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精选5篇)

精神科医生在医疗领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长期以来,他们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千万个家庭的幸福与安宁辛勤工作,他们比一般人面对更多负面情绪,但他们的努力不逊于其它任何科室的医生。

为什么选择精神科?

答其实一开始分配到了一个国家级研究单位,自己放弃了。因为对精神科临床治疗很感兴趣,自愿来到了精神专科医院工作。这也是大部分精神科医生选择精神科的原因。

问社会上会对精神科存在偏见吗?

答精神科医生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也不高,社会上很多人对精神病人的偏见会转移到医生身上。

问面对病人,精神科医生是不是很危险?

答这个风险是相对的,它不比在街上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高。所谓的风险也只比内科的风险高一点,仍然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危险性是存在的,有时候病人的攻击是致命性的,所以医生的压力还是挺高的。进入精神科时,会有专门的安全教育。

一个有经验的精神科医生,能够做到通过看病人的表情、眼神,感觉到病人的变化,判断其是否有攻击性,做到事先预防。在我们医院有很多女大夫,看上去比较文弱,但都能很专业地从事和喜欢自己的工作。

精神科和心理咨询科的区别

问精神科和心理咨询科的区别是在治疗疾病的程度上吗?

答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各有所长。心理医生擅长心理治疗,对轻型的包括焦虑症,强迫症,癔症等神经症型疾病的心理治疗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对重型疾病的诊断和用药治疗的经验不如轻型疾病积累的多。国内部分心理医生未受过精神科临床培训,所以无法诊断和治疗重型疾病。相反,精神科医生主要是用药物治疗重型疾病和轻型疾病,对重型疾病和轻型疾病的诊断和药物治疗积累了更多的经验,若未经过系统的培训,对轻型疾病的心理治疗的经验不如心理医生。因此,对重型疾病和轻型疾病的诊断和药物治疗要以精神科医生的意见为主,对轻型疾病的心理治疗要以心理医生的意见为主。要确定精神疾病的诊断要先找精神科医生。

问病人会对精神科抱有偏见,而优先选择心理咨询科吗?

答当前环境下,大部分病人没到很严重或病情发作的情况下,他们会选择先去心理咨询或者去综合医院看综合科。对精神科还是有偏见,认为大部分精神疾病还是由于心理因素导致的。

问有的人说,心理咨询师靠说,精神科医生靠药,这样的说法准确吗?

答心理咨询师靠说不全面,因为不是简单说的问题,它还有好多治疗的理念和系统方法。如果从不用药的角度来说还是对的。

药物的副作用大吗?

问简单介绍一下精神科的治疗过程。

答首先是明确诊断,这很重要。精神科的医生不能靠依靠设备、仪器,只能靠自己的大脑,根据精神科的基本理论,通过和病人进行专业的交流去发现患者是否有精神症状,再归纳出来的症状群。这个过程专业上叫做精神检查。就相当于内科的物理检查。其后医生根据诊断标准作出疾病诊断。这个过程一般需要半个小时,疑难病例大概需要3到4次。

然后治疗上会分为重型疾病和轻型疾病。重型疾病以药物治疗为主,配合一些物理治疗方式,包括电击疗法,只能做配合治疗,不做常规治疗。主要是通过一个短暂的电流刺激的方式起作用,这个过程一般是安全的;对待轻型疾病,例如轻度焦虑症、抑郁症等一般是药物治疗合并心理治疗;纯粹心理因素的,以心理治疗为主。

精神病患者的家庭护理

问您对精神病患者在医院还是在家治疗是怎样建议的?

答刚开始发病的时候,大部分家属都倾向于先呆在家里观察,尤其是对于年轻患者来说,除非病人已经严重到控制不住,伤害家人、他人或者自己,有严重暴力行为的时候才会选择住院。

我们会根据疾病的不同情况、疾病的不同阶段进行建议。一种情况是病人症状比较重时,有伤害行为时,另一种情况是病人病情比较复杂,需要在医院进行治疗,调整药物等,因为这样的情况放在家里会有一定的风险性。比较轻的情况下,门诊治疗和家庭治疗都可以的话,我们会建议在家治疗,因为医院床位有限,家庭环境好,对病人康复要更有利一些。

问家人在护理精神病患者时,要注意些什么?

答第一,要树立科学的治疗观念。一定要充分认识到精神疾病是一种“病”,不仅仅是很多人所认为的心理问题,或者一个思想病。因为大部分的精神疾病都是有生物学基础的,大脑本身的生物基础出现异常,使病人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支配自己的思维和情感。所以亲友一定要知道他们确实患病了,有了这种观念,家人就不会过分地责备、埋怨他们,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并且知道他们是生物学疾病以后,大部分人是需要医生提供药物治疗才能痊愈,而不能仅仅通过心理治疗,家人的劝慰,甚至相信迷信。

第二,对于需要用药物干预的病人,一定要督促病人遵医嘱按时用药,这是家庭护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很多重型精神疾病都需要长期用药才能稳定病情,如果因为停药使得病情复发、加重的话会增加治疗难度。

第三,加强对病人生活上的照料。很多病人由于患病或者用药,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生活不规律,需要家人帮助,并且纠正他们的作息规律。

在英国,基层医疗机构和综合医院会对抑郁症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如过去曾患抑郁症的患者、导致残疾的躯体疾病患者、或其他问题,如痴呆患者。众所周知,有些抑郁症患者受病情控制,本人并无求治愿望,而英国医疗机构对待这类病人主要采取谨慎等待(Watchfulwaiting)的态度。也就是说,对于本人不愿接受治疗干预的、或专业医务工作者认为不需要治疗干预也可以康复的轻度抑郁症患者,应该安排进一步的评估,通常是在2周内。

英国临床心理学界不推荐在轻度抑郁症患者刚开始治疗时就使用抗抑郁药物,因为这样做的风险效益比差。对于轻度和中度抑郁症患者,英国心理治疗机构考虑使用针对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技术(如问题-解决疗法、短期认知行为治疗),通常在10到12周内接受6到8次心理治疗。如果在普通医疗服务(routinecare)中使用抗抑郁药物,通常会选用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因为SSRIs的疗效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相当,但较少因副作用而中断治疗。若是病人开始呈现严重的抑郁,则会考虑联用抗抑郁药物和个体认知行为治疗,因为联用的费用效益比好过单独使用抗抑郁药物或CBT。

最新发现

最近英国一项研究表明,通过对大脑扫描图像进行分析,可以预测精神病患者未来病情发展情况,从而帮助医生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对于精神病治疗来说,间歇性精神病和持续性精神病的治疗有很大差别,而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方法判定初期阶段精神病患者未来病情发展状况和发展模式,这无疑给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带来很大困难。

在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和维康基金会资助下,英国伦敦国王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研究人员对上百名处于初期阶段的精神病患者进行大脑核磁共振扫描,并在其后6年持续跟踪,最终根据这些患者的脑成像数据和其后的病情发展数据,开发出了一种新算法。通过该种算法对处于初期阶段的精神病患者脑成像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区分出哪些病人会发展成持续性精神病,而哪些病人会发展成间歇性精神病。

研究人员表示,虽然该算法还有待继续完善,但这已经证明,通过脑成像扫描,是可以判断初期阶段精神病患者未来病情发展模式的。大脑核磁共振扫描只要10分钟,完全可以用于常规临床检查。研究人员称,这仅是运用脑成像技术辅助精神病治疗研究的第一步,未来还会有更快、更可靠的方法来预测病人的发展状况,从而使医生能够进行更好的优化治疗,避免轻微精神病患者长期因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而遭受不必要的损害。

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有睡眠失调的问题,过去常认为这是精神分裂症的副作用,但英国一项最新研究认为,睡眠不好也有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诱因。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日前公告说,该校研究人员对实验鼠进行了观察,发现有些睡眠失调的实验鼠睡眠时的脑电波异常,其大脑前后部之间的脑电波不能协调一致,特别是与记忆有关的海马体和与做决定有关的额叶皮质之间的信息传输出现紊乱。脑电波的这种紊乱情况正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常有的特征。

研究人员马特·琼斯说,与睡眠失调相应的脑电波紊乱,为精神分裂症提供了一种新的病理解释,即睡眠失调本身就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诱因,而不是像过去认为的那样只是精神分裂症的结果。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感觉到,睡眠不好会影响情绪、降低注意力。在长期缺乏睡眠的极端情况下,还会导致出现幻觉、记忆力衰退、思维混乱等情况,这些也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出现的症状。

2美国:

公众质疑精神病药品

近日,美国有4位精神健康倡议者用绝食的方法抗议滥用处方药物治疗精神疾病,并要求精神病医生拿出开这些药物的理由。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医生们一直认为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精神疾病都是由于脑部化学物质不均衡造成的,他们使用有助于促进化学物质恢复平衡的药物治疗这些疾病。最近几年,美国抗抑郁药物的用量急剧增加,据药物咨询公司IMS健康部的资料统计,从1998年以来,处方量几乎翻了一倍。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抗抑郁药物,精神卫生专家和患者顾问开始对药物副作用和成瘾性提出质疑。质疑者号召一些精神病学专业的团体如美国精神病学会和国家精神疾病联盟提供确切的依据,来证实精神疾病是脑部化学物质失平衡的疾病。同时,他们也呼吁将注意力转向替代治疗。

国际精神自由支持联合会是组织现在和以前精神病患者进行声援的团体,该会执行理事DavidOaks说,上百万患者认可这些处方,因为他们被医生们说服,承认自己有化学物质失平衡。但是没有一条根据可以支持这种说法。

美国精神病学会的医学理事JamesH.Scully说,在最近的几年里,对于许多精神疾病的科学基础的理解,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希望,必须继续。

在国际支持联合会科学小组供职的帕萨迪纳精神病医生、躁狂病专家StuartShipko说,研究表明每天的锻炼、心理治疗以至饮食和营养的改变都与精神病药物疗效差不多,甚至可能会更有效,但是这些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我们的诊断过滥了,有多少疑似为精神疾病实际上只不过是你们家庭生活中的问题,也许他们只是焦虑而已,但是却正在被禁锢于化学药物之中。

3日本:精神病被定为五大疾病之一

2011年7月,日本厚生劳动省发表报告说,由于精神病患者急速增加,今后将精神病作为重点疾病对待,将癌症、中风、心肌梗塞、糖尿病和精神病定为五大疾病。

报告称,2007年厚生劳动省已经将癌症、中风、心肌梗塞、糖尿病列为四大疾病。2008年调查时表明,精神病患者开始激增。相对152万人癌症患者,精神病患者高达323万人。据统计,2009年约3万自杀者的90%是由于患各种精神上的疾病造成的,比因糖尿病死亡的1.4万人还要高出两倍。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成长,老年人痴呆症等精神疾病开始增多。另外日本大地震发生之后,一些专家表示应该对灾民们心理上的关怀和治疗也必须重视。今后,各地区政府也将开始针对减少精神病患者人数,作出一些具体措施。据国立精神和神经医疗研究中心的大野院长表示,“今后将5个人中将会有1人患某种精神上的疾病,减少精神病患者被作为国家政策来推进是非常重要的。”

近日,日本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分子精神病学》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首次发现了与日本人的精神分裂症发病有关的一个基因。

藤田保健卫生大学教授岩田仲生等人采集了日本各地约660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约1.2万名健康人的染色体样本进行研究。他们发现,一个人如果体内名为“NOTCH4”的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是特定的类型,其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将是正常人的约1.15倍。

单核苷酸多态性是由于单个核苷酸的变异而导致的DNA序列多态性。

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出现幻想、幻觉、缺少感情交流、对周围事情不感兴趣等症状。岩田仲生说,希望以此研究结果为契机,弄清病因并找到新的治疗方法。

4韩国:全国实施心理体检

韩国政府从2013年开始,对全国范围内的个人实施心理疾病方面的“体检”。由于升学及职场竞争日趋激烈,韩国社会压力巨大,患心理疾病的人增多,此项“体检”的目标便是“早发现,早治疗”。

社区精神药物管理与精神疾病防治对社区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视和加强精神药物的管理可明显降低精神疾病的复发率、自杀率,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所以,针对精神药物的药理特性,加强社区管理具有积极意义。

1药物管理与疾病复发率

社区精神病学知识的推广和防治网络的建立,使相当数量的精神病患者得到益处。我国有90%以上的精神病患者生活在社区中。由于社区人群综合素质及对精神疾病、精神药物知识的普遍缺乏,精神药物的管理便显得尤为重要。作者调查了100例在社区接受治疗的精神病患者(多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神经症),其中69例边治疗,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部分已经恢复正常工作、学习(病情稳定期3~5a);26例先后复发住院,2例走失,3例服毒自杀。在69例患者中有45例是家属管理药物,监督病人服药,其余为患者自行管理药物;26例复发患者中20例未能坚持系统用药,6例家属负责保管药物,与孙鸣洲[1]报道相近。

一项精神病患者因复发而返院的统计[1]中,81%的患者因病拒绝服药,自行减药、停药或不规则服药而导致复发(因药物副反应停药者45.5%,自觉病情恢复停药者51.5%,因精神症状停药者3%)。另外有19%的患者虽坚持服药,但因婚姻、家庭、工作等其他原因而导致复发。复发患者中75%以上是患者自己保管药物,25%由家属保管药物。

2药物的滥用

广义的精神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抗躁狂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物,其中还包括一些巴比妥类及苯二氮艹[]卓类药物(部分甚至是二类精神药品)。精神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精神疾病,调整大脑功能,消除精神症状,恢复精神健康。由于该类药物本身的药理毒性,易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另外,精神药物中有一些具有催眠作用,极易被人们误用。随着社区服务工作、家庭病床的普遍展开、医药市场的开发、大中型药店的兴起、国家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制度的初步实施,极易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滥用、乱用现象而导致某些意外的发生。

病例1:学生,因迫于学习压力,睡眠不好,在村卫生室购得阿普唑仑10片,由于没有遵从医嘱,一次性服下4片,致使该学生昏睡1天,急来我院就诊。

在社区此类事例时有发生,大多因患者不遵守医嘱,只按自觉症状到基层医务室、门诊、药店自购药品服用,极易发生意外。

3药物与自杀

病例2:男性,患精神分裂症。自己保管药物,因与邻居发生矛盾,冲动之下吞服奋乃静100片、舒乐安定100片企图自杀,所幸抢救及时,未造成严重后果。

病例3:女性,自管药物,因家庭纠纷,吞服碳酸锂、阿普唑伦欲寻短见,幸发现及时,抢救脱险。

病例4:男性,患精神分裂症。病愈出院后上班,因承受不了同事对他的歧视,吞服氯丙嗪(50mg片)100片,速可眠20粒,经抢救无效死亡。

此类病例3年来我院已接诊20余例,占中毒急诊的90%。有一项关于社会群体自杀发生率的调查显示[2]:各种精神疾病引起的自杀占自杀原因的第二位,且以服毒方式自杀者占首位,达62%。

4误服药物现象

在许多有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中,常常有因药物管理不妥、放置不当致使家属、儿童误服而造成意外的。

病例5:儿童,男性,3a。因家人不注意,致使该男童误服五氟利多2片(其母患有精神分裂症,常年服用),我院接诊时已处于昏迷状态,经抢救脱险。

病例6:女性。因感冒咳嗽,误把家里没有标签的奋乃静当作咳必清服用2片,所幸中毒量不大。

病例7:男性。因长期胃酸同时患有顽固性失眠,家中备有小苏打片、导眠能,因两药不易区分,一次误服8片导眠能而中毒,经及时输液、静推高渗糖方缓解。

此外,还有个别精神病患者因仇视社会、同事、家人而出现报复行为,将所用精神药物投放到食物或饮用水中,造成中毒事件的发生,对社会、家庭造成危害,应引起广泛注意。

5讨论

资料显示:精神病患者出院后半年内如停止药物治疗,其复发率高达80%以上。笔者认为,为了加强对此类药物的管理,降低疾病复发率,减少意外的发生,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5.1做好对精神疾病认识的宣传教育

应加强精神病患者的精神卫生知识和一般精神疾病症状常识的宣教,使他们对精神疾病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正确对待所患疾病给家庭、社会带来的不利因素。

5.2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屏障

精神病患者经过治疗,无论处于病情期还是恢复期,大多数患者患有严重的社会功能缺陷,在其潜意识里,总有严重的心理负担,担心社会地位受到歧视,甚至工作、学习、就业找对象等。对这些合理的精神负担应予以科学的解释,耐心细致的做好思想工作,增强防御机制和自我调节能力。适时的心理治疗对疾病的康复有积极的作用。

5.3做好患者家属的宣教工作

对患者家属进行一般的精神卫生常识、疾病的性质特点、规律、复发早期的临床表现的宣教,可以使患者家属早期的、全面的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还可促进对患者的关心体贴,合理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避免不必要的刺激,为患者创造出一个舒适、宽松的环境。

5.4做好药品管理使用的宣教工作

5.5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5.6提高医、护、药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专科精神病医院医护技人员的专业知识,开展有效的合理用药培训,建立健全门诊、住院病历和患者取药登记,严格规范药品处方使用和管理制度,发挥精神疾病防治的主力军作用,为社会主义文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摘要】精神分裂症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比正常群体的心里和情绪更加脆弱、忧虑、恐惧、自卑、依赖、等心里十分突出,在精神科临床实践中,长期住院病人中普遍存在各种心理问题,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同时严重的影响他们的心身健康,病房管理及干预措施更加复杂。因而,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房管理及干预措施在精神专科医护人员中应得到广泛的重视。

【关键词】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干预措施

对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精神康复医院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共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25岁,平均(30.0±3.6),初中文化15例,高中文化35例,大专文化10例,平均住院天数125天,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1病房管理中存在的危险因素

1.1自杀与自伤、攻击行为:自杀是长期住院期间精神病人的心态发展到极端的表现,通常是一种多因素决定的行为,也是常常导致医疗纠纷的原因之一,自伤是自杀未遂的结局之一,他伤是伤害其他病人的结果。因此,预防患者长期住院期间的自杀、自伤、他伤是病房管理和治疗的重要部分。精神分裂症在疾病的回复期往往出现对精神疾病的初步认识,有的甚至病期长达数十年之久,社会及家人不肯接纳,因而更易产生被遗弃、绝望心理,或经过长期治疗病情稳定后对自己既往的病态行为及后果有了一定认识而产生的内疚、自责等心理因素有关。有些患者表现出一种或多种激烈的,超出正常范围的焦虑、抑郁、愤怒、厌倦和内疚的情绪特征,他们对这种负性的情绪体验难于接受,缺乏精神支柱。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易发生人格改变,如易怒、悲观主义、抑郁和冷漠,内向、孤僻的行为,不与家人和朋友交往者;出现自我憎恨、负疚感、无价值感和羞愧感,感到孤独、无助和无望者;均可导致自杀和自伤行为,甚至产生严重的攻击其他病人的行为。

1.2火灾:在精神科病房中,特别在男病房中,吸烟、电源等管理十分重要。男性精神病患者进行吸烟管理,即对他们的烟、火机(或火柴)由病区统一代管,由专人(工娱护士)统一定时发放,统一集中到固定吸烟室吸烟,同时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文娱活动、卫生宣教等护理干预.通过合理的管理和护理干预,可以改变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减少对躯体危害,利于对精神疾病治疗,同时降低火灾隐患,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1.3外逃: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长期住院过程中逃跑,为每所精神病院屡见不鲜之事,大部分逃跑的精神病患者能被及时找回,但也有少数患者外逃后出现意外,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认真分析患者逃跑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管理对策,对防止患者逃跑,控制意外事故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在封闭管理的病房中,部分患者由于监护人的冷漠,不长时来看望患者,产生严重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回家欲望比较强烈。

2干预措施

2.1病房的硬件的管理:[1]病区环境要适合精神病患者住院管理的特点建筑、装修,避免挂坠、触电等。

2.2病房的软件上管理:对护理人员岗位的设置及要求严格,加强危险物品的管理(如:刀片、剪刀,眼镜、玻璃、火柴、绳索等),做好安全检查及严格的交接班制度(的管理),避免患者长期藏药,消除不安全因素。24小时不断的监护病人,不离视线,,护理人员及时巡视病室,

2.2.2患者出现危险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受精神症状支配,对疾病无认识,使角色不易转变;又因强行留医,所以易产生敌对情绪和攻击行为。[2]灵活运用心理治疗,促进患者角色转变,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因素,区别对待,此外,全面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既往和现在病史中有无伤人毁物等行为,有助于预测此类行为的发生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达到减低不必要损失的目的。当精神分裂症患者危险行为发生时,护理人员应加强防范,举止要恰当,并掌握语言、行为接触技巧,多予以正性强化,减少激惹,避免不必要的正面冲突。

2.2.3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在病态思维状态下伤害医务人员或其他人员的事件仍有发生,在为病人治疗或巩固治疗期间,仍然需要做好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有些病人家属由于知识面的局限,对心理障碍的不理解、对心理治疗的方法不能接受,以致起到了支持病人病态思维的作用,违背了医务人员的意愿。精神分裂症心理疾病是复杂多变的,有时却会牵涉到病人周围的人群。作为精神科医务人员应该掌握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心态。做好及时的心理治疗和干预。

3小结与展望

[1]沈渔.精神病学.弟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16.461

关键词:中医特色“互联网+”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

近年来,我国精神类疾病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其中精神分类障碍性疾病患者的终生患病率已达到0.6%[1]。与巨大的患者数量相反的是,我国精神科医师人数仅为2万人,护师更是严重匮乏。且由于工作量大待遇不佳,大部分精神科医务人员缺乏专业的精神科背景,学历整体偏低,这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和病情管理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2]。2015年国家出台《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完善各级综合管理协调机制,在符合条件的县级医院设立精神科,提高精神卫生服务的可及性[3]。为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和中医药作用,医院提出了具有中医特色的“互联网+”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模式,通过对患者实行有效科学的管理,降低其肇祸肇事率,提高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18~66岁;精神分裂症患者12例,双向情感障碍患者8例,偏执性精神病患者4例,分裂情感病患者4例,癫痫性情感障碍患者2例。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为18~65岁;精神分裂症患者13例,双向情感障碍患者7例,偏执性精神病患者5例,分裂情感病患者3例,癫痫性情感障碍患者2例。入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4]中对重性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实行具有中医特色的“互联网+”疾病管理模式,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引入“互联网+”的疾病管理系统,建立专对重性精神疾病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建立患者信息档案,进行疾病的记录、监测、评估,提供个性化中医护理服务,并进行患者病情追踪。①成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团队,包括精神科医师、精神科护师、心理治疗师、护工等,为患者提供专业治疗和护理服务。②患者经诊断后符合重性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则可在信息平台上对患者信息进行登记,经系统和人工对病情评估后,分级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西医治疗、中医治疗、体质调理等。③治疗开始后,经护师对患者进行日常管理及护理,如用药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心理护理、保健指导等,互联网信息平台随时记录患者信息,提供随访、就诊等数据。④患者出院后,按月由系统提示评估患者病情,对患者家属提供健康知识宣教及家庭护理指导等。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疾病管理前后的危险性率,根据医院自制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危险性评估量表》将患者的危险等级分为5个级别,0级为无危险,1~3级为轻度危险,4~5级为高度危险。统计两组患者疾病管理前后的肇事肇祸情况,并进行比较。统计两组患者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andnegativesyndrome,PANSS)[5]评分,并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至Excel表格,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均纳入spss2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用%表示,选择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表示,选择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管理前后的危险率比较

结果显示,管理后两组患者的轻度危险率与重度危险率,显著低于管理前(P<0.05)。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轻度危险率与重度危险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管理前后的危险率比较[例(%)]

2.2两组患者的肇事肇祸率比较

结果显示,管理后两组患者的肇事肇祸率,显著低于管理前(P<0.05)。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肇事肇祸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的PANSS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管理后两组患者的PANSS评分,显著低于管理前(P<0.05)。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PAN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2两组患者的肇事肇祸率比较[例(%)]

表3两组患者的PANSS评分比较(分,χˉ±s)

3讨论

3.1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存在的问题

200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超一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截止2020年,我国精神疾病负担占据总负担的25%以上[6]。由此导致的精神疾病管理负担加重,难度增加。而由于精神科医护人员短缺,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调查显示,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①人才短缺,专业性不足。由于精神科医护人员承担的风险比普通医护更多更重,导致人才短缺,专业人员极为匮乏,且学历偏低。②各部门单位之间缺乏协作,沟通不顺畅。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机构之间不能整合利用资源,医护人员和社会工作者或其他机构无法实现顺畅合作。③随访困难,医院针对出院患者的随访性记录缺失,患者脱离疾病管理状态居多。

3.2中医特色“互联网+”重性精神疾病管理优势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差,无法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自我控制,因此,对医院、社会及家庭的疾病管理要求较高。传统的疾病管理模式虽然有一定效果,但管理效率相对较低,管理有效性不十分显著[7]。采用具有中医特色的“互联网+”管理模式,以构建专业医疗管理团队为基础,利用信息化平台,引入中医治疗与中医护理,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疾病管理服务。研究结果表明,新型疾病管理模式实现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2年版)》中要求的分级管理,通过“互联网+”的信息平台,对患者病情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实现了患者的个性化管理。新型疾病管理模式充分将中医的辨证施治引入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情评估治疗管理中,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中医干预,可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疾病防治和管理。新型疾病管理模式提高了医院随访追踪能力,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可以更好地实现患者的社区管理和家庭管理。

我国精神科疾病管理发展历史较短,在对患者病情的治疗和管理中仍旧存在大量问题,建立一种新型的疾病管理模式,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疾病管理率,进一步解决精神科医务人员人才短缺的问题势在必行。具有中医特色的“互联网+”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疾病管理效果,通过网络平台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提高随访追踪效率,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

[1]陈锦明,雷黄伟,林雪娟,等.“互联网+”中医健康管理模式的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J].福建中医药,2020,51(5):62-63.

[2]吴佳惠,宋立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个案管理服务模式研究进展[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9,19(8):834-838.

[3]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5,18(14):1-5.

[5]陈桂荣.精神病患者管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措施优化[J].中国卫生产业,2020,17(5):94-95.

THE END
1.我国上万人数据揭示:童年不幸,更易患上疾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不幸会成为终生难以愈合的创伤。 最近,来自来自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的一项调查,再次敲响了忽视儿童心理健康的警钟。 在对11972名平均年龄为59.85岁的中国居民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研究者们发现,不幸的童年经历(情感忽视、家庭暴力等)可能增加多种慢性疾病及多发病的患病风险,包括血脂异常...https://www.jianshu.com/p/16a563f6daf2
2.心理疾病统计搜索结果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心理疾病统计' 的搜索結果https://www.chinacpda.org/?s=%E5%BF%83%E7%90%86%E7%96%BE%E7%97%85%E7%BB%9F%E8%AE%A1
3.一文读懂《中国心血管降与疾病报告2021》概要来源:《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 编写: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2022年4月出版 01 心血管健康影响因素 1.1 烟草使用 2017年,中国吸烟导致的死亡人数为260万,占全球因烟草使用而死亡人数(830万)的近1/3,烟草使用对中国人群健康的危害程度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http://www.sxcdc.cn/zxzx/rdjd/art/2022/art_bedaeb708d874bfe977f8e6fb264e530.html
1.警惕!抑郁症“医疗化”现象,正在国内持续蔓延...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 数据和比例如此庞大,就这样,专家仍然指出还没有充分检出,也就是说,实际患者数量更多! 自从有了抑郁症这个概念,从青少年学生到官员,媒体公布的自杀原因常常都是“抑郁症”。抑郁症会导致自杀,那么...http://gysxlws.com/?Popularization/251.html
2.中国身心疾病患者数量惊人,你是否也是其中之一?疾病常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约有 10%的人口患有身心疾病,而在中国,由于人口基数庞大,身心疾病的患者数量也相当惊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约有 3 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身心疾病,其中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失眠症等多种疾病。 身心疾病的高发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长期的工作压力、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https://www.zhaoweidong.com/news/BVfBRJKtDJ.html
3.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现状:需求日渐庞大市场乱象频发亟待规范化...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时下,心理健康问题为大众关注,心理疾病发病率逐年走高且呈现低龄化趋势,心理咨询需求市场日渐庞大。根据卫生部数据显示,我国14亿人口中,预计有1.9亿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或心理障碍,需要专业人员干预。与此同时,随着市场...https://m.chinabaogao.com/detail/734087.html
4.美国精神及心理降统计数据疾箔济数据权威行业数据平台精神疾病和药物使用 服务和治疗 机构 药物治疗 公众舆论 其他数据主题包图表报告形式呈现本主题所有数据 本数据主题包包括 中国化妆品行业 主题下的 33条 数据包含总体概述、化妆品核心数据、典型企业等数据。 3633 PPT、PDF下载 数据来源 价格: 899 立即购买 VIP免费下载 数据主题包图表报告形式呈现本主题所有数据...https://data.iimedia.cn/data-classification/theme/13625235.html
5.中国3亿人失眠,世卫统计全球睡眠障碍率高达27%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1年运动与睡眠白皮书》,我国差不多有3亿人睡不好觉。失眠人群中渐趋低龄化,其中90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睡眠问题更为突出。而纵观全球,睡眠障碍率也高达27%(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这些数据背后,是每个个体在深夜的辗转反侧和心理煎熬。 http://www.kdpsy.com/h-nd-136.html
6.日常管理(二)来华留学生信息是高校对来华留学生实施教育、管理、统计、决策的依据,信息管理工作是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来华留学生管理部门不仅要做好信息的采集、整理等外部工作,还应重视用科学的定量分析方法,从大量数据中找出内在的规律,指导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信息作用。 https://ciee.tyut.edu.cn/info/1019/1041.htm
7.老年人心理降从总分与阳性因子分来看,荆门市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与全国老年人相比较,荆门市老年人普遍存在躯体疾病,在心理层面存在一些强迫性思维或强迫性行为,还伴有抑郁、焦虑等情绪,同时伴有睡眠、饮食等方面的困扰,人际交往带来的困扰也比较明显。 (二)老年人各心理症状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https://m.fwsir.com/jiaoan/html/jiaoan_20220808181456_1926717.html
8.大学生心理降的自我成长报告范文(精选11篇)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收集相关资料,提出问题,并针对我院20xx年上学期期末的《高职大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表》进行数据统计,汇总。 2. 8月7-11日:调查阶段(一) 校内调查:(1)网络咨询,在我院班级、同学之间进行访谈,作为初步参考资料。 (2)问卷调查 (20xx年上学期期末已发卷调查) ...https://www.ruiwen.com/baogao/6682157.html
9.男男性接触人群7篇(全文)调查问卷经复核后,采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双录入,使用一致性检验功能对两个数据库进行差异比对,对出现差异的调查表应查找原始表进行核实,对数据清理核查后,转入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8wwfglpo.html
10.学协会:中国心血管降与疾病报告2022概要·365医学网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对461047名30~79岁成人中位随访11.2年的数据显示,在基线无心血管代谢疾病的人群中,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首次发生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分别增加23%和14%,死亡风险增加40%。 2018年,中国≥15岁吸烟人群中戒烟率为20.1%;在过去12个月内戒过烟的人中,超半数人戒烟的主要原...https://jsp.365heart.com/detail/article/681D6228-2702-4934-9F38-B03AE6AB2F7A
11.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2018年第02期现用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邮编:410011 期刊收录: 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优秀期刊)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 期刊荣誉: 中国...https://www.youfabiao.com/zglcxlx/201802/
12.医疗卫生慢性病已成为我国的主要死亡原因和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通过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调查,可以掌握我县成人主要慢性病及其相关因素、膳食营养、体质状况与营养相关疾病的流行现状及变化趋势。建立相关数据共享平台与机制,加强数据分析与利用,发布权威信息,为政府制定慢性病防控与营养改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http://www.ztyj.gov.cn/contents/6120/16120.html
13.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甲组SES、IAS得分的改善程度优于乙组(均P<0.001),而HAMA、HAMD得分两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表达性团体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焦虑障碍对...方法: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8年数据,选取年龄≥60岁、至少有1名在世子女且与在世子女不同住的老人826例。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测量抑郁症状,通过...http://www.zxws.cbpt.cnki.net/WKD/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colType=4&yt=2021&st=10
14.心理降实践报告锦集四篇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收集相关资料,提出问题,并针对我院20xx年上学期期末的《高职大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表》进行数据统计,汇总。 校内调查:(1)网络咨询,在我院班级、同学之间进行访谈,作为初步参考资料。 校外调查:将问卷以邮件的形式发送给其他大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https://www.liuxue86.com/a/5074725.html
15.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2023年第45期l多囊卵巢综合征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l研究揭示抑郁症患者反刍思维状态下的脑网络特征 l我国科学家解析痕迹型恐惧关联学习的神经机制 舆情信息 l建设健康中国保障人民健康(大家谈) l国家药监局抽检发现20批(台)医疗器械产品不符合标准 l努力推进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国际交流活动在京成功举办 ...https://www.pzhcdc.com/Article/View?id=7678
16.中国精神卫生报告:精神障碍发病率暴增50倍,形势严峻精神障碍按《疾病和健康相关问题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类近400种(表2-3-2)。 心理障碍,并非医学名词,泛指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心理过程、异常人格特征、异常行为方式,是一个人表现为没有能力按照社会认可的适宜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和社会都是不适应的。当心理活动异常...https://m.xinli001.com/index.php/info/100488517
17.2019中国抑郁症领域蓝皮书陕甘闽地区重度抑郁患者占比最高WHO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抑郁症患者中,有近一半生活在东南亚地区和西太平洋地区,包括印度和中国。 从患者人群的地域分布看,不同地区的患者人数存在明显差异。 一项针对中国成年人抑郁症的调查研究数据显示:除内蒙、新疆等地无数据外,陕西、甘肃、福建等地区的重度抑郁患者占比最高...https://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1db71861e8f6
18.当下最常见的4种心理类疾病希望你都没有生活资讯[摘要]根据数据统计来看我国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已达510万例。而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10年初公布的数据: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已超过1600万。官方数据1600万,占人口总数1%多一点。今天就列举最常见的几种精神障碍给大家介绍科普一下。 https://life.hsw.cn/system/2020/1218/166953.shtml
19.心理学论文3000字(通用7篇)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主要取决于其职业心理素质的高低。本研究以江西省几所高职院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作为测试对象,选择了性别、年级、不同出生地来考察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发展状况,采用spssl3.0forwindow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给教育管理部门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理论参考与研究工具。https://bylw.yjbys.com/qitaleilunwen/111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