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意识形态工作通用12篇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幼儿园意识形态工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创建网络

二、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平安意识

(一)开展了平安建设宣传,提高了师幼思想认识。

(二)开展了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依法治园水平。

(三)深入开展了安全教育,增强幼儿安全意识。

(五)坚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三、加强治安管理,营造良好秩序

(一)加强日常管理,促进平安建设。

(二)加强门卫管理,维护校园秩序。

(三)落实一岗双责,构建和谐校园。

四、落实防范措施,促进平安建设

(一)加强教职工思想教育,促进平安建设。

(二)加强幼儿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平安校园建设。

五、健全防控体系,确保校园平安

2、加强了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制定了幼儿园突发卫生事件预案,成立了预防和控制工作领导小组,教育师幼坚持做到勤洗手、多通风、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同时,对幼儿进行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3、加强了课堂安全管理,建立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确保幼儿课安全。

关键词:儿童观;儿童人类学;教师儿童观

一、儿童观的内涵

在心理学领域,几乎每一个理论流派都有自己的儿童观。如行为主义将儿童看作是“可塑的儿童”,精神分析主义将儿童看作是“欲望的儿童”,人本主义则将儿童看作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至于教育学领域,不同的教育家也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自己的儿童观。如洛克将儿童视为成人可以随意“涂抹”的“白板”,对此他曾形象地指出“我只把他①看成是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什么式样的”[2]。卢梭则针对“小大人”的儿童观,明确指出“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拥有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3]。对此,他还指出儿童有其自然的倾向或天性,儿童身心发展也有其自然的发展历程,那么儿童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自然之性”。诸如此类,不再一一而论。总之,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研究者们从自己的立场出发阐释了他们对儿童的理解和认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儿童观,这让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上认识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

二、教师儿童观的省思与革新

1.教师儿童观的省思

儿童是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合作者。因此,只有教师具备科学的儿童观,才能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发展。然而,什么样的儿童观才是科学的儿童观?教师应该怎样树立和践行这种科学的儿童观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教师儿童观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梳理中,我们发现当前的教师儿童观更多是通过汲取民众意识形态和心理学研究成果而形成的。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民众意识形态还是心理学研究成果,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古语云,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以存在缺陷的民众意识形态和心理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的教师儿童观必然会存在着诸多不科学之处。

(1)以民众意识形态为基础的教师儿童观所谓民众意识形态,是指普通民众对某些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这之中就包括民众对儿童的认识、看法等一系列观念,即儿童观。这种儿童观的形成主要受社会主导价值取向、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此,我们主要通过分析对世人影响较大的“原罪说”儿童观来了解以民众意识形态为基础的教师儿童观。

基督教教义主张新生的婴儿是带着原罪(OriginalSin)来到世间的,在儿童的天性中蕴含着强烈的邪恶欲望,所以应该通过摧残其肉体来拯救其灵魂。在这种教义的影响下,西方社会在中世纪时形成了“原罪说”儿童观。从本质上看,这种儿童观是遗传决定论的映射,它不仅扼杀了儿童活泼的天性,而且置儿童主体性于不顾,一味地强调儿童的“先天性恶”。毋庸置疑,“原罪说”儿童观存在着明显的错误。在这种错误儿童观的影响下,教师们形成了错误的儿童观。通过史料记载,我们可以发现中世纪的教师们对儿童的苛刻要求几乎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们不仅强迫学生从事读书、劳动、唱赞美诗等活动,而且剥夺他们游戏和自由活动的权利,更可怕的是他们对那些稍有违背的儿童会给以严厉的体罚。

除了“原罪说”儿童观外,在民众意识形态中还蕴含着各式各样的儿童观,如“小大人说”儿童观、“预演说”儿童观等等。由于人们的认识能力、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儿童观同“原罪说”儿童观一样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谬误。毫无疑问,民众意识形态中的儿童观肯定会影响教师对儿童的认识和理解以及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这也许就是体罚盛行、“填鸭式教学”、死记硬背等诸多不良教育现象产生的根本性原因。

除了上述针对包括儿童在内的各个阶段人群学习而展开的研究外,近年来出现许多专门针对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学习而开展的研究。

兰西(D.F.Lancy)在1983年曾指出,“在Kewa园艺师的培养中,九岁的儿童就已经很擅长园艺工作了”[9];吉伦(U.P.Gielen)在1993年的调研中指出,“在,六七岁的儿童就混迹于牛群中”[10]。儿童教育研究者琼斯(N.G.Blurtonjones)等人在2002年指出,“哈扎(Hadza)的孩子们不仅四岁就能开始寻找食物,他们还能很快就学会采集和处理水果以及根茎食物的能力”[11]。儿童之所以具备这种学习能力,主要是因为他们长期沉浸在相应的情境中,并运用了适切的学习方式。胡恩(E.S.Hunn)指出,“‘人们将萨波特克(Zapotec)(墨西哥古城)儿童的优良传统描述为’几乎每个孩子在早期都能毫不费力在其居住地学到知识”[12]。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就具备学习的能力。

兰西指出,“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儿童习得技能的过程中成年人很少发挥突出的作用,包括观察、模仿、虚拟(make-believe)、效仿哥哥姐姐和家务劳动等是他们最可能选择的学习方式。”[13]

注释:

①这里的“他”指的是儿童。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英]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法]卢梭.爱弥尔[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4]LevineRA.EthnographicStudiesofChildhood:AHistoricalOverview[J].AmericanAnthropologist,2007,(2):180-208.

[5]BockJ,GaskinsS,LancyDF.AFour-FieldAnthropologyofChildhood[J].AnthropologyNews,2008,(4):391-420.

[6]QvortrupJ,MarjattaB,SgrittaG.ChildhoodMatters:SocialTheory,PracticeandPolities[M].Avebury:Aldershot,1987.

[7]LancyDF.WhyAnthropologyofChildhood?AShortHistoryofanEmergingDiscipline[J].FrenchStudiesintheAnthropologyofChildhood,2012,(1):410-430.

[9]LancyDF.Cross-culturalStudiesinCognitionandMathematics[M].NewYork:AcademicPress,1983.

[10]GielenUP.TraditionalTibetanSocieties[A].AdlerLL.InternationalHandbookonGenderRoles[C].Westport,CT:GreenwoodPress,1993.

[11]BlurtonJonesNG,MarloweFW.SelectionforDelayedMaturity:DoesItTake20YearstoLearntoHuntandGather?[J].HumanNature,2002,(2):199-210.

对于家庭教育的功能性,我们以往存在着各种偏差,对话、交流、关心、说教只是其表面现象,都不足以展示家庭教育的基本属性。我们考察单个家庭的教育,发现绝大多数的家庭都突破不了上述功能,而这也是抑制家庭教育潜能开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探讨其基本功能。据此,本文笔者认为“技艺、做人、信仰”才是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技艺指的是生存的技能,要求家庭教育需传授、教会幼儿未来安身立命所需的各种生活本领;做人指的是做人的道德品质,要求家庭教育需塑造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做人的基本素质;信仰指的是文化思想信仰,要求家庭教育创造文化熏陶的氛围,使儿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述功能中,做人品质是根本,生存技能是保障,文化信仰是方向,三者独立且统一,

二“、家+园”交互教育的两个误区

三“、家+园”交互教育的新途径

2.道德交互教育

3.文化交互教育

当前的幼儿文化教育过于偏狭,衡量标准不甚科学,无法触及孩子的内心深处。而纵观犹太人的幼儿教育中,信仰教育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属于最高阶位的教育内容。对此,笔者有意借鉴犹太人的教育理念,只不过犹太信仰教育指的是“宗教”教育,而本文则指的是文化教育。本文中的文化信仰教育不同于、意识形态信仰,它是对于社会与自然的基本法则遵守。而对于此种教育,家庭与幼儿园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需相互渗透、相互配合。譬如对于自然万物的认识,幼儿园可以教授孩子认识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并借助教材、教具赋予动植物以人类情感,使孩子在心里树立起“与物共生、与物共存”的理念。而在家庭中,父母可以引领孩子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使孩子近距离的接触自然,认识自然的独特魅力,从而培养起幼儿“一切动植物都是有生命的,都是美丽的,我们应该善待它们”的意识。

四、总结

关键词:文化;幼儿园教育;价值

中、美、日国家的幼儿园教育的价值取向

中国、日本和美国都把他们的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使未来劳动力更具有竞争力的理由,但是,三个国家在早期教育做法的方向上是非常不同的。中国所持的观点是,为新的全球经济准备公民,因此认为早期教育课程应以儿童为中心,鼓励创新性和主动性;日本所持的观点是,为信息化经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灵活性的劳动力,因此认为教育不应再是说教的,而应有更多一些自由。最近日本在国际的教育成就测验上表现出成绩下降,又有呼声说要跟随美国,在中小学强调学业成绩和绩效。(Bjork&Tsuneyoshi2005;Takayama2007)。然而至今这种呼吁仍没有改变日本大多数幼儿园中建构主义的、以游戏为导向的课程;美国所持的观点是,培养专业素质的劳动者,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强调早期教育从建构主义向学业准备转变,同时还呼吁基于标准的课程、有科学支持的教学、更高水平的绩效、系统的学习评价、更经常性的评估和基于科学的实践支持。

中国和美国的早期儿童教育的目标和实践存在着戏剧性的不同。起初,中国的模式侧重于管教和纪律,而美国侧重于游戏和选择;二十年后,中国早期儿童教育目标已经转向儿童发起的活动和创造性的培养,而美国却向着相反方向转变,变得更加侧重于学业成果和教师的教导作用。这可以作为一些推崇全球化的学者所断言的文化趋同的证据。但是,美国的学前教育已变得更加注重学业而中国则更加以游戏为导向,这个事实不能说明这两种教育模式正在趋向共同的终点,相反,它们恰似黑夜里各自航行的两条船,有着各自的目标和航向。

日本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是让日本儿童保持日本人的品质特征。日本学前教育工作的核心结构特征的作用是在教育中支持幼童在日本传统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如omoiyari(同理心)、kejime(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Sbudansbugi(社会意识)。这些价值观在其他国家的文化中有对等的词,但它们不是同样的内涵,不能在别的文化中得到平等的重视。日本早期儿童教育的做法深植于文化,这也使其很少从外面借鉴。日本把它的学前教育作为文化传承而不是文化改变的一个途径。幼儿园虽然不是日本的传统文化机构,但日本希望它能够成为基地,使成长在后现代社会的儿童接受传统的价值观。这也就是日本的幼儿园在近二十年里变化的最少的原因之一。但是,随着日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他们社会的变化,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全球化,日本学前教育保持现状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早期儿童教育理念的全球化并非在时空的长河中一帆风顺。相反,在每个国家,向外来思想开放的时期和向内转变的时期总是交替更迭(Schriewer,2000;Steiner-Khamsi2000;2004)。90年代是美国早期儿童教育的外向时代,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意大利城市瑞吉欧艾米利亚的学前教育。今天的美国,教师和管理者们抱怨道,幼儿园在服从外界政府的和专业组织的标准下有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他们的课程、教室布置、学习效果都要符合标准,所有的教师和管理者都要从正规的机构获得早期教育证书。以游戏为中心的课程,读写的全语言教学法,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这些在二三十年前当我们首次做研究时,被认为是好做法,现在却被一部分人评价为过时的、受意识形态驱使的、不科学的方法。

中、美、日国家幼儿园教育的背景

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改革开放政策已然影响到了中国的早期教育,经济改革带来了合资、外资产业和民族企业的迅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和其他国外连锁企业纷纷进入国内市场,开办一些幼儿园推广双语(汉语和英语)教育,24小时看护制(寄宿学校的回归),和其他一些科技技术辅助的课程。中国的许多新公司纷纷加入了这个私有化进程所创造的市场空间,与国外企业相互竞争。在过去的十年里,公立幼儿园的数量骤减而私立幼儿园的数量迅速增多。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决定加入世界经济体系,而这种新的经济形势需要新的公民。对幼儿教育的新方法显然是培养这类公民的重要策略。依照这种逻辑,中国幼儿教育快速地、义无反顾地朝着更加注重建构主义的、以游戏为主的和儿童自发的活动方向发展,并且从西方国家借入了大量的、先进的思想观点。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出于经济的考虑和使社会机构(包括教育)理性化的必要性,驱使着美国的早期教育发生改变。在过去的一个年代中,面对生活的开销工人阶层和中等阶层的收入、支付能力在下降,更多的幼儿母亲加入到了劳动力的队伍中,需要有更多的幼儿园来照顾孩子。福利改革开始于克林顿,小布什政府继续施行,使得那些贫穷幼儿的母亲参与培训项目或在家庭之外工作,这样就增加了对早期看护和教育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工商界采取支持早期教育的立场认为,投资在教育幼儿是在未来社区劳动力方面好有的投资。评估显示,投资在早期教育中的每一个美元都会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社会回报。美国采用的是要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的信念,推动着早期教育从建构主义向强调学业准备转变,同时还呼吁更高水平的绩效、更经常性的评估和基于科学的实践。当前美国的教育改革要求的是基于标准的课程,有科学支持的教学,有专业素质的劳动者,系统的学习评价,学校的绩效,支持和接纳落后的学校。

三、幼儿园反映了社会文化,同时又影响社会了社会文化

尽管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存在,中国、日本和美国的早期儿童教育在核心方法和理念上并不比上一代更加相似。更确切地说,这些模式已经逐渐在一些方面更加相似而在其他方面更加不同。《新三种文化下的学前教育》的研究显示:虽然一些文化行为已被外来的做法取代,但另外一些文化行为在与席卷全球的思想的碰撞中保持着原貌,还有一些文化行为演变为混合形式,同时,一些新的文化行为应运而生。在中国早期儿童教育实践中遵循隐性文化逻辑的,包括对掌握与练习的强调(Paine1990)。虽然中国早期儿童教育经历了剧烈的、有时甚至是痛苦曲折的改革过程,强调掌握与练习的传统、对榜样力量的信奉、对批评的应用和对共同社会活动的投入,均为隐性的、不明显的、平凡的观念和做法,因此也无需进行争论。

在美国,尽管争论的核心是对教育的供给(如号召提供普遍的,公立的,早期儿童项目的议案)和范式之战,即对于发展适宜性教学和读写算直接教学这两个派别,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进行的范式之争,但美国幼儿园中其他的很多做法是不明显的,反映了核心的文化理念,它存在于相当大的一部分人的哲学和意识形态中:包括强调选择、自我表达以及教师与其班上的每个孩子之间的双向关系的质量。共同的文化信念的力量会产生影响。

中国人与日本人都强调团体的一致性,但是对于教室管理、以及个人的恶行,却有明显的不同。如:日本的教育者在儿童争吵时所使用的不介入技巧,以增进社会控制与社会团结的发展。中国人对此认为是对集体团结的破坏。中国人对群体的涵义,不可避免的与秩序的概念连在一起,认为一群没有秩序的儿童不是一个团体。相反,对日本人而言,无论是杂乱或是有秩序的,自发或计划的,无政府状态或控制严密的,都是团体。中国幼教学校的团体结构比大多数日本幼教学校,更具垂直与教师指导的特征。而在日本幼教学校里,团体导向意味着同伴团体导向,一般认为教师的涉入越少,则团体结合的水平就越强。在日本:群体主义与平等主义有关,谈论儿童的能力差异是一种禁忌。

文化对三个国家学前教育的影响,特别是表现在“隐含的文化逻辑”。在文化实践中,在面对变革时,在变化压力下对持续性的诠释,有着比经济决定论、现代化和全球化所预言的那样更具有弹性和抵抗力。文化是持续性的一种原因,并且是全球化、理性化和经济变化影响的一个制动器。幼儿园这种机构,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既能反映文化,又能起到保持文化和社会存续的作用。

[1]JosephTobin,YehHsueh,MayumiKarasawa.(2009).Preschoolinthreeculturesrevisited:China,Japan,andtheUnitedStates.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2]BarbaraRogoff.(2003).Theculturalnatureofhumandevelopment.OxfordUniversityPress.

【关键词】幼儿;语言教学;策略;研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幼儿园语言领域的教育制定了以下目标:①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②注意倾听对方的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③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④喜欢听故事、看图书;⑤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在内容与要求中又强调了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实际表明了对儿童语言交际功能的重视,要求让幼儿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以下是本人在实际语言领域教学中总结的几点心得:

一、应努力为幼儿提供宽松的语言运用情境

《纲要》明确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究竟什么是宽松的语言运用环境,怎样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语言运用环境,是每位幼教工作者应考虑的问题。首先从宽松的语言运用环境说起,幼儿园语言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幼儿成为积极的语言运用者,在交往中逐渐学习理解和表达不同的意图倾向。教师需要特别注意保护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如何为幼儿提供宽松的语言运用环境的基础。在工作中,我们常常看到这种现象:当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积极举手要求发言时,老师总会有意无意地忽略幼儿的说话愿望,久而久之,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幼儿成了等待教师点名发言的被动的“交往”者。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老师不妨换一种方式,兼顾到所有的幼儿,让他们都有说话和表达的机会。

二、要尽量为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运用情境

三、阅读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可能顺利掌握知识的。”由此可见,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阅读能力并不是个体先天具备的,而主要是个体通过接受早期阅读获得的。幼儿园的语言教育中就应当将怎样让幼儿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作为教学的内容之一。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首先要为幼儿选择有趣的读本,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对幼儿有吸引力的书是培养阅读习惯的必要条件,幼儿阅读的书首先要色彩鲜艳,故事情节易于让幼儿理解,读本页数适中。其次,要教会幼儿怎样阅读一本书。在幼儿园我们常会看到幼儿在拿到一本他很感兴趣的图书时,往往一会儿就看完了。问他看到什么,孩子们只能讲出画面表面的意思。对此,我尝试了以下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第一步,幼儿自主阅读,理解图意;第二步,集体阅读,启发幼儿对故事情节进行猜想;最后一步,教师讲述故事,幼儿表演故事。阅读习惯的养成会丰富幼儿的语言,经观察发现我班阅读习惯较好的幼儿,语言表达的能力和使用丰富词汇的能力远远超过没有阅读习惯的幼儿。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语言活动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唤起幼儿的真挚情感,激发幼儿对语言活动的表达的积极性;渲染欣赏氛围,培养幼儿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构建想象空间,提高幼儿语言运用的创造性,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基于以上原因,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班语言活动中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如利用电脑附件的“画图”的小工具,边画画边看图说话,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把课堂气氛组织得生动有趣,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能使静态的物体和抽象的知识变为具体、直观、生动、形象。实践表明,运用多媒体参与教学可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画面和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可以让幼儿充满兴趣,主动愉悦地进行自主性学习。

总之,对幼儿来说,语言是发展的基础,应让他们了解语言在交流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并根据一些简单的情境,来调节语言使用方式和礼貌程度,以适合不同听者和角色特征的需要,向更高级的语言意识形态领域靠拢。幼儿教育者们也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才能让孩子在语言中不断学习进步。

[1]郭献计.《幼儿语言教育漫谈》

【关键词】文化生态视野;合作;评价;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亚里士多德指出,人只有通过接受教育获得人类传承的文化,才能成为一个有理性的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人区别于其他自然物的主要特征是打上了人类文化的印迹。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凝结着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知识和智慧。渗透着文化气息的环境会对人的意识形态、行为习惯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个体发展受社会、家庭、同事等各层面环境的影响,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重构知识经验。〔1〕罗高福的“人类发展文化本质理论”则指出,文化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生态环境,对人类学习和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因此,对人的学习及发展过程的了解是无法脱离其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的。

一、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生态视野

教师文化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生态环境,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基。在不同的教师文化生态环境中教师的专业态度、专业发展动机会有所差异。比如,在管理民主、人际关系和谐的教师团队中,教师的集体归属感一般较强,其对工作的热情也较高。幼儿园教师的文化生态环境,包括教师与幼儿园、管理者、同事、儿童等发生的一切联系。正是在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中,教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专业意识、专业情感以及专业发展动机。教师发展受文化生态环境影响,又会反作用于文化生态环境。

二、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幼儿园教师首先是一个具有认知与情感能力的完整的人,其专业发展应包含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感的全面进步,并且,专业发展各方面之间应相互渗透与促进。一般来说,民主、宽松、协作的文化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加教师的信息量,提高教师的思维水平。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得到更多互助学习的机会,教师间的关系也会更加和谐。文化生态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主张为教师创设一个对话、开放的文化氛围,例如,让教师围绕选定的主题开展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对话的机会,使教师集思广益合作解决问题,最终形成较为一致的教育愿景和专业发展愿景;组织观摩、讨论等系列活动,鼓励教师相互学习,不断反思;教师积极主动与同事交流合作,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总之,对话、开放的文化氛围会使教师更加关心集体、自觉维护集体利益、团结协作、主动分担工作,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根据以上分析,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可用下图表示。

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重视合作与评价。合作有助于教师个体知识、实践知识的总结与推广。积极互动与交流可促使教师的经验条理化、明晰化、结构化和概括化,有助于教师知识的获取、创造和传播。富兰说:“理解合作文化的本质和它所具有的作用,就是承认它在吸收全体成员的隐性知识(进而使它们变成显性知识)方面具有功能,同时它也能够积极寻求和吸收组织外部新的思想和知识。这样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对于成功具有核心意义。”〔5〕对教师和幼儿个人发展需求的评价也非常重要,它可以促使教师和幼儿将真正的个人发展需求呈现出来。合作活动中的自评和他评可以检视教师的表现、合作的效果等,如果合作存在问题,教师就应加强协商,重新调整目标,以更完善、科学地实施方案。

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1.提高教师的合作意识

加强合作首先需要教师具有合作的意识和观念。教师坦诚合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资源共享。一个由具有不同经验、观念教师组成的合作团队,可针对某一问题,坦诚交流、相互质疑,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共同的幼儿教育信念,实现各自的专业成长。

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合作意识,需要教师深刻领悟有关合作的理念,知道合作是相互启发、互相补充、共同进步和成长的重要方式,良好的合作可以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6〕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2.创设开放的对话交流平台

3.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

〔1〕宋改敏,陈向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的生态学转向〔J〕.当代教育管理,2009,(7):51.

〔2〕龙宝新.教师教育文化创新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90.

〔3〕何叶,杨晓萍.合作文化视野下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探究〔J〕.教育探究,2011,(3).

〔4〕MARIJAJK,MILENAIG.Cooperativelearningandteamcultureinschools:Conditionsforteachers’professionaldevelopment〔J〕.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2008,(24):59-68.

一、职业规划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一)职业规划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对同化,相互发展

(二)职业规划让幼儿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职业规划促进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形成

二、农村幼儿教师职业规划策略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一个人对自己从事职业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评价,通过对自己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职业能力的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展趋势,从自己的职业倾向来确定人生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具体实施步骤的计划[5]。农村幼儿教师,其专业发展的情况,直接影响农村幼儿教育,因此,在农村幼儿教师中开展全面的、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帮助他们掌握自身优缺点,规划好自己的职业,做好职业思想、知识技能、学历提升等准备工作,具备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自我认识

(二)确定目标

美国的戴维·坎贝尔说过:“目标之所以有用,仅仅是因为它能帮助我们从现在走向未来。卢梭也说过:选择职业是人生大事,因为职业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7]从这个意义上说,确定职业目标有助于帮助幼儿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促进他们成长成才。帮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和在职幼儿教师树立现实的、科学的职业目标,也是促进他们取得职业生涯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提升职业认同度

教师职业认同是个体从心里认可和接受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而且能对职业的各方面做出积极的感知、评价[8]。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度的高低,关系到他们对本职业的热爱和肯定程度,既是他们干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又是幼儿教育成败的关键。当前幼儿教师职业社会认同度偏低,既有幼儿教师群体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这种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同问题,在全球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社会背景下,已经成为制约幼儿教师专业化的瓶颈,职业规划是解决这一瓶颈的关键。作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和在职幼儿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搜集一些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信息,了解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加强专业化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加强内涵建设,凸显职业的社会价值。作为幼儿教师职业,提升社会认同度的根本出路只能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教育的质量,以此赢得社会的尊重与认可。

(四)职业匹配

三、基于职业规划的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凭现有的学历和知识技能,远远不能达到幼儿园教师的标准,因此在学校阶段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的职业规划,在学生进入幼儿教师岗位后,其职业规划的作用才慢慢体现,并与教师专业共同发展。

(一)在校期间,落实职业规划教育各项内容

1.切实落实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阶段的职业规划教育。

早期职业规划教育重点落在对专业认知和专业发展的介绍上,首先在招生宣传上,就应该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进行宣传,对于学生素质的要求、日后发展过程中的竞争、专业发展的流程都应向家长和学生进行充分宣传,避免一拥而上、随波逐流式的专业选择,造成学生日后因发现自身不适合这个行业而放弃对于专业学习和自身发展的努力。

中期职业规划教育,应建立完善的职业规划课程,在日常课程中专门开辟职业规划课程,从心理辅导、个别分析、意愿引导三个方向,建立职业规划,实施职业规划,修改职业规划这样的流程,让学生在离校前就有一个明确的奋斗方向,一步一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同时,对于中期的职业规划教育还应建立相应的评价和考核机制,来确保职业规划教育的有效性。

晚期职业规划教育,应将其理解为学生真正以幼儿园实习教师的身份或者幼儿园正式教师的身份进入幼儿园后的职业规划,真正的职业规划不是仅仅停停在学生在校期间的,而是应该伴随着农村幼儿教师的整个教育教学生命周期的,始终按照先规划再执行的模式一步一步实现专业发展。

2.拓展职业理想与目标教育的途径。

职业理想与目标教育的途径主要有课程介入、专题辅导和教学渗透,并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与新生入学教育相结合。应向新生介绍专业的基本概况和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结合职业指导课或开设选修课,在实施职业道德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同时,进行职业理想与目标的知识教学与方法指导。三是与技能训练相结合。通过技能训练,进一步增强职业意识,明确学习努力方向。四是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可以就职业理想与目标的具体内容,开展专题讲座、报告会、交流会或社会实践等主题教育活动。

3.打破常规教学机制,引进生本教学体系,激励学生自学学习的能力和热情。

生本教学的魅力就在于充分地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热情,给学生以想象和发挥的空间,而这正是职业高中学生最大的问题,在传统的应试式和师本式教学中,他们已经成为了失败者,如果在职业高中的各种教学中还是要延续这种教育和教学方式,学生继续成为失败者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要改变这种局面,只有引入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尝试激发学生自我学习活力,变传统的“教为主”为“学为主”,改“好教”为“好学”,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基于职业规划的专业发展让农村幼儿教师成为幼教专家

1.发挥各自优势,整合多种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对农村幼儿教师发展阶段提出了重新定位的要求。要根据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水平,整合城市幼儿园、农村幼儿园、高校资源,完善幼儿教师的资格和培训制度,以此促进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10]。高校、城市幼儿园、农村幼儿园,三者各有其优势,是互补的关系:高校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力资源优势,但是缺乏实践性,而城市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需要共享高校人力资源与先进教育信息,同时也是是高校教育理念的优质实践场地。此外,城市幼儿园具备一定的区域示范性,可以为农村幼儿园提供环境创设、活动设计与组织、家园联系、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为农村幼儿园提供帮助。农村幼儿园也为城市幼儿园的骨干教师提供教育教学技能展示的平台。因此,高校、城市幼儿园、农村幼儿园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共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基于职业规划,建立多维度的教师专业培训体系。通过对“幼儿园教师个人专业规划表”的研究,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规划是有层次的,个人目标上,有的教师想成为专家型的幼儿教师,有的教师只要过得去就行,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由于学历不达标,教育教学能力弱面临转岗或辞职的边缘。因此,实施教师分层培训,制定基础型教师、经验型教师、骨干教师分层培训计划和措施,依托课题研究和园本培训平台,积极争取并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进修,着力构建点、线、面和谐发展的立体式师资培训体系,真正实现面向全体教师,有效提升全体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3.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组织、制度和经费的保障。职业规划属于理论意识形态,只有真正落实到教师专业发展上,职业规划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发挥促进作用。为此,建立有效的组织、制度、经费保障体系,是基于职业规划的教师专业发展基础保障,能将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纳入到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上。

总之,职业规划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互相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能加快教师成长速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村幼儿教师增进对职业的认识,明确目标,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提升农村幼儿教育质量。

[本文为“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农村幼儿教育研究中心”2014年一般课题“农村幼儿教师职业规划对其专业发展的影响”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NYJ20140615]

参考文献

[1]李黎波,纪国和,李国佳.浅析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探索,2010,(08):104

[2]古蓬勃.刍议新时期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教师成长,2010,(12):75

[3]刘占兰.重塑专业自我,做专业化的幼儿教师[J].学前教育研究.2007,(08):85

[4]杨晓萍,李传英.从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管窥当前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08,(12):18

[5]李浩.中职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6):85

[6]殷凤.自我认知,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10):26

[7]赵英兰.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8:18

[8]高晓敏.幼儿教师职业认同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8):44

一、功能主义取向

二、冲突论取向

三、相互作用论取向

关键词: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舆论引导

1我国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网络舆论现状

1.2舆情演变复杂多样,舆论情绪极端

2我国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2.1舆论引导被动,信息公开延迟不到位

2.2舆论引导机械,不善于反馈更新解惑

2.3舆论引导僵硬,缺乏专业素养和关怀

3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舆论引导对策

3.1确立主体责任范围,培养主体责任意识

3.2协调主体合作能力,形成有效舆论机制

政府需善于与媒体协调,加强合作,提高利用自媒体的能力,在如今,媒体的形式日新月异,媒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时代政府要转变传统的媒体观念,遵从尊重、主动、适度等原则,使得媒体与政府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其在事件发生时能够对舆论的引导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意识形态中,主流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者社会舆论,政府应尊重群众意见和遵循舆论规律的基础上引导群众,使其在整个社会意识中占据主导地位。李普曼著名的“成见”理论中认为人们已经形成的认知,将会影响人们的意见、态度和对事物的看法。如今,通过个人的信息非常容易形成所谓的成见,如若缺乏意识形态的制约,政府就很容易失去对舆论的引导力。政府也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可以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和当今公民素质的事例,既能够合理地应用新型媒体又能够加强舆论的建设。这样便可以使得政府、媒体、公民有效地合作,形成在事件发生时,能够正确引导舆论的机制。

会议透露,今年,天津将重点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继续促进优质均衡发展;此外从今年秋季入学的新高一开始,将实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与之相适应,将进行高中课程改革;此外,还要抓紧研究制定我市中考改革实施方案。

对于大家关系的天津2017年“幼升小”“小升初”政策,此前,从市教委获悉,今年天津“幼升小”“小升初”政策不变。

招生政策

幼升小、小升初招生政策

在前不久的天津市教委召开媒体通气会,天津市教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徐广宇介绍2017年天津教育有关工作时表示:2017年,天津“幼升小”、“小升初”政策不变!坚定不移地推行和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政策。

小学入学,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本市户籍年满六周岁的适龄儿童上小学,家长们可以拿着居民户口簿(包括蓝印户口)、合法固定居所的证明、儿童预防接种证,到所属学区片学校登记入学。

二是非本市户籍的居住证持有人随迁子女上小学,要按照本市《居住证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由家长向所在区教育行政部门提交居住证、户口簿、在津合法居所的证明、在津务工就业证明还有孩子的儿童预防接种证,在区里进行登记申请入学,由区教育行政部门将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统筹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

三是轻度残疾的适龄儿童可以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中重度残疾适龄儿童,可以到相应的特殊教育学校登记入学;确实不能进校就读的重度残疾适龄儿童,根据残疾类别和教育需求,由特殊教育学校或普通学校提供送教上门服务。

初中入学,也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公办初中实行划片入学。各区根据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按照初中学生招生人数和小学毕业生人数基本相当,教育资源配置基本均衡,中小学地理位置相对就近等原则,合理划定学区片。划片方式分为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

单校划片是将一所初中和多所小学,规划成初中招生学区片。实行“单校划片”的初中,采取对口直升的方式招生,也就是小学毕业生以校为单位,全部升入对口的初中学校。

多校划片是将多所初中和多所小学,规划成初中招生学区片。市内六区全部使用多校划片的方式。实行“多校划片”的初中,采取学生填报志愿和随机派位相结合的方式招生。小学毕业生可以在学区片内选择1—2所初中学校,对报名人数少于招生人数的初中,学生直接入学。当报名人数超过招生人数的时候,采取随机派位的方式确定学生入学。

二是民办初中实行网上报名、面谈录取等招生办法。即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兼顾面谈表现进行招生,一律不得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学生。

三是居住证持有人随迁子女上初中,要按照我市《居住证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有关规定,由各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到公办初中学校入学。

研究制定中考改革方案

今天召开的2017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王璟表示,今年还要抓紧研究制定我市中考改革实施方案。启动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切实做好居住证持有人随迁子女教育工作。

2016年9月20日,教育部当天召开新闻会,披露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具体细节。根据教育部日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要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简称中考改革)。

中考改革改什么

这次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一个“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模式。重在改变目前高中招生将部分学科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录取依据的做法,克服唯分数论。

推广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以后将初中毕业和高中招生考试“两考合一”,合并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现“一考多用”,减轻学生多次备考负担。

改变考试科目构成

语文、数学、外语为基础学科,统一作为录取计分科目。将体育也纳入录取计分科目,科学确定考试分值或等第要求,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同时,根据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由试点地区确定其他纳入“录取计分科目”,防止群体性偏科。国家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均入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但并不要求将所有科目纳入招生录取计分科目,以免增加学生负担。

这次改革也提出,在每门课合格的前提下,也可以给学生适当的选择权,发展学生优势特长。所以,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将可以选择除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之外的其它“录取计分科目”。但是,不能只选文科类科目,也不能只选理科类科目,要文理兼顾。没有选择的科目,不仅“要学”、“要考”,还要达到“合格”。

改变考试内容

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素质。

改变成绩表达

可采用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重申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等级”呈现的要求,避免学生分分必争、过度竞争。

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明确要求试点地区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让以往处在从属、参考地位的“综合素质评价”成为主角,在高中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

评价内容上,要求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

评价重点上,强调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

评价程序上,强调要做好写实记录,将用于招生使用的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在结果使用上,实行谁使用、谁评价,由高中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定具体的使用办法,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破解唯分数。

中考改革什么时候改

由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一般由地市组织实施,要求地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具体的中考改革实施方案并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的统一要求;选择有条件的地市进一步扩大综合改革试点,制订中考改革实施意见,2017年8月底前报教育部备案。

综合改革试点从2017年之后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现在的初中在校生、非试点地市仍执行原来的考试招生办法不变。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一个基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

基础教育

学前教育:2020年全市学前教育学位缺口将达到23万个

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大量增加,以及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学前教育资源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初步测算,到2020年,全市学前教育学位缺口将达到23万个。今年要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五年发展计划,着力加强学前教育资源建设。

一是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每新增一个教学班,市财政给予40万元的经费补助。今年,要新建改扩建、提升改造和接收配套幼儿园100所。

二是规范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大清查、大整治工作,7月份要完成整改任务。对在城区接收或利用小区配套幼儿园用房,开办教育行政部门所属幼儿园或者举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根据办园规模,市财政一次性给予100万-200万元的奖补资金。

三是加强农村幼儿园标准化建设:采取“一园一案”的措施,对偏远农村幼儿园进行重点帮扶。全面落实174所乡镇幼儿园的机构编制、师资、经费等。

五是加强学前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幼儿教师补充机制,采取多种形式补足配齐幼儿教师。实施学前师资培训项目。建立公办园灵活用人机制,依法保障非在编教师工资福利待遇。

六是提升保教质量:制定实施幼儿园办园标准、安全管理标准,出台保教质量规范,制定幼小衔接指导意见,探索学前教育质量指导责任区制度,坚决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

义务教育:2020年全市学前教育学位缺口将达到23万个

一是扎实推进第三轮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今年要力争200所学校通过达标验收。

二是要加大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力度。去年,全市中小学交流教师达到2900余人,其中骨干教师达到1400余人。今年,要进一步扩大交流规模,特别是提高骨干教师交流比例。

三是继续推进学区化办学,今年,要制定实施学区化办学指导意见,深化学区化办学改革试点,在学区内统筹教学管理、教师研训、学生活动、课堂教学、质量考核。

四是要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委托管理,充分发挥名校的辐射带动作用,让名校的优势和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落地生根。

五是用好“三通两平台”。继续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不断充实教育教学资源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

高中教育:2017年新高一要进行课程改革

从今年秋季入学的新高一开始,将实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与之相适应,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二是推出一批高中学科特色课程建设项目基地学校,进一步优化必修课程,发展选修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和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选择。

三是学习借鉴上海、浙江首批高考改革试点省市的高中课改经验,引导学校统筹课程开设和教学安排,防止出现“强制分类”、抢赶进度、组织“考试会战”等偏离高考改革方向的现象。

四是抓紧编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手册,建设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管理平台,为高考改革夯实基础。

五是对第二批12所特色高中进行评估验收,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的“品牌高中”。

教材改革:今年制定教材建设实施意见

去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第一次明确了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必须严格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其他国家课程教材必须在国家教材目录中选用。高校必须统一使用国家统编的思政课教材,统一使用“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学科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优先在国家公布的目录中选用。

按照国家部署要求,今年,要制定我市教材建设实施意见,成立市、区两级教材委员会,严格选用国家统编教材,严格管理引进教材,对区本、校本教材加强统筹指导和政治把关,坚决防止教材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化。

高等教育

支持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力争进入全国百强或达到国内同类院校水平;遴选50个左右实力较强的优势学科进行重点建设,力争30个左右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重点建设50个左右与我市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紧密对接、服务能力强的特色学科(群);建设一流现代职教体系,主要是支持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应用技术大学。

从我市18所高职示范校、骨干校和市级示范校中,遴选12所高职院校进行重点建设,力争达到一流水平。

同时,整合全市高职教育资源,重点建设与我市十大重点产业群对接紧密的30个优质专业群。

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是要落实好京津冀教育合作协议,我市与教育部、北京市、河北省签署了10余项教育合作交流协议,今年,要力争取得实质性的重大突破,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

二是加快推进国家大学创新园区建设。去年,我市与教育部签署了《共建国家大学创新园区(天津)合作备忘录》,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是加快推进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分校建设,今年,要制定发展规划,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师资培训,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确保2018年建成招生。

(三)调研城市和研究概况。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天水麦积山石窟随2013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的成功申遗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为这座丝路重镇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特别是旅游业。

值此天水发展历史折点,在天水城区对游客、城区居民、外来临时居民三大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样本较具代表性;真实统计城市居民对天水现阶段城市环境建设满意度,访谈到部分城市居民对天水居民环保文明行为践行情况的自我评价,科学化数据量化城市居民环保意识现状,并且对部分景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在与天水市环保局、天水秦城区环保局工作人员访谈,对天水旅游局部分资料的学习分析后,在充分了解现状的情况下,借鉴古城西安发展经验对旅游业发展背景下天水城市环境建设、环保意识教育进行初步探索。

二、研究意义

旅游是体验经济的典型代表,旅游产品的实质是服务,它的差异体现在过程而非简单结果。所以,旅游城市良好的城市环境和居民践行环保的行为能为游客提供更具认同感的情感体验,是加强城市经济和居民生活幸福度一体化建设的有效举措。旅游人群在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实质是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因此,旅游城市环境、环保建设对游客也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并以游客为起始点具有辐射作用,有助于扩大范围让环保教育在人心软着陆,有助于整个社会环保意识形成。

三、调研成果

环保意识是对于生活中环境问题的体察,对正确做法的明晰以及由此产生指导个人去践行环保文明行为影响的意识形态、思想觉悟。通过调研和访谈就现状存在如下问题:

(三)环境问题上,人们对政府期望值较高,对环境现状及建设进度认可度提升空间较大,政企、个人共同承担的环境友好责任关联较为薄弱。在对城市环境的满意度调查中,仅10.53%表示满意;对象对政府环境建设进度表示认可与理解和认为城市开展环境建设和环保工作是主动的比例都为35.79%,以两项意见均为肯定界定较为满意对象仅6.32%达标,发展空间巨大。而在对城市环境问题成因的调查中,66.32%调查对象趋向于选择与政府有关的选项,希望政府加强对环保工作的重视。调查中,74.74%表示政府是城市环境建设的承担者,支持居民个人的与之不相上下为80%,认可以旅游业为代表的工商业全体即认识到环保是全社会责任的较低仅为22.11%。访谈发现,调查对象认为居民对城市环境造成影响远小于企业,认为自己的力量与义务较企业略小,齐心协力意识不强,有对立趋向。

(四)人们对城市环境建设有助于提高居民幸福度的观点普遍认可,针对游客为环境带来破坏,更支持加强城市居民教育。调查中,73.68%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会支持政府的城市环境建设举措,愿意遵守政府在城市环境建设中制定的行为规范,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对于城市环境建设成果有助于提高居民幸福度全部认同。虽然调查对象对游客对旅游城市环境带来破坏赞同度高达67.37%,但访谈中纷纷认为规范游客行为的同时城市居民教育更能实现整体性提升。

(三)政府提高认识,各部门各级更加明确分工合作关系,增强工作主动性,加大行政监管力度,招商引资提高准入标准,鼓励旅游业发展,使其意识到自身重要性,参与规范游客行为、将环保教育融入行业发展,在全体工商业中发挥带头作用。充分认识城市环境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对居民幸福度、对旅游资源保存和旅游城市吸引力的重要作用,在招商引资方面做好企业、工厂污染、环境友好综合测评。加强分工合作,深入开展绿色城区或森林城市建设,有计划扩大城市绿地覆盖率和维护城市绿地,加强环境监测与企业监管,增加相应监管行政部门工作开展主动性,增加下基层工厂无规律随机抽检的频率,制定并坚决执行相应法规,增加企业违反条例超标污染成本。旅游行业有意识开发生态环保旅游产品,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加强自身环保知识学习,特别是导游,在旅游中渗透环保理念,引导游客规范自身行为、文明环保,减小游客对城市环境的不良影响,挖掘旅游过程中宣传教育的辐射效应,为全社会环保意识水平的提高做贡献。

家庭所处的社会阶层和经济地位影响着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自信心发展,家庭经济地位不同的幼儿在自尊水平和交往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在教育方式偏差家庭,例如沟通障碍型家庭、惩罚型家庭、溺爱型家庭与保护型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幼儿,社交能力缺乏,自信心缺失的现象比较多见,这是教育方式偏差家庭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分析幼儿自信心缺失的原因,避免幼儿内向、软弱、退缩、自卑等不良性格的养成,并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影响和教育,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一、幼儿自信心缺乏与家庭教育方式偏差的关联性

最早对自信心进行阐述的是马斯洛(1943)的“需要层次论”。个体对自身的成就、价值和信心的一种体验称为自尊心,个体自尊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是具有一定的信心。自信心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价值。

自信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关于自信心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界定。笔者在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结论,并结合本文研究对象,认为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是反映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完成某项活动或任务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个体努力以及成功表达自我认识、自我尊重和自我价值的意识形态和心理特征,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性心理品质。自信心的个体差异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习、游戏、比赛、生活、技能等多方面的个体心理和行为。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一个人如果缺乏自信,将看不到自己的优势,总觉得自己样样不如别人,不敢期望成功,做事情经常半途而废,遇到一点困难就怨天尤人。只有对自己和未来充满自信的人,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所创造和有所贡献。有了自信,有了底气,他们的聪明才干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自信的培养并非简单易做,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幼儿时期则是自信心培养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容易受挫,所以家长和老师应注重加强对幼儿自信心的保护和培养。

布朗芬布伦纳的发展生态理论指出[1]:个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发展形成微观系统,微观系统首先是指个体一直接触和联系的环境。如本研究中幼儿所处的家庭、幼儿园、同伴关系等因素。其次是家庭这个微观系统,不同的家庭、不同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亲密的亲子关系。幼儿所处的微观系统主要是家庭、幼儿园和同伴关系等。

由家长(主要是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对其子女进行教育和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称为家庭教育。从家庭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方式和教养行为都是家庭教育观影响下的产物。不同的教育观念支配着并表现为不同的教育方式和行为。按照Jeffrey.J(2003)的观点来看,在某种特殊的情景中,父母和儿童互动时会产生一种特定的互动行为,这些行为就是受教育观影响的行为的具体表现。当父母提出的要求具有一定目的性时,儿童的行为也是有一定目的性和指向性的。除此之外,还有一类行为是没有目的性的,是亲子之间互动时的自然流露,这些行为也对儿童有着一定影响。

对一个人的社会化起着潜移默化、源远流长影响的是家庭教育,这是其他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取代的。作为启蒙教育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的好坏对幼儿日后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智力开发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庭教育是教育的第一站,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父母。父母作为孩子走向生活的引路人和走向社会的指导者,在孩子的成长中充当着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角色。幼儿的想象力和记忆力很强,感受过的事情会非常深刻,长久不忘。幼儿对外界一切都充满着好奇,他们模仿能力非常强,他们信赖父母,所以父母是他们生活中的第一个模仿对象。父母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行为准则、评价标准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

二、教育方式偏差家庭幼儿自信心培养的理论依据

(一)优势视角理论

(二)“镜中我”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1902)中提出了“镜中我”理论。这一理论通过社会互动中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形成一定的自我认识,个人通过他人评价这面“镜子”来认识自己[3]。

(三)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

在家庭治疗模式中运用最多、影响广泛的是米纽秦的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这一模式的特征是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是家庭,以家庭为工作焦点,特别强调家庭功能的恢复,改变家庭错误观念,改变家庭成员的看法,改善家庭结构。

三、教育方式偏差家庭幼儿自信心培养的策略

教育方式偏差家庭幼儿包括四种类型:(1)沟通障碍型家庭幼儿。这类家庭的父母只顾自己的工作生活,缺乏对子女的教育和关心,导致幼儿放任自流,性格乖张霸道,对人过于热情或冷淡,情绪消沉,心胸狭窄。(2)惩罚型家庭幼儿。这类家庭父母工作强度大、压力大,各自忙于自己的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经常采用严厉的、命令的教育方式。一旦遇到孩子犯错,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打骂甚至体罚孩子。此类家庭的幼儿性格散漫、组织性纪律性差,表现为顺从、孤独、懦弱、缺乏自信,个别孩子可能存在攻击性行为和暴力倾向。(3)溺爱型家庭幼儿。这类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富裕,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顺。幼儿常表现为任性、自私、骄傲、情绪不稳定、无责任感。这样的孩子往往在家庭以外的圈子到处碰壁。(4)保护型(限制型)家庭幼儿。这类家庭限制幼儿活动,一切由家长包办代替,幼儿性格表现为盲从、脆弱、依赖,独立性差。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社会适应能力差[4]。

通过对教育方式偏差家庭幼儿自信心不足的原因分析,通过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资源,可以探索出一系列幼儿自信心培养的对策,帮助教育方式偏差家庭的幼儿改变脆弱的心理状态,改善敏感的心理环境,正确认识自我、挖掘优势,养成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快乐地融入社会、学校这个大家庭。

(一)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优势视角是与问题视角对应的理论视角。优势视角理论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向健康方向发展的可能。积极心理学也认为人都有积极向上的潜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有整合自己优势和面对克服困难的潜能。我们要以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个幼儿,把每个幼儿都当做健康发展的个体,通过内在潜能优势的发掘、积极进取品质的培养,激发他们的正能量,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1.感化内心,及时肯定,培养习惯。教育方式偏差家庭的幼儿普遍存在规则意识较差、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等特征。教师不能因为他们在群体中的“不和谐”就歧视远离他们,而是要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创造机会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需求,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肯定。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促使他们尽快融入集体,学会听指挥、懂合作。如有的幼儿很喜欢当小助手,我们就提供各种机会,让他帮忙分发操作纸和小点心等,让他感受到为集体服务和帮助别人的快乐,用自己的行为感恩集体。

2.创设机会,放大优点,培养信心。“镜中我”理论认为,个人对自我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认识主要来自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通过社会互动形成的。教育方式偏差家庭的幼儿内心脆弱、缺乏自信心,他们害怕失败和嘲笑。当教师用积极的眼光、正面的评价、接纳与宽容的心态鼓励幼儿时,幼儿也会倾向于用积极的目光看待自己。我们要积极创设机会让幼儿表现自己的长处,体验到被人接受认同和赞美的快乐。教师要努力挖掘幼儿的潜在能力,给予幼儿情感支持和物质支持,鼓励其克服困难、独立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机会,体验成功的幸福,这对于自信心的培养是大有益处的。

(二)运用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改变父母教育观念,营造良好家庭教育氛围

对父母教育方式的训练是矫正孩子不良行为、树立自信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正是要改变家庭的错误教育观念,改变家庭成员的看法,改善家庭结构。

THE END
1.幼儿园:论现代儿童观的意义.docx论现代儿童观的重要性摘要:儿童观是人们如何看待、评价儿童的基本理念或基本态度。儿童观是儿童教育理论必须回答的前提性问题,也是儿童教育实践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儿童观影响儿童教育的理念、路径、方式实践行动。儿童教育理论与实践表明,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儿童教育立场与儿童教育实践。本文将从中外儿童...https://m.book118.com/html/2023/1104/6041144045010003.shtm
2.树立正确儿童观课件20240228.pptx树立正确儿童观课件儿童观概述正确的儿童观树立正确儿童观的实践方法常见儿童观误区及应对策略培养正确的儿童观的重要性树立正确儿童观的案例分析01儿童观概述儿童观是指人们对儿童的认识、看法以及对待方式,它直接影响着儿童成长和教育。儿童观强调尊重儿童的人格和权利,把儿童看作是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发展潜力的个体...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14219512.html
3.谈幼儿园游戏环境的重要性天女来幼儿环境设计特别是对以实际操作活动和直接经验为心理发展基础可塑性强的幼儿来说,受环境的影响更大,环境对其身心发展起着交互作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根本途径,幼儿是在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得以发展的。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https://m.shejiben.com/sjs/1615180/log-36425-l401908.html
1.认真的教育孩子的重要性,也是塑造未来的关键因素父母成长亲子关...一、教育孩子的重要性 教育孩子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同一张白纸,他们的思想、性格、价值观等都在不断地塑造和发展。正确的教育方式能够引导孩子走向积极、健康的成长道路。 从知识获取方面来看,据统计人一生所获知识概念的 95% 左右是 5 岁前的孩子学来的。这表明儿童...https://www.163.com/dy/article/JH0EFO0505565E1Q.html
2.浅析儿童观及对教育观的制约与启示摘要:儿童教育在整个终身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教育者对儿童的看法直接影响其教学行为.本文从分析儿童观的形成和重要性出发,指出儿童观中存在的误区,提出科学的儿童观,并通过阐明儿童观与教育观之间的关系说明树立正确儿童观的重要性及其对教育观的启示. 关键词: ...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nyyjs200604072
3.幼儿教育方面的论文(通用13篇)“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 二、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时期对于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大脑的发育与年龄的增加...https://mip.ruiwen.com/lunwen/3247789.html
4.大学生如何树立儿童观20. 您认为大学生树立儿童观的成果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可多选) A. 儿童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提升B. 儿童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提升C. 儿童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提升D. 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管理能力提升E. 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 请简要描述您认为大学生如何树立儿童观的重要性和具体做法。https://www.wjx.cn/xz/262334099.aspx
5.幼儿教育家及教育理念(通用10篇)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url=http://127.0.0.1/1/Editor/ewebeditor.asp?id=content&style=mini#_edn1]幼儿期儿童就表现出差异性,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儿童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幼儿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幼儿的特点,尊重儿童的差异性是尊重儿童的重要内涵...https://www.360wenmi.com/f/file2hopnis9.html
6.陶行知的儿童观方法论及其对当前幼教发展的启示一、陶行知的儿童观1.强调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陶行知一生大力倡导幼儿的早期教育,极力主张“教人要从小教起”。他认为6岁以前是儿童人格形成的最佳时期。他曾生动而形象地把幼儿比成幼苗,要加以精心培养,只有培养得宜,方能使其发芽滋长,否则,一旦受损伤,即使不会夭折,也断然难以成材。在《中国教育改造》一文中...https://wap.cnki.net/qikan-YEJY199204005.html
7.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知识点4、儿童观的重要意义: ⑴它会决定社会对儿童的基本态度 ⑵是全社会一切涉及儿童事务工作的出发点 ⑶决定着儿童工作者职业行为的性质 5、儿童期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为: 儿童对公共生活准则的简单认识“随年龄增长而减少,社会性行为动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属于内心道德体会的理由随年龄增长而递增,属于客观陈述的理由却随...https://www.yjbys.com/edu/shehuigongzuo/326356.html
8.论孩子教育的重要性论文(通用7篇)论孩子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篇5 在当今经济、科学发展迅速的时代,要求学校、幼儿园培养出的学生是综合素质好,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有责任感,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赏识孩子——教育...https://www.jy135.com/edu/312198.html
9.阅读对幼儿的好处及重要性曹创业名师工作室阅读对幼儿的好处及重要性 创建者:高露参与人数:16人起止时间:2022-02-26 22:27:41至2022-02-28 22:27:43 参与者:柳瑞丽赵小芹张小玲陈志军刘望怀张永平王鸿儒苏振英孙亚卿王红梅张雪艳柳向阳 收起 魏淑爱吴巧筠李彦璧李淑仙 活动描述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传统的幼儿语言教育注重的是口语能力的培养,而忽视...http://studio.nxeduyun.com/index.php?r=studio/activies/activiesdetail&sid=948&aid=75197
10.论儿童性教育的重要性9篇(全文)论儿童性教育的重要性 第1篇 儿童性教育 儿童性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性科学、性道德和性文明教育培养的社会化过程。性教育不只是读一本书,听一次讲座或看一次录像,而是一个涉及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教育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随受教育者年龄不断发展的再社会化过程。帮助孩子认同自己的性别,依性别规定他(她)的性...https://www.99xueshu.com/w/filesn4cbl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