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场里的食堂:社区共同体中的民生“食”事!
生意难,难在获客,是很多经营者的共识。尤其是疫情防控降级以后,很多市场人流开始恢复,但个别市场虽人流虽然也多了起来,却不及疫情之前。
市场拓客开始出了各种花样,把目光转向青年消费者,以此拓展各年龄层客群,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普遍反映年轻客群稍纵即逝,抓不住。
如果说拓展新的客群有困难,不如把目光聚焦在现有客群上,发展现有客群的新消费可能性。
老年经济中吃饭问题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空巢、独居、高龄老人正面临“做饭难”“吃饭难”的困境。
01社区食堂非新鲜事
在很多地方,社区食堂已经紧锣密鼓的筹建起来了,“上海遍地都是,在深圳、广州也大把,随处可见……”
甚至,一些地区早几年前就已开始建设社区食堂,只不过之前多以养老食堂/长者助老食堂为切入点进行经营模式探索。
例如:2019年,上海市将“新增200个社区老年助餐点”列入政府实事项目;2021年初,太原市将“新建改造社区食堂”列入太原市政府工作报告,并计划到年底建成140个;截至2022年7月,天津市在全市开办了1700多个老人家食堂,开展老年人助餐服务试点两年多。
02人们对社区食堂的初印象
现在市场上很多社区食堂,大部分饭菜价格低于市场价,一荤两素十元左右、两荤一素十几元,且社区内不同老年人根据年龄的不同,享受不同程度的优惠,比如杭州临平区,60至79周岁、80至89周岁、90周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可享受每餐7元、10元、13元不等的优惠。
此外,大部分社区食堂除了服务社区老年人,也面向社会开放。“从降低生活成本的角度来说,社区食堂值得推广”、“每天买、洗、做比较耗时,非常赞成建设社区食堂”“、”江浙很多地方这块开展得不错,花样多、菜量不大、价位低。”有不少声音这样呼吁。
周边居民青睐
在北京也有一些“食堂+云厨房”,选址于多个社区中间,自助模式,初心为服务周边社区居民,但因其价格低于周边餐饮,也吸引了附近商业楼宇人群。
菜场与社区食堂
社区食堂老人、平价、社区属性,这与菜场受众已经有着天然的亲近性,菜场在餐饮业态的扩充上,也与社区食堂建设高度重合。
03社区食堂与菜市场的属性亲近
年龄层
社区食堂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周边社区内的中老年业主,非上班族的退休老人,尤其在周内,儿孙忙于事业学业在外吃饭,只剩老人独自在家吃午餐,这类老年人平日也是菜市场的常客。
这类群体部分年纪较大,出行距离受限的老年人,是社会餐饮多数时候不能覆盖到的消费人群,但菜市场、社区食堂恰好由于距离近、饮食卫生健康可为这群人提供服务。
属地性
社区食堂一般在社区或小区间,周围多为居民区,商区楼盘少,客户群体主要辐射小区周边的中老年业主,主要定位是餐食健康,价格要实惠。
社区食堂也多以街道、社区为单位进行承办,若距离范围内的社区间组团,更利于整合辖区内的资源。
民生性
社区食堂与菜市场都属于民生工程,定位为微利可持续,饭菜价格定位一般低于市场价,且社区内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根据年龄区间,享受不同程度的优惠,整体价格都较为亲民。
食堂对卫生安全的要求高,当依托菜场时,食材有就近性优势,且菜场的食品安全检测室对食材的把控,可以保证食材的健康绿色。
04菜场改造向社区服务靠近
其实,说到菜市场的主流消费人群,主流还是中老年人。他们有钱有闲,爱逛街,退休金也许不高,但没有房租什么压力,其他生活开销也并不高。
当然,抛开老式的菜市场不谈,在新一轮改造的菜市场中,有一个很清晰的现象,那就是食堂作为社区居民一日三餐的场所,已经开始活跃。
其背后的考虑的核心是,利用平价、卫生、便利等特点,让更多不太想开火做饭的周边居民聚集菜场,让菜场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图景。此外,现在菜市场的定位是要将单一的菜市场打造成一个以菜场为核心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让居民真正融入进来。
社区食堂与菜场结合运营
菜场在餐饮业态扩充时,一般我们都建议以早餐和即食等为主,此类餐饮对场地要求较低,且客流速度快,更适合菜场商业,社区食堂也符合这些特点。
05社区食堂经营模式
目前社区食堂主要有三种运营方式,其中大部分采用的是由“政府牵头,市场化运作,引入第三方运营”的模式,
第三方自主运营
通过招商引入第三方餐饮企业,场租、运营等完全由第三方自主负责,盈亏自理。因为社区食堂民生性的特点利薄,在前期可享受一些租金优惠政策,让社区食堂在运营初期减少压力,也能让利于民,附近居民可享受物美价廉的饭菜。
街道或社区运营
即社区食堂主权在街道或社区,利用社区或街道自有场所,引入厨师、服务等,由社区人员负责运营,同时可利用社区食堂举办一些社区活动,例如节日活动等。
依托志愿者或组织
06:社区食堂在菜场内运营
每一个菜场周边的业主人口结构不一样,菜市场在承办社区食堂业态时,要找准客户定位与需求,根据菜场与周边实际情况来规划菜场内食堂的规模。
社区食堂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周边中老年业主,其主要特征是每户用餐人数较少、餐食量也较少,自己做饭费时费力,但用餐频次固定,需求稳定,且对卫生、健康的要求较高。
所以,宜以适合老年人口味的特供菜肴为主,且坚持公益属性,保障饭菜物美价廉,对老年人给予政策性优惠。对健康与卫生进行严格把控,最好是低油低糖低盐为前提,简单菜品,加配一些特色口味的菜品增亮提色。
当然,菜场对社区食堂的运营可不只针对老年人,可扩大服务范围至居家办公群体等等,亦或增加外卖功能,扩宽社区食堂的服务范围,既可增加菜场食堂的经营性收入,也可更持久地为老年人服务,使食堂运营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其次,社区食堂,具体操作起来可以往社区活动中心靠拢,与业主、与菜场有关的活动,例如节假日活动、党建社区建设等都可以在这里聚集起来,人流还可反哺菜市场。
如果菜场条件有限,可以先尝试“中央厨房+流动餐车”的模式,先摸底菜场内设置社区食堂的可行性,再根据菜场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社区食堂在菜场内:
菜场监管作用
虽然社区食堂利薄,但有利润就会有人进入,因此市场在招商时要明确其公益属性和准入门槛,并就社区食堂食品安全情况进行更严格管理。
当下,菜场的一些受众正在老去,提供一些适老服务,可让菜场更具温度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