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价值低碳经济技术创新

一、价值哲学中价值的界定

历史上,中西方学者对价值问题做过大量的研究,不同学者对价值内涵理解不同,不同时期对它的界定也不同,因此要研究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的辨证关系,必须先明确价值的界定。在西方,对伦理价值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尔后培根、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学者相继提出了一系列的价值学说,到现代,西方价值哲学流派众多,但本质多是唯心主义的价值观。尽管不同学者的价值界定都不相同,但就目前理论界的价值界定来说,大概可以归纳为6种,见表1。

笔者认为这6种观点都有局限性。1.“需要”型缺陷。片面强调主体的作用,而忽视了客体的反作用。2.“意义”型缺陷。意义和价值本属同义,且意义取决于主体的主观理解,不具客观性。3.“属性”型缺陷。重视了客体的作用而忽视了主体的作用,同一客体的属性对不同主体的价值不同,对不同条件下的同一主体的价值也不同。4.“劳动”型缺陷。劳动界定的价值是指人劳动创造的劳动产品的价值,即马克思所讲的商品价值,它不具普遍性。5.“关系”型缺陷。用关系界定价值,没有对价值的实质作出明确规定。6.“效应”型缺陷。它忽略了系统性,一个客体可能对A主体产生一种作用和影响,对B主体产生相反的作用和影响。

因此,笔者认为,价值是指在关系范畴里某一特定环境下价值客体对主体系统的综合作用和影响。这种作用和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同一客体的属性对不同的主体的价值不同,对不同条件下的同一主体的价值也不同。

二、技术创新价值

由上述讨论可知价值不是实体范畴而是关系范畴,所以对技术创新的价值审视必然是对技术创新的诸多关系的价值审视,必然首先要求澄清技术创新的诸多关系。只有澄清技术创新的诸多关系,细致分析各种技术创新关系的价值负荷,才可能深入而全面地把握技术创新的价值。

从哲学视角看,技术创新的关系是立体的网络化的复杂化的关系系统,其基础层系有三个维度,即技术创新与技术、与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关系,见图1。(厦保华,2004)

技术创新与技术的关系。在技术创新关系中,最直接、最具体的关系是技术创新与技术的关系。现实的技术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从技术创新与技术相互作用的关系角度看,技术创新价值实质是建构其“技术之家”的过程。

技术创新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在技术创新关系中,最被遮蔽的关系是技术创新与自然的关系。在现代技术世界中,自然是“祛魅”的,成为了技术创新中被利用和改造的“持存物”。事实上,从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看,技术创新不仅驻留在其“技术之家”和“社会之家”中,而且也必然驻留在其“自然之家”中,技术创新价值实质上是参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

基于上述关于技术创新关系的分析,可以发现技术创新的价值包括三个方面,即技术创新对技术体系的工具价值、对人类的社会价值和对自然的生态价值。这三个方面之间是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对立,即便具体到每一个方面,价值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可具体区分为正价值、负价值和零价值。

三、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现有的各种定义和解释也不尽一致,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观点,形象的称之为方法论、形态论和革命论,见表2。

尽管不同学者对低碳经济有不同的定义,但对其特征的认识还是一致的。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的低碳化,达到碳排放量最小化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二是低碳经济倡导能源经济革命,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真正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清洁发展、绿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认为所谓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付允,马永欢,刘怡君,2008)。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突出特征表现为:“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2009)。从方法论层面说,低碳经济的出现是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思维方式的转变,即从传统仅以人类为中心转变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哲学思维,它按照生态规律的指导,充分发挥人类的能动性,拓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画卷。

四、技术创新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1、从技术层面解析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技术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在这里我们把内在的决定于技术自然属性的价值存在形态称之为“技术的内在价值”,同时把社会操

作过程中的技术价值存在形态理解为“技术的现实价值”。(厦保华,2004)从技术的内在价值理解技术,那么技术就是中性的,没有好坏之分,它仅仅成为技术主体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对技术客体实施的一种手段。从技术的现实价值看技术,那么技术是负荷价值的,通常技术成为一定社会制度调控的对象时,技术的社会后果才具备技术的现实价值的倾向性,而且对于不同主体,这种技术的现实价值有正负之分。

从技术的内在价值来说,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引擎。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国内学者达到共识,就是“通过开发和使用低碳技术是减少碳排放的一个关键途径”(Flavin,2008)。Ipcc在第3次评估报告中强调:在解决未来温室气体排放和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上,技术进步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其作用超过其他驱动因素之和(Houghton,MeiraFilho,Ca!lender,etal,2001)。这足可见技术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技术的依赖性非常强。相对于在传统化石能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碳技术而言,以绿色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以及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为主体的低碳技术,是一种突破性创新,是技术范式的革命,是对建立在传统高碳技术的社会、经济系统进行的一次重大变革。因此,从技术内在价值来看,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表现为建构新型的“低碳技术”,这包括构建低碳技术创新所包含的低一层次的技术要素及其网络;融入低碳技术创新所从属的高一层次的技术网络系统;与相同层次的技术创新相互竞争或协同。

2、从社会层面解析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3、从自然层面解析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自然是技术创新被利用和改造的“持存物”,技术创新实质是参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这一人工化过程同时也是劳动过程。当人类以自然的演化方法论作为自己的方法论时,就与自然和谐统一起来了。这意味着人类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各种物质和能量,但由此产生的各种废物不能对周围环境和其他物种造成威胁,或者至少不能使自然系统能失去平衡。

传统工业文明的技术创新,其创新机理是通过分裂、分化、分解、分割的方式将复杂的自然事物变为单纯物,然后将这些单词纯物组合为符合人的需要的复合物。这种创新方式的实质精神就是海德格尔所讲的“限定”、“强求”。它把“物”从自然生态系统中连根拔起成为单纯的“持存物”,其结果往往是违反了自然过程的流动性、循环性、分散性、网络性。这种创新方式在数量上扩张到一定程度必然要破环生物圈整体的有机联系,造成生态危机。

低碳经济是遵循自然界的整体原则并符合生态规律的,它把能源问题还原到自然界中去,运用生态学与系统工程等方法,设计能源利用过程中原料和能量的合理、高效利用,减少能源浪费与废气物排放,以便在能源利用的每一阶段建立人类与环境间合理的物质能量循环。在方法论上,它克服了传统工业文明技术创新的弱点,创造出新的规则,催生新的评价方法,我们将这种新的评价称之为低碳技术评价,碳排放量的高低成为其价值衡量标准之一。同时技术创新是一个劳动过程,具有实践性。在实践领域,低碳经济指导技术创新的实践,反过来,低碳经济的发展又必须依靠低碳技术的推动。

4、整合的价值观解析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基于上述关于技术创新关系的分析,可知技术创新的价值包括技术创新对技术体系的工具价值,对人类的社会价值、对自然的生态价值。这三方面的价值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技术创新的价值,任何孤立考虑某一层面价值的做法,都是对技术价值实现整体结构统一性的割裂。从总体来看,经济模式和技术创新的关系模型如下,见图2。

传统的技术创新受到“经济增长”式经济理念的引导,价值标准偏向于把经济利益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这割裂了技术创新价值的整体性。尽管从工业文明时期来看,这种理念下的技术创新确实极大的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随着历史的推进,这种单一决策思维下的传统技术创新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效应日益明显,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由此引发的能源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等问题的出现,全球“低碳社会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经济增长”式的经济理念以及在此理念指导下的技术创新。生态危机促使我们思考发展方式的问题,而低碳经济的提出恰好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低碳经济是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兼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新型的经济模式必然需要一种新型的技术创新睐与之相适应。低碳经济的理念引导技术创新必须把经济、社会、生态的整体利益作为价值取向,这必然催生新的技术评价标准。而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低碳技术的依赖性很大,所以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来推动。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宏观经济变量回归分析OLS估计

一、引言

从产品输出到资本输出,是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版图中不断晋升的经典路线。作为GDP和外汇储备双双位居亚洲第一的中国,在国际投资格局深度变化、国内生产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出口模式转变就显得尤为必要。随着“中国资本”将取代“中国制造”成为经济新标签,中国将迎来资本输出时代。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作为资本输出重要组成部分的对外投资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中国于2014年前三季度共对全球152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直接投资,涉及4475家境外企业,累计实现投资749.6亿美元,占全球投资额的25.8%。随着中国资本输出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外投资影响因素研究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因此,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具有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表1回归分析所用数据

(二)模型的设计与解释

已有的对ODI宏观因素的实证研究,虽选取了不同的模型设定,但在方法选择上,绝大多数选择OLS回归分析。参照以往的研究方法,本文构建如下模型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进行检验:

(方程3.1)

(三)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表3OLS回归结果

3.实证检验OLS回归分析。从OLS回归结果中可知,调整后达到了0.9953,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模型能够解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变化的99.53%。从T统计量看,在给定5%的显著性水平下,所有系数均比较显著。该模型可用式子描述为:

(方程3.2)

结合方程3.2,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四、总结与建议

(一)加快推进对外直接投资战略

提高我国资本输出能力,须要尽快推进“一路一带”、“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太自贸区”等国家战略。随着各项谈判的进行,我国资本全球布局的步伐将显著加快,我国将拥有年输出3000亿美元资本的能力。

(二)提升对外直接投资服务质量

通过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高企业走出去便利化程度;鼓励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技术和研发平台类企业,对并购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

(三)注意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风险

要仔细研究东道国是否有投资机遇以及哪些行业有投资机遇、能不能获得利润增长点等问题。要注重利用法律服务、金融服务的来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赵美英,李春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亚太经济,2009,(4):81-84.

[2]Leehenko,R.&E.Rodney.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StateExportPerformance.JournalofReginalscience,1997,37(2):307―330.

[3]Aliber,R.“Money,Multinationals,andSovereign".In:C.KindlebergerandD.Audreschads.TheMultinationalCorporationsinthe1980sCambridge,Massachusetts:M1TPress,1983.

[4]王颖.宏观经济因素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基于投资国的角度[J].中国商贸,2012,(21):173-174.

[5]邱立成,王凤丽.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宏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8,(6):78-82.

关键词:国民经济水平公民素质辩证关系

一、国民素质的概述

二、国民经济水平与公民素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经济发展决定了国民素质水平

从各种实践我们也可以看出,物质生活的提高会促使人们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人们开始重视自我教育,例如国民教育在改革开放以后就得到了飞速发展,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也越来越多。同时,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世界各国人民的思想、观念等带来了极大冲击,使得他们必须转变观念、思维等,例如绿色出行、环境保护等,都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所以,如果经济发展不够良好,则人们在教育方面的思考,就远远达不到当下的水平,国民的素质也就很难得到质的飞跃。

(二)国民素质反作用于国民经济

国民素质作为生产力发展推动要素,它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国民素质的提升,影响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好坏。科学作为第一生产力也明确地指出了科教兴国政策的重要性。国民素质高低影响了科学技术的水平。一方面,促进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在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劳动人民能够获得更高的素质与能力,进一步提升生产力。所以,在同样的要求下,使用一样的劳动工具,素质的高低,会给生产力的效率与质量带来极大影响。高素质人员与低素质人员在认识劳动工具、使用劳动工具上都存在一定差异,并从生产结果上得以体现。所以,加强国民素质提升,推动经济良心发展,进一步实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从大环境来看,当下国际的竞争,实施上就是人才与国民的竞争,谁拥有更高素质的人才,拥有更先进的技术,就能够在世界中屹立不败之地。这也是国民素质反作用于生产力的重要表现。

(三)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提升公民的素质养成

三、结语

要想切实有效地提升国民素质,就需要充分地理解国民素质的概念。事实上,国民素质的提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诸多社会因素综合运用才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这是一个漫长且系统的过程,需要全国上下的努力,更重要的是由良好的带头队伍去敦促国民素质的提升,以国民素质的提升来拉动生产力的成长,为提升国民经济水平作保障。

参考文献:

[1]张超,任磊,何薇.制定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目标快速提升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J].科学与社会,2016,(01).

[2]聂沉香,杨维.试论我国公民素质教育的意义及策略[J].科教导刊(下旬),2016,(02).

践。

一、职业教育的性质

一般认为,事物的性质是指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事物的本质是“体”,特征是由“体”生成的“性”。笔者认为如果将事物的价值也就是事物的“用”考虑在内,即从事物的本质、特征、价值三者的结合上来考察事物的性质,将更加有益于对事物性质的理解。

(一)职业教育的本质

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教育学大辞典》(修订合编本)认为,职业教育是“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辞海》(1999年版)认为,职业教育是“给予学生或在职人员从事某种生产、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周济院士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欧阳河教授把职业教育定义为:是为想成为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人提供的一种教育服务。综合上述对职业教育定义的阐述并结合对职业教育现实的考察,笔者认为,技术应用型、技能型职业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最核心、最稳定、最突出的性质,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本依据,因而是职业教育的本质所在。

(二)职业教育的特征

1.社会性特征:职业教育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部分,它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经济社会的发展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存在和发展,同时作为现代社会一个支柱行业的职业教育又反作用于社会,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此外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行业、企业、民间等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2.教育性特征: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类型,教育是属,职业教育是种。教育的一些规律、原理、方法等也基本上适用于职业教育,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会促进整个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3.职业性特征: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掌握社会生产、服务一线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相应的培养内容则是职业针对性强的知识和技能。

4.实践性特征:职业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做合一”、“手脑并用”,在教育教学方式上强调“产学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实训实习等等。

(三)职业教育的价值

1.社会价值:职业教育将人由潜在的劳动力转变为具有一定技术技能的现实劳动力,它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就业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积极因素。

2.教育价值:普通教育依据理论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和选拔人才,职业教育则依据实践动手能力来培养和选拔人才,在一个健全的教育体系里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3.对人的价值:职业教育在普通教育之外开辟了一条成才之路,有利于人们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实现人生价值,并能促进就业和改善生活质量。

4.社会文化价值: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社会地位,彰显劳动的价值,有利于克服传统观念中“重道轻器”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消极因素。

上述将职业教育的性质概括为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价值三个层面和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不同层面和不同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决定了现实中职业教育性质的有效系统。如职业教育的本质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而实践性发挥得充分又会反过来强化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这一职业教育的本质。事物的性质是事物规律性的依据,正确地认识职业教育的性质是探索职业教育规律的前提。

二、职业教育的主要规律

职业教育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第一,在社会发展层面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中体现出的规律性;第二,在教育事业发展层面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关系中体现出的规律性;第三,在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层面上,职业教育特有的教育教学规律性。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辩证关系的规律

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受教育和就业的需要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存在与发展,社会的科技、政治、文化等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职业教育;同时职业教育也反作用于社会,它可以促进或阻碍社会的发展。经济社会与职业教育这种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辩征关系贯穿于职业教育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和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其它关系和过程,因而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我国已故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半个多世纪前曾经深刻地阐述道:职业教育有最紧要的一点,就如人的灵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就其本质来说,就是社会性。这里的“社会性”就是指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中外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深刻地证明了这一点。

首先,在这一辩证关系中经济社会的发展决定和影响着职业教育的产生、规模、结构、水平、体系以及发展的趋势,这是这一关系中主导的方面。

职业教育是伴随现代工业文明走上历史舞台的,它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经济的深刻影响,在各类教育中只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实践证明,消极地落后于或者不切实际地超越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去办职业教育,都会对社会经济和职业教育自身带来不利影响。科学技术对职业教育也有着重大影响,它一方面直接地作用于职业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其它方面间接地影响职业教育。接受教育是公众的基本需求之一,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状况以及受教育者自身状况等因素,仅靠普通教育还远不能满足公众接受教育的需求,尤其是就业的需求。因此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公众接受教育和就业的需要。社会政治对职业教育有着重要影响,有远见的社会领导者会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社会文化对职业教育也有一定影响,我国传统文化中“重道轻器”的知识观和“学而优则仕”的择业观对职业教育发展有不利的影响,而传统文化中重视道德的因素对职业道德的养成又有着有利影响。

其次,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中,职业教育并不仅仅处于被决定、被影响的地位,它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容低估的反作用,正是在这当中职业教育体现了自己的社会历史价值。

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巨大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数以亿计的工作在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只有高度发展的职业教育才能担当起这一使命。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满足公众接受教育和就业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职业教育对社会政治有着一定的影响,它的良性发展会促进就业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职业精神的养成可以促进包括行政管理在内的各行各业工作质量的提高等。职业教育对社会文化也有一定的影响,它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打破旧的知识观和择业观,促进传统文化的变革。

我们要深刻理解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促进矛盾双方建设性地向各自对立的方面转化,形成双赢的局面。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至少向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

1.在社会发展的层面上,各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统筹经济社会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充分利用政策、法规、财政税收等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发展。

2.在教育事业发展层面上,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切实解决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不协调现象,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重大战略任务。

3.在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层面上,职教工作者要深刻理解职业教育的社会性这个“灵魂”,自觉将自己的工作融入到社会发展大潮中,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体现自己的历史价值。

(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辩证关系的规律

普通教育主要指普通中小学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中既有共生共赢、相互促进的一面,又有相生相克、相互对立的一面,这一辩证关系贯穿职业教育发展过程的始终,必须实事求是地处理好这个关系,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

首先,在这一辩证关系中二者是共生共赢、相互促进的。第一,这两者共同承担为社会培养和选拔人才的重任。普通教育根据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人才进行滤选和培养,职业教育则根据应用技能的掌握和实践动手能力对人才进行第二次滤选和培养,在健全的社会教育体系里这两次滤选和培养都是不可或缺的。第二,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基本上是从普通教育脱胎而来的,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技术、人员和场地等大多是从普通教育借鉴和转化来的,职业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普通教育的发展作支撑。第三,职业教育不仅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传授基础和通识知识,只有这两类知识的传授形成恰当的组合才能培养出较高素质的人才。

其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又有相生相克、相互对立的一面。第一,在一定时期国家可用于教育事业的投入是一定的,在安排这两类教育的发展上就有可能出现两相矛盾的局面,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时期尤其如此。第二,就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而言,学校的教育学时是一定的,如果处理不当,会出现两类知识传授顾此失彼的矛盾,影响职业教育质量。

我们要科学地认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辩证关系,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彰显二者相互促进的一面,克服和化解相互矛盾的一面,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为此我们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合理安排好这两类教育事业发展的关系,便其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目前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着力解决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手硬一手软的局面。

2.职业教育应善于不断吸收和借鉴普通教育的实践和理论成果,增进交流,相互促进。

3.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统筹兼顾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基础和通识知识传授的比例关系,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

(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规律

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其教育教学工作特有的规律性,职业教育特有的教育教学规律至少有以下七条:

1.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规律。培养目标是教育范畴的一个基本问题,它不仅在教育理论而且在教育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是培养技术应用型、技能型职业人才,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这一培养目标的核心是不会变的,它贯穿于职业教育工作的始终,制约并影响着职业教育教育教学的其它规律,因而是职业教育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规律。

2.职业教育培养途径的规律。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它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培养途径。职业教育必须突破普通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阵地”的传统教学模式,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强化实训实习的教学功能,并与企业、行业、社区等紧密结合,走产学结合的道路,这是职业教育培养途径特有的重要规律。

3.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规律。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专业建设特有的规律性。普通中等教育以知识为本,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不设专业。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为本,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发展设置专业,侧重学术性和工程性。职业教育则以职业为本,按照职业分工和岗位需求设置专业,并强调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可见,坚持以职业为本的原则,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和创新专业设置,适时、适量地为社会培养职业技术人才,是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规律。

4.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规律。课程是学校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手段,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课程建设特有的规律性。普通教育课程建设坚持知识导向和人格导向的原则,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则必须坚持以职业能力导向为核心,正确处理职业能力导向、知识导向和人格导向之者的辩证关系,以科学高效的课程体系来保障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这是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规律。

5.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学过程特有的规律性,即在实践行动过程中教与学。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组织者,教师与学生互动,使学生通过自主地获取信息、自主地制订计划、自主地实施计划、自主地评估实施的效果,在自己的实践行动过程中掌握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技能体系。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学过程尽可能与职业的工作过程具有一致性,为此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应由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传统方法向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教学法等转换。

7.职业学校管理的规律。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教育教学过程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学校管理特有的规律性。首先,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在传统课堂、实训课堂和实习基地之间有序地时空转换的过程,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以至于后勤管理等与之相适应。其次,职业学校的人员管理既包括对校内职工的管理,又包括对校外专家、外聘教师等人员的管理,增加了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因此,职业学校必须建立起有别于普通学校的适合自己特点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在认识和运用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诸规律的过程中至少要注意以下三点:

1.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工作要以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规律为核心展开。一方面,培养目标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纲,教育教学工作的其它环节都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规律是职业教育基本规律与教育教学诸规律之间的连接点,科学地制订和实现培养目标既是基本规律实现的保障又是教育教学诸规律实现的前提。

2.要把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诸规律作为一个整体来掌握和运用,不能顾此失被。比如我们虽然确定了正确的培养目标,但是培养途径依然是普通教育的模式,或师资队伍不能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等等,那么培养目标就会落空。

3.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工作要坚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的历史不长,可借鉴的理论与经验还不多,因此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在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上,职业教育必须更加注重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不断地总结实践中的经验,这是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原则。

三、职业教育的规律体系

职业教育的诸多规律不是孤立地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了职业教育的规律体系,正是由这个规律体系影响并决定着职业教育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因此我们不仅要正确地认识和掌握职业教育的各个规律,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正确地认识和掌握职业教育的规律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职业教育实践。

(一)职业教育规律的整体观

首先,职业教育三个层面的规律都是自成体系的。

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中,有经济、科技、教育和就业需求、政治、文化五个重要因素与职业教育发生联系,如果细分的话,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辩证关系的规律下可以列出五个或多个子规律。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联系最终是通过“职业”这个范畴体现出来的,“职业”在这一关系体系中处在焦点的位置。

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辩证关系中,按学校类型可以分为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关系、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等。还可以从教育教学的原理、方法、教育体系等方面观察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是以“教育”这一范畴作为基础的。

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诸规律也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技术应用型、技能型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的培养方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等教育教学诸环节的特殊规律,而这些具体的教育教学环节又保障了培养目标规律的实现,在这个有机系统中,技术应用型、技能型职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核心,也是焦点。

其次,职业教育三个层面的规律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依一定的机制形成了职业教育的规律体系。

第一,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决定了职业教育产生的必要性和发展的规模、结构、速度等状况;第二,在社会教育母体中孕育出了职业教育,并滋养着它的发展;第三,职业教育以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依据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并以此为核心确定培养方式,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建设、师资建设等,最终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技术应用型、技能型职业人才。不难看出,在这一过程中,“职业”、“教育”和“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三者是核心概念,是职业教育规律体系关系之网的“网上钮结”。

职业教育及其规律的整体观还告诉我们,职教工作者应具备宽广的视野,善于了解和借鉴其它行业、其它地区乃至其它国家职业教育先进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加强交流互动,相互促进发展。

(二)职业教育规律的运动观

运动和发展是事物的本质属性,职业教育规律的内涵是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着的,职业教育规律体系是动态的平衡。因此我们不仅要对其做静态的研究,还要对其做动态的考察。职业教育及其规律体系整体运动的逻辑如图所示:

从上述职业教育及其规律体系总的运动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第一,职业教育及其规律体系总的运动过程实际上就是职业教育基本规律的实现过程;第二,上述总的运动过程里包含了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过程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辩证关系的过程这两个子过程;第三,职业教育总的运动过程的质量取决于各子过程的运动质量,而子过程的运动质量又要符合总过程的性质要求。

在职业教育的运动与发展上还有两个问题需要着力探究,一是发展动力问题,二是发展趋势问题,动力不足的发展和方向不明的发展都不会是好的发展,由于篇幅所限,这两个问题不在此展开探讨。

(三)职业教育规律的平衡观

规律即是关系,本质的关系,职业教育的规律体系实际上就是一个关系体系,只有努力地促使职业教育的各种关系保持在相互适应的状态,职业教育事业才能健康地发展,其属性才能充分彰显,这就是职业教育规律的平衡观。

如前所述,职业教育规律体系是由三个层面的规律构成的,职业教育工作一是要处理好每个层面上的各种关系,二是要处理好三个层面规律之间的关系。要指出的是,职业教育三个层面的关系之间、每个层面上各种关系之间以及每种关系不同方面之间的价值和重要性不是等价的,是有主次之分的。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中,经济社会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核心,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合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辩证关系中,从职业教育的视角上看自身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理好这一关系是着眼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职业教育教育教学诸规律中,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规律是核心,其它如培养方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建设等等都围绕这一核心开展。在职业教育三个层面的规律之间,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辩证关系的规律是主导,是核心,是基本规律,其它两个层面的规律都围绕它起作用,是为了实现基本规律而存在的。

还要指出的是,处理职业教育的各种关系,不是消极地平衡,而是积极地适应,要采取适度积极的态度。比如我国一些较发达的地区注重了解和研究发达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职业教育的特征和发展动向,并以此为重要依据设计自己的发展。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目前职业教育的状况有可能会在数年后在我国较发达的地区重演。当然这种“积极”是适度的,不是盲目的积极,目的是为了“适应”。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些地区不顾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盲目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就说明了这一点。

[1]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李瑞环.辩证法随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7.

[3]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一)国防建设必须依赖于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前提

认为,战争是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继续,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则是政治作为阶级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关系的根源。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需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较完备的基础设施也是国防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国民经济能够为国防建设提供大量的资金、物资和优秀人才,能够有效地改善国防设施,更新武器装备,加大国防科技投入,从根本上提高国防力量。

(二)经济建设所必须的安定的国内外环境来自国防实力的增强和发展,国防建设是经济建设的保证

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有国家就要有国防。同志曾说:“一个巩固的国防是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纵观历史,一国的强盛莫过于一个强大的国防力量作后盾。如果国家的国防实力不强,其安全就会受到威胁,经济建设就无从谈起。每个国家无论大小都把国家的独立自主、和经济建设视为国家的基本利益,而国防建设是保障三者的先决条件。

(三)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起着先导作用

马克思说过,军队在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开路先锋作用,对经济建设起着先导作用。加强国防建设能够促进科技的进步。国防建设分娩出来的高新技术能促进经济革命。

可见,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是对立统一、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在服从国家整体发展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国情需要,正确处理二者关系,选择适当的比例协调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的创新

(一)定位创新:富国和强军统一

正确认识和处理富国与强军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在经济建设为中心初期,强调军队建设服从经济建设;在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加快中国特色军革”写入了十七大报告,标志着追求“富国”和“强军”新目标的统一。

“富国”与“强军”二者不可偏废的定位创新的提出,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有关原则和方针,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进一步突出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两者均衡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性,体现了统筹和发展的有机统一。在具备了强军的经济基础后,需要拥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作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是保持经济建设继续稳步推进的重要保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作为一种和平年代的常态表达,被写入十七大报告并非空穴来风。

(二)成效创新:质量与效益统一

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积极推进“加快中国特色军革”,适应世界军事发展趋势,打赢高技术含量的现代战争。我国军革的成效要实现质量与效益相统一。

成效创新来自于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尤其是武器装备采购体制的变革。从改革开放之初到1986年为军品市场探索阶段,确认了军品作为市场客体的商品属性问题;从1987—1997年为军品市场的初步建立阶段,确立了军品研制者和军品使用者作为市场供求主体的地位;从1998年后为军品市场逐步发育走向完善阶段,逐步确认总装部的统一规划和集中管理。1999年,国防科技工业五大总公司改组为十大集团公司,完全按照企业方式运作,逐步形成了国防科技工业既有垄断又有竞争的有效市场供给主体。所以,十七大报告提出“调整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提高武器装备研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从武器采购体制来说,形成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有效分割,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节约军费。国防科技工业也跻身市场化的行列,武器采购体制的发展顺应了市场体制的要求。

(三)科技创新:军用与民用统一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军用与民用统一是国防科技工业的一种国际化的趋势。军用与民用统一的实质,在于将军事工业内部剩余产能在民用领域充分释放,将领先技术向民用领域合理转移。

1.军用与民用统一要完善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相对于军工市场有限份额,民品市场空间巨大,二者结合可以更加合理的利用和配置我国的生产和技术资源,增强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讲,军民统一是实现军用和民用两个领域相得益彰的有效手段。

2.军用与民用统一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中统筹考虑军需民用、平战衔接,可以使平时的国防经济与民用经济的发展比例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

3.军用与民用统一要建立和完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途径新方法,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经

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

三、科学统筹,确保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这一论述在充分肯定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战略地位的基础上,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应该遵循的指导方针。

(一)要谋求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内在统一

经济是国防的物质技术基础,只有国民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国防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国防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国防建设,增强国防实力,是确保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二)要促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从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全局来看,坚持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既是富国之策,也是强军之道。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构筑国家的安全盾牌,建立起强大的军队和巩固的国防,是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正确选择。

(三)要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资源配置

富国和强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基石。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依托,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当今时代,只有经济获得空前的发展,强军才有可靠的支撑。

总之,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必须从这一高度深刻领会十七大报告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决策部署,进一步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在继续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加快建设一支能够有效地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强大国防力量。

关键词:丑艺术丑美发展

一、丑之为“丑”

丑有自然丑和艺术处理的丑之分,我们要探讨的丑是指的艺术行为里的丑。丑的定义不是单一的,并没有一个确实的定义,但肯定的是:丑与美相比较而存在。几乎没有一位美学家不把丑放在美面前,以美为前提来解释的。如奥古斯丁“美是绝对的而丑是相对的”;鲍母嘉通以“主体的感性认识的完善与不完善”界定美与丑;叔本华以“主体意志的客观化是否充分”界定美与丑;立普斯以“主体在对象中投射的感情是否有价值”界定美与丑;在苏格拉底那里,与功用目的相违背的便是丑;在休谟那里,不和谐的,引起人的不安和病感的便是丑的;等等,可以说有多少种美就有多少种丑。总之丑的本质与美一样是错综复杂的,可以说丑:“在一切方面都恰好和我们提出作为美的要素的那些品质相反。”

丑的本质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具有不同的内涵。丑在内容方面的特征是违反社会目的,与伦理学领域中的否定性道德价值“恶”相联系;背离客观规律是丑在形式方面的特征,与认识领域中的否定认识价值“误”相联系。从美学的角度来说,丑作为审美范畴,与美相对立,它是美的否定和反衬,是其悲、喜、崇高、滑稽等美感的组成因素。在美学范围之内丑可以定义为“指某种由于不协调、不匀称和不规则而引起非的令人厌恶的东西,也反映完美的缺失和不可能性。丑有别于畸形和不美”。丑的本质在于,对象以其形式状貌对主体实践效果的否定,唤起主体情感对对象存在的否定。艺术作品中的丑,可以形成审美价值。

二、“丑”的萌芽

中国文化早期的美丑观处在美丑善恶交混的混沌状态,是丑意识的萌芽。与西方相较,中国人更早领悟到美丑共存的辩证关系,先秦时就形成了对美和丑的独特认知。在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中,形成了不尚思辨而重视社会伦理感情的哲学基调,与此相联系,中国美学重视的不是实体和对象,强调的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与协调,而不是对立与冲突,因而中国美学的最高目标仍然是伦理性的善,对于美却不甚在乎,对于丑也就较能容忍,尤其是道家思想中,“得精神于陋形之里”、“齐美丑”等观点,决定了丑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命运。先秦典籍中多将丑作“醜”,许慎《说文解字》里解释为“醜,可恶也,从鬼,酉声。”从字义上说,丑与“鬼”相联系,这里透射出中国文化里的生命意识,丑是恶,它具有人生的负面价值。东汉王符《潜夫论·德化》中有“美考终而恶凶短折”,意思是长寿而终是美好的生命形态,而夭寿,凶死则是丑恶的人生了,这就把生命、生活和美丑观念联系在一起。

无论儒家还是道家的思想,都把形式的美丑与本质的善恶区分开来。从丑的内容来看,它既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不统一,又表现为对象的社会内涵对道德规范的违背。美丑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有“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遍布宇宙的道才是绝对的;美丑不过是道的体化而已,只要与道通即是大美。

儒家的美丑观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相比之下,道家“以真为美”的美丑观更合乎美学的认识规律。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呈示出道家“体道为美”的主张:道是万物的本原,世间事物的美丑只不过是由道演化体变而来的具体形态,因而物体外表的美丑差别没有根本性的意义,美丑是相对的,而道是兼容美丑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文化对丑的宽容态度。

在中国关于丑的概念最早是由庄子提出来的。庄子的《庄子·秋水》中北海若曰:“今尔出于崖溪,观于大海,乃知尔丑。”这里以大为美,以小为丑;在《齐物论》中就已经深刻地论述了美与丑的辩证关系:“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指出美丑的同一性;《知北游》中“臭腐化神奇,神奇化臭腐”则点明了美丑的转化。汉代刘安在《淮南子·说山训》中谈到:“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求丑则不得丑,不求丑则有丑矣。”从美和丑的对立与比较中认识美丑的存在,并表现出丑的独立性。可见中国古代对美与丑的态度具体表现为美丑互化,以丑衬美,化丑为美和以丑为美的观点。

三、“丑”的发展

明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阶层的壮大,浪漫主义美学思潮的兴起,美与

丑的冲突日趋尖锐,丑渐为人所重视。丑被有利地推进了人们的视野,袁宏道在评其弟的诗文时曾说:“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这种审美心理是合着寻求不和谐的丑的刺激的时代风尚的。郑板桥将丑引入了绘画美学,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以丑以怪为趣味的画家。

“五四”以来,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艺术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的是对特定社会政治目标的功利性追求。不和谐因素日益增加,丑的问题也更加突出。因此打破了古代美丑交混的状态,丑和美成为了对立面,鲁迅成为那时期的代表人物。

四、“丑”在现代艺术中的繁盛

在现代中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艺术的发展停止了脚步,直到经过80年代改革变化的十年,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政治上的理想主义期待逐渐被务实的物质消费生活取代,随着多元化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艺术形式的多元化时代也随之而来。艺术家们对艺术与社会、哲学、宗教等问题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与思考。

从星星美展、85美术新潮到今天,中国现代美学受到了西方哲学家、心理学家、艺术家的猛烈冲击,呈现出复杂的局面。“当尼采以一种大胆的反叛精神高呼‘上帝死了’之后,我们的艺术家也同样以一种批判的态度举起了尼采的旗帜。正如舒群在《为北方艺术群体阐释》一文中说:“在这个‘世界’里,人类已有的一切传统已荡然无存,一个全新的、坚固、永恒、不枯的‘世界’将随之建成”。中国大地上呈现出了各种艺术潮流,国人的思想获得了空前的解放。正统与另类、伪正统与伪另类、高雅与低俗、装高雅与特低部俗、深刻与肤浅,故作深刻与实在肤浅……所有的美与丑、伪美与真丑,从没像今天这样如此理直气壮毫无顾虑地同台演出,面对面的叫板。

总之“丑”这一美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复杂的历程,至今还是有很多的争议关于丑的存在,但无疑它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课题。

[1]柏克.关于崇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古典文艺理论译丛.

[2]鲍姆加通.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3]东汉王符.潜夫论.三秦出版社,1999.8.

[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如何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关系中整合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与此同时,当市场机制不仅显示出它所带来的生产活力,同时也开始使人们尝受到它所带来的消极社会后果时,如何保障民生的问题,则成为政府不可推卸的首要任务。它需要政府建立一种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和公共资源提供机制,以避免社会陷入成为市场经济的驱动机制――资本的逻辑,使一部分人成为竞争的牺牲品而得不到社会的救助和保护。

在文化与价值层面,现代社会面临着一个更为艰巨的课题,则是如何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关系中整合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解释肉体与灵魂的关系问题。西方社会在这个方面的问题解决路径,首先是通过建立社会保障机制和福利国家、保障民生和维护基本的社会秩序;通过构筑公众交流的公共领域平台来达成和不断深化社会价值原则,并以此作为世俗社会的行为原则――法律的道德基准;而在精神层面,则是通过世俗社会与精神(宗教)社会的分离来建立市场经济中的个人主义价值原则,然后通过与超人格神(上帝)的沟通方式来实现现世灵魂的救赎,为人生的终极价值作出诠释。

[关键词]社会诚信食品安全市场经济选择趋同博弈契合

一、食品安全与社会诚信定义及其辩证关系

食品安全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建立一套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契合的、完整的食品安全生产和自主诚信生产制度的概念框架。应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上一些先进国家的有益经验,制定安全生产规范的制度和规则,从而达到食品安全目标和生产企业遵守的社会诚信义务。然后根据经济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度不断扩大,需要的社会诚信来促进和适应食品生产经济发展,逐步实现食品企业安全和诚信国际趋同,即社会诚信。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各项制度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从体制建设入手保证食品安全,抓紧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制度和机制,不应仅靠一些治标措施;不能不加区分地照搬国际上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规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经济全球化的实践,使食品安全的问题进一步复杂。食品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食品安全生产是有很强的技术性应用学科,技术性驱使食品生产要求生产企业具有社会诚信的国际通用本性特点:安全可靠地食品生产和坚持的诚信生产理论是大家都应该共同遵守的信条;生产的产品无毒无害都是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和认可的原则。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等的交流日趋频繁,各民族交往日渐增多,为食品安全的国际协调创造了外部环境。

食品安全不仅仅是针对社会诚信的,需要吸取其它国家和国际组织中对发展我国食品经济有利有益的国际惯例。目标在于消除或减少各国食品生产实践中之间的差别,增加相互之间的共同点,使之逐步趋于一致,从而使提供的安全生产信息在国际间具有可比性和同等性。

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有经济发达程度、市场化程度、社会诚信程度和法律制度因素;政府对经济关键和中枢部门的控制力,保持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和管理决策能力。食品安全应做到既利用国际已有的通用准则又要发展适合自己本民族生活习惯的安全生产之路,实现国际已有的安全生产和社会诚信的契合也能具体地应用到中国食品安全的生产实践中来,实现中国食品企业与世界安全生产共同发展;立足于食品安全统筹发展的社会诚信和制度建设的国际间共同发展,是诚信的基础上的食品安全。社会诚信是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内在要求;是食品安全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我中国社会诚信的进程逐步深入,我国社会诚信与安全生产或安全生产惯例在总体上应该基本达到协调。国际间的食品安全生产与社会诚信的国际协调基本原则:趋同是进步,是方向;趋同不等于完全相同;趋同需要一个过程;趋同的过程是一种互动。

二、食品安全分析

1.社会环境的差异

我国食品生产和国际的安全食品生产适用范围差异主要是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导致的。食品生产人员整体素质的参差不齐等,全国食品从业人员中,真正具有中高级职称水平的不足5%,高级人才奇缺,人才结构不合理。

2.食品安全因生产复杂程度不同造成自主诚信的差异

食品安全生产要求在市场自主诚信下需要对外提供真实的生产过程中的食品原料配料的种类;我们不同企业市场化程度不同,适用的食品安全生产制度或标准不同,给食品市场社会诚信带来难度。例如,食品生产中的馒头生产是比较而言安全的低档食品,因其需要的技术简单普通百姓都掌握,添加剂就是碱面,生产者容易遵守其生产过程中的诚信生产;但是,对于生产过程复杂的高档产品因其食材原料和配料可能就是商业秘密,使其不得不表现出差异的社会诚信形态。

3.经济环境差异

三、社会诚信与食品安全的两难困境

诚信的食品生产和食品安全是一对矛盾。全球化要求强调食品安全生产企业自主诚信在国际范围内可比;食品生产安全则强调在某一国的生产和历史习惯形成的特性及资源禀赋,这是食品生产诚信与食品安全这一事物的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矛盾。我国的食品生产安全应该在坚持诚信的同时又强调食品安全。

在国际社会诚信的发展趋势下,与所有国家一样,面临着两难境地:如果不顾国情的实际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国际安全生产及诚信标准,看不到我国与发达国家环境的差别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就会影响我国食品企业诚信发展的进程。在倡导社会诚信的同时,要从食品安全出发:借鉴国外的经验要注意符合国际的整个安全生产诚信框架和理论基础,避免出现某个个别法律法规与整个理论基础相矛盾;要认真研究国外经验的适用的范围、相互匹配和作用的关系,要研究其如何在这些适用的范围、相互匹配和作用的关系基础上,适应从我国的实际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与国际惯例接轨,使按照国内生产的食品安全诚信标准能够逐步统一,同时顾及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及企业坚持诚信同时要保守商业秘密的两难处境,不断调整保持与国际安全生产标准的趋同。

1.国家经济不安全的必然性

食品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食品生产的诚信实践,使食品安全的问题进一步复杂。

食品安全的维护,不一定单纯依靠各国监管和生产诚信自律法规差异的各种对抗,更多的可以是通过加强相互间上下游的依存关系来实现。经济的全球化证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时形成的经贸利益格局,可以使经贸对抗、报复成为一把双刃剑;经贸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同样可以是维护食品安全和食品诚信自律的重要手段。美欧和美日贸易战之所以很难打起来,其主要原因也在于相互依存的加深。因此在实践中,各国普遍追求通过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来获得更多的利益,而不再通过绝对排他性的政治和经济方式。其次,维护食品安全的根本途径是提高一国的综合竞争力。在监管和诚信自律法规统一趋同化的趋势下,一国如果运用政策得当,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增强一国的综合竞争力。

社会诚信可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和促进相互依存等效应,增强食品安全程度,但在一定条件下,即在国内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但有国际贸易的单项订货要求的质量,使得我国的出口加工食品也要保证订货合同的要求,从而逐步实现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的水平,相应地逐步提高我们的食品安全生产的诚信度。

2.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需要的科学有序的社会诚信

改革开放近30年来,随着我国外贸发展突飞猛进,2004年进出口总额超过80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四贸易大国。在引进外资方面,我国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吸引直接投资额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2004年内地与香港和澳门签署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生效以来,使得我国经济开放度进一步扩大;特别是食品生产诚信趋同程度需进一步加强。

其一,适时推进契合新时期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诚信。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的新形势,适时推进契合新时期经济发展需要的科学有序的诚信的生产经营规则,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诚信水平。

其二,立足于食品安全的自主诚信。自主诚信应建立在社会诚信的基础之上,坚持自主创新、自主发展与自主诚信的统一,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把自主诚信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增强食品安全的上,在发展自主经济的基础上坚持维护社会诚信;自主诚信程度应与我国现有食品安全相适应,应有利于本国企业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在社会诚信促进的过程中,应保持食品经济发展的控制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正是每个具体部分的变化发展,有机构成了整个世界的无限发展。因此,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社会诚信与食品安全的关系。在一定时期内,对本国某些行业实施宽松政策适度的和有效的保护,同理,我国社会诚信和食品安全生产将会在不断的博弈中螺旋上升。实际上现在的发达国家,在它们的制造业落后于别国时,都实行过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即便第一个资本主义工业国——英国,在其没有完成产业革命之时,对外也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目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获国家集团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日益呈现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四、市场化的差异导致食品企业自主诚信的选择差异

一个国家的社会诚信度是由本国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环境因素所决定的经济市场化程度来选择,为了适应本国经济的发展实际需要,各国社会诚信的目标、基本原则和方法等普遍存在差别。社会诚信度的差别是具有经济后果的,企业诚信的自主选择,会导致其国内及其在国际上的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直接对该国的经济利益产生影响。社会诚信度选择的改变,要契合本国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既要审慎行事又要积极主动。

[1]瞿云华,白娣斯.食品企业自律与国家食品监管的辩证分析.中国证劵期货,2012,9

【关键词】思想多元化;思想问题;实际困难;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工作方法。新形势下,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企业职工群众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更加突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坚持做到以人为本,深入分析和把握职工群众的思想脉搏,从职工具体的困难和诉求出发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增强一人一事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全面提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一、把握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辩证关系是提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前提

思想问题往往是实际利益问题的反映,解决思想问题,就必须要抓住思想问题背后的实际问题。作为油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就必须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好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的辩证关系,以实际问题的解决推动思想问题的解决,夯实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根基。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企业职工思想复杂多元,给思想政治工作加重了任务,带来了难度,只靠过去那种一般性的政治灌输、做说教式的教育显然不能跟上时代的节拍,就需要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展思想教育,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在办实事中贯穿思想教育,通过解决现实问题引导职工群众提高精神境界。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也就成为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要求。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就能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是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关系的反映,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争取日益全面实际地实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物质利益的行为规范。它要求把劳动者的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暂时利益与根本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结合起来,使每个经济单位和劳动者,从切身利益关心生产经营和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共享不是平均,公平也不是平均,没有共建就没有共享。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企业要高度重视职工共同价值观的培育,通过大张旗鼓地宣传引导,让职工群众认识到自身的利益从哪里来,认识到油田利益与职工长远利益的一致性,让职工群众看到服务企业、创新管理不仅有利于企业,也有利于自己,在贡献和奉献中得到收获与收益,从而形成主流思想,自动自发的推动企业发展。

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就能更好地调动职工群众实干自觉。集中民智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思路、改进工作的源头活水。群众处在生产实践第一线,对岗位工作、生产情况了解更细致、更深切、更深刻。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调查需要、激发动机、引导行为,就必须把职工群众的目标和个体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须细致地体察职工群众的物质需要,把生产目标和职工群众的具体利益结合起来,做到在实现生产目标的同时,满足群众的合理需要,不断激励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企业要着力提高职工岗位技能素质,着力健全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机制,着力加强厂务公开和民主监督工作,努力提高职工群众的参与程度,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企业打造世界一流、实现率先发展多做贡献。

二、把握职工群众的诉求和实际困难是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的基础和保障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企业职工群众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更需要科学地把握职工群众思想脉搏,才能有针对性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新提升。

一是认识上存在不足。在油田企业,部分职工认为原油产量与自己的收入无多大关系,认为企业发展与个人收入不能同步,表明他们思想上认识不足,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惰性较大,缺乏紧迫感、压力感和事业心,甚至存有应付现象。在学习上,部分职工政治学习的自觉性不够,积极性不高,说明部分职工在思想上存有惰性,理论素质不高,离企业发展要求还有差距。

三是执行制度不严。目前油田企业建立健全了一套严格的管理考核机制,但在落实执行上往往流于形式、应付检查,考核的只是一些表面工作,奖励与惩戒力度不到位,存在有章不循、执行力不够的现象。因而部分干部对考核不重视,工作中无计划、无目标、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像消除隔阂、增进团结的谈心、家访制度,有的只是在资料上写写,停留在“空对空”的层面上,即使开展“谈心”活动,也是为了“谈心”而“谈心”,为了向上汇报或者工作总结而“谈心”,既没针对性,又不解决问题,与群众的“心”贴不到一起。

四是存有心理不平衡现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职工享有福利分房、公费医疗、交通费补贴等福利,一些国有企业还设有医务所,幼儿园等福利设施,能进入国有企业就是拿着“铁饭碗”,都有自豪感和优越感。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企的改革改制,很多福利待遇没有了,昔日的优越感、自豪感没有了。新兴民营企业及合资、外资企业享有各种优惠政策,又没有退休职工、离休干部等负担,效益较好,不少企业的员工收入远远高于油田企业职工。这种反差,使油田企业职工承受着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而心理失衡产生怨气,失去了昔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把握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是推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

油田企业职工在开发油田和社会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思想问题,在生活中也会面临很多实际问题,而这些实际问题往往是思想问题的根源。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既需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又要关心人、办实事,以情感人,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职工群众、团结职工群众、凝聚职工群众。

把解决好职工的实际困难作为增强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的有效途径。职工群众利益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不是大事,但对于一个家庭、一个自然人来说,都是具体的困难和大事。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须有以人为本的观念,凡涉及到职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都须认真研究,加以解决,切不可一推了之。再就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还须注意方法,防止无原则、不切合实际、不讲条件的过激做法。对那些确实属于合理要求又有条件解决的实际问题,一定要想尽办法抓紧解决,真困难真帮助,把好事办好;对那些确实属于正当要求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则要向职工说明情况,明确解决问题的路径,以得到职工群众的理解和体谅;对那些完全属于个人思想认识问题,不属于正当要求的,则要借助思想教育把问题说清,把道理讲透,帮助职工提高认识和觉悟,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机融合、立体渗透。

关键词:生态文明理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规律

党的十报告独立成篇、系统论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承与创新,是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还严峻的形势下做出的科学判断和重大抉择。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可以理解为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是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基础上发展的更高阶段的文明形态。中国生态文明理论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在应对和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可持续问题的基础上,不断概括、总结和完善而逐步形成的理论体系,是在哲学的普遍真理指导下逐步形成的理论体系,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的形成具有独特的哲学基础。

哲学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经过否定实现的。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经过两次否定,即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这种运动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否定之否定阶段既是前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地从肯定到否定,又由否定到否定之否定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地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充分顺应和利用自然规律,遵循人、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阶段,处于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的自觉时期,要求适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否定之否定阶段,实现了对自然规律由自觉到自觉到自觉认识,由被动适应到主动利用的质的飞跃。

哲学认为,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过程,是以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为前提的。对事物的认识,尽管曲折、反复,如果认识主体尊重实践的检验,善于总结历史经验,还是可以逐步获得真理性认识的。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为中国生态文明理论提供了认识论的指导。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为中国生态文明理论提供了认识论的指导。认识论揭示了认识和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关系。认识和实践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各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把它们的不同作用片面地夸大,使之绝对化,是不正确的。不管是在农业文明时期,还是在工业文明时期,认识与实践相背离,认识严重脱离实践,导致人在自然面前要么妄自菲薄,要么妄自尊大。生态文明理论则要求把认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要求顺应自然,一方面强调人类在活动中要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另一方面,人在按照自然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达到认识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任何实践都是在既有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人类社会之所以高于自然界,是因为人类具有在认识指导下的实践能力,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当人们的认识水平还很低下时,实践活动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而当人们的视野扩大、认识水平提高、逐步深入并理解了更多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之后,实践活动也就大大地提高了它的科学性和水平。工业文明时期,由于人们片面夸大人在自然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产生了严重的资源危机、环境危机和人口危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这是由于认识与实践出现了严重偏差,出现了片面追求局部利益、忽视整体利益,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发展造成的,导致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面对这样的形势,只有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才能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明确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到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再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表明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因此,在生态问题上,必须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正确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解决生态问题。

中国生态文明理论是建立在价值观和道德观基础上的。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由事物所具有的客观属性和人们对事物的主观需要两个因素构成。前者是构成价值的客观基础,后者是构成价值的主体条件。价值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体性。唯心主义和实用主义哲学抽掉了价值的客观基础,把价值的主体方面无限夸大,使之绝对化,这是完全错误的。人类中心主义把人视为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把人的利益和需求作为衡量自然万物的根本价值尺度,疯狂地进行毁灭性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类对自然破坏能力的逐步加,对大自然不计后果的开发和掠夺,导致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引发严重的生态问题。

THE END
1.得利斯(002330)个股资金流向查询个股行情得利斯:山东得利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师事务2024-10-31 行业资讯 更多> 君乐宝乳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魏立华:产品的终极11-25 19:48 从“一颗红枣”到“一袋料包”,新郑链出特色食11-25 19:37 海南发布“铁拳”行动典型案例(第五批) 涉及食11-25 19:32 ...https://stockpage.10jqka.com.cn/002330/
2.回复@关山:西方没有统一看法的结论是怎么出来的?你在这边盗版看看...回复@关山: 西方没有统一看法的结论是怎么出来的?你在这边盗版看看...就连PDD的TEMU,在这边都小心不少...//@关山:[该内容已被作者删除] $农夫山泉(09633)$ 我发现企业遭遇阶段性挑战的时候,更容易归因企业的竞争优势可能是什么。 比如今年的耐克,事后来看,投资者可能会总结出得出耐克的竞争优势是专业的产品力...https://xueqiu.com/4700747171/313620603
3.联建光电:东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公司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深圳市联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报告书(草案) 重大事项提示 特别提醒投资者认真阅读本报告书全文,并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一、本次交易方案概述 本次交易联建光电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相结合的方式购买深圳力玛 88.88%股权、华瀚文化 100%股权、励唐营销 100%股权和远洋...https://stock.stockstar.com/notice/JC2015112400002118_68.shtml
4.论坛议程FBIF2021食品饮料创新论坛而在消费品市场上,我们也观察到三个显著的变化,值得所有在中国的消费品企业关注与研究:第一,消费者行为产生较大分化,更为多样;第二,疫情之后,消费者表现出更加崇尚健康生活的趋势,第三,国产消费品牌开始高端化升级。消费品企业可以据此调整其现有的产品和营销策略,通过市场深耕,向精细化、个性化和全渠道模式转型。https://www.foodtalks.cn/news/9583
1.职业打假的法律规制研究学术期刊(已归档)●在职业打假人与普通消费者的实践区分中,本研究主要从行为和主体两方面进行了总结,即职业打假活动其行为特性在实践中多表现为:重复购买、一定的数量和救济途径多样等。其主体特性在实践中多表现为:知情购买、涉诉次数多(包括诉讼和投诉)、集团化和专业化等。以上论述的几个特性,均可以在界定职业打假人时用作参考,...https://sfj.sh.gov.cn/ztzl_xsqk/20201126/0209e8d836624ea090f917471a4070e5.html
2.保健食品销售分析6篇(全文)近几年中国有机食品发展也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知晓度和购买率在不断提升,但是由于过高的价格,以及众多的产品,影响到有机食品的进一步发展,例如有机大米据不完全统一超过500个品牌,有机乳制品、有机茶叶、有机果品也进入到了竞争状态。另一方面众多的有机农场由于前期定位和规划出了问题,导致连年亏...https://www.99xueshu.com/w/file3csg1ozn.html
3.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招标公告澎湃号·政务4.投标者要具备扎实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相关前期研究成果。《投标书》要重点介绍首席专家近年来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积累和学术贡献、同行评价和社会影响等方面情况。 5.投标者要树立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框架设计、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基本观点、研究方法等方面,体现投标者创新的学术思想、独到的学术见解和可能取...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8469801
4.极客研报移动互联网落潮,最该关注的6个领域和50家公司极客...由于许多团队开始考虑如何将线上产品转移线下,精品体验店脱离了「网吧模式」演化成类似「密室逃脱」类的主题体验馆。VR 周边设备为了贴合 B 端需求,逐渐引入了交互、社交、具象化的特征。 有了线下体验店的存在,消费者将更方便地体验什么是好的 VR。为了配合线下体验店,手柄等其他周边设备将迎来爆发期。 https://www.geekpark.net/news/216099
5.(精选)产品的调研报告15篇食品安全问题频频见诸于报端,这不禁使广大消费者心存疑虑,中国老百姓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急剧下降。...五类是粮食、菜、食用菌、乳制品、烤鳗等加工企业。年产值上500万元企业有55家,完成产值6.8亿元,占该...提高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和科学生产水平;从完善制度入手,积极推行养殖企业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制度,产地产品...https://www.ruiwen.com/diaoyanbaogao/8256425.html
6.真实与虚假竞争力:企业战略研究新视角本文首先介绍了企业虚假竞争力的概念、内涵和本质特征,其次阐述了虚假竞争力的形成与影响,最后探讨了虚假竞争力的治理机制与转型策略。企业竞争力的本质应是企业在信用的前提下,通过创新推进和效率提升的途径,为消费者创造更多价值的能力。虚假竞争力的企业只有通过基因再造实现转型升级进而打造企业真实的竞争力,才能在...https://qks.sufe.edu.cn/mv_html/j00002/201702/79a0f40c-9cea-495f-bfe2-1df2f5cd9214_WEB.htm
7.专栏财新周刊频道由于市场具有学习效应,无论主观投资还是量化投资,均不可能出现持续大规模的超额收益;谁更适应系统环境,谁就可以成为成功者 (2) 徐小庆|黄金和美元为何持续背离? 只要美国财政赤字率高企的状态不改变,黄金上涨的长期逻辑依然成立;但短期而言,当原油开始走弱时,黄金大概率也很难再走出独立性的上涨行情 (7) 专栏|供给...https://m.weekly.caixin.com/m/finance_columns/
8.访谈了上千个年轻消费者,我们发现一些有趣而独特的消费现象受新冠疫情和全球政治、经济等变化的影响,中国当下的市场形态和消费者心态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剧变。有些短期的改变成为长期的习惯,习惯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会在未来保留下来,进而永久地影响消费形态。 在这“非常时期”里,我们访谈了上千个年轻消费者,收集了大量社会动态和行业数据,抓取了各类互联网平台的评论和弹幕,最...https://36kr.com/p/816260774728836
9.科尔尼中国大消费市场报告,说透40个行业恢复情况(文末下载)科尔尼近日发布《中国大消费市场洞察报告》,深入分析了奢侈品、酒店、汽车、服装、家电、美妆……等40个消费品细分市场的演进路径,范围上基本覆盖所有主流消费品品类,并对各细分市场头部企业在过去20年的演进路径进行重点剖析,为消费市场在疫情后修复期迎接新的拐点提供了战略建议。 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1243185.html
10.消费结构变迁下“十四五”时期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十三五”时期我国消费结构加速转型,一方面从长期视角看我国消费层次、消费模式、消费形态呈明显趋势性变化,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消费市场显现出若干具备中长期影响力的新特征及新变化。消费结构的变迁为新时期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导向和动力,特别是在外需下滑压力明显加剧形势下,国内消费结构变迁将给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模...http://sass.cn/109001/59798.aspx
11.2022年第四季度(2)中国评级机构评级质量检验研究-基于公司债的视角 管理科学学报 09期 (1)新一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 (2)智能系统软件的定价模式:数据驱动升级视角 (3)在线商品的选择过载效应及调节定向作用研究 (4)汽车分时租赁下消费者出行模式选择行为分析 ...https://23274ol.mh.chaoxing.com/engine2/general/more?t=DBC94FD3B807EBEF9E470191D6379A0704A507F94A8B1A0B3B6C73B80A47B9A498CEB332FC051E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