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月29日消息(记者林馥榆通讯员宋琼芳齐璐璐)多年前,一位60多岁的浙江患者,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年,有次在书店偶然翻到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候任主委、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董健编写的《专家解答腰椎间盘突出症》,如获至宝。
“一直看你的书,想看看写书的医生长什么样子,所以特地来你的门诊。”这些年,董健总是记得这句话。
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候任主委、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查房中(央广网发受访者供图)
科普,源于医者的初心:“理解每一位患者的痛苦”
让患者“见其书而感其人”的这本《专家解答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董健带领团队在诊治数万例腰椎疾病患者的基础上,以患者问题为导向,总结经验、图文并茂的科普作品,2005年一经出版,就广受好评。
之后,根据读者强烈需求,他们又出版了“升级版”的《专家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及“补充版”的《细说腰椎退行性疾病》。三本书累计发行超过10万册,平均每年印刷两次,在诸多同类科普书籍中重印版次及销售量均排名第一。这些书被评为上海市优秀科普图书,并通过董健的网站免费提供给大众阅读,浏览量近千万。2014年,以这套科普书为基础,董健成了国内第一位因为腰突症防治的科普工作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医生,至高荣誉,亦是引领行业风气之先。
对每一位病人的负责,对每一个生命的真诚,这是从董健学医之始,就藏下的初心。作为“断肢再植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中伟教授留在上海的大弟子,董健视恩师为偶像,恩师言传身教,董健尽得真传,对待病人从来没有一点架子,没有一丝不耐。“每一位来求助的患者,都是饱含痛苦的,我们作为医者,必须理解和包容。”他说。
“您这里,就是我们最后的希望了。”作为我国脊柱肿瘤外科的先行者,临床中,董健不止一次听到患者和家属这样含泪诉说。因为他专攻的是脊柱外科的“禁区”——全脊柱肿瘤整体切除术。
临床上遇到的脊柱肿瘤,包括罕见的原发恶性肿瘤和最常见的脊柱转移性肿瘤等。“脊柱前有胸腹主动脉大血管,后有脊髓神经,一不小心,就可能导致患者大出血或半身不遂。如果将肿瘤部分切除或刮除,又容易引起复发转移。因为手术风险极高,以前往往只能选择姑息治疗,患者不得不在瘫痪和剧痛中度过余生。”董健说,他立志要攻破“禁区”,填补国内这一领域空白。
脊柱解剖结构,他钻研了不知道多少遍;国内外文献,他翻阅了不知道多少回;“医工结合”的思路,在他心中从萌芽到开花……十年前,一位历经两次手术又两次复发的胸椎骨巨细胞瘤患者找到董健,当时肿瘤侵犯范围达四个椎体,不仅侵犯肺部,还与胸主动脉粘连。看着患者家属恳求而信任的目光,董健深吸一口气,周密准备,成功拿下一台长达17小时的全脊柱肿瘤整体切除术。一晃十年过去,患者肿瘤从未复发,全家回归正常生活。
更多疑难重症患者慕名而来:一位患者肾癌转移到脊柱,突然瘫痪在床,经过董健救治,如今恢复良好;一位患者晚期乳腺癌,脊柱和骨盆多发骨转移病灶,胸椎管狭窄,脊髓受压严重,董健为她顺利完成手术;一位患者有罕见脂肪肉瘤,多次复发,病情危急,面临截肢风险,董健携手王毅超教授带领团队手术切除,保留肢体,至今健在……面对这些复杂手术,董健的信念感满满,他带领团队开展全脊柱肿瘤整体切除术迄今为止,没有发生过一例重大并发症。
2007年,中山医院骨科在全国开办首届全脊柱肿瘤切除学习班,十多年来,2000多名全国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前来学习,全脊柱肿瘤整块切除术成功推广至我国各大医院。“很多病人不用来我们医院看病,我觉得很自豪,因为更多人受益于这项技术,也拯救了更多家庭。”董健欣慰地说。
“2014年我们在国内开设首个脊柱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MDT)门诊,为患者提供全面、专业的治疗方案;2019年全国首个‘脊柱肿瘤综合诊治中心’在中山医院成立,标志着脊柱肿瘤综合治疗在我国进入一个新阶段。今年,我们联合复旦大学各兄弟医院,筹备成立复旦大学脊柱肿瘤研究所。”董健说。在这披荆斩棘的奋斗历程中,哪怕再繁忙,他都没有停止过科普,也越来越感受到科普的力量。
“临床遇到患者的任何问题,我都会想,是不是可以通过科普,方便地回答更多人的问题?也正因为我保持不断解答、不断以科普回应的习惯,因此让更多患者来找我看病时,对疾病更为了解,治疗依从性更高,也对我们更加信任——这就是一种互相促进。”董健深有感触。
科普,在于医者的坚持:“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去守护更多有需要的人”
不但自己写,他还将科普融入学科建设与发展,打造一支“老中青”结合的科普团队,让科室里的年轻人充分发挥互联网思维,探索医学科普创新形式,电视栏目、在线直播,在各大网络平台上“玩”得风生水起。
截至目前,董健及团队创作的科普视频、微电影和纪录片的浏览量近2亿次,荣誉也纷至沓来:2018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为唯一获奖人,董健被授予“第十二届上海市大众科学奖”,以表彰他在科学普及事业中的突出贡献。2019年,他获得上海市科普教育创新奖的科普贡献一等奖。去年3月国际医师节,他受到上海市委宣传部表彰,成为先进典型,媒体广泛宣传;6月,他荣获第一届上海市健康传播品牌的“健康科普杰出人物”称号,率领的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被评为“健康科普智库+传播平台”的“上海市健康传播品牌”;7月,他被授予“上海市健康科普推广公益大使”。就在不久前,2023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获奖前公示,董健团队的《骨健康必听必看》丛书获得科普成果二等奖。
对董健而言,科普是一个愿望,是一份情怀,甚至已经变成一种习惯。“我记得顾玉东院士说过一句话——要让病人把医生当成朋友。我觉得,通过科普,就能实现这个目标,让病人信任你、理解你,而不是猜疑和提防,因为病人与医生应该是对付共同疾病的同一战壕里的战友。”董健说。
科普,等于医者的使命:“正因为精力有限,所以更要做科普”
去年8月,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在北京举行换届会议,董健当选候任主任委员。“我会把我们的经验更好总结、推广到全国各地,为全国搭建桥梁,推动更多医务工作者投入科普,占据科普高地,真正发挥主力军作用。”董健憧憬。
“当下,我们还面临不少问题,比如很多医生经过研究生和博士生阶段教育,觉得自己水平很高,但往往和患者沟通时非常吃力,这就是所谓的‘眼高手低’。”董健说。如何让医生写出做好通俗易懂的科普?2021年,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与上海市医学会科普分会等联合出版国内第一本医学科普的教育书籍——《医学科普基础与实践》。
“这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具书,可以帮助年轻医生迅速入门,提高水平,毕竟‘万紫千红才是春’。”关于科普,董健还有很多事要做,比如今年就有一个重大的期待: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将正式开设医学科普训练与实践课程。
“我就算不吃不喝不睡,也不能把所有病人都看了,把所有手术都做了。但是,我通过科普的方式,尽可能让更多人能够懂得防患于未然,能够知道有问题早就诊、早治疗、早康复,从而获得更好的预后与健康生活,这难道不是医者应该做的事吗?”董健说。
什么是“生活方式病”?“当下,智能手机普及,我们天天手机不离身,看手机的时候习惯‘葛优躺’,还有自驾车越来越多,每天单位、家里‘两点一线’,极其缺乏运动,导致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率大大增加。”董健表示,在中山医院骨科,年门诊量达12余万人次、手术量达6千余例,而其中占据一半以上的是生活方式病,主要就是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退变性骨关节炎等。
“以前我们常说‘扶墙艰难入院,挺腰走路出院’,这是我们工作的目标。但是现在我越来越觉得,这些‘生活方式病’,只要及早注意,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完全可以避免患病;哪怕患病,也是生小病,要早期干预,避免开刀。”董健说,“我是外科医生,但我希望所有人都不要走到手术这一步,所以我就得步履不停,继续科普——哪天科普做到让我在手术台上‘失业’了,那就是我最大的成功。”
多年前,一位60多岁的浙江患者,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年,有次在书店偶然翻到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候任主委、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董健编写的《专家解答腰椎间盘突出症》,如获至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