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目的:为最大限度地减少欺诈或掺假产品加工过程的原材料的采购风险,确保所有的产品描述和承诺合法、准确属实,防止工厂产品实现过程中发生潜在的欺诈性及替代性风险,特制定本程序。2.0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涉及的所有原辅料采购、产品实现过程和储运环节。3.0职责3.1品控部负责本程序的控制,定期对程序的执行情况进行核查。3.2采购部负责与物资的供方、运输外包方进行食品欺诈(替代)方面工作对接,确保采购原辅料不存在食品欺诈(替代)行为。负责本公司产品运输、存储、交付过程的控制,防止发生潜在的欺诈性及替代性风险。3.3生产部负责组织生产车间对生产过程汇总的生产辅料使用进行安
2、全性防护,对原料使用过程和生产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确保可追溯性记录,防止本公司产品发生潜在的欺诈性及替代风险。4.1工作程序4.1食品欺诈预防定义对食品和整个供应链中任何形式的由于经济利益驱动,产生的可能影响消费者健康的蓄意掺假的预防过程。欺诈行为包括以下几种:产品欺诈、食品生产经营行为欺诈、标签说明书欺诈、信息欺诈、产品检验和认证欺诈、许可申请欺诈、备案信息欺诈、报告信息欺诈、提交虚假监管信息。4.2食品欺诈脆弱性评估4.2.1对原辅料供应链的食品欺诈脆弱点评估生产原材料、辅助材料、可影响食品安全的其他购进材料进行成文的脆弱评估,以评定或冒牌的潜在风险。评估时应考虑以下因素:A
3、掺假或冒牌的以往证据(主要参照国务院151中非法食品添加物黑名单及外部其他方面的信息)。B可掺假或冒牌更具吸引力的经济因素。C通过供应商接触到原材料的难易程度。D识别掺假常规测试的复杂性。F供应商评审(资质、能力、诚信、持续改进的业绩)。4.2,1.1评估规则:风险等级评分标准风险等级值险风风险因素原物料特性过往历史引用经济驱动因素供应链掌控度识别难度高容易产生:5分;较容易产生:4分容易被掺假和替代多次有被掺假和替代的记录掺假或替代能达成很高的经济利益在供应链中,较容易接触到原物料无法通过常规测试方法鉴别出原物料的掺假和替代一般产生:3分;轻微产生
4、:2分不易被掺假和替代数次被掺假和替代的记录掺假或替代能达成较局的经济利益在供应链中,较难接触到原物料鉴别出原物料的掺假和替代需要较复杂的测试方法,无法鉴别出低含量的掺假和替代低基本不产生:1分;不产生:0分很难被掺假和替代几乎没有被掺假和替代的记录掺假或替代能达成较低的经济利益在供应链中,很难接触到原物料较容易和快速的鉴别出原物料的掺假和替代,检测精度高综合得分:每项的脆弱性评分进行合计。综合风险等级:等级分数评判结果判定:0-5分为低风险,可忽略不计的原料,不必采取防范行动。6-15分为一般风险,不大可能掺假的原料,有新的信息时要再评估。16
5、-25分为高风险,极有可能掺假的原料,需要采取防范措施控制c4.2.2产品实现过程中的食品欺诈脆弱点评估4.2.2.1评估规则评估时应考虑:A评估时考虑此过程欺诈产生的可能性,以及欺诈后产品带来的对生命的危害程度。B产品形成的过程回顾(各工厂环节评估,监管,接口确认,经济因素,法规识别)。C现有控制措施回顾(法规识别,接口,验证能力,可追溯性)产品实现过程食品欺诈脆弱点评估规则:可能性:理论上的可能性1分;曾经发生过2分;不止一次发生过3分。危害性:未造成人体伤害1分;非急重性伤害2分;急重性伤害或致命3分风险评估参照表性严重性3(经常发生)2(可能发生)1(不可能发生)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