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由于对主管不满,他在200磅的绞牛肉中投放了含有尼古丁的杀虫剂。虽然牛肉只在一家商店出售,但是造成了111人中毒,其中40人是儿童。
毒饺子事件
大家对2007年河北石家庄天洋食品厂的“毒饺子事件”应该不会陌生。仅仅因为一个临时工对工资待遇不满,其利用工作之便进入该厂冷库,使用注射器将甲胺磷农药注入成品饺子。导致日本千叶、兵库两县,3户家庭共10人中毒。最终嫌疑犯被判无期徒刑,而天洋食品厂也倒闭了,上千名员工下岗,我国的食品安全声誉也受到了极大的损伤。
为规范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实施和改进食品防护计划,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0年12月10日发布GB/T27320《食品防护计划及其应用指南食品生产企业》。
虽然该标准已发布近十年,但很多食品企业还是未从根本上重视,特别是一些中小私营企业,总是觉得自己离恐怖袭击、生物攻击、化学品投毒十分遥远,认为安装CCTV视频监控、指纹验证、检查邮件包裹,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还会给自己增加不少麻烦和“不自由”。
即使,很多企业建立了食品防护计划,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阻力。老板会质疑:怎么老是花钱?维护保养成本增加了不少,继续做下去是否有意义?其他部门会挑战:你们怎么那么多事?整天开会、培训、检查,有必要吗?徒增工作量。员工会抱怨:作为公司的员工,从网上买点东西,还不能进公司大门?丢了怎么办?公司一点都不人性化!简而言之,就是领导不重视、部门不支持、员工不理解,推行起来困难重重。
其实,食品防护计划的建立基本上同HACCP一样。首先,成立小组、开展信息收集等预备步骤;其次,评估现有的防护措施和过程威胁;然后,依据评估,制订食品防护措施,制定检查、纠正、验证程序,制定应急预案,最后,实施、验证和改进(具体参见GB/T27320)。
理解食品防护定义
食品防护致力于预防那些采用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或辐射物质对食品进行故意的污染活动,这种污染在食品链中不是合理可能的。
很多初次接触和学习GB/T27320的朋友,很容易混淆食品防护、食品欺诈与食品安全。虽然三者都是食品安全问题,相互有关联,但也有区别。
从食品防护的定义看,食品防护预防的是“故意的”污染活动,而污染活动在整个食品链中不是合理可能的。通过图片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
图片1
从图片1中,不难看出,凡是无意的行动所产生的问题或危害,是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问题;凡是有意而为所产生的问题可以归结为食品防护和食品欺诈。但从动机上来说,以损害公众健康、损失财产、引起公众恐慌为动机和目的,是食品防护;以获得经济利益而故意为之的是食品欺诈。
图片2
从图片2中,也可以有这样的理解,食品安全解决的是危害,是对无意污染的预防;食品防护解决的是威胁,是对故意污染的预防;而食品欺诈针对的是食品链中的漏洞,是对经济利益驱动下故意掺假的预防。
重视食品防护体系的建立
在毒饺子事件中,如果天洋食品厂有严格的门禁识别系统,有CCTV监控系统,或者能提前识别出冷库这个敏感区域而采用双人同行……不就可以避免这场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避免对消费者造成伤害,也不至于导致工厂关闭,员工下岗,甚至影响国家名誉!
但这只是假设,是毫无意义的自我安慰,我们更需要从中汲取教训,做好食品防护,预防和降低故意或蓄意的威胁。
现在,消费者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发生着改变,食品供应也更加快捷和便利,食品全球化的趋势使得故意污染将有更宽泛的机会。而对于中国来说,国外进口食品数量的不断增加,也使得蓄意污染更难被追踪。威胁和攻击的手段或方法也随着科学的发展,变的更加多样、隐蔽和“奇葩”,让人防不胜防。如此,食品防护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更显重要。
正确认识食品防护对象——威胁
企业在建立食品防护计划中,面对故意污染或蓄意破坏的行为,都可以理解为“威胁”。从类型上看,威胁可分为恶意污染、篡改、敲诈勒索、网络犯罪、间谍活动、经济驱动的掺假和伪造(经济驱动的掺假和伪造属于食品欺诈)。企业可依从以下几方面理解和认识“威胁”:
1、WHO——谁?谁具备威胁的动机?其实施威胁行为的资源与能力?
2、WHAT——用什么?什么物质可能被用来进行威胁?可能是化学药品、细菌、生物制剂或放射性核物质等。
3、WHERE——在哪?在整个食品供应链上,哪些环节是薄弱点,可能被破坏、污染?原料采购、生产现场、仓库存储、物流运输与产品销售等均有可能。
4、HOW——如何?可能选择什么攻击方式?
简单的说,威胁源于一个有动机的攻击者,有能力与机会带入足够数量的污染物接近目标,实施攻击。
正确选择食品防护小组成员
食品防护小组需要主导企业食品防护计划的开发、实施和维护,小组成员的选择对于食品防护工作的成败十分关键。在选择小组成员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诚信、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人。
4、不建议选择一线员工做为员工代表参与。
关于第四条,有朋友可能会有疑问,笔者说明一下:虽然一线员工是食品防护的第一道防线,通常是最先发现问题或发现潜在危害的人。但是基于食品防护计划的保密性和实际工作考虑,建议企业在食品防护体系建立之初和一线员工进行一对一沟通讨论,在建立食品防护计划之后,培训和强调食品防护的重要性和必要的上报流程即可。
把握一线员工培训的尺度
理性区分通用措施和特定措施
依据防护措施的适用性,将其划分为通用食品防护措施与特定食品防护措施。通用防护措施是未经脆弱性评估、广泛适用的;特定防护措施是用以应对脆弱性评估识别出来的关键步骤。简单的说,通用防护措施放在每个工厂是适用的,但特定防护措施适用于A工厂,不一定就适合B工厂。
通用食品防护措施可分为以下四类:
.外部安保
.内部安保
.物流、生产和存储安保
.人员安保
通用防护措施针对厂区边界、建筑物、车辆、工厂车间、公用设施、计算机系统、运输和接收、加工和生产、冰和水、化学品和人员(包括员工、承包商和访客)等,通过控制、限制、记录和识别手段,减少和降低威胁产生或接近的机会,从而达到预防故意或蓄意的破坏和污染。如锁闭的栅栏、墙壁或其它物理屏障,保安巡逻或巡查,车间入口建立缓冲区,访客筛查、批准和记录,厂区内安装安保摄像头等。
特定防护措施一般包括以下三类:
2.程序性措施:是可能防止恶意行为的技术过程,或对于人员、访问区域和操作的政策。如建立员工、访客、供应商等进入登记制度,制订设备使用前后的检查程序,制订召回程序,创建一个食品处理步骤中采用的两人同行计划。
3.物理性措施:是可能防止故意污染的可能涉及材料和/或人工障碍的安保措施,如场地、建筑物和设施入口的保卫,安装和配备安保系统,提供内部和外部的安保(访问控制、安保指引、安保摄像头)等。
特定防护措施是高度“个性化”的,没有一刀切的解决方案,公司或工厂实施的特定防护措施是基于食品工厂的需要。
防护措施只是将高脆弱性降低至一个可接受的水平,而不是消除所有的脆弱性。很多因素都会影响防护措施的实施,这些因素包括食品加工过程的复杂性、公司的规模、员工的数量、供应商、客户和业务伙伴。评估选择食品防护措施,应采用一个基于常识的、经济实用的方法,和公司或工厂自身规模以及发展变化相适应,保持简单和灵活。
定期进行食品防护计划演练
GB/T27320中第7.1条规定,定期对食品防护措施进行演练,演练可按照食品防护评估内容随机抽取某个环节进行,对非薄弱环节也应进行演练。
在食品防护计划实施后,除了对食品防护计划进行检查、验证和安保自评外,食品防护小组应按照策划,每年至少进行一次食品防护演练。演练既可以发现食品防护计划的不足,又可以验证实施效果。
模拟化学品投放演练,是检验或验证公司食品防护的整体能力,是验证门禁、CCTV监控系统以及敏感区域管理的有效性,是对怀疑的问题产品进行追溯及应急反应的检验。
食品防护计划的更新和改进
GB/T27320中第7.2条规定,应动态更新和持续改进食品防护计划,确保食品防护计划的有效性。
任何体系或制订措施都需要定期回顾,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很多企业或公司一旦建立好食品防护计划,只按照既定的标准去做,很少回顾和改进。但是,企业在发展变化,法律法规、政府监管、当地形势等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食品防护计划需要按需定期回顾、更新和改进。
食品防护小组对于食品防护计划的回顾和改进应基于以下原则:
1.任何可能影响TACCP评估的变更都是至关重要的,比方说安全性或可靠性的突破口和疑似突破口,应立即报告给食品防护小组长,由其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全面回顾,并改进食品防护体系或计划。
2.定期监视官方网站对于国家威胁评估的更新以及新兴风险的信息。
4.定期回顾食品防护计划是否符合其企业方针,建议的频次是每年一次。
5.基于日常检查、安保自评、定期验证的发现,制订纠正预防措施,改善和改进食品防护计划体系或计划。
以上,是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的心得体会,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当之处敬请谅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