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十大致死病因中,心血管疾病常年处于首位。据媒体统计,2017年,全球共有5600万人死亡。70%以上的人死于非传染性慢性病。近年来,中国越来越多关于年轻人猝死的新闻不绝于耳。惋惜之余,公众的目光也逐渐转向心血管疾病这一“幕后黑手”。《报告》显示,近半数(46.16%)的体检人群存在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近两成(20.14%)存在某些靶器官损害或心血管病。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很多人以为只有老年人才会得心脑血管疾病,其实不然,心脑血管疾病同样也会“光顾”年轻人。美年健康首席科学家宁毅博士称,“近年来,年轻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发生猝死的年龄年轻化。我们发现,50岁以下的人群高血压和高血压前期竟然超过30%,而且高血压知晓率呈现中轻年中普遍偏低的情况,可以预见的是这些人进入老年将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相对于老年人,青中年对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的检查和重视程度明显不足。”
不良生活习惯令人忧“心”
熬夜、吸烟、酗酒、生活不规律,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给心血管病发生埋下了隐患,高强度工作和压力更是“雪上加霜”,让年轻人背负更大的心血管疾患风险。但由于工作节奏快,平时没有明显症状,或者偶尔的胸闷胸痛,不足以引起年轻人的重视,以为是工作累了或者没有休息好,而这种忽略往往是致命的。“工作996、生病ICU”的日常戏谑,很有可能在一次次忽视中最终显现在透支青春的年轻人身上。
拼搏奋斗也要当“心”
《报告》指出,吸烟、身体活动不足等日常生活习惯与心血管疾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报告》基于北京市美兆体检中心体检人群的调查显示,体检人群的吸烟率和日均吸烟数量均处于较高水平。同时,体检人群身体活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不足。多数人不运动或很久运动一次,或者每次运动时长少于30分钟;且仅进行轻度运动(如健走、太极拳、社交舞等)。随着年龄的增加,不论男女轻度运动所占的比例都在继续增加,而中重度运动占比不断降低。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指出,心血管疾病目前作为危害国人身体健康的第一杀手,治不如防。建议大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科学规律的运动,保持均衡的饮食习惯,不断加强对自身健康的储蓄和管理,对抵御当下新冠病毒也大有益处。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至少80%的心血管病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通过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増加体力活动,控制体重,戒烟等可调节因素,可以使自身达到理想心血管健康水平。
据悉,《健康中国体检大数据心血管健康报告》是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与美年健康产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继2019年联合发布《健康中国体检大数据糖尿病地图》后的再次合作。未来,双方将基于体检大数据陆续推出癌症、呼吸系统疾病、肝功能异常等多类慢性病的报告,为我国体检健康指数奠定数据基础,助推“健康中国”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