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过去20年间,卒中导致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正在下降,但这一毁灭性疾病所影响的患者绝对数量正在上升,尤其在中、低收入国家。亚洲拥有世界总人口的2/3,而2002年,全球60%的卒中致死事件,发生在东亚。亚洲各个国家,正处于不同流行病学过渡阶段,因此,脑血管疾病负担也有很大的地区差异。显而易见,随着亚洲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这些负担也将进一步增加。
至今为止,许多跨区域、跨国家的卒中研究,正在亚洲展开;包括:年轻亚洲女性卒中研究(8个亚洲国家),亚洲脑静脉血栓形成注册研究(13个亚洲国家),以及INTERSTROKE实验(一项全球病例对照性研究,有超过20000项病例与对照组来自亚洲)。这些研究提示,发展中亚洲国家的合作正在逐渐展开,并且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发展。
来自亚洲可用的卒中数据,很大程度被各个国家地域限制所约束。而本综述旨在探讨目前亚洲国家现存的卒中数据,总结过去20年间这些地区卒中流行病学的演变;并基于这些观察结果,预测未来卒中模式。
研究策略:
目前流行病学数据资料:
表一:所选亚洲国家的流行病学研
弄清如何使发病率或患病率数据标准化,十分重要。使用不同标准化群体,能够大幅度影响这些数据。表一,精心阐述了不同研究所使用的标准化人群。因为这些差异,无法将结果简单进行比较。读者需要意识到这些缺陷。而这些差异提示,目前亚洲亟需标准化形式或指南,来指导卒中流行病学研究。
卒中发病率与患病率:
表二:所选国家的发病率与患病率
中国、韩国、日本、印度、新加坡的发病率数据较为一致,约为116-219/100000人·年。巴基斯坦卒中发病率数据,并非来自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而是对医生调查的评估。这种数据既不准确、也不可靠。马来西亚的低发病率与中国台湾地区、伊朗的高发病率,需要通过可靠研究,重新确认。这些数据再一次强调了,这些国家在研究开展与报道过程中,存在的方法学问题;需要通过适用于亚洲大陆的标准化方案,予以解决。
卒中类型与亚型:
表三:亚洲不同国家所报道的卒中亚型
表三显示了亚洲各个国家,缺血性与出血性卒中事件,以及缺血性卒中亚型(大血管性、小血管性、心源性)的发生频率。从表中能够明显看出,相比于西方国家,亚洲各国出血性卒中事件(许多报道中使用脑出血一词)的频率仍然很高。除以色列、伊朗、泰国外,出血性卒中事件,占亚洲国家所有卒中病例的20-30%。
中国、台湾地区、巴基斯坦的缺血性卒中亚型,以小血管性疾病多见;而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发生大血管性疾病的比例更高。以色列、伊拉克、日本心源性卒中事件的发生频率也很高。这些数据中呈现的主要问题,仍然是缺少标准化。只有少量研究使用TOAST分类。大多研究是以医院为基础的登记。
(二)中国及香港:2010年,脑血管疾病成为中国城市第三大致死性原因,以及中国农村的首要致死性疾病。Jiang博士等研究者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出血性卒中事件逐渐下降,而缺血性卒中事件增加。Sino-MONICA研究,分析了1994年到2004年间,北京超过14000例卒中事件,并提到卒中亚型表现出相应趋势。
中国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负担也十分巨大;近33-50%的卒中患者受其影响。近期一项研究结果显示,2864名卒中患者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病例占46.6%;同时它也是中国心脑血管患者中,最常见的血管性病变。还有证据提示,过去10年,中国心源性卒中发病率增加。另外,近期研究提示,中国香港缺血性卒中发病率降低,而有报道称在35-44岁个体中,出血性卒中发病率增加。
(五)泰国:在泰国,卒中是三大致死性疾病之一。1998年,一项在泰国老年群体中开展的研究显示,卒中患病率为1.12%。出血性卒中的频率从22%(2003年)降至13%(2012年)。另外近期数据提示,缺血性卒中亚型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百分比非常高(52.6%),是导致卒中的主要病因。
(六)马来西亚:近期研究显示,卒中是马来西亚第五大致死性疾病。马来西亚国家卒中注册研究显示,卒中类型以缺血性卒中为主,占卒中患者73.3%。这一发病率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没有发生显著改变;之前以医院为基础的研究显示,缺血性卒中事件占72%。小血管卒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具体从62%(2003年),降至28%(2012年)。
(七)新加坡:卒中是新加坡第四大致死性疾病。在2000年到2005年,卒中亚型的相对比例,没有表现出显著改变。
(八)印度:来自印度的数据显示,在卒中发病率及类型/亚型间,有一致的趋势。出血性卒中及小血管卒中频率的改变,很大一部分归因为地域差异。
大动脉粥样硬化,是大多东亚、东南亚、南亚国家的主要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很多时候能够影响颅内动脉,并且被认为是亚洲国家,引起卒中最常见的原因。一些数据提示,心源性卒中的负担正在逐步增加,尤其在中国与中东地区。
性别差异:
亚洲国家,男性与女性在风险因素以及卒中患病率上,存在差异。近期,来自韩国的一项研究发现,任何年龄段中,韩国女性房颤伴卒中事件均多于男性。并且,女性超过65岁后,将出现更多糖尿病事件。
平均发病年龄与年轻卒中:
一些亚洲国家卒中发病的平均年龄(巴基斯坦59岁,中国60岁,印度63岁),低于西方国家(美国68岁,意大利71岁)。有数据提示:这些地区,卒中以及缺血性心脏疾病的发病年龄,提早近10年。2006年在伊朗展开的一项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提示伊朗缺血性卒中事件,较西方国家提前了10年。
一些印度的研究显示,10-15%的卒中,发生在低于40岁的群体中。Prasad博士等,回顾了印度年轻卒中事件的数据,并指出在这一年龄群体中,心源性、静脉、隐源性卒中,所占比例较高。Wasay等研究者,描述了亚洲8个国家年轻女性的卒中事件,并发现皮质静脉血栓是这一群体发生卒中的主要病因。另外,该研究发现,大动脉粥样硬化及心源性卒中,也占有较大比例。还有研究显示,心源性栓塞,是伊朗年轻人罹患卒中的主要病因(占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