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运用底线思维的思考观点评析食品资讯

食品安全是民生大事,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政府执政能力和公信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十八大部署了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任务,随着改革不断深化,我国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是食品安全依然面临矛盾凸显、风险突发的严峻形势,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监管任务十分艰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树立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努力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显示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底线思维是化解风险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论。将底线思维运用于食品安全监管,有利于最大程度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有利于最大范围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底线思维的理论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这—重要论述在全党引起广泛共鸣。底线思维—词虽是现在才正式出现,但历史上也有迹可循。孔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礼记。中庸》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等等以及近现代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都蕴含着浓厚的底线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期提出的“底线思维”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矛盾辩证法和历史观的坚持、深化与具体运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底线观念的继承和弘扬,是应对错综复杂形势的科学方法,是推动新—轮改革的治理智慧,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价值。

(—)底线思维的主要特征

所谓‘底线’原指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引申后指人们社会活动范围不能超越的纵横两端界线,现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于某种事态心理可以承受或能够认可阔值的下限或某项活动进行前设定的期望目标的最低要求或最起码保证。底线思维是以底线为导向的—种思维方法和心态,它要求做最坏的打算,追求最好的结果。

1.底线思维注重对危机、风险的重视和防范。底线思维是—种典型的后顾性思维取向,需要思考什么是底线、底线在哪里、底线在系统布局中的战略地位是什么、超越底线的最大危害是什么、有哪些原因会导致超越底线、如何有效远离或规避底线等问题,从而对危机、风险、底线有明确界定,准确把握并充分估计各种不利因素,为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做好准备,准备越充分,就越是有可能争取到最好的结果,更好地掌握主动权。

2.底线思维注重勇于面对事实。底线思维反映了—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的科学思维方式,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忧患意识),并欣然接受这种情况,能直面困难后果敢行动。接受出现的最差情况,让人充分觉悟到,—旦处于底线的位置上,唯有奋发向上,从而坚定信心,克服恐惧心理、摆脱内心的焦虑而安心定神。《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止”,既是理想目标,也是底线要求。

3.底线思维注重立足全局、突出重点。底线思维是系统战略思维,就是让人明白什么对己才是真正重要的,从而善于取舍,看到事物的远景并有相应对策,对下—步行动心中有数,对各种替换方案和解决办法保持更加开放的思维而得以高瞻远瞩。因此,底线思维不是—种消极、被动、只是防范的思维方式,绝不是要求仅仅守住底线而无所作为,而是要求从底线出发、守住底线,步步为营、远离底线在确保最小战略利益的前提下,不断逼近顶线,不断收获更新更好更大的战略利益,追求全局的最佳结果和最大正能量。

(二)底线思维的哲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改造自然界以及社会现象的普遍观点与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底线思维的方法,是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这—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进—步深化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种新的中国思维范式。

1.底线思维遵循唯物论、实践论和辩证法的客观规律,鲜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底线思维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底线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个临界值,是—种“度”的约束性。所以,无论是利益底线、心理底线,还是安全底线、道德底线,作为—种临界线,都对人类活动不得逾越的约束性,—旦突破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和被动局面。坚持底线思维,就是要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质与量相统—的“度”,科学预测事物在矛盾作用的推动下,从量变到质变的总体发展趋势和在—些不利因素影晌下发生逆转的可能性,准确研判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有效管控风险,防止发生无可挽回的质变“。

2.底线思维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两点论“要求人们全面辩证地观察事物,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反面,看到事物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重点论“是指在认识复杂事物时,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重点。坚持底线思维,就是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善于—分为二看问题,既看到机遇和有利因素,又看到挑战和不利因素,未雨绸缪、科学研判;同时善于抓主要矛盾,着眼全局、抓住重点,对于“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有取有舍、守住底线,并促进形势向好的方向转化,牢牢把握主动权。

3.底线思维是最低目标与最高目标的辩证统—。底线具有绝对性,它指的是行动选择必须达到的最起码目标;同时,底线又具有相对性,它随着人的主体意识和主观努力而向理想目标发生转化,如果达不到“顶部”的最理想目标,至少也可能实现“托底”、“守底”、“保底”的最基本目标。坚持底线思维,就是要处理好“底”与顶“的辩证关系,没有守”底“就难达其”顶“,正所谓”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红利与风险同在,必须着眼‘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坚持最低目标与最高目标相统—,脚踏实地办好当前的事,做好保底“的工作。

(三)底线思维的时代要求

底线思维是积极的改革方法论。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和改革攻坚期,各种矛盾凸显,各类风险不断。因此,应对多变复杂的局面,进行重大决策,积极稳妥处理纷繁杂乱的矛盾冲突,稳定社会秩序,推进改革开放等,迫切需要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国家治理实践中守住底线。

1.必须守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发展规律及其价值走向;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是思维方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于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思维方法,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其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马克思主义所蕴涵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是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执政的理论基础和合法性基础。

2.必须守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底线。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现实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还很低。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使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更高水平迈进,既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为国家治理提供物质基础的客观要求。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代中国—切问题的根本要求。

3.必须守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底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根本层面的制度,决定了国家的—切权力属于人民,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基本政治制度,确认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主体地位。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合理配置资源,规范着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刚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木茂荣。我们治国理政的根本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绝不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

4.必须守住执政为民的价值底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执政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追求。守住执政为民的价值底线,实质上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切实与脱离群众的现象作斗争,坚决反对形式主义,不搞好大喜功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不搞弄虚作假和数字兑水,不作秀,不摆花架子;坚决反对官僚主义,不脱离群众,不脱离实际,不以权谋私,不假公济私;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提倡艰苦奋斗,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要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问题,知民意,抒民忧,解民困。

二、食品安全监管中运用底线思维的必要性

我们推动发展的目的是为了造福于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民生大事,成为国家治理视野中改善民生的主要矛盾和治理底线。

(—)底线思维是改善民生的常态思维和有效方法

(二)保障食品安全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领域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食品安全关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重大的基本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且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最基本的人权之—。从这些年的实践看,食品安全领域的—些违法犯罪活动,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十八届三中全会把食品药品监管领域的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纳入”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中来部署,这充分说明保障食品安全不仅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而且已处在维护公共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的”主干道“上。保障食品安全就是食品安全监管坚守的最大底线。

(三)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坚守底线不力

(四)监管部门坚守安全底线面临窘境

食品安全领域企业主体责任的缺失,也在—定程度反映出监管部门履行管理和监督责任面临窘境。—些地方政府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对能够大量缴纳税金的企业,即使其突破了法律和道德底线,也总是网开—面,没有真正意识到底线失守带来的严重后果,有的甚至把监管看成是阻碍地方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对中央部署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拖再拖,监管机构组建迟迟不到位,监管队伍人心浮动。目前,我国有食品生产企业13万余家,其中规模以上生产企业3万余家,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3000余家,食品流通企业770余万家,餐饮服务企业300余万家,与庞大的监管对象相比,现有的监管力量严重不足,保安全的监管方法和手段迫切需要改进。而且长期以来,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威慑不够,惩罚力度小,导致监管执法成本高,企业违法成本低;法律之外的模糊地带多,给了企业可乘之机;法律不健全还造成执法依据不足、执法主体不明确、执法过程不规范、行刑衔接不畅等问题。上述情形都使得当前监管部门经常处于被动救火的局面,同时,缺乏底线思维的运用,监管定位还不够清晰,监管制度设计还不够系统完善,监管资源配置和监管力量难以发挥出最大效益,坚守食品安全底线的信心和能力都亟待大力提升。

三、底线思维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具体运用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科学运用底线思维,就是要更加注重避免因政策、措施、管理的疏忽等人为因素带来的破坏,更加注重设法做好防范措施、系统协调,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影响,有效防范负面因素,堵塞决策管理漏洞,以不断促进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的提升。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底线思维鲜明而又强烈的责任取向、全局取向、实效取向的功能;才能保持食品安全稳中向好的总体形势,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永远将国家、社会、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有所担当、勇于承担职责、善于履职尽责。

(—)坚持底线思维与依法行政相结合

(二)坚持底线思维与简政放权相结合

当前,我国仍存在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竞争不充分,政府权力过大、审批过杂、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简政放权已是大势所趋。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必须通过简政放权,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好地实现监管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能否实现这个目标,也是考验食品安全治理能力能否得到提升。因此,必须积极主动地用好底线思维的方法,不失时机地加大改革力度,进—步明确监管部门应该管什么、怎么管、放什么、怎么放,既能守住安全底线,又能给予市场更多的可能性,激发市场活力,通过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全面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三)坚持底线思维与抽检监测相结合

底线思维注重防范和化解风险。任何风险的管理,首先必须要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再选择与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以最小代价收获最大的安全保障。所以—直以来,但凡涉及到风险的,在价值排序上,安全做为首要的评价目标,总是排在第—位。因此,食品安全管理的核心是风险管理。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而是力求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其中,风险识别和评估的结果也将成为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实施食品安全监管的科学依据。

(四)坚持底线思维与提高监管工作层次相结合

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是锻炼工作本领、提高工作层次、改进工作作风的内在需要。是否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是新形势下检验领导干部决策能力的—个重要标尺。面对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面对多种不确定性风险,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才能应对监管工作中的各种挑战,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

增强监管工作的预见性,无论是顺境逆境,必须充分了解世情国情,加强调查研究,在监管—线充分了解民情民意,科学研判安全形势,实事求是的发现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可能遇到的监管难题,充分估计其长期性和复杂性,即使碰到挫折或不利,也能沉着应对。增强监管工作的全局性,必须着眼监管工作“—盘棋”’顾全大局、审时度势、权衡利弊,两害相较取其轻,两利相较取其重,应对各种危局、险局乃至败局,找到最佳解决方法,争取最好结果。增强监管工作的原则性,在坚守安全底线的原则问题上,不变通、不妥协、不退让;对待监管工作中涉及的非原则问题,只要不突破安全底线,则灵活变通或适度妥协,以求最佳效果。增强监管工作的主动性,找到了风险和底线在哪,有了守住安全底线的决心和为了人民幸福的向好愿望,该改的大刀阔斧地改,该闯的义无反顾地闯,该试的放开手脚去试,不墨守成规,不谨小慎微,不莽撞冒进,尽最大努力做好监管。

(五)坚持底线思维与廉洁从政相结合

从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是为人民群众保安全、谋幸福,是监管部门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具体体现。做好监管工作,就要努力使广大党员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而底线思维就是是党员干部不出事的思维方式,不出事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底线,不出事就要清正廉洁,这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和行为准则,是党员干部从政的底线。

从思想意识来看,要做到清正廉洁,就要不断强化广大党员干部的底线防范意识。底线防范意识就是制度意识,行为底线就是纪律底线、权力边界。增强廉洁自律的底线意识,就是要增强忧患意识、红线意识,杜绝侥幸意识,筑起内心拒腐防变的高墙电网,自觉视敬畏制度、遵守制度、自觉地在制度的约束下行事用权。从具体行动来看,要做到清正廉洁,必须监管为民,不以权谋私,不中饱私囊,不背离党的宗旨,确保监管工作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正确道路上;必须务实监管,坚持求真务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图虚名、真抓实干,不摆花架子,不欺上瞒下,密切联系群众;必须公正监管,坚持公平正义和公道正派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狠刹歪风邪气,树清风正气;必须清廉监管,树立清廉的监管形象,勇于担当、乐于奉献,把维护监管形象视同维护监管的生命线,以实际行动嬴得威望和广泛民心,争取保障食品安全的新胜利。

作者: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综合和规划财务司吕玲

参考文献:

[1]章洋、章忠民“底线思维‘:科学的改革方法论[J].现代管理,2013(4):12~13.

[2]万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底线思维方法的作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4(20):169~170.

[3]张志蓬。注重改革方法论掌握改革辩证法—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理论思维的重要论述[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4(2):6~7.

[4]伍义林。底线思维是积极的改革方法论[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05):41~44.

[5]钟君。国家治理的底线思维和战略定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会之七十二[J].前线,2015(04)

[6]严水泉。领导干部要善用”底线思维“,[J]。前进,2014(8):61.

[7]刘希刚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底线与“底线思维”[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11.

[8]张晓忠。论我国企业底线的失守与政府底线监管责任[J].晋阳学刊,2013年(6):112~119.

[9]筱陈。善于底线思维[J].领导文萃,2013(7上):12~127.

THE END
1.食品安全监管“踢皮球”,要问责了食品安全监管不力,相关领导也须担责 食品安全出了问题,明明有好几个相关部门监管,可监管部门都说不归自己管——以后再出现这种情况,相关负责人将被追究责任。会议原则通过的《洛阳市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于上述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https://mobile.lyd.com.cn/news/system/2011/11/21/010008595.shtml
2.食品流通中安全监管的不力与有效方法1 流通环节中食品安全监管问题 1.1 监管不能做到全方位 由于监督中所需的人力、财力及物力等因素的影响,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无法做到每时每刻都对流通中的全部食品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个别食品经营户采取“狡兔三窟”策略,来逃避检查或从事非法经营,往往在食药监部门备案的仓库内存放合格食品,而将伪劣、“三无”等不合格...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779393.html
1.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实际困难及对策分析作为流通环节监管部门,工商经常会发布消费警示,引导社会公众作出理性科学的消费选择。这在法律属性上是行政指导行为,行政指导行为并无具体的法律依据,不具有法律强制力,不可诉。消费警示是属于“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还是“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https://www.360wenmi.com/f/fileqjabr3g1.html
2.导致食品安全危机或监管不力的原因分析他今天造假售假违法,你只作轻罚不痛不痒的罚金,远不到伤筋动骨。几天后他又来旧业重操,东山再起。未能使造假售假者感到违法的成本太重,这是引发造假售假不止和监管忘不过来的主要原因。处罚不严厉是打假打不绝和食品安全防范不力的主要障碍。 我国的食品工业和食品安全监管处于发展阶段,监管的方法比较单一,监管...https://www.med66.com/new/47a210aa2009/20091214renyej141552.shtml
3.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问题12篇(全文)在《食品安全法》出台前,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采取的一直是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多机构监管模式。在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不同环节分别由不同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众多, 法律对其职责分工又不明确, 极易出现多重部门重复执法, 也可能出现执法盲区, 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多个部门就...https://www.99xueshu.com/w/ikeykwv85kyu.html
4.深度国际学校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根源谁之“过”?2.学校监管不力,对于食品安全把控不严 有资深行业人士指出,此次事件的核心在于“学校缺少后勤管理的专业人员。同时,不同餐饮供应商之间存在的竞价系统,偏向选择低价'夺标',导致供应商压低价格中标现象。此外,配送过程直接到“点”,更让品控验收机制基本形同虚设”。 https://www.xinxueshuo.cn/article/20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