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那些药食同源健康密码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也让人们对我国的中医药有了更深的认识。有的人日常会选择用中药来保养身体,固本培元。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常见的中草药,是可以药食同源的。那么,药食同源类中药材怎么吃才健康?使用过程中有哪些误区?

什么是药食同源

所谓药食同源是指一些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寓医于食”之说,即有些中草药既是药物,又可作为食物的原料,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既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

药食同源的人参

人参是人们都知道的滋补品,中国有人参,国外有西洋参,名字都有“参”,但它们的性味和功效都不一样。人参和西洋参功效上有差异,西洋参归心、肺、肾经,人参归脾、肺、心、肾经;性味上人参是微温,西洋参是凉性。

人参主要的功能是大补元气。这里的元气指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充足,则脾胃功能会得到恢复。而西洋参则更适合老年人养心安神、补气滋阴。值得注意的是,西洋参不宜与萝卜一起服用,服用期间也不宜喝浓茶和咖啡。

至于党参,则主要用于益气、养血、生津。人参作用强,见效快,重症、急症用人参为宜。党参作用较缓,见效较慢,属于缓补,轻症和慢性疾病则用党参为佳。党参和人参相比,具有价廉和性平的特点,可配合其他药物使用,使用面更加宽。

黄芪每天不要超过15克

黄芪、山药等也是常见的滋补养生类药食同源中药材,使用各有讲究。黄芪属于平民化的补药,属温补药物,可补气升阳、固表止汗。不过,肾阴虚、湿热体质不要喝黄芪水。风热感冒、上火者,以及孕妇也不适于喝黄芪水。使用黄芪不可过量,黄芪防病每天15克左右为佳。

薄荷不能叠加服用

薄荷是一种在生活中较为广泛应用的中草药。薄荷叶虽然常见且常用,但其依然属于“药”的范畴,只有合理食用才安全。薄荷清爽可口,可达到清心明目以及疏风散热的效果,同时也能解毒败火,刺激人们的食欲,帮助食物消化。

可以把薄荷洗干净之后放在杯子里用开水冲泡,代茶饮用。也可以和鲫鱼或豆腐搭配在一起煲成汤。需要注意的是,薄荷属于解表药,多有发汗作用,所以阴虚血燥、表虚汗多者忌用。同时,薄荷不能叠加服用。服用一些中成药时,要阅读说明书上的药物组成,一些中成药里组方含有薄荷,就不要再额外吃薄荷了。

板蓝根是凉性食物

板蓝根很多人都是喝的冲剂,其实板蓝根也可以食用。板蓝根和蔬菜的样子相似,所以可以采用板蓝根来进行凉拌,高温烹饪会使得功效流失。板蓝根有很好的帮助清热解毒作用,适合喉咙痛、口腔炎和牙龈炎等疾病预防。不过对于长期消化不良的老人小孩最好是不要常食用,尤其是有腹泻的人群,因为是凉性的食物。

糖尿病患者少喝胖大海

生活中,很多人遇到嗓子不舒服时大都喜欢泡服胖大海来保护嗓子。中医认为,胖大海味甘、性凉,具有清肺热、利咽喉、解毒、润肠通便之功效。用于肺热声哑、咽喉疼痛、热结便秘以及用嗓过度等引发的声音嘶哑等症,对于外感引起的咽喉肿痛、急性扁桃体炎等咽部疾病有一定的辅助疗效。临床用于肺气闭郁、痰热咳嗽、声音嘶哑、咽喉疼痛等症,常与桔梗、生甘草、蝉衣、薄荷、金银花、麦冬等药配合应用。一般用量3—5枚,煎服或泡服。

胖大海泡水治疗咽喉不适并不是所有情况都适用。导致咽喉不适的原因多种多样,如果不辨病因、不分体质而长期喝胖大海也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比如:脾胃虚寒体质,表现为食欲减低、腹部冷痛,大便稀溏,这时服用胖大海容易腹泻;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咽喉肿痛,以及表现为干咳无痰、声音嘶哑的肺阴虚患者,喝胖大海也是无效的。胖大海具有降压作用,因此,血压偏低的人长期服用可能会出现血压过低的危险。胖大海含有半乳糖醛酸、阿拉伯糖、半乳糖乙酸、半乳糖等,所以,糖尿病患者最好少喝。

脾胃虚弱不要吃马齿苋

马齿苋是我们平时常见的一种中草药,但是很多人会利用马齿苋来进行家常菜的炒制。把马齿苋的茎叶择段,然后清洗干净后可以和鸡蛋一起炒,也可以凉拌马齿苋。马齿苋有着很好的护心效果,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但这些都是预防的效果,如果一旦发生是没有多大效果的,马齿苋是凉性食物,对于脾胃虚弱的人还有孕妇最好不要吃。

绞股蓝不能代替药物

绞股蓝是葫芦科绞股蓝属的多年生攀援草本植物,绞股蓝最初记载于春秋战国时期,作为饥荒时充饥的野菜食用,并于明永乐六年收录于朱棣所著《救荒本草》一书中,后逐渐开发为药用。1986年,绞股蓝被科技部列为“星火计划”中待开发的第一位的“名贵中药材”;2002年,被卫生部纳入保健食品原料目录。

绞股蓝味苦微甘,性凉,能益气安神,降血压,清热解毒,止咳祛痰。绞股蓝是一种药,也是一种茶。长期饮用,对人体有颇多益处。降血脂,调血压防治血栓,防治心血管疾患,调节血糖,提高免疫力。需要注意的是,绞股蓝茶是偏寒性的,不适用于脾胃虚寒的人食用,且少数人会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头晕眼花耳鸣等过敏症状,建议第一次饮用时,先少量,观察一阵后,再循序渐进地增加,直到正常饮用。对于“三高”患者来说,喝绞股蓝茶只能起到保健的作用,并不能代替药物。

绞股蓝是一种药食同源的植物,可以直接烹饪后食用。选取新鲜茎叶,切成条丝状或片状,用沸水煮熟后,沥干水分,加上适量的调料拌匀。清脆可口且易吸收。新鲜的绞股蓝,取适量茎叶洗净切段,可与鸡肉、排骨等合并炖汤。对于干燥的绞股蓝茎叶,可用纱布包起来,放进煲汤的锅里,和排骨等一起炖煮,既能有效析出绞股蓝中的营养成分,汤里也有一股淡淡的清香。

选药食同源药材牢记三点

要根据自身实际需求理性选择合适的药食同源类中药材,只选对的,不选贵的,不盲目跟风,不盲目进补。大家在购买和使用药食同源类中药材要注意三点:不要盲目相信某些导购人员对中药材功能的无限夸大,从来没有哪些药物能包医百病;中药材本身再贵重,也是药物之一,其主要功能是预防和治疗疾病,食疗和滋补属于衍生功能,“是药三分毒”,必须根据自身体质需求,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中药材;必须到正规的药店购买中药材,并保留好购买凭证,正确维护自身权益。

THE END
1.药食同源的功效“药食同源”的功能符合现代营养免疫学理念。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均衡人体、调节内分泌腺,使内分泌功能正常;②具有自然的清净功效,没有副作用;③提供维生素、矿物质及其他营养的来源;④供给免疫系统所需的营养。 中医养生保健具有独特的循道、养德、排毒解毒等特色。“药食同源”不仅开中医养生保健之先河,且经久...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1103/15/7920837_326309196.shtml
2.药食同源”是什么?对人体有何作用?对人体有何作用? 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又称为“医食同源”)之说。《黄帝内经?太素》一书曾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的就是“药食同源”的思想。? ——— “药食同源”“源”在哪里? 用来治病的中药多属自然界的天然药物,包括动植物和矿物质,而人类食用的食物,...https://m.dianping.com/ugcdetail/142944245?sceneType=0&bizType=29&msource=baiduappugc
3.小孩吃药食同源的好处你好,药食同源的产品好处是相对来说副作用小一些,但是坏处在于效果可能并没有那么显著。需要根据个人的...https://mip.yilianmeiti.com/question/2559424.html
4.第七届药食同源降产业论坛暨药食同源功效研究与产品开发创新...药食同源物质的安全性与补益性是我国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目前药食同源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还较薄弱,限制了特色药食同源食品的开发,先进加工技术的工业转化不畅制约着产品生命力及附加值的提高,企业研发投入过低造成产品竞争力较弱。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开出发集安全性、风味性及个性化于一体的药食...http://www.lusenky.com/news/3469.html
5.SC必知102种药食同源原料的功效归纳SC知识SC查询核心提示:2023年11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公告,将党参等9种物质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至此,“药食同源”目录中食药物质扩增至102个。以下为“药食同源”的功效汇总。 2023年11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公告,将党参、肉苁蓉(荒漠)、铁皮石斛、西洋参...http://sc.foodmate.net/show-3148.html
6.药食同源这说法是非常错误的。药品的作用是治病,多少有些副作用,同时...药食同源这说法是非常错误的。 药品的作用是治病,多少有些副作用,同时需要有足够的临床证据才能上市,因为如果没有效果会延误治疗时机,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所以药品是白名单,有足够的效果和安全性证据才能进入白名单,通过药监局审核才能上市销售。 食品的作用是提供人体所需的物质,这些物质主要是满足人体所需的能量和元...https://xueqiu.com/9220236682/218881921?page=23
7.详解“药食同源”凡是中药,都可以食用,只不过是一个用量上的差异而已,也就是说法:毒性作用大的食用量小,而毒性作用小的食用量大。因此严格地说,在中医药中,药物和食物是不分的,是相对而言的:药物也是食物,而食物也是药物;食物的副作用小,而药物的副作用大。这就是“药食同源”的另一种含义。https://www.meipian.cn/4zmnsb19
1.“药食同源”是什么?药食同源对人体有何作用?药食同源对人体有何作用? 核心提示:用来治病的中药多属自然界的天然药物,包括动植物和矿物质,而人类食用的食物,同样来源于动植物及矿物质。所以说,中药和食物的来源是相同的。 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又称为“医食同源”)之说。 《黄帝内经?太素》一书曾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http://mbiosh.com/wap/zixun/aqzx/1711.html
2.食物与药物的作用,药食同源的真谛当然有些疾病是无需使用药物就可以康复的,比如非流行性感冒等,对于这些,靠的就是营养素供给身体,让身体发挥了自愈作用,这就是食疗的作用。 人类早就认识了药食同源,食物提供必需营养素的同时,某些成分也具有干预生理功能的作用,从而帮助身体康复,不少中药既可以用在生病时帮助治疗,也可以作为日常饮食养生。食物和药...https://www.chunyuyisheng.com/pc/topic/451580/
3.常见药食同源药物功效总是抱怨看病贵,可是身边有那么多天然的药物你都会利用了吗?很多食物是药食同源的,没事的时候当食物吃,生病需要调理时,又可以当药物。 一食补药补,男女通用 既是食物又是药物的可不少,男女通用的也很多,看看吧! 人参:每天吃一点,健康延年好福气 甘草:养人又养颜,平民百姓的补益药 ...https://m.haodf.com/neirong/wenzhang/9041174228.html
4.食品顾问解读药食同源食品不能宣传功效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是“药食同源”的最早缘起,人类通过试用、口尝,然后相互分享经验,累积数代人的实践和智慧,渐渐认识了自然界的食物和药物。药物与食物的共同点是都可以用来防治疾病。但不可忽视的是,药物虽然作用强,但一般不会经常吃;食物虽然作用弱,却天天都离不了。 https://www.66law.cn/domainblog/114955.aspx
5.卫计委药食同源的101种中药功效国家卫生计生委日前发布《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在之前被列入《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的86种药食同源目录基础上,新增人参、山银花、当归、夏枯草等15种药食同源品种。 目录显示,此次新增加的15种药食同源品种包括人参、山银花、芫荽、玫瑰花、松花粉(包括马尾松和油松)、粉...https://www.jd.com/pccontent/293367
6.药食同源:黄精有9大功效,知道的人不多!如果从现代医学研究,黄精化学成分主要有黄精多糖、甾体皂苷、蒽醌类化合物、生物碱、强心苷、木脂素、维生素和多种对人体有用的氨基酸等。国家卫生部们把黄精归于药食同源品种,对其保健功能做出了如下总结:改善记忆功能,提高缺氧耐受力功能,辅助降血糖功能,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 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756034760&efid=JaKjZnxrJnt1jg7R2L1GKw
7.药食同源话蜂蜜蜂蜜作为一种良好的药食同源的食品,具有很好的保健效果及药用价值。中医认为:蜂蜜味甘性平,有润肺补中、润燥滑肠、清热解毒、健脾胃及缓中止痛的功效。蜂蜜所治疾病非常广泛,从内科到外科,从皮肤科到眼科,从妇科到儿科,蜂蜜都能够广泛应用。蜂蜜能合百药,在中医的方剂中蜂蜜的应用很广泛,在中药的炮制中添加蜂蜜更是...http://www.tzszyy.cn/mobile/info/2301
8.这9种中药变成“药食同源”了!它们都有哪些功效?这些都是“药食同源”的食药材,吃对了好处多多! 日前,国家卫健委、国家市监局发布公告,将党参、肉苁蓉(荒漠)、铁皮石斛、西洋参、黄芪、灵芝、山茱萸、天麻、杜仲叶等9种物质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这些食药材平时怎么养生使用?一起来看看。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691851
9.发挥药食同源的力量专家文章发挥药食同源的力量 每次在给大家用药的时候,我总是希望药方上的字越少越好。但是每次给大家讲食疗知识时,就觉得应该多多益善,总也收不住。因为世间万物都是一把双刃剑,虎狼之药效果虽快,可是对身体的扰乱同样也强。但食物就不会,它润物细无声地滋养我们,非常平和,而且非常有效。https://www.bohe.cn/article/view/52501.html
10.FMH丛斌院士提出:药食同源是指具有药效功能与营养功能并共生于...Food & Medicine Homology期刊联合主编丛斌院士在FMH 发表观点性文章,首次科学地阐明了“药食同源”的定义,并对期刊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FMH能够促进我国博大精深的药食同源理念在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建立药食同源物质标准,服务于人类健康,成为一个推动健康产业发展、中医药文化传承,以及科技和产业界交流的重要平台。https://syj.henu.edu.cn/info/1096/22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