁女性健康,导致死亡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随着临床医学的进步和对宫颈癌生物学进程的深入了解,现代宫颈癌的筛查则是以早期检出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并进行阻断性治疗为目标,因此通过病理学检查及早、准确的对宫颈上皮内瘤变作出诊断至关重要。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收集2008年9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妇产科就诊行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的1150例患者,其中165例行HR-HPV检测,104例细胞学阳性者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58例做免疫组化检测P16蛋白表达情况;平均年龄43.8岁(18~70岁)。

1.2诊断标准

1.2.1细胞学诊断标准采用标准TBS分级系统诊断标准:(1)正常范围或良性反应性改变;(2)非典型鳞状细胞(ASC,包括ASC-UC和ASC-H);(3)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ISL);(4)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5)鳞状细胞癌(SCC);(6)意义不明的不典型腺上皮细胞(AGC);(7)腺癌;细胞学诊断阳性包括ASC-UC以上病变。

1.2.3阴道镜检查及病理学诊断细胞学诊断为ASC-US及其以上病变患者进行阴道镜检查,经醋酸试验和碘试验后,于可疑病变区取组织做病理检查。若阴道镜下没发现显著异常病灶,则常规在移行带3、6、9、12点取活检。迅速采用10%中尔马林分瓶固定,注明取材部位送病理学检查。

1.2.4病理学诊断为统一标准按TBS标准根据宫颈有无病变及病变程度分三组:无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病变(NILM);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包括CINI和或湿疣(CINI/HPV);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包括CINII和/或CINIII伴或不伴湿疣。

1.2.5P16检测采用SP法,P16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均设阳性及阴性对照。P16阳性表达为中黄色颗粒,定位于细胞核与质,阳性细胞数≤5%者为(-),6%~25%为(+),26%~50%为(++),>50%为(+++)。

1.3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显著性差异界限为P

2.1TCT筛查阳性的检出率1150例患者中检出阳性病例104例,占9.04%,其中ASC61例(占58.7%),LISL25例(占24.1%),HSIL13例(占12.5%),SCC4例(占3.8%),AGC1例(占0.96%),结果显示TCT阳性率明显高于我院传统的巴氏涂片。

2.2HR-HPV在不同级别细胞学诊断中的检测结果165例患者行HR-HPV检测,阳性检出率为49%:炎症反应性改变29.6%(21/71),ASC58.6%(34/58),LSIL73.9%(17/23),HSIL92.3%(12/13),结果显示随着宫颈CIN病变的加重,HR-HPV阳性率增加(P

2.3阴道镜下宫颈活检患者细胞学及病理学检测结果的对比104例细胞学阳性者接受阴道镜检查,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NILM28例、CINI/HPV56例、CINII10例;CINIII6例;SCC4例;病理学结果为上皮内病变者(≥CINI/HPV)76例,细胞阳性检出率为73.1%;细胞学与阴道镜下活检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LISL43.9%(25/57),HISL86.7%(CINII7/9,CINIII6/6);SCC100%(4/4)。结果显示宫颈活检细胞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单纯的TCT检查,细胞学阳性者配合阴道镜下活组织病理检查能及早发现宫颈上皮内瘤变。

2.4P16的表达58例患者做P16检测,其阳性率分别为NILM9.5%(2/19),CINI80.6%(25/31),CINII-III100%(8/8),结果显示P16在宫颈良性病变与CINI,CINI与CINII-III间表达均差异极显著,且随着宫颈CIN病变的加重,P16蛋白表达亦逐渐升高,由三者点状的弱阳性到带状的强阳性。

3讨论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宫颈癌的癌前期病变,其总体有15%可发展为子宫颈癌,其发展为原位癌为正常的20倍,发展为浸润性癌为正常的7倍,因此要对CIN高度重视及正确处理。病理学检查对于子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具有决定性影响。病理学检查包括宫颈(或)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查和通过活检而进行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不同的检查方法在宫颈病变检查流程中作用和地位是不尽相同的。

3.1应用TCT检测及TBS分类诊断具有必要性TCT检查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细胞学诊断新技术,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大大优化了样本涂片的质量,提高了薄片的清晰度和阳性细胞的检出率,是宫颈病变规范化诊治的第一步。TBS以明确、恰当的方式表达了细胞学判读的结果,便于与临床医生的交流与沟通。液基薄层细胞制片技术与TBS诊断系统报告方式相结合使诊断术语标准化,客观反应有意义的形态学发现,增加了标本的可信度。在世界范围内,不管采用何种筛查或检查程序,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都是最基本的方法。

3.2细胞学检查具有局限性细胞学毕竟只能观察到单个细胞或细胞团的形态,不能观察到病变的范围,各级别病变在细胞形态上会有部分重叠的现象,所以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应该看作是进行下一步检查的依据,而不应该是最终诊断或治疗的依据,起到确定哪些患者真正需要做阴道镜活检,哪些患者是不需要做阴道镜活检的作用。随着目前液基细胞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临床医师往往对其期望值过高,忽略了细胞学诊断技术本身固有的局限性,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细胞学诊断总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假阳性和假阴性,这只是一项筛查技术。

3.3阴道镜下活检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筛查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必要性阴道镜检查是利用光学放大技术,观察宫颈和下生殖道的形态学变化,明确病变的部位,保证宫颈活检的阳性率。对TCT检测异常者在阴道镜下取活检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确定病变性质及程度,是诊断早期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关键检查手段。本组资料亦显示,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大大提高了阳性细胞的检出率,提高了CIN和宫颈癌的早诊率。

3.4CIN与HPV的关系流行病学和生物学资料已证明HPV感染是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主要原因,HPV感染使宫颈癌的相对危险性增加250倍,HPV感染持续存在最终致宫颈癌变。检测HPVDNA的意义:①TCT结合HR-HPV检测,可减少宫颈病变的漏诊率。本组资料中94例细胞学异常者检测HR-HPV,阳性检出率62.8%:ASC58.6%(34/58),LISL73.9%(13/23),HSIL92.3%(12/13),细胞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TCT阳性检出率(P

总之,病理检查是宫颈病变最重要的检查方式,无论细胞学检查、HR-HPV检测或是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及一些标记物的应用,都各具优点和局限性,相互不能替代,相互结合,将可以最大限度弥补相互的缺点,提高宫颈病变诊断的准确性,降低漏诊率和过度诊断率。

[1]BonfiglioTA.Gynecologiccytopathology.Historicalperspective,currentstatus,andfutureoutlook.PatholCaseRev,2005,10(3):98-105.

[2]邓国华,张询.人瘤病毒毒与宫颈癌.诊断病理学杂志,2009,16(6):469-472.

[3]史鹏,李金香,张友忠,等.液基细胞学检查与宫颈巴氏涂片的比较.陕西医学杂志,2004,33:423-425.

(中国海洋大学农业部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

摘要:蛋白源替代是水产饲料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概述了当今水产饲料动植物蛋白源替代体系的构成和应用,并对其进行详细分类和特点阐述,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蛋白源进行总结,重点揭示水产饲料动植物性蛋白源在不同食性鱼类的研究进展及替代效果差异较大原因,以期为水产饲料配方的科学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水产饲料;鱼粉;蛋白源替代;食性

1现行水产饲料蛋白源替代体系

目前在水产饲料中常见的蛋白源替代的物质主要有动物蛋白源、植物蛋白源和单细胞蛋白源[10]。

动物蛋白源主要包括肉粉、骨粉、肉骨粉、动物副产品粉、羽毛粉以及血粉等,尤以肉粉和肉骨粉的使用较为普遍,肉粉主要由肉制品加工过程产生的大量含肉骨下脚料制成,是将含肉下脚料经过切碎、充分煮沸、压榨并尽可能分离脂肪后进行干燥而制成的粉末,当肉粉中骨含量大于10%时,称为肉骨粉,其蛋白质含量在45%~50%[11]。这一类蛋白源一般蛋白质含量比较丰富、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比较高、碳水化合物含量低[12]。但是,动物蛋白源消化率低、必需氨基酸组成不平衡、质量不稳定,营养物质的组成因批次不同会产生较大差异,制约了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植物蛋白源主要包括大豆产品、棉籽饼粕、亚麻饼粕、玉米蛋白粉、土豆蛋白等。植物蛋白源产量丰富、供应稳定、品种多样,但大量抗营养因子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植物蛋白源的适口性和消化率,导致在实际生产中只能替代少量鱼粉[13]。在众多的植物蛋白源中,大豆蛋白因粗蛋白含量高、氨基酸组成平衡、年产量高、营养组成均衡等优点,成为鱼用饲料的重要替代蛋白源,但同时也有其不利于蛋白源替代的缺点:大豆蛋白中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破坏饲料的适口性,减少养殖鱼类摄食,抑制生长,同时也影响了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有的甚至具有毒性危害养殖鱼类健康,例如:大豆凝集素能结合小肠壁的粘膜,影响小肠上皮细胞与营养物质的接触,阻碍营养素的消化和吸收,降低消化酶的活性[14];单宁本身味苦,影响饲料风味,被养殖鱼类摄食后,能结合胃肠中的蛋白质,产生有强烈刺激性的没食子酸,导致饲料适口性差减少摄食等[14]。水产饲料行业经常使用的大豆蛋白主要包括豆粕、去皮豆粕、全脂大豆粉等[15]

单细胞蛋白源主要包括单细胞藻类和酵母菌以及某些细菌和真菌等,相对于动物蛋白源和植物蛋白源来说单细胞蛋白蛋白质含量更高,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且组成平衡,但使用安全性存疑且消化率低,受制于我国单细胞蛋白饲料的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对其应用还有待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16]。

各种蛋白源各有利弊,所以实际生产中多以复合蛋白源的形式搭配使用以平衡氨基酸、提高适口性[17-19]。但不论哪种蛋白源,其替代效率都受到养殖鱼类食性的影响。

2蛋白源替代效率与食性

2.1动物性蛋白源替代效率与鱼类食性

2.2植物性蛋白源替代效率与食性

大豆蛋白一直是水产饲料行业的研究热点,关于其替代鱼粉的最适量,在不同食性鱼类之间有较大差异。Yamamoto等[24]在用豆粕替代白鱼粉的实验中指出,当鱼粉替代超过40%时,饲料效率和能量沉积百分比都有随替代量升高显著降低,而20%的替代量是对虹鳟(肉食性)没有任何副作用的最佳比例。全脂大豆粉在大西洋鲽(肉食性)饲料中至多替代36%鱼粉而不影响其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肠的形态[7]。类似的研究表明大豆蛋白在大多数肉食性鱼类饲料中替代鱼粉的水平不超过40%[25-27]。对杂食性鱼类的研究表明,去脂大豆蛋白在补充必需氨基酸的情况下可完全替代鲤鱼饲料中的鱼粉[8]。而吴莉芳等研究认为鲤鱼饲料中大豆蛋白最高替代水平为45%[28]。植食性草鱼饲料中大豆蛋白最多可替代60%鱼粉而不影响其生长和饲料利用率[29]。可见,大豆蛋白源替代鱼粉的适宜量在不同种鱼类之间差异较大,一般情况下,大豆蛋白作为替代蛋白源时,对植食性鱼类的效果要好于杂食性,杂食性的效果好于肉食性。

3鱼类食性造成替代效率差异的原因

3.1不同食性鱼类消化道结构不同

3.2不同食性鱼类消化酶种类和活性不同

此外,不同食性鱼类即使同一种消化酶对植物蛋白的反应也不同。吴莉芳[32]以大豆蛋白替代鱼粉对胡子鲶(肉食性)、鲤鱼(杂食性)和草鱼(植食性)的研究表明,虽然适量的大豆蛋白替代鱼粉并未对不同食性的鱼产生明显影响,但随着饲料中大豆蛋白替代水平的升高,肉食性胡子鲶首先表现出胰蛋白酶活力下降的现象,随后是杂食性鲤鱼,而植食性的草鱼在最高大豆蛋白替代水平下才出现胰蛋白酶活力下降的现象。杨严鸥等[33]用高低两种不同蛋白质水平的饲料对植食性的草鱼和团头鲂、杂食性的鲤鱼和异育银鲫及肉食性的青鱼和黄颡鱼进行投喂,实验结果显示不同食性的鱼都可以很好地利用高质量饲料,各组之间并未产生显著差异,但当饲料蛋白质水平下降时,青鱼的摄食率受到一定影响,而黄颡鱼受到饲料中豆粕含量提高的影响而使蛋白贮积率显著降低。这说明从大豆蛋白引起蛋白酶活性变化来看,不同食性鱼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即肉食性鱼类对蛋白质的变化最敏感,杂食性次之,植食性最不敏感。

3.3不同食性鱼类对蛋白质的要求不同

不同食性鱼类对于摄食组成中的蛋白质含量要求也存在差异,杂食性和植食性鱼类对蛋白质的要求相对较低,需求量在22%~45%之间即可,而肉食性鱼类对饲料中蛋白质的要求高达40%~55%[32]。因此,在饲料蛋白质含量水平发生极大变异的情况下,对蛋白质要求相对较低的植食性和杂食性鱼类会体现出其对饲料蛋白质质量适应能力强的优势。

4总结

[1]周歧存,麦康森,刘永坚,等.动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研究进展[J].水产学报,2005,29(3):404-410

[2]TaconA.Globaltrendsinaquacultureproductionwithparticularreferencetolowincomefooddeficitcountries[J].FAOTechnicalPaper,1998,12

[3]FaoFAAO.Thestateofworldfisheriesandaquaculture[Z].FAORome,Italy,2010

[4]周旭英,梁业森.我国动物性下脚料资源的开发利用[J].饲料研究,1996,3(10):10-11

[5]RobainaL,MoyanoFJ,IzquierdoMS,etal.Cornglutenandmeatandbonemealsasproteinsourcesindietsforgiltheadseabream(Sparusaurata):Nutritionalandhistologicalimplications[J].Aquaculture,1997,157(3):347-359

[6]MeilahnCW,DavisDA,ArnoldCR.Effectsofcommercialfishmealanalogueandmenhadenfishmealongrowthofreddrumfedisonitrogenousdiets[J].TheProgressivefish-culturist,1996,58(2):111-116

[7]Grisdale-HellandB,RuyterB,RosenlundG,etal.Influenceofhighcontentsofdietarysoybeanoilongrowth,feedutilization,tissuefattyacidcomposition,hearthistologyandstandardoxygenconsumptionofAtlanticsalmon(Salmosalar)raisedattwotemperatures[J].Aquaculture,2002,207(3):311-329

[8]ViolaS,MokadyS,RappaportU,etal.Partialandcompletereplacementoffishmealbysoybeanmealinfeedsforintensivecultureofcarp[J].Aquaculture,1982,26(3):223-236

[9]AiQ,MaiK,TanB,etal.Replacementoffishmealbymeatandbonemealindietsforlargeyellowcroaker,Pseudosciaenacrocea[J].Aquaculture,2006,260(1):255-263

[10]陈友俭.水产饲料蛋白源的研究现状[J].福建农业科技,2011(3):87-89

[11]王继强,龙强,李爱琴,等.肉粉和肉骨粉的营养特点和质量控制[J].广东饲料,2010,19(7):38-39

[12]石学刚,王斯佳,李发弟,等.动物性蛋白饲料原料开发及应用现状[J].中国畜牧杂志,2008,43(20):46-50

[13]薛敏,郭亚民,黎春晖.植物性替代蛋白源在鱼类饲料中的利用[J].饲料广角,2002(5):13-14

[14]曹玲,王卫民,杨承泰.水产饲料中大豆蛋白替代鱼粉的应用研究[J].饲料工业,2007,28(4):57-61

[15]吴莉芳,秦贵信,赵元,等.饲料中去皮豆粕替代鱼粉比例对草鱼消化酶活力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10(1):23-27

[16]董衍明,马雁玲.单细胞蛋白饲料的开发与利用[J].饲料研究,2006(9):25-27

[17]KaderMA,KoshioS.Effectofcompositemixtureofseafoodby-productsandsoybeanproteinsinreplacementoffishmealontheperformanceofredseabream,Pagrusmajor[J].Aquaculture,2012,368:95-102

[18]TidwellJH,CoyleSD,BrightLA,etal.EvaluationofplantandanimalsourceproteinsforreplacementoffishmealinpracticaldietsforthelargemouthbassMicropterussalmoides[J].JournaloftheWorldAquacultureSociety,2005,36(4):454-463

[19]GuoJ,WangY,BureauDP.Inclusionofrenderedanimalingredientsasfishmealsubstitutesinpracticaldietsforcuneatedrum,Nibeamiichthioides(Chu,LoetWu)[J].AquacultureNutrition,2007,13(2):81-87

[20]KureshyN,DavisDA,ArnoldCR.Partialreplacementoffishmealwithmeat-and-bonemeal,flash-driedpoultryby-productmeal,andenzyme-digestedpoultryby-productmealinpracticaldietsforjuvenilereddrum[J].NorthAmericanJournalofAquaculture,2000,62(4):266-272

[21]KikuchiK,SatoT,FurutaT,etal.UseofmeatandbonemealasaproteinsourceinthedietofjuvenileJapaneseflounder[J].Fisheriesscience:FS,1997,63(1):29-32.

[22]ShimenoS,MasumotoT,HujitaT,etal.Alternativeproteinsourcesforfishmealindietsofyoungyellowtail[J].BulletinoftheJapaneseSocietyofScientificFisheries,1993,59

[23]RobinsonEH,LiMH.Proteinquantityandqualityofcatfishfeeds[J].Technicalbulletin(USA),1993

[24]YamamotoT,AkiyamaT.SubstitutionofsoybeanmealforwhitefishmealinadietforfingerlingrainbowtroutOncorhynchusmykiss[J].BulletinofNationalResearchInstituteofAquaculture(Japan),1991

[25]艾庆辉,谢小军.南方鲇的营养学研究:饲料中大豆蛋白水平对生长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02,26(1):57-75

[26]陈乃松,艾庆辉,王道尊.欧洲鳗配合饲料中大豆蛋白替代鱼粉的研究[J].水产学报,1998,22(3):283-287

[27]ViyakarnV,WatanabeT,AokiH,etal.Useofsoybeanmealasasubstituteforfishmealinanewlydevelopedsoft-drypelletforyellowtail.[J].BulletinoftheJapaneseSocietyofScientificFisheries,1992

[28]吴莉芳,秦贵信,张东鸣,等.饲料大豆蛋白对鲤鱼生长及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10):67-73

[29]吴莉芳,王洪鹤,张东鸣,等.饲料中大豆蛋白对草鱼生长及饲料利用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30(2):78-81

[30]涂永锋,宋代军.鱼类肠道组织结构及其功能适应性[J].江西饲料,2004(4):16-19

[31]曾端,叶元土.鱼类食性与消化系统结构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20(4):361-364

[32]吴莉芳.大豆蛋白源对不同食性鱼类的影响[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08

THE END
1.鱼粉生产工艺流程图食品生产技术食品图库酿造食醋生产工艺 万峦猪脚 发酵饼干生产工艺图 牛肉屠宰 点击排行 啤酒生产工艺流程 酸奶生产工艺流程图 可口可乐生产图片 味精生产工艺流程 PET果汁饮料生产工艺流程图 车间平面图、鼠点分面图、人流、物流、气流指示图 奶茶生产工艺流程图 果冻生产工艺流程图 啤酒生产工艺 酱油制造流程图网站...https://www.foodmate.net/4images/1/134383.html
2.硫酸庆大霉素生产工艺流程图.docx鱼粉 葡萄糖 0。1 蛋白胨 自来水配制 ,消前 PH 调至 7。 5 种子瓶的制备 按种子瓶配方配制好培养基 ,装入 500ml 摇瓶中 ,装量 50ml ,用 1kg/cm 2 饱和蒸汽 120℃灭 菌30 分钟,冷却备用。 硫酸庆大霉素生产工艺流程图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https://www.taodocs.com/p-699816624.html
3.冷凝水回收工艺流程图浙江凡翔机械设备有限公司量身定制出适用的鱼粉设备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公司依靠专业的研发队伍,采纳广大客户的意见与建议,不断的对设备进行升级换代,致力于提供更先进、更适用的鱼粉加工设备来满足客户的需求。http://www.zsfxcn.com/liucheng-gid-2.html
4.中国饲料原料数据库(一)、配合饲料的生产工艺流程图(略) (二)、原料的接收 1 、散装原料的接收以散装汽车、火车运输的,用自卸汽车经地磅称量后将原料卸到卸料坑。 2 、包装原料的接收:分为人工搬运和机械接收两种。 3 、液体原料的接收:瓶装、捅装可直接由人工搬运入库。 (三)、原料的贮存 饲料中原料和物料的状态较多,必须使用...https://www.360docs.net/doc/21ee8ac708a1284ac850433c.html
5.一种有机肥料及其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12.所述生产装置还包括尖头,中块的上部设置有尖头,尖头的前后两侧均为斜面。 附图说明 1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法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14.图1为一种有机肥料生产工艺的流程图; 15.图2为生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16.图3为生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http://mip.xjishu.com/zhuanli/25/202211188090.html
6.压力式喷雾造粒干燥机概述与工艺流程图二.喷雾造粒干燥机工艺流程图 三.喷雾造粒干燥机设备照片 四.喷雾造粒干燥机适用范围 喷雾干燥造粒: 化工:有机催化剂、树脂、合成洗衣粉、油脂类、硫铵、染料、染料中间体、白碳黑、石墨、磷铵等。 食品:氨基酸及类似物、调味料、蛋白质、淀粉、乳制品、咖啡抽取物、鱼粉、肉精等。 http://www.xz-powder.com/dt/11-41.html
7.2024年反刍饲料市场现状与前景2022图 浓缩料制造工艺流程图 图 反刍饲料成本结构分析 表2017-2021年反刍饲料成本分析 表2017-2021年全球及中国主要生产企业反刍饲料产品产能一览表 …… 表2017-2021年全球及中国主要生产企业反刍饲料产品产能份额一览表 …… 表2017-2021年全球及中国主要生产企业反刍饲料产品价格(元)一览 表2017-2021年全球及中国主要...https://www.cir.cn/R_NongLinMuYu/96/FanChuSiLiaoShiChangXianZhuangYuQianJing.html
1.粉末涂料生产工艺流程,粉末涂料生产工艺流程表2. 粉末涂料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原料准备、预混、研磨、喷涂、固化等步骤,其中每个步骤都有着严格的工艺要求和操作流程。 3. 粉末涂料生产工艺流程表详解中,首先介绍原料准备的步骤,包括选择和配比原料,确保粉末涂料的质量稳定;预混过程,根据粉末涂料的配方要求进行预混操作;再次是研磨,通过研磨机械将颜料细碎,以提高...http://www.cdzhuangxiu.cn/tl/5125.html
2.国产鱼粉最新价格动态解析报告骑马订摘要:国产鱼粉价格近期呈现动态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市场需求、供应量、季节性因素等,导致鱼粉价格出现波动。目前,国产鱼粉价格处于较为复杂的态势,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以获取最新价格信息。随着市场变化和供需关系调整,国...https://www.enriched.cn/post/1668.html
3.鱼粉/鱼油工艺方案3 ---蛋白水经浓缩后回收到干燥机 方案4---蛋白水浓缩生产鱼溶浆 鱼粉、鱼油工艺流程图 鱼粉、鱼油平衡图 根据客户的投资规模、工厂选址、环保要求等条件,为其选择最佳的工艺方案。以下平衡图以第四种方案为例,供客户参考。 鱼油生产工艺流程图 鱼粉、鱼油方框图流程图...https://www.zjlysf.com/gylc/6758896.html
4.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精选十篇)1.6 缺少工艺分析及工艺流程图 工业企业涉及各行各业, 生产工艺各不相同。一些报告工艺分析不深入, 往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不全, 危害程度分析不到位。多数报告只进行单一因素的评价而缺少具有相似毒性有毒化学物质联合作用的评价以及异常生产情况下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作业工人影响的评价。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jwl9025.html
5.在几种工艺流程图中只有工艺管道仪表流程图包含有物料信息表。【简答题】DCS流程图中“P-041”中P代表的意思是 。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中,仪表风线用()表示。 A. 中实线 B. 粗实线 C. 细实线 D. 虚线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空压站带控制点工艺流程图中,标注IA0601-25x3的管线用( )绘制,标注DR0601-32x3...https://www.shuashuati.com/ti/e21917e32d964e62b3ab8814f055c2f5.html?fm=bdb6fab625e3b0c79d4a127eaea7dd718d
6.水产品加工技术(第二版)思维导图模板一、工艺流程 二、湿压榨法生产鱼粉的操作要点 三、鱼粉生产注意事项 实训项目 鱼粉的生产 【复习思考题】 第一版前言 绪论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 一、水产品的特性与水产加工目的 二、水产品加工的分类 三、水产品加工行业在食品工业中的地位 四、水产品加工现状与发展方向 单元生产 水产品加...https://www.processon.com/view/5f326e57e0b34d4554bbbb84
7.面点工艺学教案6篇(全文)(四)中式面点的一般工艺流程和特色 1、识记:面点一般工艺流程图 2、领会:中式面点的特色 (五)面点工艺学的研究内容和学习方法 1、识记:面点工艺学的概念 2、领会:面点工艺学的研究内容和学习方法 (二)中式面点的制作的基本原料(4学时) (一)以淀粉为主要成分的面团原料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ju6yt73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