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50例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按入院顺序分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25例。对照组男70例,女55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64.2±14.2)岁,平均舒张压(82.3±5.8)mmHg(1mmHg=
0.133kPa),平均收缩压(153.4±7.2)mmHg;研究组男68例,女57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64.5±14.4)岁,平均舒张压(83.4±5.5)mmHg,平均收缩压(153.2±7.1)mmH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入院后,患者均接受氯沙坦药物治疗(扬子江药业集团四川海蓉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371),口服50mg/d。研究组则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每日给予1次心理干预,其内容包含:测量患者血压状况,让患者了解掌握疾病有关知识,了解疾病病程状况(终身性疾病),但坚持接受治疗,可较好控制疾病,协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纠正错误认识,协助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规律作息、低盐饮食、戒酒戒烟等。把患者安置到安静房间中,患者呈仰位或半坐姿势,将注意力集中,闭目养神,均匀呼吸,按双脚、下肢、躯干、上肢、面部等部位,保持8s左右,让患者体会到肌肉紧张感,再放松15s,感受到放松感,进而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每次持续30min。
1.3观察指标[3,4]患者治疗1个月后,采用SDS和SAS判定患者心理状况,同时需记录治疗4周后患者血压控制状况,对比讨论所得数据。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SDS、S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SDS评分:治疗前,研究组(51.8±10.3)分和对照组(51.6±10.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血压比较对比治疗4周后,两组动态血压情况,研究组最小舒张压、最小收缩压、最大舒张压、最大收缩压分别为:(63.5±7.1)、(102.3±10.4)、(90.6±10.3)、(145.2±7.2)mmHg;对照组以上指标分别为:(70.6±8.9)、(111.3±11.2)、(99.4±7.8)、(158.9±11.4)mmHg;治疗后研究组最小舒张压、最小收缩压、最大舒张压、最大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精神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社区干预采取的各项康复措施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减轻或缓解精神症状,防止功能衰退,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环境,使其心理与社会功能获得显著进步[1]。本文就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康复进展综述如下。
1社会技能训练的基本策略[2]
社会技能训练的基本策略是与人类的学习原理相一致的,都是通过矫正错误的假设和消极的动机来建立正性期待。通过联合使用各种信息传递的教学方法及对角色扮演者的某一特异性行为予以鼓励的办法而达到行为改变的目的,并称之为观察性学习。对于患者的某些基本技能能够接近靶行为的适宜行为要予以阳性强化。通过家庭作业及在现实生活中练习的方式,不断使习得的技能能够从一种环境向另一种环境转化或应用,采用故意忽略患者的病态表现或教会患者其他技能等方式以减少或消除其不适当的行为。患者的良好行为如能在其生活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经常的鼓励,也就是说其恰当的行为在自然生存环境中受到了阳性强化,那么这一行为就将会长期保持[3]。
11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社会和独立生活技能训练程式
12社会技能训练的有效性
2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干预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健康教育是以患者及家属为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使患者增进健康知识,改变他们的异常行为,使其行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8]。程凤栖[9]报道,实施健康教育比不实施健康教育的患者出院后,精神病复发率减少1502%。
21促进患者自知力的恢复
自知力缺乏是精神疾病患者依从性差和复发率高的重要因素。精神分裂症急性期自知力缺乏者为970%,慢性期为893%[10]。病情复发多为缺乏自知力,否认自己有病,而使依从性降低。此外,患者病后内心十分痛苦、害怕、焦虑、忧郁是比较突出的现实问题。因此,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应加强对疾病的认知控制,即向他们传授正确的医学知识,提高对疾病的认识能力和某些精神症状的批判及分析能力,从而强化自知力;适时采用认知心理治疗[11]:即结合病情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监测。在病情缓解前,让患者思考现在与过去有无区别,有何区别;在缓解后让患者思考现在和症状缓解前有何区别,引导患者认识疾病,恢复自知力,提高治疗依从性。
22健康心理指导[12]
在开展健康教育的同时应加强健康心理指导。指导患者如何培养良好个性,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如何掌握情绪的释放与控制等;使患者明白心理因素对疾病的作用,了解自身存在的心理缺陷,正确自我调整心态,增强自我平衡意识,从而达到巩固疗效、避免复发、早日回归社会的目的。
3实施医护小组工作制
由于精神疾病致病因素的多元性,决定了治疗方法多样性。王志英等[13]对8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小组工作制,将医生、护士、心理治疗师、工娱治疗人员组织在一起,针对患者的问题各自发挥专业特长,对患者的治疗和护理问题讨论1次·2w,并对如何解决问题达成共识。在病情发展的急性期、治疗期、院内功能恢复期、院外巩固疗效及生活功能恢复期、回归社会能力期分别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方法[14]。研究证明:小组工作制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疗效、满意度、院内生活功能和社会功能,提高患者家属的应对能力,有利于院外康复,是一种能提供高质量、低成本和良好医患关系的服务[15]。
4家庭干预[16]
精神疾病患者回归社会需要家庭的帮助和支持,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方面。国内12个地区协作资料调查发现,在影响精神病患者预后康复的主要因素中以家庭照顾占首位。家庭干预主要是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心理教育、家庭支持、危机干预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研究表明,通过对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实施同步健康教育,比仅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更有利于促进康复[17]。
41家庭成员在整个干预过程中的作用
家庭干预注重疾病对家庭系统的影响,家庭成员在整个干预过程中起着主要的支持性作用。干预措施同药物治疗及其他康复手段一样,只是整个干预的一个组成部分。精神疾病患者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着来自外部环境的易受伤害性,其中来自于家庭成员的情绪气氛和行为表现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方面最著名的研究课题当属家庭成员的情感表达(EE)研究,发现高EE家庭比低EE家庭的年复发率明显要高。家庭干预从降低家庭成员的EE着手,以各种有效措施进行干预,从而预防复发、恢复社会功能、减轻家庭负担以及提高整个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因此家庭干预也是一种家庭治疗。现代家庭干预的实施内容主要有:疾病及治疗知识教育;训练、改善患者的社交技能;训练、改善患者和家庭成员的应对能力及化解问题的能力。其中对家庭成员的心理教育是干预措施的核心部分。我国自1990年开始在各地陆续开展此项研究工作,张明园等人经过2a的随访研究,表明家庭心理教育的作用具有长期的有效性,主要在于减少复发、提高药物维持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提高家庭照料者的负荷能力以及减轻家庭的照料负担。
42家庭治疗
(1)治疗前,要评估患者及其家庭之间的各种病理关系,即个人的症状与其家庭之间的相互关系。(2)治疗初期,治疗者要与家人密切结合,建立良好关系,使自己能被家人接受,并共同查清问题及其积极、主动、有效的处理方法。应注重家人的多方参与和表达各自不同的看法,促进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引导家庭成员满足相互不同的心理需要,以维持家庭内的平衡。(3)治疗中,要注重家庭目前需要改善的迫切问题,促进家庭成员主动着手改正存在的问题。治疗者既要了解家庭内问题发生的过程,但又不能过于追究往事,以免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充分调整家庭系统的失衡状态。(4)治疗结束阶段,应使家庭成员能自行审查、改进家庭行为和习惯,并维持已经纠正的行为。在家庭治疗中要善于运用家庭原有的正性情感和各种心理资源,妥善解决家庭成员的各种问题。
5艺术疗法
艺术疗法是以艺术活动为中介的一字非语性的心理治疗,通过艺术让患者产生自由联想来稳定和调节情感,消除负性情绪治愈精神疾病[18]。1992年Prinzhorn发表《疯者艺术》,1956年Fakab提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绘画特点,均对精神疾病和艺术间的关系作了探讨。1969年美国成立艺术疗法协会把艺术和治疗疾病结合在一起。
6音乐心理学介入精神疾病的治疗
1989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首届音乐治疗学术会议。会上由民主选举正式成立了《中国音乐治疗学会》,15a来在这方面作了一定的工作。2002年中国音乐心理学学会的成立,标志着音乐心理学在新老几代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下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了。在广州白云精神康复医院院长周用桓教授的支持下成立了《音乐心理学研究室》已开展工作。《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1989)中将音乐心理学定义为,用心理学的方法及理论研究音乐与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并找出其规律的科学。它与心理学及音乐学有关,涉及声学、生理学、美学、社会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有许多空白领域等待进一步探索。
7结语
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药物治疗起关键的作用;社区康复干预是改善患者的社会心理环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重新回归社会的重要康复措施。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防治与康复[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29~34
[2]LehmanAF1SteinwachsDM.Patternsofusualcareforschizophrenia:initialresultsfromtheSchizophreniaPailontOutcomesResearchTeam(PORT)ClientSurvey[J].SchizophrBull,1998,24(3):11
[3]陈圣霞,魏春香,石金琴重返社区技能训练对精神疾病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5,20(15):10
[4]YoungAS,SullivanG,BurnarnMA,etalMeassuringthequalityofoutpatienttreatmentforschizophrenia[J].ArchGenPsychiatry,1998,55(6):611
[5]CrowTJ,MacMillanJF,JohnstoneECII.Arandomisedcontrolledtrialofprophylacticneuroleptictreatment[J].BrJPsychiatry,1985,148(7):120
[6]RobinsonD,WoemerMG,AlvirJMJ,etal.Predictorsofrelapsefollowingresponsefromafirstepisodeofschizophreniaorschizoaffectivedisorder[J]ArchGenPsychiatry,1999,56(9):241
[7]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PracticeGuidelinefortheTreatmentof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1[J]AmJPsychiatry,1997,154
[8]McGrathJ,ChappleB,WrightMActapsychiatrScand,2001,103:181
[9]程凤栖精神科护士职业满意度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8):588
[10]GoldJM,HarveyPD.Cognifivedeficitsinschigophernia[J]PsychiatrClinNorthAm,1993,16(8):295
[11]HydeTM,NawrozS,GoldbergTE,etalIstherecognifivedeclineinschigophreniaacrosssectionalstudy[J].BrJpsychiarty,2004,16(4):495
[12]MoriceR,DelahuntyA,Froontai.Executiveimpairmentsinschizophrenia[J]SchizophrBull,1996,22(5):125
[13]王志英慎独精神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87
[14]钱志梅,田传英社区护理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9):2063
[15]秀梅社区护理对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7(3):96
[16]邱传谦,曾昭祥,李志成医生实施家庭干预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半年随访评估[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2):75
临床治疗精神疾病过程中,心理疗法是一项较为重要的环节,自对精神障碍的治疗中起源,目前被临床在各科疾病治疗中应用,或称心理教育、心理疏导,发挥着理想的辅助治疗的作用。本次研究选择某院收治的精神病患者100例,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划分,对照组行精神科疾病常规治疗,观察组加强心理疗法的应用,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选择对象100例,男53例,女47例,年龄22~68岁,平均(46.5±3.2)岁。情感性精神障碍25例,精神分裂症43例,双向情感障碍9例,重型抑郁3例,强迫症6例,惊恐发作4例,广泛性焦虑3例,其它7例。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划分,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精神科疾病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心理疗法的应用,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心理疗法可提高治疗依从性精神病采取有效治疗,在急性期过后,需行全面整体的心理教育,使患者对医嘱可严格遵守,配合相应治疗,按量、按时服药。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可获得良好的治疗依从性,但患者为双相情感障碍类型时,因维持期和急性期均需药物治疗,但药物副作用及药效不明显导致依从性降低,成为疾病的危险因素,情感调整治疗多自我终止。心理治疗可采用专门的治疗方法及技术,对患者行随时的、经常性的教育,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1.2.2心理疗法辅治疗效果①精神分裂症: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强认知行为干预,并行辅治疗,如家庭治疗、社会技能训练、支持性职业、认知康复等,可使患者在精神症状缓解的同时获得职业技能、社交知识,可获得有效的心理社会干预效果。②双向情感障碍:采用药物治疗与心理社会干预的方法对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加以治疗,且教育方式的、结合型的、引导发现式的、逐步推进的认知疗法效果更为明显,认知行为治疗主要针对行为管理、治疗依从和认知重建,包括心理教育。同时,需加强人际关系和家庭的治疗,以增加抗抑郁剂应用和情绪调整的效果,达到改善患者社会、职业、家庭职能的目的。③抑郁:研究表明,心理治疗为抑郁症患者治疗的首选,采用心理教育和药物应用结合治疗的方式,可降低疾病复发率,缓解患者紧张情绪,使重性抑郁得到重视,并获得适当的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④惊恐发作:采用呼吸训练、肌肉放松、认知重建、内感暴露等认知行为均可获得理想效果。⑤其它障碍:采用心理治疗对其它心理障碍的患者应用也使症状明显改善,如人际关系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抗抑郁药物应用,对有进食障碍的患者可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
1.2.3心理疗法治疗作用精神疾病中,神经症病情程度相对较轻,治疗方案的选择需依据临床诊断结果制定,若患者为强迫症状,无仪式性动作,只有强迫性思维,或抑郁症、焦虑症的临床症状较为严重但心理疗法无法实施,只能采用药物应用先对症状进行控制,待缓解后再行心理治疗,但对不愿接受药物治疗,或不属上述原因不能采取药物治疗的患者,可首选心理治疗方法。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SANS评分比较(±s)
3讨论
无自知力通常是精神病患者的最大特征,故多认为采取心理治疗的方法效果不明显。虽然心理治疗无法在精神病急性发作期实施,但在有效缓解精神疾病急性期症状后,心理疗法通过对病因、症状、药物作用、干预方法的讲解,可使患者正视疾病,降低恐惧和焦虑感,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在基本治愈疾病后,重视患者重归社会的问题,帮助患者认识社会,了解自身现状,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避免意外事件发生,显著改善了生存质量。
我院从2008年1月――2012年10月期间,一共收治了心脏疾病手术患者540例,术后并发精神障碍患者为21例。在术后对患者和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和负担,同时不利于患者的术后的康复[1]。我院对此次所收治的心脏疾病术后并发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取得一些进展,以下是详细报道。
在手术后1周左右,有8例患者出现精神症状,大多表现为冲动和行为多疑以及出现节段性被害妄想、抑郁、仇视、焦虑、拒绝配合治疗等。也有的患者出现自身变形等感知综合障碍。这些患者一般常见于呼吸功能障碍减退或者衰竭以及感染的患者中。在对患者进行心脏疾病治疗较为顺利,但是在后期的康复中,其中有2例患者出现精神症状。
1例患者存在家族精神病史,患者为先天性心脏疾病。患者的主要表现为:其出现情感障碍和抑郁性精神疾病症状,经过对患者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之后,患者仍然存在轻微寡言和说话少以及表情呆滞等症状。
此次研究的21例精神障碍疾病患者,当患者出现精神症状之后,对所有的患者都进行了头部CT检查,发现患者不存在脑部器质性病变情况。经过详细的检查和会诊之后,其中1例患者为抑郁性精神疾病、12例患者为心脏术后脑损害、症状性精神疾病患者4例、心肺功能不全而导致患者发生缺氧性脑部4例。
1.3方法在对患者进行心肺和脑等脏器并发症以及术后感染等症状进行治疗外,还需对脑损害患者进行治疗,比如采用20%的甘露醇脱水进行治疗,此外,还可以对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治疗。对患者进行控制性降压和冬眠疗法等,对患者进行脑神经营养和高压氧治疗。对症状性精神疾病患者和抑郁性精神疾病患者采用氯丙嗪和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2]。
1.4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AS19.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此次我院心脏疾病术后并发症精神心理障碍的几率为3.9%(21/540),其中有19例患者经过治疗后痊愈,1例患者具有精神疾病家族史,但是经过治疗后,好转出院,1例患者死亡。
参考文献
2009年5月开始,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印发了《成都市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实施意见(2009-2011年)》和《成都市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阳光救助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面向全市关锁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实施了“阳光救助工作”,对长期关锁的贫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解锁,并接到医院免费治疗。我院是都江堰市实施“阳光救助”的定点医疗机构,从2009年6月~2010年9月共收治阳光解锁病人175例。本文对该175例解锁患者解锁治疗前后的社会功能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09年6月~2010年9月都江堰市精神卫生中心实施“阳光救助”的患者为入组对象。入组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的诊断标准;②符合《成都市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阳光救助工作实施意见》配套文件中规定户籍在我市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③因各类原因(贫困或肇事肇祸)无能力监管而被关锁者。
1.3方法采用《成都市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阳光救助住院医疗救治技术方案》中附表3《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治疗随访表》规定使用量表(SDSS),由都江堰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疾病社区防治科医生,对175例阳光救助患者解锁前及治疗后的社会功能进行调查,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1阳光救助前患者社会功能情况
救助前患者受精神症状影响,56.00%无生活自理能力,68.57%家庭职能严重缺陷。有29.14%患者能在家人监护下帮助家人完成一些简单的劳动,由于患者曾经多次出现过严重的肇事行为,家人不愿让其外出自由活动。
2.3阳光救助前后患者社会功能情况比较
对调查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关锁患者在救助后生活自理能力、家庭内活动、家庭职能、社会性退缩等、职业和工作等5项指标较救助前有明显提高P
精神病人被长期关锁家中的原因十分复杂,一方面病情反复发作多次住院,致经济上难以承受再次住院的费用;或是无监护人或监护人不能正确管理;另一方面家属精神卫生知识缺乏,以及对精神病院缺乏正确了解,担心住院会影响患者的前途,住院后在周围人群中难以“保密”,怕邻居知晓[1]。加之精神分裂症至今病因未明、病程迁延,临床确有“难治”的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治疗上的难题。因此,各地都发现放弃治疗将之关锁的精神病人[2]。
精神病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慢性病,发病时多需住院系统治疗,患者虽经临床治愈出院后,一旦不能坚持服药或遇到强烈精神刺激即易复发。很多精神病患者病程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使大部分家庭难以承受长期的医疗费用,也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现在由于社会对精神病的重视,精神病的防治工作也从简单的住院治疗逐步走向社区干预管理。对于因种种原因不再住院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做好他们的社区护理,对防止病情复发,加强社区的安定有着重要意义。
1.2方法本院的社区护理干预小组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具有高尚、敬业、慎独精神的1名精神科医师及3名精神科主管护师组成。在门诊建立有心理治疗室,工娱室以利于患者的治疗训练。建立干预组档案,登记患者姓名,家属,住址,联系方式,并与患者所在社区居委会联系登记在册以便应激事件发生时能及时沟通处理。主动联系进行1次/w社区护理干预并预约1次/月门诊。运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采集资料,对其生活自理能力,心里承受能力,社交能力,用药的依从性及社区周围环境,进行评估,制订相应的治疗护理计划。据病情适时调整计划并予以实施。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2.2家庭护理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培养良好的家庭气氛,使患者心情舒畅,也是巩固疗效的主导因素。配合家属使患者居室宽敞明亮,避免噪音,室内干净清洁,使患者心情轻松愉快,同时有计划地进行精神病防治的科普宣教,找出适合自身防范复发的措施,又提高了家属对患者的监护责任感和能力,最大限度地为患者消除诱发因素,为康复提供良好的家庭气氛和环境。
1.2.3社区护理要使患者达到社会康复,需要患者工作单位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相互协调配合,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康复环境。因此我们积极与社区居委会,工作单位联系,提高他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了解疾病的规律及防治措施,使同事,邻居给予同情支持,不歧视患者,适当解决患者的经济,工作及生活等问题,依据国家政策办理重症残疾及低保等。安排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减少社会及家庭负担,能使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感受温暖充满信心和勇气,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力。从实现自我价值上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以达到巩固疗效。
经过2年社区护理干预及护理随访,研究组有5例患者因服药依从性差致病情复发而再次人院治疗,回单位工作24例,继续上学的3例,其余继续在家中休养。对照组:再住院人次30例,回单位工作6例。两组间的复发率、再住院率、再就业率的比较见表1。
按护理程序进行的社区护理干预将医院护理延伸到社区,为患者提供连续性的服务。本研究显示通过及时、有效、系统的社区护理措施,能够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降低复发及住院的风险,降低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功能,增加其就业的能力。从而最终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和生活质量,保障社会安全,减轻本人、家庭、社区、医院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吴开文.精神疾病康复期社区护理模式构建[J].护理研究,2010,24(6):1593-1594.
[2]贾书磊,刘桂萍.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照护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25(19):27-28.
[3]王宪琴,刘仲发.张程赭10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临床疗效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1).
[4]陈小寒,林琳,程天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2008:62-63.
[5]郭永清.社区护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0.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性精神疾病,临床上表现为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病程迁延日久、易反复发作,终身患病率约为6.55‰,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1]。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回归社会仍然存在瓶颈问题[2]。近年来,认知行为干预在医院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尤其在治疗重大疾病及慢性反复性疾病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3-4],对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加速康复的进程及节约临床治疗费用有积极意义,针对慢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特殊性,本科室积累了多年的治疗经验,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认知行为干预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共入选病例12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精神病家族史、平均病程、药物治疗情况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方法
2.1常规治疗全部患者均采用常规内科治疗,根据患者自身病情选择药物,临床药物包括利培酮、氯丙嗪、氯氮平、奋乃静、富马酸奎硫平、奥氮平、舒必利、氯硝安定、阿立哌唑及艾司唑仑等,必要时合并使用药物。
2.2集体心理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增加机体心理疗法,将治疗组60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15例,1次/w进行集体心理治疗,40min/次。集体心理治疗包括心理支持、认知行为疗法及阳性强化法,
2.3疗效评价对两组患者随访1年,调查并记录患者在1年内复发的次数,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疾病的复发率。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及康复状态量表(MRSS)对入组患者集体心理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价,其中,MRSS中MRSSA表示MRSS中的活动能力缺乏量表、MRSSB表示MRSS中的目前症状和异常行为量表、MRSSC表示MRSS中的社交量表、MRSSD表示MRSS中的依赖量表,每3月测评一次,记录集体心理治疗0、3、6、9及12月的分值,比较两组患者的评分。
2.4数据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分析患者评分数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1复发率的比较对治疗组及对照组在集体心理治疗后随访1年,随访期间:治疗组发病1例(1.67%),对照组发病5例(8.33%)。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PANSS量表评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组在治疗后6月PNASS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9个月治疗组PNASS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
2.3MRSS评分比较入组时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集体心理治疗干预6个月后,治疗组MRSSD分值较对照组较小,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本研究对治疗组和干预组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随访,结果显示,在治疗9月后PNASS量表总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沈渔.精神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19.
[2]王善澄.实用康复精神学[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1.
[3]邢海燕,张玉国,崔娜.信心干预对脑梗死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康复依从性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0):72-73.
[4]冯宝珍,徐冬梅,刘玲,等.系统康复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随访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4):38-40.
[5]樊慧贤,王惠丽.58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调查分析[J].中国心理健康杂志,2006.4(1):56-57.
随着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日益为人们所接受,人们不仅重视疾病的治疗,更重视病人作为人的感受。生活质量评定不仅被用来了解患者的痛苦、生活状况、残疾程度和生活需求,而且也用于比较接受不同精神卫生服务的患者生活质量的差别。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临床常见的重型精神病,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精神活动不协调,发病率较高,且具有很高的复发率(69%-75%)。目前我国精神病院大都仍为封闭治疗模式,康复工作发展缓慢,尤其是由机构向社区转型的脚步几乎停滞不前,因此导致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而工作人员态度、家庭支持程度、住院环境及药物副作用是影响住院精神病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1影响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因素
1.1经济因素对精神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对社会负担较大的疾病,绝不亚于恶性肿瘤、糖尿病等。在现有医保政策下,1年住院需要的自理费用加上伙食及零用要近万元,这对有些精神病人的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包袱。相当一部分的病人家庭因无力支付这部分费用,只能由医院给予一定比例的减免。所以家属往往给病人选择最基本的生活条件。一些医院提供的提高精神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性项目就不被选择。
1.2医院因素对精神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1.3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因素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抗精神病药物虽然缓解精神症状,但药物的不良反应却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不利影响。目前常用的抗精神病药副反应有:锥体外系反应,抗肾上腺能副作用,抗胆碱能副作用,心律失常、闭经、泌乳等副反应都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4家庭因素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由于精神分裂症病程长、复发率高的特点,大多患者家属在患者初患病初期百般呵护,否认自己的亲人患上精神疾病的事实,托关系找良医,对患者康复寄予厚望。但往往事实悖于理想,久而久之,家属失去该有的耐心及心理上的支持。
2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为减少精神病患者的精神残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近年来精神疾病的康复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生活质量已逐渐成为评价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和预后结局的一项重要指标。
2.1改善医院环境,提高患者舒适度
2.2加强医院人文关怀,减轻或消除患者病耻感
2.3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对患者家属实施健康教育,不仅能减轻家属的心理压力、降低其焦虑水平、减轻其抑郁情绪、提高其应对能力及照料水平、提高生活满意度,同时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增强疗效,降低复发率,有助于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的康复,降低功能残疾,更好地回归社会。
2.4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社会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用现有的设施和手段,尽量改善精神疾病患者掌握代偿性的生活与工作技能,设法降低残疾程度。其目标是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得到重新安置,使患者能独立从事一些工作和操持部分家务劳动,提高患者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其社会角色水平和生活质量。
2.4.1职业和生活技能训练
生活技能训练则是一种重要的康复方法,包括日常基本生活能力的训练和不良行为的矫正训练;职业技能的康复训练是在平时参加娱乐活动的同时,有目的性的学习一些谋生技巧,为回归社会做好准备。
2.4.2认知功能训练
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组以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为基础,通过目标定向的系统程序,以改变认知、情绪和行为功能障碍为目标的心理治疗方法。
2.4.3社交技能训练
社交技能训练指使用学习理论的特殊原理,促进人际交往中所需技巧的发展与掌握,是一种系统的心理治疗。其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社交能力,增加语言性和非语言性社交行为,提高社交感觉和判断的准确性。社交技能训练(SocialSkillsTraining,SST)在国外被广泛用于精神分裂症、社交恐怖、儿童孤独症等精神障碍的治疗,并且发现几乎所有的患者都可以从社交技能训练中获益。
2.4.4音乐治疗
医疗机构运用音乐疗法的方法大致可归纳为四种:主动性的音乐疗法、被动性的音乐疗法、即兴法、综合性音乐疗法。吴玉英等对12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说明主动性音乐疗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工作能力、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2.4.5文体训练
精神疾病是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一种慢性病,对家庭、对社会的影响十分明显。随着当今社会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加剧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精神疾病已经成为现阶段疾病分类中较为严重的一类,一些精神病患者引起的公共危害事件给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为了有效地遏制重症精神病患者引发的社会问题,保护群众的合法利益,2010年4月对全镇所有的精神病患者开展了摸底调查,通过筛选、复查、诊断,共确诊精神病患者115例,并对他们开展了康复护理指导。现将调查结果及康复护理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15例精神病患者中,男62例,女53例,年龄22~75岁,平均38.5岁。调查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58例,情感性精神病42例,器质性精神障碍10例,老年痴呆5例。这些精神病患者的特点为轻中度患者和心理障碍居多,少数患者因下岗、失恋、无力承担费用,少数家属监护不到位,使患者重新肇事,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结果
115例患者中,由父母、配偶、子女等亲戚监护的104例,占总数约90.44%。三无对象人员由村长看护11例,占总数约9.56%。经康复治疗管理后,115例患者的服药率由20%升至77.33%,病情好转率由21.33%升至74.66%,肇事率为零,关锁率9.49%降为4%。
讨论
虽然我们免费提供部分价格低廉的治疗药品,但是尚有一些药品价格偏高,少数家庭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未能提供必要的正规医治,延误治疗,导致不同程度的社会问题。
服药治疗方面:一些患者及家属认为病情稳定已好转,不再规范继续服药,有些患者不能正视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不再继续服药,有些认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会变傻、成瘾不再继续服药,对于“长期服药”或“终身服药”在心理上很难接受不再继续服药,有些缺乏自制力未按医嘱用药等等,导致患者疾病复发。所以合理有药,增加患者依从性尤为重要。
1用药指导的必要性
精神类药物在精神疾病治疗中有着重要地位。现阶段的医院药学已发展到药学服务阶段。药师的工作模式从曾经的调剂配方,以保障供应为主,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并为其提供优质药学服务。药学服务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经济。因而,研究和指导合理用药是药学服务的关键,是药学服务核心。在精神卫生中心开展精神类药物的药学服务,是为临床一线提供安全,有效的药品信息,从而保证精神病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
2精神类疾病患者用药遇到问题及用药指导
3开展药学服务的方法
实践证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药学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药师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与工作的需要,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脚踏实地地开展药学服务,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减少了精神类疾病患者用药的盲目性、恐药性和无助感,使患者对用药有了更大的信心,有利于促进其合理用药,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药源性疾病和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病人的医疗质量及生活质量。这样既提高了药师的地位,也相应的提高了整个精神卫生中心的整体服务水平和形象。
[1]程锦梅.门诊药房药师开展临床药学服务探讨.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3):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