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特征一:表现形式多样化,且隐匿性较强
由于青少年存在生理条件、心理特质、认知结构等的不同,其在压力性事件下心理行为反应具有多样性,且常出现多种心理疾病共生。据临床诊断数据显示,我国6至16岁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发生率约为18.%(见图1)。其中,以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最为频发(10.4%)。同时,焦虑(4.8%)、抑郁(3.2%)、抽动障碍(2.5%)、物质滥用(1.1%)等问题亦非鲜见。值得注意的是,受到社会污名化、心理健康意识薄弱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被忽视,尚未得到科学诊断与及时干预。调查发现,我国有近30%青少年表现出不同水平的抑郁症状,其中仅有不到10%的个体得到系统干预。整体而言,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仍表现出较强的社会隐匿性。
图1中国青少年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
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特征二:影响因素多元化,防控难度大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特别地,家庭环境与学业压力或将成为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诱因。一项基于全国的社会调查显示(见图2),升学压力大是导致青少年较高焦虑和抑郁水平的最常见因素(54.66%),其次为较高的父母期待(43.55%)和考试评比(39.97%)。此外,近五分之一的青少年可能受到教师言行、人际交往、成长困惑等因素的影响而滋生焦虑与抑郁情绪。因此,防范消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风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场景、多主体的合作努力。
图2中国青少年抑郁/焦虑的主要诱因(%)
图3-2获取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
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防范建议一: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防范建议二:规范完善心理健康监测与预警
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防范建议三:加快织密问题心理的干预与转介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