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工概念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加工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两年前,每500克小米约3.5元,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贵。而就在前几天,笔者在北京天通苑附近的家乐福超市走访时发现,普通的散装小米为每500克7.8元,带有“绿色食品”标志的400克装小米售价2.9元,约合16元500克;而辽宁产的有机小米更是合20元500克,差不多是同一卖场内大米价格的10倍。作为中国四大名米之首的沁州黄小米,只有“绿色食品”标志的在出售,难觅有机沁州黄小米的踪影。

出高价只为买个放心

家住山西省晋城市的消费者李先生说,他平时吃的小米都是自家种的,很少去外面购买。当地很多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都是在偏远乡村里找几块地,请人种植或者定点收购小米。

“农药和化肥的过量使用,导致粮食的安全问题频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出现,正迎合了人们的健康需求。”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的分析师马文峰说,近年来不断曝出的谷物与果蔬残留高毒、剧毒农药问题,逼迫人们走向绿色与有机食品,特别是高收入人群,他们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追求食品的安全。目前,由于对国内的监督机制没有信心,高端消费群体中意于购买更为安全的进口农产品。

放心小米吃之不易

“我们0.06公顷土地仅能出产100公斤小米,价格怎么降下来?”销售富硒小米的山西富硒香农业公司市场经理郭先生称,他们的小米生长在山里面,使用自然耕种方式,产量有限,导致无法降低价格。

在追求农产品绿色化、有机化过程中,企业负担的成本过高也是导致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山西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温先生把自己公司定性为“微利企业”,声称在小米价格高涨的今天,公司的利润仍然十分微薄。

“生产成本降不下来。自古以来,只有沁县的水土才能种植出沁州黄小米。为了确保当地的绿色基地和有机基地的质与量,一方面要保证农民的收益,企业要出资对农民进行‘反哺’,确保其土地种植其他作物时,收益与种小米时相等;另一方面,在绿色基地中,我们邀请专家进行测土配方,针对不同的土壤环境专门配肥。对于有机基地,则更复杂,在耕植前后、播寻中前后等过程中面临到的各种问题,都得有专人分配包干、检查应对,管理成本的支出也很大。而且要进行谷子、大豆、土豆的轮作种植来保持土地的肥力。”

温先生介绍说,虽然公司有4000余公顷农业基地,但能够达到有机种植标准的田地不多,生产成本高,产量少,售价即使贵了点,利润也不是很大。达不到有机标准的田地,就生产“绿色”小米,连绿色标准都未能达到的,则不与农户签订合同,为了保证产品的优质和安全,宁缺毋滥。

市场监管机制急需完善

笔者在走访时还发现,至少有近10种小米号称自己是正宗沁州黄小米。许多在产品介绍中声称采用有机轮作种植的小米,其产品包装上并没有有机食品的标志。而有些品牌的小米,则是自己贴上去的有机标志。

主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需求,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对主食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和调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主食的概念也在不断完善和升级之中。

目前,大家对主食的概念已经取得了基本共识,即:一般是指供应人们一日三餐消费、满足人体基本能量需求和营养摄入需求的主要食品。就我国国情而言,改革开放之前,农业生产能力不足,温饱问题还未很好的解决,主食的概念主要强调温饱功能,营养摄入需求往往被忽视,对主食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馒头、包子、饺子、面条、米饭等传统的谷物主食上。实际上,能够满足营养摄入需求的,大量是谷物之外的畜禽、水产品、果蔬等食品,却长期被排除在主食之外,并冠以“副食”头衔。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农业持续增产和农产品极大丰富为标志,主食更加强调营养的摄入和均衡,过去处于从属地位的“副食”也逐步转正为“主食”,现代主食概念和消费理念逐渐形成。可以说对主食的认识和实践,呈现出划时代深刻变化。

一是主食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食已经从仅强调满足人们的能量需求,向既注重满足人们的能量需求,更注重营养摄入需求转变;从仅重视馒头、面条、饺子等传统谷物主食,向既重视传统谷物主食,又重视畜禽、水产品、果蔬等营养主食转变。据分析,一个人一日三餐,谷物主食比改革开放前总量要下降5成左右,营养主食增加3倍左右(人均口粮:城市80公斤,农村130公斤)。

二是主食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户均人口的逐步减少以及食物消费理念的转变,主食消费方式正在发生着快速变化,传统主食正在从家庭自制为主向大量依赖社会化供应转变。据典型调查,城市约70%、农村40%的谷物类主食依赖于市场采购,方便、快捷、营养、安全、卫生成为主食消费的科学理念,大型食品超市中各类预制、调理制品及菜肴等营养主食的销售旺盛。

三是主食生产、供给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消费需求拉动下,我国主食加工业发展迅速,工业化主食逐渐走上大众餐桌,主食产业正在向专业化生产、商业化配送、产业化经营的方向迈进,近些年,涌现出了一批知名品牌、规模企业、营销模式和创新业态。巨大的需求空间,蕴藏着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据测算,仅国内面米制品主食从加工到装备制造、物流,就可达到1万亿元的产业规模(馒头产业规模3000亿元)。

可以说,主食消费方式的发展变化,为我国主食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尽快实现主食生产的工业化、主食供应的社会化、主食营养的多样化、主食消费的便利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成为广大民众的迫切期望。

二、我国主食加工业发展的现状

一是主要行业发展较快。其中,方便食品制造行业,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现价总产值达到近2000亿元,是2005年的3倍,名义年均增长超过25%。受大众消费习惯调整的拉动,面、米制品加工的增长最快,名义年均增长39%,总产值占方便食品制造的比重提高了12个百分点;速冻食品加工名义年均增长达到30%,远高于全球年均9%的增长速度。有关数据显示,目前粮食类工业化主食产值已经超过1000亿元。

二是主要行业效益及经营情况良好。2010年方便食品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获利能力大幅增长,实现利润比2005年提高5倍,利润名义年均增长42%。同期,产销率达到98.5%,比食品制造行业平均产销率高1个百分点以上。

三是产业集聚趋势初步显现。各地以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市场为依托,推进主食加工业集聚发展。在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山西等农产品资源大省,逐步形成资源集聚型主食加工业,如在方便食品制造行业,河南省总产值超过全国总量四分之一,居全国第一位,仅在郑州周边就集聚了思念、三全、白象、多福多等一批品牌企业。在天津、广东、北京、上海等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地区,逐步形成市场集聚型主食加工业,如北京的旗舰、嘉和一品等品牌企业,探索了主食加工的业态创新。

四是经营主体实力和活力不断增强。主食加工企业生产能力和规模持续提升。方便食品企业2010年平均实现总产值1.4亿元,是2005年的1.7倍;人均创造的年产值达到近59万元,是2005年的2.3倍。私营企业数量增长最快,规模以上私营企业数是2005年的2.5倍,占全行业企业比重提高了15个百分点;国有及控股企业个数呈下降趋势,减少约29%。

五是行业领域逐步明晰。主食加工业不断顺应消费新变化,涵盖的行业领域逐步清晰。目前,在国民经济分类中,主食加工主要涉及食品制造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两大行业。第一,在食品制造业中,包括方便食品制造、米、面制品制造、速冻食品制造、方便面及其他方便食品制造等,基本涵盖了主食加工中的传统面、米制品的加工产品(包括:馒头、包子、饺子、油条、面条、米粉等,以及配餐等面、米等调理制品的加工产品)。第二,在农副食品加工业中,包括肉类加工、水产品加工、蔬菜加工、其他农副食品加工等,可以涵盖肉类、蔬菜等主食加工(主要包括肉类、蔬菜及生制或熟制菜肴等调理制品加工产品)。

目前,我国主食加工业发展的基本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

三、发展主食加工业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食品加工技术专業;应用

一、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基本条件

(一)企业是必要条件

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当中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是必要的条件,也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根本保障。企业是社会经济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企业中的高技能人才更是重中之重,我们现在提倡的“匠人”精神,便是不断提高技术人才的社会经济地位。而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必须有师傅,才能带领徒弟去深入钻研食品加工这个行业,为我们的社会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中职方面对此还需要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并建立起全新的人才教育培养方案,让企业能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任务实施当中,为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签订协议是关键

现代社会是契约社会,现代学徒制是传承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师徒概念,对师者与学者都是有保障的。签订协议也是契合了社会契约精神,从口头约定到书面签订是一种进步,而且对食品加工人才的培养也更有目的性。对学生来说,学习当中他们将更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学习方向,在学习当中也能充满动力,由于企业方面会择优录取因此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也将得到提升[1]。因此对学校、企业以及学生来说签订协议都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保障现代学徒制在中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得到实践的关键所在。

二、现代学徒制在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中的应用

(一)明确教育培养目标,确定带头师傅

在现代学徒制的实际应用当中首先教师应当考虑到确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确定培养目标之后,就要确定企业中的带头师傅。现代学徒制相当于几人制的小班教学,每位师傅各有不同擅长的方面,确定了培养目标,就确定了学员(徒弟)的人数,也确定了带头师傅。

(二)组织企业实训,深入实践一线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生要想真正掌握一门技术就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而组织学生到企业实训,深入工作岗位第一线成为不二选择。在企业实训中学生可以将自己所学融入实训中,并且在实训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而且在企业中,师傅(专业人才)是在一线工作的,对行业标准、制作流程的熟悉程度都是徒弟(学员)所欠缺的,也是学生深入一线实践的目标所在。例如,在制作面包的过程中,一个小组的产品品质和普通产品的差别较大,这个小组的面包内部不均匀,而且在面包横面气孔方面存在差别。师傅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从烘烤、发酵、和面、用量等方面分析原因,并且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法,经过多次的训练,学生的技能逐渐提升,并且提升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实训是带薪实训,既能提高学生实训的积极性,又能为企业人才储备做好保障。

(三)完善培养方式,教学一体化

(四)利用互联网资源,创新教学与评价方式

三、结语

校企合作是现代教育当中的一种重要人才培养模式,而现代学徒制在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中的应用则能促使学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在学习当中将理论知识更好地与实践环节进行结合,从而达到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学校方面一定要对此加以重视,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条件来进行实践培养。

参考文献:

[1]孙启安,丁盛.以现代学徒制模式推进纺织人才培养:以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两后生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为例[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451-455.

关键词:高职食品专业《粮油加工技术》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粮油加工技术》课程是永城职业学院食品化工系食品加工专业的骨干课程,课程内容多、实践应用性强,针对食品加工专业的特点及粮油加工技术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研究探索食品加工专业粮油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长期以来,“理论教学枯燥,实训课程与实际工作脱节”这两大难题一直困扰着任课教师。考核采用期末理论考试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基本能反映出学生的掌握程度,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此类课程的理论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较差,理论考核成绩一直偏低。实训课仅局限于某一技能的模仿操作,与实际岗位距离较大,不能反映职业岗位的岗位要求,很难体现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不是针对职业素质的考核,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宗旨[1]。

一、改革教学方法

1.讲练结合。教师在课堂上精讲基本概念、理论和操作原理,再布置课堂练习,现场指导、检查,对完成较好的学生及时提出表扬;对没有掌握的随时辅导,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

2.直观教学。利用实训室进行现场教学,边讲边示范,使学生既有理性又有感性知识,大大提高学习兴趣。

3.讨论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同一实训项目给出不同的操作方法,让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更加适合,从而掌握在不同条件下该选用什么实训方法。

4.团队合作。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分组,明确任务,强调组内合作,资源共享,责任共担,成功共享。如:蛋糕的综合实训项目,要求每个组的学生进行合理分工、查阅资料,选择合适的制作方法,对照国家标准要求对产品进行感官、理化及卫生方面的检验。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实践中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4]。

二、完善教学条件

1.修订教学计划、大纲。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不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因此,在修订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理论上以够用、实用为指导思想。

3.认真制订授课计划。授课计划是完成课程教学任务、落实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的执行性文件。任课教师在进行本课程教学前必须制订出符合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的授课计划。

4.完善实训设施。实训设施是实训操作的基本条件,而《粮油加工技术》是一门以实践性操作为主的课程,对此,近几年不断完善实训设施,使与课程相适应的焙烤实训室、油脂检验实验室更加完善。

三、改革教学手段

1.运用现场教学。食品化工系现有粮食检验、油脂检验、理化检验等实验实训室,所以,在课程教学中,采取现场教学方法。学生身处实训环境,听看结合,不但掌握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在实训室现场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更浓,掌握知识的速度更快,所学知识掌握得更牢。

2.充分利用习题库。《粮油加工技术》课程建有完整的习题库,教师可以利用习题,对学生进行教学测试,也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较多练习。在课堂上利用师生互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5]。

四、加强课外实践教学

1.建立课外兴趣小组,不定期地开展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操作技能锻炼。如目前的蛋糕加工兴趣小组,共有成员10名,做到每周开展1次活动。每次活动由指导教师先提出要求,然后学生分组完成相应任务;在学生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示范。

2.业余开放实训室。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开放的实训室中可以自由选择自己要做的实验,每个实训室在开放期间安排一名教师和几名学生共同管理。这种模式对于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所要进行的实验研究项目具有很大的益处。

五、改革考试形式

多年实践表明,实训考核与评定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加重视本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粮油加工技术》课程的考试模式是:平时考核+操作考核+期末考核,平时考核主要针对学生在平时操作实验中表现出来的认真的作风和操作技能,占总分的10%,操作考核是对学生在学完课程后实训操作技能的考核,占总分的40%,期末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综合考核,占总分的50%。

综上所述,《粮油加工技术》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实践性极强并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专业课程。通过对本课程几年来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主动,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实际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得到极大提高,同时增强了工作能力。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今后的实践中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1]庞文渌.高职生职业素质现状及培养模式的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8).

[2]刘靖,展跃平,张伟,等.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改革探讨与实践[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7(2):48-51.

[3]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

drinktec于1951年正式开展。在此后的发展中,它由一个仅针对啤酒行业的平台演变为全球饮料及液体食品领域的领先展览会。2013年在为期5天(9月16~20日)的展会活动中,将有1500家参展商在13.2万平方米的展厅里展示最新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全球机械贸易不断增长

多年来,全球饮料和食品加工与包装机械市场需求一直保持稳定增长。2002~2011年间,全球饮料和食品机械年贸易额从200亿美元增长至300亿美元,其增长速度几乎超越所有其他工程产业。而据德国工程联盟(VDMA)估计,在这300亿美元全球饮料及食品机械贸易额中,约1/3来自饮料及液体食品产业。

仅在几年前,欧洲国家的饮料和食品加工与包装机械进口量仍占全球出口总量之55%~60%,但到了2011年,其市场份额已萎缩至43%。2011年,亚洲市场份额达到22%,成为继欧洲之后的全球第二大销售市场。此外,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地区的市场份额也呈现增长。这些数据反映了销售市场的变化,而德国工程联盟预期未来数年还将出现更多变化: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将成为市场增长的强劲动力,同时来自西欧和北美成熟市场的投资将继续保持高位。

鉴于全球资本货物需求的发展趋势,2013年drinktec有望进一步提升国际参与度,吸引更多来自中国、巴西、墨西哥、印度、伊朗及沙特阿拉伯等新兴发展中市场的观众。

主导市场的三大趋势

关键词:信息化;食品;教学改革;疫情

1引言

2开展内容

在线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会面”于云端课堂,共同开展教学工作。课程采用小规模在线课程、线上直播授课、慕课、虚拟仿真实验等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2.3信息化教学下的其他考核评价内容

3通过信息化改革取得优势

3.1信息技术使教学方式和学习活动变得更加灵活

3.2有利于为课程改革建设提供新思路、新途径

3.3有利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复合型人才

4结语

面对肺炎疫情,新的挑战也带来新的机遇。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实施有利于特殊情况下、特殊地区形势下的教学开展,对探索互联网与教学改革的交互作用也有积极意义。通过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总结经验,不仅能为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学与辅导提供参考与借鉴,还能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还可以作为新型案例,为进一步推广信息化教学改革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王颖.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软件工程”课程思政建设[J].科教文汇,2021(11):107-108.

[2]蔡朝霞,付星,张柱红,等.动物性食品加工学创新性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39):156-158.

[3]付星,蔡朝霞,张柱红,等.食品工程专业创新性实验教学项目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40):127-128.

食品工业固有的特征、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所处的特定阶段,决定着河南省提升食品工业发展质量十分必要。

3.应对消费需求变化的需要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投资型”向“消费型”转变的重要时期,社会有效需求不断释放,居民食品消费需求进入结构不断升级的新阶段,表现为农村食品的多样化、城市食品的丰富化、家庭膳食的社会化、食物结构的健康化。发达国家加工食品已占到食品消费总量的70%~80%,我国目前只占到20%[4],相信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加工食品需求也将越来越大。食品工业作为居民消费的基础行业,作为最典型的消费品产业,将从这些变化中直接受益。当然,这需要食品工业不断提升自身的发展质量,及时迎合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因此,作为食品工业大省,河南省必须根据居民消费需求变化,不断提升其食品工业发展质量。

4.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需要目前,河南省正在实施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这三大战略既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又对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三大战略目标的实现均有赖于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质量的提升,其原因在于:一是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需要通过多种战略举措实现农业现代化,以使粮食产量稳定、质量提升,而实现这一目标,有赖于食品工业发展质量的提升。二是中原经济区“两不三新”建设目标需要食品工业通过提升发展质量来引领新型工业化,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中原经济区的功能定位之一是把河南省建成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全国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基地,实现这一功能定位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提升食品工业发展质量。三是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定位为河南省对外开放高地与现代产业中心,这一定位有助于吸引聚集更多高端生产要素,提升食品工业发展质量;反过来,河南省食品工业也只有更快地提升其发展质量,才能更好地实现港区的发展定位。

二、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迅速,在产业规模、企业集聚、产值贡献、环境营造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积累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从效率改进、结构优化、功能提升、潜力挖掘等方面看,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规模较大但效率不高规模与效率可以反映产业发展的综合实效,是产业发展质量评价的基础性指标。以工业总产值、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年平均从业人员人数来度量食品工业产业规模,河南省食品工业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2。据计算,2011年,在全国31个省市中,河南省农副食品加工业与食品制造业产业规模排名第2,饮料制造业产业规模排名第3,烟草制品业排名第6[5]。同时,苏静[6]的研究也表明河南省食品工业规模因子排名全国第2位,仅落后于山东省。但是,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效率并不高,仅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劳动生产率(工业总产值/年均从业人员)、资本产出率(工业总产值/资产总额)、资产利润率(利润总额/资产总额)三个指标来度量发展效率,2011年河南省食品工业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资产利润率位于全国第15名,其中烟草制品业的效率更是处于全国中下水平,位居第20名。同时,苏静[6]的研究还表明河南省食品工业效率因子排名全国第15位。可见,河南省食品工业规模虽较大但效率不高。

三、河南省提升食品工业发展质量的建议措施

尽管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在产业规模、产业集聚、产业贡献、发展环境等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但仍存在效益不高、结构不优、开放不够、创新不足等问题,未来提升河南省食品工业质量必须在产业链、品牌、开放、创新等方面采取大战略、大举措。

【关键词】绿色食品种植环境对策

随着人们对科学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使得人们越来越关心食品的安全性,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无污染、安全、优质趋向自然化的绿色食品,已逐渐成为社会对食品发展的基本要求。发展绿色食品是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保障人民健康水平;也是促进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的重大举措。

一、绿色食品的概念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我国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是在借鉴国外生态食品、有机食品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发展起来的。我国的绿色食品与国外的有机食品、生态食品都拥有一个共性,即在食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严格限制化学肥料、农药和其他化学物质的使用,以提高食品的安全性,保护资源和环境。

二、绿色食品生产面临的环境问题

1、化肥对绿色食品种植环境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学肥料使用国,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单位面积平均施肥量是世界的3.8倍,且此后化肥的使用量还在继续增加。随着化肥用量的增多,其利用率不断降低,造成了资源浪费,是当前生态环境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化学肥料过量、不合理施用的另一结果是降低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减少、板结、生物活性降低。目前,全国高肥力土壤面积不断减少,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2%。每年大量、超量或不合理地施用化肥于农作物上,使化肥在土壤中的残留量越来越重,化肥施用不当、滥用化肥生产的蔬菜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并不亚于蔬菜中残留的农药。目前施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有机肥与化肥比例失调。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化肥的开发与应用,化肥用量呈大幅度增长趋势,到90年代化肥使用量占到肥料总量的65%以上,同时有机肥使用量不断减少,大有以化肥代替有机肥的趋势。化肥的大量使用在农业增产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化肥的大量使用也有不良方面,如造成土壤污染、土壤板结、病虫害严重发生和农产品品质下降,甚至造成增产增收幅度小等现象。这与目前发展绿色食品及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相矛盾,因此作物施肥应坚持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

(2)盲目施肥造成氮、磷比例失调。在施肥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由于没有测定土壤养分,从而不能做到因缺补缺合理配方施肥,不能平衡土壤中各种养分。合理氮、磷比例为1∶0.6,而实际中仅为1∶0.3。氮素在数量不足时,作物叶片发黄,生长受影响;而氮素过多时,作物营养生长过旺,含青晚熟,产量也会降低。土壤中的磷大部分以难溶性状态存在。

(3)化肥施用方法不科学,造成肥效利用率不高。大多数采用表施或浅施,使肥料挥发、固定,淋失损失严重。传统耕作施肥法,作物只能吸收肥料有效成分的30%,采用机械深施15―25厘米,化肥有效成分可提高到40%~50%。

(4)氮、磷化肥大量施用,钾肥用量严重不足,氮、磷、钾比例失去平衡。在大量施用氮、磷化肥同时忽略了钾肥的施用,造成了氮、磷、钾比例失调。尤其高产田,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土壤中的钾素不断消耗,缺钾是限制作物增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2、农药的使用对绿色食品种植环境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药的使用量已高达100万t/年,这不仅直接对植物体造成污染,还导致了不同程度遭受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达到了0.09亿hm2。农药残留等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严重而复杂的动物疫病的出现,正不断地困扰着每个国家。由于多施或不按规定要求滥用农药,我国每年因农药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屡屡发生,特别是蔬菜中残留的有机磷中毒。农药会在生物体内产生生物积累过程,虽然在环境中它们的浓度不大,但能通过食物链被浓集。生物积累是食物链的表证,通过食物链,原先以很低浓度甚至是数量很不明显存在于环境中的物质,但随着捕食者品尝它们的被食者在食物链的每一个台阶浓集,而且会越来越浓集。

3、大气污染对绿色食品种植环境的影响

大气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如果大气受到污染,那么就会对绿色食品生产带来直接或间接的不良影响和危害。大气污染不仅造成对农作物的危害进而引起经济损失,还可通过食物链引起以植物为食物的动物产生疾病,甚至死亡,带来间接的经济损失。大气环境对绿色食品生产产生影响较大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物(TSP)及氟化物。二氧化硫在大气中分布很广,在干燥的空气中较稳定,但在湿度大的空气中就会被氧化为三氧化硫,形成酸雾和酸雨,造成危害。因此,在绿色食品生产中应严格控制。大气中的氮氧化物主要是人为活动产生的。氟化物是对植物毒性很强的污染物,其中以氟化氢为代表,危害植物的症状主要在嫩叶、幼芽上发生。氟化物是一种积累性毒物,即使在大气中浓度不高时,也可通过植物吸收而富集,然后以食物链来影响动物和人体健康。大气中颗粒物可沉降于土壤、植物体或被作物吸收,造成粮食、蔬菜等减产和品质下降。

4、水体污染对绿色食品种植环境的影响

水污染系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随着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各种化学品的产量大幅度增加,新化学品也不断涌现。

对农作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作物叶片或其他器官受害,导致生育障碍,产量降低;某些化学物质在产品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水体污染可使土壤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影响微生物活动及土壤功能,从而间接影响植物生长。

5、土壤污染对绿色食品种植环境的影响

土壤是绿色植物的基体,一旦受到污染,就会对绿色植物的生产繁殖带来影响,最终通过食物链危害人身健康。重金属一方面在土壤中残留、富集,另一方面被作物吸收,表现出毒害效应。农药能防治作物病虫害,调节植物生长,控制杂草繁殖,但是使用不当,就会造成土壤污染。化学肥料为农作物的增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污染。化学肥料主要是硝酸铵(NH4NO3),硫酸铵[(NH4)2SO4]、尿素[CO(NH2)2]和磷肥等。农作物在生长时施用含硝酸铵的化学肥料后,通过植物根系将硝酸根离子进入作物体内,在酶的作用下还原成亚硝基氮,再转化为氨基酸类化合物,以维持作物的正常生理作用。但是作物对硝酸盐的吸收往往不充分,使大量的硝酸盐蓄积于作物的叶、茎和根中。蔬菜是人们日常三餐中必需的大宗商品,如果其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含量很高,长期食用,就可能会患癌症。

6、工业“三废”污染对绿色食品种植环境的影响

工业“三废”对农业环境的污染正在由局部向整体蔓延。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达13.3万hm2以上,533.3万hm2以上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仅淮河流域农田因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就达1.7亿元。全国利用污水灌溉的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7.3%,比1980年增加了1.6倍。据对新疆的一项调查表明,在被调查区域,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kg/hm2,其中最高达268.5kg/hm2,对地膜污染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500万元以上。

7、绿色食品加工环境的污染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一般可分为原料及辅料处理、生产加工及产品包装等3个主要环节。对于加工的每个环节和工序,都必须严格控制,防止加工过程的二次污染。

(1)原料的污染。绿色食品加工的原料包括农林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和加工用水等,由于生产和贮存不当而易携带有害物质、致病微生物或农药和重金属的富集、残留等,都可能导致最终产品不符合绿色食品标准。

(2)生产企业地理环境和厂房的污染。生产企业的环境周边存在的污染源,可能对产品的生产造成污染。企业的车间布局、供排系统、卫生条件和管理制度的科学合理也是保证生产免受污染的重要因素。

(5)产品包装不当造成的污染。包装技术、包装材料不能满足加工工艺的要求,也会给食品造成污染。

绿色食品的污染涉及食品从原料的种植、生长到收获、加工、贮存、运输、销售到食用前的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在各个环境中都有可能被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食品导致食品的营养价值和质量降低而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在目前的绿色食品的生产过程中存在许多影响其健康发展的因素,如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大气环境、水体污染以及土壤污染,除此以外还有畜禽养殖业污染和工业“三废”污染,天地生绿色食品生产应从作物病虫草等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孽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生态环境,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化,减少各类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逐步提高土地再利用能力,达到持续稳定增加绿色食品作物产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汪庆平: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形势及对策[J].云南农业科技,2003(2).

[2]牛淑芳、冯银生、陈建芳:科学合理施肥是发展绿色食品的有效途径[J].山西农经,2004(2).

[3]崔海珍、李树林、郝永冰:环境质量与绿色食品[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2003,16(2).

什么是脚气?

脚气,即脚癣病,又称香港脚。脚气是一种极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成人中70%~80%的人有脚气,只是轻重不同而已。常在夏季加重,冬季减轻,也有人终年不愈,常常发生于脚趾间隙部位。医学上通常将脚气分三型:糜烂型、水疱型及角化型。脚气又是一种传染性皮肤病,患者自觉奇痒,因此最忌搔抓。抓破的部位不仅促成真菌向手及身体其他部位传播,更为细菌的感染提供了机会,只有及时用药方可止痒。应针对其病因局部涂用抗真菌药,如达克宁、克霉唑等药物进行治疗。

什么是脚气病?

脚气病属于一种营养缺乏性疾病,即维生素B1缺乏症。当体内严重缺乏维生素B1时,就会发生脚气病。脚气病以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的症状为主,患者早期表现为胃纳欠佳、腹部不适、便秘、易激动、易疲劳、记忆力减退、失眠、体重下降。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发生以手指和脚趾麻木、感觉异常、肌肉酸疼、站立困难。严重时发生肌肉萎缩性神经瘫痪。另外,可发生右心室扩大、心跳过快,严重时会发生心力衰竭。脚气病还可有脚气性精神病的表现。

如何防治脚气病?

关键词:压力设备食品应用

1压力的定义

压力的定义是:一是指物体所能承受的与表面垂直作用力:二是指制服人的力量。从第一种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压力原本是物理中的一个概念,受力物体会产生形变,这种力称之为压力。而第二种定义可以从第一种压力推导出来,也就是把第一种定义中的物体换做是人。

2压力容器设备类型

按压力等级分类为内压容器和外压压容器;按生产中的作用分类为反应压力容器、换热压力容器、分离压力容器和存储压力容器;按安装方式分类为固定式压力容器和移动式压力容器。

3压力设备特点

压力食品加工装置的特点是承受压力高(150~600MPa),循坏载荷次数多(连续工作,通常为2.5次/h),因此,容器及密封结构材料要有足够的力学强度、高的断裂韧性、效率性。目前国外常见的食品加压装置由压力容器和加压减压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压力容器是整个装置的核心,工作条件苛刻,要求严格,为保证安全生产其容积不宜过大,一般为1~100L。密封是压力设备设计所考虑的关键问题。超压力容器的密封结构是整个压力设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食品加压装置的有效运行取决于密封结构的合理设计。根据食品加工的特点和开启次数频繁的情况、要求密封的结构具有快开快拆、密封可靠、装卸维护方便等特点。

4压力技术设备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4.1压力杀菌技术的原理

4.2压力技术在速冻食品中的应用

蔬菜,水果,豆腐等水分含量多的食品在速冻时,会带来很大上午冷冻损伤(组织损伤),解冻后汁液流水严重,会给产品风味带来很大的影响,这是在一般的速冻是在常压下进行的,食品中的水分在冻结时体积膨大,从而产生胶体并且组织发生了破坏。

4.3压力技术在保藏中的应用

食品贮存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方法行之有效,如风干法,速冻法,罐头封装法等,都使得食品的鲜味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现在出现了一种具有划时代的食品保存技术,就是压力加工方法。压力加工就是把食品置于数千个大气压之中,在不损害食品材料本质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太调和、加工、杀菌。食品材料,在压力环境中,蛋白质发生了变化,但是其色香味不会发生变化。

4.4压力技术在食品应用中的影响

4.4.1压力技术对蛋白质的影响

压力可以使蛋白质变性,这是因为压力使蛋白质原始结构伸展,导致了蛋白质体积的改变。压力可以将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发生变化,因为蛋白质的三维结构是由多肽链所组成,整体处于一个稳定和不稳定的一种状态中,只要受到来自外力的作用下,会使其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其非逆变性。

4.4.2压力技术对淀粉及糖类的影响

压力可以使淀粉发生改性,在常温下只要加压到400~600Pa,能够使得淀粉糊化从而呈现不透明的糊状物,并且吸收量也随之变化。因此,压力技术对淀粉及糖类的有着很大的一个影响。

4.4.3压力技术对油脂的影响

由于油脂类的耐压程度较低,常温状态下加压到了100~200Pa,基本上会变成了固体,当解除了压力后仍可复原。

4.4.4压力技术对食品中其他成分的影响

在压力状态下,食物的风味物质、维生素、色素及其他各种小分子物质的天然结构几乎没有带来什么影响。因此,食品口感佳,安全性高,色泽天然,保质期长,也就和传统的高温保存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就有了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5结论

[1]夏远景,陈淑花,薛路舟,等.压力处理灭菌实验研究及人工神经网络模拟[J].现在食品科技,2009:530-533.

[2]杜冰,温升南,唐健,等.超压力提取灵芝袍子粉多糖的工艺研究[J].现在食品科技,2009(4):420-422,439.

[3]刘克刚,陈淑花,夏远景,等.压力辅助解冻过程相变及传热模拟[J].现在食品科技,2009(4):379-378,357.

THE END
1.动物性食品加工学沈阳农业大学动物性食品加工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一个分支,涵盖从动物性食品原料生产开始到成为供人们消费的产品为止的全部环节。课程的研究内容包括肉、乳、蛋等产品的组成与理化性质、加工贮藏和产品性质及营养价值的研究、成品的加工、贮藏理论与实践等。既是食品科学、农产品贮藏加工学、畜牧学的一部分,又是这些学科的交叉...https://www.icourse163.org/learn/SYAU-1449673163
2....赵月兰编动物性食品的污染与控制屠宰加工的兽医卫生监督与...当当瑞银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新编动物性食品卫生学 赵月兰编 动物性食品的污染与控制 屠宰加工的兽医卫生监督与检验传染病鉴定处理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最新《新编动物性食品卫生学 赵月兰编 动物性食品的污染与控制 屠宰加工的兽医卫生监督与检验传染病鉴http://product.dangdang.com/11877603207.html
3.食品卫生微生物原理上海而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3)控制食源性感染。在屠宰和加工加工动物时,避免粪便污染,动物性食品必须充分加热以杀死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避免生吃或半生的肉、禽类,不喝未经巴氏**的牛奶或果汁等。 (四)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1.病原菌 肉毒梭菌(C.Botulinum),又叫肉毒杆菌和肉毒芽梭状孢杆菌。为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两端钝圆,无荚膜,周生鞭毛,...http://www.erlish.com/htmlstyle/articleinfo_305916.html
1.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课程设置简介(2024级开设专业)专业核心课程:食品营养与健康、中医营养食疗、营养配餐与设计、营养食品加工技术、体重管理、功能性食品、食品卫生与安全、化验室组织与管理实训 实习实训:岗位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药品质量与安全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基础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实用医药基础知识、药物化学、药理学...https://xxgk.whit.edu.cn/info/1036/2017.htm
2.食品安全学(完整)化学性危害 包括食品原料本身含有的、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污染、添加以及由化学反应产生的各种有害化学物质。分为天然毒素及过敏原、农药残留、药物残留、激素残留、重金属超标、添加剂的滥用或非法使用、食品包装材料、容器与设备带来的危害、其他化学性危害。 https://blog.csdn.net/qq_67692062/article/details/132695079
3.Fundamentaltermsoffoodindustry专业知识专业英语本标准适用于食品工业生产、科研、教学及其他有关领域。 2 一般术语 2.1 食品 food 可供人类食用或饮用的物质,包括加工食品、半成品和未加工食品, 不包括烟草 或只作药品用的物质。 2.1.1 动物性食品 food of animal origin (animal food) 动物体及其产物的可食部分,或以其为原料的加工制品。 https://www.foodmate.net/english/kpwx/11180.html
4.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精选十篇)1.1 粗暴屠宰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和卫生质量 按照动物福利标准的要求,屠宰食用动物必须采用人道的方法,动物要单个进入屠宰间,用高压电迅速击晕,然后再进行屠宰,以避免或减少动物的恐惧、痛苦与刺激。研究表明,在屠宰食用动物时,如果采用人道的方法使动物无恐惧、无痛苦的死亡会大大提高肉品的质量。从生理学角度讲,如果...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ut5ni4m.html
5.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与公共卫生8篇(全文)(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诊断中心,山东青岛266114) 摘要: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是食品安全的重大问题之一,关系到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通过对人兽共患病、化学污染、动物食物链污染、动物性食品加工过程污染等影响动物性食品卫生与安全的主要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同时对防范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采取的措施...https://www.99xueshu.com/w/filer4jc7hhq.html
6.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张彦明.pdf动物性食品卫生学 张彦明.pdf,第 1 页绪论一 、动物性食 品卫生学概念 动物性食 品卫生学 ( )是 以兽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的理论为基础, 从预 防观点出发 ,研究肉、蛋、乳和水产等动物性食 品的预防性和生产性卫生监督 ,产 品卫生质 量 的鉴定 、控制及其最合理 的加工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210/7112056144002005.shtm
7.《食品营养》课程标准本课程是食品相关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食品营养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掌握食品加工对各类营养素和食品营养价值的影响,以及增进营养的措施和途径,具备进行膳食调查、体格检查、评价个体营养状况,营养咨询与配餐等工作的综合职业素质能力。它是一门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理论性与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https://www.lsgx.com.cn/yypr/manage_yypr/tsxbkc_yypr/9562.html
8.食品安全知识问答题内容33、某一老年人,68岁,长期来只食用瘦肉、鸡蛋等动物性食品,几年来一直有便秘之苦,从营养学角度来说,他应该多食入哪类食物可缓解便秘。( C ) A、肥肉 B、鱼类制品 C、蔬菜水果 34、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有效期是( A )年? A、l年 B、2年 C、3年 ...https://rxxx.xhedu.sh.cn/cms/app/info/doc/index.php/27331
9.谷禾降–第7页–谷禾降最近的另一项“微生物导向补充食品”试验发现,与传统食品治疗相比,在动物模型和营养不良儿童中都有很好的效果。 营养物的可利用性、微生物群和代谢发展之间似乎存在着重要的相互作用,通过喂养微生物群,微生物群可以喂养发育中的身体和大脑。 屏障功能 在微生物群和大脑之间,有两大屏障:胃肠道屏障和血脑屏障(BBB)。https://www.guhejk.com/wordpress/?author=1&paged=7
10.2024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特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技术...畜产品加工:特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技术的研究有助于提升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通过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生产出更加优质、健康的畜产品,为食品加工业提供高质量的原料。 功能性食品开发:利用特产动物的营养特性,开发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例如,鹿茸等特产动物产品具有滋补强身、提高免疫力等功效,可以应用于功能性食品的开...https://www.huiyi-123.com/article/3115-179.html
11.食品安全应急预案范文(通用6篇)(1)防止细菌对仪器的污染:食品工业和食品商业系统,以及集体食堂,应对食品加强卫生管理,特别是肉类,鱼类和奶类等动物性食品,要防止在生产加工和供销过程中的污染。须知到专车运输,低温贮藏,工具售货,食品从业人员要重视个人卫生,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发现有不适宜从事食品工作的病患者或带病者,应及时调换工作。 https://www.oh100.com/a/202111/3811664.html
12.学生食品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通用12篇)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发生于温度较高的夏秋季,因为这个时期的气温适合病原菌增殖和产毒,致使病原菌污染食品而发生中毒。动物性食物引起中毒表现为发热、头痛、头晕、食欲不振,继而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一日可达7-8次,发烧38-40℃。严重者血压下降抽风、昏迷、重症病人可因心衰、肾衰导致死亡。 https://teacher.ruiwen.com/jiaoxueziliao/jiaoan/207840.html
13.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餐饮服务环节制度汇编一、餐饮服务:指通过即时制作加工、商业销售和服务性劳动等,向消费者提供食品和消费场所及设施的服务活动。 二、餐饮服务提供者:指从事餐饮服务的单位和个人。 三、餐饮服务从业人员:指餐饮服务提供者中从事食品采购、保存、加工、供餐服务以及食品安全管理等工作的人员。 https://www.cswu.cn/hqc/2021/0104/c2086a48576/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