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遗传咨询网

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设立“遗传咨询门诊”,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专家为就诊者提供遗传咨询、新生儿筛查结果解读等医疗服务。每周一、四、五下午出诊,实行网上预约。周一、四下午专家门诊和普通门诊以及周五下午普通门诊设在门诊楼二楼北侧遗传与生殖中心,周五下午特需门诊设在新门诊医技楼一楼东侧特需门诊区。

(2018-08-23开诊)

北京儿童医院李巍教授团队开展遗传咨询专家门诊,预约请与骨科唐盛平主任联系。

北京儿童医院李巍教授团队在河南省儿童医院开设遗传咨询专家门诊。预约请联系张耀东主任。

由英国莱斯特大学ThomasMG教授领衔的国际多中心协作组,收集了包括中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和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共9个中心907例中央凹发育不良(FovealHypoplasia,FH)的基因型与表型的关联性。导致典型FH的基因包括19个白化病基因和PAX6,SLC38A8,FRMD7,AHR,以及导致非典型FH的CNGB3,CNGA3,GNAT2,PDE6C,PDE6H,ATF6等基因。根据临床表型的不同,FH共分为4级。导致典型FH的基因中,白化病基因、PAX6,SLC38A8,FRMD7分别占67.5%,21.8%,6.8%,3.5%。非典型FH患者的视力明显较典型FH弱。不同基因突变的FH分级有所不同。该结果对于FH的分型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李巍教授团队与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魏爱华教授团队联合发布了迄今为止国际上最大的白化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研究人员分析了2008-2020年完成的1146例中国白化病患者的基因诊断结果,总的分子诊断率为93.6%,比国际上其它团队的比例明显要高,特别是2016年常规使用二代高通量测序以来,诊断率高达97.3%。从明确诊断的患者各亚型分布来看,共诊断出14种不同基因的突变,其中中国人群中OCA-1,OCA-2,OCA-4分别占62.1%,17.4%,10.9%。共报道了不同白化病基因486种变异,其中TYR,SLC45A2,HPS1等基因具有中国人群的突变热点或者高频突变。此外,还发现一些变异位点的致病性具有人群特异性。这些结果为深入了解中国人群白化病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通过对北京儿童医院PICU自2017年7月-2020年2月收治的169例重症患儿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的分析,其中1/4患儿可明确分子诊断,临床表型越多,诊断率越高,这也体现在随访患儿中诊断率较高。另一方面,NICU收治的重症患儿因遗传病占比相对PICU收治患儿较高,基因组分析诊断率也较高。在明确诊断的病例中,遗传代谢病、神经肌肉疾病、多发畸形分别占33%,19%,14%。分子诊断结果对于多数患者的治疗方案改进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快速、准确的基因诊断是重症患儿的重要手段。

中国是结核病的高发区,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在结核病高发区实施新生儿卡介苗(BCG)的接种,对于减少结核病的发生和流行意义重大。我国自1986年实施该免疫计划以来,新生儿卡介苗接种率达到99%,取得了明显的防控效果。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病例报道接种卡介苗后产生严重副反应的病例,甚至引发婴幼儿死亡。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原发性免疫缺陷(PID)。因PID引发的卡介苗播散性疾病主要包括三类:重症联合免疫缺陷、慢性肉芽肿病、孟德尔遗传性分枝杆菌病。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收治了多例因PID导致卡介苗播散的病例,与北京市儿科研究所多个科室合作,对这些病例的病原学、遗传学和免疫学进行鉴定,确定了病原是由于活卡介苗,遗传学上由于不同PID基因缺陷导致相应的免疫功能缺陷。国外一些国家在卡介苗接种前进行免疫缺陷病的筛查。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应用到新生儿遗传病筛查领域,有可能使得PID被早期筛查出来,制定个体化免疫接种计划。因此建议在有条件的地方,在获得新生儿遗传学或免疫学筛查结果后,再考虑是否实施卡介苗接种。

全外显子组(WES)或全基因组(WGS)测序是目前儿科疑难重症常用的诊断手段,但其诊断时效性直接决定患儿的处置方法和预后。已有的文献报道,利用WGS对NICU患儿可达到36-73%的分子诊断阳性率,对于PICU患儿可达到25-45%的分子诊断阳性率。其中38-45%的患儿临床诊断中没有做出与分子诊断相符合的结果,表明WGS或WES等的分子诊断结果已经深刻改变了传统的诊断方法,并直接影响到24-34%患儿的预后。随着诊断流程的不断改进,从送样到出诊断结果已经大大缩短。来自美国SanDiego的Rady儿童医院基因组医学中心StephenKingsmore领导的团队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方法进行WGS分析结果的自动化处理,可将诊断流程缩短至19小时,这将对儿科重症的诊疗带来深刻的变化。

北京地区自2012年1月开始实施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本文总结了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的180469例新筛结果,并随访到2018年2月。该项筛查涵盖GJB2,SLC26A4,GJB3,mtDNA-12SrRNA共9个常见变异位点。1,915例(1.061%)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听力受损,为诊断阳性病例。8,136例(4.508%)遗传筛查阳性(杂合、纯合、复合杂合、线粒体遗传均质或异质性)被召回,其中7,896例(4.375%)听力筛查通过。40例(0.022%)新生儿为GJB2或SLC26A4基因纯合或复合杂合变异,其中10例通过了听力筛查实验。409例(0.227%)具有mtDNA12SrRNA遗传均质或异质性(m.1555A>G或m.1494C>T),其中405例听力筛查通过。统计表明,25%的具有GJB2或SLC26A4致病性变异的婴幼儿和99%携带m.1555A>G或m.1494C>T变异的婴幼儿通过了听力筛查实验,需要进一步随访是否出现迟发或轻度听力障碍。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影响听力的已知基因多达数百个,加上芯片技术只针对上述4个基因的9个位点,该项耳聋基因筛查阴性的患儿仍有一定比例的耳聋患者出现。此外,一些基因突变引起的听力损害,症状出现在成人甚至中老年,这类基因新生儿筛查阳性,听力筛查实验可以通过。

基因组检测发现的大量变异通常是用ACMG指南对其致病性进行评估。2018年11月,ACMG还建议对受检者进行随访后,对变异的致病性进行重评估,大约可提高10%的诊断率。这主要是由于表型的变化或新表型的出现,可能有助于对致病性变异的甄别。该项建议已经被多个协会或组织的遗传咨询所采纳。

CDH2基因编码N-cadherin,参与细胞黏附和神经发育中的神经迁移和轴突寻路(pathfinding)等过程,但其突变与疾病的关系并未明确。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对9例表现为神经发育障碍的患者进行测序分析,发现CDH2基因的新发杂合性突变(7例错义,2例移码),细胞功能研究显示这些突变影响细胞黏附功能。患儿表现为多系统受累,包括胼胝体发育不全、轴突寻路障碍、心脏、研究、生殖器发育异常等,称之为ACOG综合征。

CIC-7是一种定位于溶酶体的Cl-/H+离子交换蛋白。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在2例无关个体中分别检测到CLCN7基因的新发突变c.2144A>G(p.Tyr715Cys),该突变位于CIC-7蛋白的C-末端,突变后导致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中溶酶体的pH值下降约0.2单位,进而影响溶酶体的功能和色素生成,表现为溶酶体贮积症(如肝肿大等)和白化病的表型。功能试验进一步证实该突变为显性遗传的功能获得性突变,使得溶酶体腔内H+升高,溶酶体等细胞器增大等。该研究提示CIC-7离子通道蛋白在细胞器酸化中发挥重要功能。

泌尿道畸形是常见的一种先天性畸形,其中一些被认为是单基因遗传病。通过对一个下泌尿道梗阻家系中的患者的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共分离的编码basonuclin2的BNC2基因的无义突变(c.2557C>T[p.Arg853])。进一步在其它无亲缘关系的下泌尿道梗阻患者中发现该基因不同位置的3种其它突变类型。小鼠和斑马鱼动物模型研究显示,该基因在泌尿道表达,并在斑马鱼中敲降该基因后,复制出下泌尿道梗阻的表型。表明BNC2基因突变可导致呈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下泌尿道梗阻。

精子的鞭毛异常如变短、扭曲、缺失或者形态异常,导致精子运动障碍,表现为弱精症等,是男性不育的常见原因。已知DNAH1,CFAP43,CFAP44,CFAP69,FSIP2以及WDR66等6个基因的突变可分别导致弱精症或精子畸形的发生。通过对168例不育症男性的全外显子组分析发现,其中5个无亲缘关系的个体均出现ARMC2基因的纯合致病性变异。通过CRISPR-Cas9技术制备Armc2基因突变小鼠,也复制出不育症的表型,提示ARMC2突变可导致弱精症和精子畸形发生。

原发性纤毛病(PCD)是一大类因不同基因突变导致的纤毛运动障碍,常表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肾脏囊肿或积水、脑积水、不孕不育等。在2个无亲缘关系的PCD患者中,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分别发现GAS2L2基因的致病性变异。分别在体外培养细胞、小鼠和爪蛙模型中复制出纤毛发育障碍、粘液清除障碍等表型。表明其为PCD的新致病基因。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宋保亮研究组与新疆医科大学马依彤团队合作,着重分析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哈萨克族人群的基因图谱,最终发现LIMA1基因突变可导致人小肠胆固醇吸收效率下降、血浆LDL-C水平降低,突变携带者除胆固醇水平降低以外,各项指标健康,这提示LIMA1可以作为新的降胆固醇药物研发靶点,并且有助于理解为什么哈萨克族人虽然消耗较多牛羊肉,但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却低于汉族人群。

胎儿型血红蛋白(HbF)向成人型血红蛋白(HbA)的转换是血红蛋白调控的关键步骤。有报道BCL11A的基因变异可影响这种转换过程,但具体机制不明。进一步的研究发现,g-珠蛋白的启动子区域内存在两个重复的TGACCA序列,是BCL11A的结合基序(motif),控制其由gamma-珠蛋白向beta-珠蛋白的转换。其中远端的motif尤为重要,其突变后影响BCL11A与其结合,不能抑制gamma-珠蛋白的表达,表现为遗传性胎儿血红蛋白持续存在症(HPFH)。同样,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远端的TGACCA基序进行突变,可以重新激活HbF的表达。这种分子开关的解开解释了遗传性血红蛋白病的发生机制,为其干预提供了重要靶点。

有报道认为约42%的严重神经发育障碍患者携带基因编码区的新发(denovo)突变。但这些新发突变如果位于非编码的调控区是否也具有致病性,一直缺乏系统的研究。通过对约8000例发育迟缓的患者的全基因组调控元件的分析,发现无编码区突变的患者中,约1-3%的患者存在胎儿期脑表达基因调控元件的新发突变,其中约0.15%的患者的新发突变是致病性的,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该结果对于发育障碍患者的遗传检测和咨询具有重要意义。

阴和阳基因1(YinandYang1,YY1)是一个锌指型转录因子,对基因表达起抑制(“阴”)和激活(“阳”)的双重作用。已发现多例患者出现YY1基因的新发突变(点突变或缺失),患者表现出智力低下、行为异常、宫内发育迟缓、喂养困难及多种畸形,称之为“YY1综合征”。研究发现YY1突变后影响其与靶基因的结合以及组蛋白H3K27乙酰化修饰,从而影响转录调控作用。YY1的靶基因中涉及到多个与神经发育和认知行为有关的基因,导致相应的症状。

进行性肢体痉挛和小脑共济失调常伴随出现,以及伴有其它神经系统症状,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方式。对这类患者的MRI检查,发现脑部或视神经的髓鞘发育不良。常见的髓鞘发育不良性脑白质营养不良(hypomyelinatingleukodystrophy,HLD)是由于位于X染色体上的PLP1基因突变引起的佩梅病(Pelizaeus-Merzbacherdisease,PMD)。此外还有其它常染色体上不同的基因突变引起的HLD不同亚型,例如SPG11,FA2H等基因的突变。通过对3个不同的婴幼儿型进行性肢体痉挛和小脑共济失调的家系的研究发现,NKX6-2基因的突变是其致病原因。该基因编码一种转录抑制因子,参与少突细胞的成熟,其缺陷导致髓鞘的缺失。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肾(ARPKD)通常认为是由于PKHD1基因突变所引起。作者发现另一种导致ARPKD的致病基因,DZIP1L基因,并在小鼠和斑马鱼模型中得到验证。DZIP1L基因所编码的蛋白位于中心体的基底小体(basalbody)的远端,与septin2蛋白互作,共同维持纤毛周围的扩散屏障的形成。其突变后影响2种重要的蛋白polycystin-1和polycystin-2从纤毛到质膜的转位,导致纤毛形成和功能障碍,引起多囊肾的发生。

目前已知的白化病亚类约20种,其临床表型和预后有所差异。Hermansky-Pudlak综合征(HPS)是一种以眼皮肤白化病、出血倾向等临床表现为特征的综合征性白化病,一些患者因中年期伴有严重的肺纤维化、炎性肠病等而危及生命。这些患者的出血倾向可表现为自发性瘀斑和创伤或术后大出血,严重者也可危及生命。现有的诊疗指南是术前给予去氨加压素(DDAVP)处理。但临床观察到,以HPS1或HPS3基因突变为主的波多黎各地区,约90%的患者用药后止血功能没有明显改善。研究发现不同HPS基因突变小鼠对DDAVP给药后,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VWF到血浆的反应不同,其中HPS1和HPS3功能丧失导致对DDAVP刺激后VWF的释放基本无反应,这解释了HPS患者对DDAVP用药后的不同反应的现象。因此建议用药前应对HPS患者进行精准基因分型,对无反应者需改用其它止血方法。通过筛选出100个与色素减退有关的基因,利用下一代测序方法,确诊了近20例中国不同HPS亚型患者。报道了其中1例男性成年HPS1患者,在某医院进行皮肤囊肿切除手术,出现术后出血不止的现象,可能是术前忽视了该患者的出血倾向。针对这类患者,需要进行准确的基因分型,指导其出血倾向的防治,是精准医疗的典型范例。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李巍课题组长期从事囊泡运输紊乱与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有研究表明,位于人类6号染色体长臂的D6S1009位点与体重指数BMI紧密连锁。李巍课题组等通过对位于该位点旁侧的SLC35D3基因缺陷小鼠的观察,发现该小鼠从2月鼠龄(与人成年期相当)开始表现出进行性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该基因所编码蛋白的缺陷,导致基底神经节纹状体中的多巴胺I型受体的膜运输受阻,使其信号通路受损,导致运动量减少和能量消耗少,从而引发肥胖症的发生。令人惊奇的是,对这种肥胖小鼠用该受体兴奋剂处理后,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的症状可基本回复到正常水平。此外,通过与青岛大学医学院等临床单位的合作,在2例患有代谢综合征的中国成年人中鉴定出SLC35D3基因的突变,并且肥胖症人群该基因突变频率超过千分之五。这些研究结果表明,SLC35D3基因是人类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的致病基因。

长期以来,对于肥胖症的治疗或缓解措施强调“管住嘴、迈开腿”。但一些肥胖症患者缺乏增加运动的冲动,被俗称为“沙发上的土豆(couchpotato)”,形容吃完后习惯躺在沙发上懒得运动的人,特别是一些中年人。这项发现提示遗传因素在懒动这一不良行为中的作用,药物可以一定程度纠正这种行为异常,但更主要还是通过教育或心理辅导来纠正。增加运动量对于缓解这类患者的症状而言,是不二选择。同时,这一发现也可用于肥胖症人群该基因突变的筛查,对于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MECP2基因突变导致一种常见的自闭症Rett综合征的发生,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利用Mecp2缺乏小鼠的ENU诱变抑制子筛选技术,发现Sqle基因所编码的鲨烯环氧酶(一种胆固醇合成关键酶),对Mecp2缺陷小鼠的症状有明显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Mecp2突变小鼠表现为脑和肝脏的脂类代谢异常,利用他汀类药物,抑制胆固醇合成后,可使Mecp2突变小鼠的运动失调症状得到改善,并延长小鼠的寿命。该研究结果提示利用药物对胆固醇合成的抑制对于Rett综合征的治疗有重要价值。

线粒体脑肌病是由于线粒体功能紊乱,导致氧化磷酸化障碍引起的综合症群,可表现为肌肉细胞线粒体数目减少、肌张力减退、乳酸酸中毒、发育迟缓、进行性脑萎缩等。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方法,对3例无亲缘关系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线粒体脑肌病的分析发现存在FBXL4基因的无义或剪接突变。核DNA中的FBXL4基因编码一种线粒体蛋白,其功能失活导致呼吸链严重缺陷以及线粒体膜势能的破坏,通过转染野生型FBXL4基因,可使患者细胞的线粒体功能缺陷得到恢复。

脊髓性肌萎缩(SMA)是一种较常见的运动神经元疾病,已知SMN1基因的突变可导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SMA。来自荷兰、比利时、澳大利亚3个不同的研究团队分别发现BICD2基因的突变是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SMA的致病基因。BICD2编码一种与动力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参与货物的运输,其功能失活可能导致高尔基体的碎片化,影响突触蛋白的分泌或再生循环,导致神经肌肉传导失调而引发运动障碍,同时也可能影响树突的生长和神经元轴突内蛋白的逆向运输。

WDR45(又称WIPI4)是哺乳动物ATG18的同源基因。利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5例儿童静态性脑病伴成年神经变性病患者中WDR45的杂合性突变。分离患者的淋巴母细胞样细胞株,发现细胞自噬功能受到影响,出现早期自噬结构的异常。该研究结果表明自噬功能的异常在神经变性发生中的重要作用。

LGR4可与Wnt信号激动分子R-spondin结合,激活Wnt信号通路。已知与Wnt信号通路有关的LRP5和SOST基因突变与骨病发生有关。利用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一种与骨密度有关的LGR4基因的c.376C>T无义突变,与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症、月经初潮延迟、电解质失衡、睾酮水平降低等有关。Lgr4-/-小鼠也表现出成骨细胞分化障碍和出生后骨重塑损害。该研究结果表明Wnt通路信号受损在骨质疏松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母体血浆中含有胎儿游离DNA或者少量胎儿细胞,以往已经建立PCR和FISH等方法进行母血中胎儿染色体或DNA的检测,用于诊断胎儿罹患的染色体病或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病,统称为非侵害性产前诊断方法。随着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发展出新的方法,通过检测母血中胎儿DNA的全基因组或外显子组序列,对胎儿可能出现的疾病进行诊断。该方法成功用于22号染色体微缺失导致的DiGeorge综合征的诊断。妊娠期间,由于胎盘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大量胎儿DNA释放到母体血流中,通过富集母体血浆游离DNA,可以分别解析出来自母体的2种单体型和来自胎儿的父源的另一种单体型,通过单体型连锁分析和突变位点分析,进行染色体微缺失或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病的诊断,还可以通过拷贝数目的变化,诊断出21-三体、18-三体等染色体病。

最近,美国科学家们通过建立微流体系统分类单个细胞,进行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后,利用下一代测序技术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通过对91个精子进行测序分析,与该捐赠者的体细胞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可以了解精子的重组率和突变发生的几率。这项技术还可用于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研究所袁慧军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通过与国内外多家单位合作,在我国一个六代常显非综合征性耳聋(被命名为DFNA64)家系中鉴定出一种参与细胞凋亡调节的重要因子SMAC基因的杂合突变,为一种新发现的耳聋致病基因。SMAC基因在耳毛中表达,可能参与其发育和稳态形成。其发病可能是医院SMAC基因的功能异常导致线粒体功能紊乱。

Smith-Magenissyndrome(SMS)表现为智力障碍、多种畸形、肥胖症、行为异常以及生物节律紊乱等。SMS患者褪黑素(一种生物节律的重要调节物)的峰值表现出昼夜颠倒现象。研究发现,缺乏Rai1基因的小鼠也表现出生物节律异常。进一步研究发现,RAI1基因作为转录因子可调节与生物节律形成关键基因CLOCK的表达,同时也影响其它一些节律基因的表达。RAI1基因的杂合突变导致生物节律紊乱,影响摄食行为,导致肥胖,同时可导致认知行为的异常。

血型不合可能导致严重的溶血和输血反应。人类血型系统除比较熟知的ABO,Rh血型等以外,还有几十种稀有血型。Langereis和Junior血型就是其中的两种。以往人们并不清楚编码这两种血型抗原物质的基因。科学家们发现两种ABC转运体ABCB6和ABCG2基因分别编码Langereis和Junior血型抗原。在人群中发现这两个基因的突变,导致的相应蛋白无功能后,分别表现出Langereis和Junior血型阴性,并表现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

遗传性耳聋是一类具有显著遗传异质性的疾病,其中表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非综合征性耳聋位点已报道50多个,其中多数已被克隆。研究人员针对一个巴勒斯坦耳聋家系且定位于1p31.1的DFNB82耳聋位点,利用外显子测序法,比对了该区间大约50个基因的外显子变异,发现GPSM2基因的一个纯合突变,可能是导致该家系耳聋的致病基因。该无义突变导致定位于毛细胞外表面的GPSM2基因的失活,其所编码的蛋白参与细胞极性和纺锤体定向因此失去功能,可能是耳聋发生的成因。

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巍课题组领衔,北京宣武医院皮肤科和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合作完成了对我国白化病常见基因的分布以及各基因常见的突变位点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通过对127个白化病汉族家系的常见白化病基因的分析,分子分型为OCA1型白化病89例,OCA2为13例,OCA4为16例,HPS1为2例,分别占70.1%、10.2%、12.6%和1.6%,即OCA1为中国汉族人群最常见的白化病类型。发现并鉴定了OCA1、OCA2、OCA4、及HPS1的38种新的病理突变;OCA1突变热点集中在1、2号外显子,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为p.R299H和c.929insC,在所筛查出的169个OCA1突变等位基因中分别占15.4%(26/169)和14.8%(25/169)。发现OCA4的p.D160H突变占所筛查出的27个OCA4突变等位基因的55.6%(15/27)。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汉族人群白化病基因的分布频率及各型白化病基因突变的位点具有其人群特点,与高加索人群、日本人群等具有明显的不同,这为建立针对我国汉族人群白化病患者的快速基因诊断方法奠定了重要基础。

研究表明,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患者染色体16p12.1区段的微缺失明显较对照人群高,这种变异多数是遗传而来的,而且通过遗传获得的这种染色体异常通常伴有神经、精神症状。有趣的是,在多数患者中还发现有其它区域的拷贝数目的变化,而且同时携带染色体微缺失和拷贝数目变异的患者往往较单纯性携带染色体微缺失的患者症状更加严重。这一现象支持“二次打击”学说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智力低下是儿童常见的疾病,约占人群的3%,其中已描述超过215种X-连锁智力低下,并已经鉴定出83种致病基因,这类突变主要在男性发病,可能是男性智力低下患者较女性高出约30%的重要原因。研究者在2个男性患者中分别鉴定出RAB39B基因的不同突变,患者除智力低下外,还伴有自闭症、癫痫等。进一步研究发现,RAB39B可能参与突触发育与功能维持,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常染色体隐性非综合征性听力损害是常见的遗传性感觉神经障碍。目前已描述至少60种这类疾患,被命名为不同类型的DFNB。其中约半数的DFNB的致病基因尚未鉴定。研究者分别在德国和巴基斯坦的DFNB25亚型耳聋家系中,鉴定出GRXCR1基因不同位点的病理突变。该基因在胎儿期耳蜗中表达,其缺陷可能导致听力损害,但前庭功能正常。小鼠同源Grxcr1基因的突变也表现出听力损害和盘旋打转的行为表型。

在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中,目前比较明确的有DTNBP1,NRG1,DISC1等。在台湾汉族人群中发现10q22-23位点是精神分裂症的易感位点。利用高密度SNP精细定位发现,该区域的NRG1的同源基因NRG3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

染色体非整倍体约占自然妊娠的5%,其中多数会导致流产。非整倍体染色体的产生主要发生在减数分裂I期的染色体同源重组过程。在26例习惯性流产妇女中发现参与同源重组的SYCP3基因的杂合性突变。这些突变可能导致蛋白的编码错误,从而出现显性负性作用。这一发现有助于习惯性流产患者的基因诊断。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ALS)(OMIM105400)是一种致死性运动神经元退行性疾病。约10%的患者有家族遗传史,其中约20%是由于SOD1基因突变导致的,另有小部分是由于TDP43,TARDBP等基因突变引起的,但是导致该病的其它致病基因仍然未知。KwiatkowskiJr.等在17个不同的ALS家庭中检测到FUS/TLS(thefusedinsarcoma/translatedinliposarcoma)基因上13个突变。据估计,FUS/TLS突变约占5%的ALS,这虽然比SOD1致病率低,但是与TDP43导致的ALS致病率相仿。FUS蛋白参与调节转录和RNA剪接和运输,细胞表达的研究显示正常情况FUS/TLS大多定位于细胞核内,然而,在病人FUS蛋白大量异常定位在胞浆中,这可能是导致其神经变性的原因。

糖尿病是一种多因子疾病,其发病受遗传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的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多个基因位点导致2型糖尿病(T2D)的易感性。这些易感基因中,较为明确的有PPARG(P12A),CAPN10(SNP43and44),KCNJ11(E23K),UCP2(866G>A),和IRS1(G972R)。研究者通过对2293个芬兰人的基因检测和6年随访观察,发现其中6%的人发生了T2D。根据统计模型的分析结果,携带PPARGPP基因型和CAPN10SNP44TT基因型发生T2D的风险分别是1.7和1.5倍,同时携带这两种基因型者发生T2D的风险上升到2.6倍。如果同时存在空腹血糖≥5.6mmol/L,体重指数≥30kg/m2的危险因素,具有PPARGPP和CAPN10SNP43/44GG/TT基因型的人T2D的发病风险高出21倍。这些结果表明,未来可能通过基因检测来预测疾病发生风险的大小。

非综合征性显性遗传性耳聋有多种亚型,其中DFN25(OMIM605583)是由于SLC17A8基因的突变所引起。该基因编码VGLUT3蛋白,参与感觉性内耳毛细胞内突触小泡性谷氨酸的摄取和释放。在DFN25患者中发现了该基因的A211V突变,被认为是致病原因。在小鼠中敲除该基因也导致听力下降

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Disease,PD)与老年性痴呆症(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通过对一些家族性PD的研究,已发现一些不同基因的突变可导致PD的发生,如编码a-synuclein或parkin的基因、DJ-1,PINK-1,LRRK2,UCHL1基因等。Kufor-Rakeb综合征(KRS)患者表现为早发性PD症状,同时表现为广泛性神经变性和痴呆,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通过对一大的智利KRS家系的研究,发现该致病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短臂上,是由于一种编码神经元P型ATP酶的ATP13A2基因的突变所引起,又被命名为PARK9基因,是迄今发现的可导致PD发生的第7个基因的突变。该蛋白位于溶酶体,突变后主要滞留于内质网,并触发在泛素介导的降解。

家族性低磷血症(familiarhypophosphatemia)常见的类型为X连锁遗传(XLH,OMIM307800),多由于PHEX基因的突变所引起。另一种较罕见的低磷血症性佝偻病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HP,OMIM193100),是由于FGF23基因的突变所引起。在对一些低磷血症家系的研究发现,虽然临床表现与XLH或ADHP很相似,但遗传方式表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称为ARHP。通过连锁分析将该致病基因定位于4q21。进一步研究发现编码一种非胶原性骨基质蛋白的DMP1基因的突变是导致该病的原因,这是迄今发现的第三个引起低磷血症性佝偻病的基因。一些DMP1突变患者中表现为与许多XLH突变患者相似的FGF23的升高,这可能是两者都出现相似临床表现如磷酸尿等的原因。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研究磷代谢的调节途径提供了重要依据。

特发性先天性眼球震颤(idiopathiccongenitalnystagmus,ICN)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患病率约1:1000。主要表现为眼球不自主性、周期性的、水平性为主的震颤,从而影响到患者的视力,与眼白化病、夜盲症、视网膜色素变性等引起的眼球震颤不同。ICN常表现为X连锁不全显性。通过对16个ICN家系的连锁分析,将该基因定位于Xq26-q27,进一步研究发现编码FERMdomain–containing7的FRMD7基因的突变是ICN的致病基因。这一发现有助于ICN的基因诊断。

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令(warfarin),phenprocoumon,acenocoumarol等是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或预防动脉血栓的常用药物,但其主要的副作用是引发出血。因此掌握其合适剂量和监测患者的出凝血功能状态是临床上抗维生素K疗法中的关键。这些抗凝剂的靶位被认为是一种称作VKORC的复合体。现已鉴定出其中一个VKORC1的亚基成分。研究发现该基因内含子1上的C1173T多态位点与药物反应性和出血倾向有关。利用病例对照分析表明,带有T等位基因的个体需要的维生素K拮抗剂的剂量较小,同时更易引发出血。这一发现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CAPON基因的高表达可能导致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和躁狂-忧郁症在临床分型上通常难以完全区分,近年来的遗传学研究结果也显示这两种疾病具有相同的易感基因。连锁分析表明精神分裂症与1q22区域连锁,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显示位于该区域的CAPON基因可能是其候选基因。通过对人胎脑cDNA文库的筛选,发现CAPON基因编码的一种较短的多肽,在尸检的精神分裂症和躁狂-忧郁症患者中表达量明显增加,这可能影响NMDA受体与nNOS的结合,影响谷氨酸神经递质在突触后神经元中功能的发挥,从而引发精神分裂症。

ROBO1基因突变导致诵读困难诵读困难是学习困难中常见的类型,它是一种复杂疾病,与遗传有关。通过对一个朗读困难的大家系的研究发现,该疾病与位于3号染色体的DYX5基因紧密连锁。进一步研究发现,由于染色体的易位,造成一种编码轴突引导受体的ROBO1基因的突变,导致神经元轴突发育异常,认为是诵读困难的发生原因。

人身高是一种数量性状,与多个基因位点有关。该项研究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首先对4921个体进行关联分析,发现HMGA2基因的SNP(rs1042725,T>C)与身高具有强关联性,这一结果进一步在更大的成年或儿童人群中得到验证,并且发现该位点每出现一个C时,平均身高增加约0.4公分。

先天性心脏病(CHD)是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常见疾病之一。通常认为CHD是一种多基因病。该研究发现编码人生长分化因子-1的GDF1基因的突变可导致严重的心脏发育畸形如法洛氏四联症,大血管异位等,同时导致TGF-beta信号转导通路障碍。

SIL1基因突变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出现的蛋白包涵体中含分子伴护蛋白(chaperone)。这种ER伴护蛋白的功能异常是如何引起蛋白积聚和神经元死亡的,其分子机制尚未明了。最近,美国JacksonLaboratory的研究人员通过对一种叫做woozy(wz)的突变小鼠的研究,揭示了分子伴护蛋白的异常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Wz小鼠通常在3-4周表现为共济失调,并表现为小脑Purkinje细胞丧失,而且证实是与细胞凋亡有关。利用定位候选克隆方法,鉴定了Sil1基因的突变是导致Wz的原因。Sil1基因首先是在酵母中发现,编码伴护蛋白BiP的辅助分子,是一种腺苷酸交换因子,定位于ER,参与BiP分子的再生循环。Sil1基因突变后,可导致BiP的功能异常,引起蛋白积聚、ERstress和Purkinje细胞凋亡,被认为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的分子机制。

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风险因素。在不同种族的美国人中,通过大人群遗传流行病学调查发现,FTO基因与BMI(体重指数)、臀围、体重的关联性的统计学意义显著。这一发现对于肥胖易感性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2型糖尿病(T2DM)是以胰岛beta细胞功能进行性损害为特征的疾病。已有的研究发现,KCNJ11,HNF4A,TCF7L2,PPARG等基因与T2DM的易感性有关。通过分析9533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11389例对照标本,发现WFS1基因的SNPs(rs10010131和rs6446482)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具有强关联性,而且这种风险型SNP来自于主要等位基因。

研究发现由于RNF135基因的突变可导致生长过高、学习困难、面部等发育异常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这些患者的家系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但外显程度不一。该基因编码一种432个氨基酸组成的锌指结构蛋白,其功能尚不清楚。

胆结石(即胆石症,cholelithiasis)约占人群的10-20%。利用全基因组扫描在几组不同的德国人群发现,ABCG8基因的rs11887534(D19H)多态位点与胆石症具有关联性,其发生风险为对照人群的2.2倍,而且携带H19的个体胆固醇结石的发生风险高3.3倍。

SLC7A11基因可调节毛发的颜色和细胞的生长人的头发为什么有的人是金黄色,有的人是红色,有的人是黑色?原来体内存在控制毛发颜色的真黑色素(eumalanin)和假黑色素(pheomelanin)两种色素成分,一般认为,它们的不同比例便形成人毛发的不同颜色。这一现象最近通过对一种叫subtlegray(sut)的突变小鼠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这种突变小鼠由于Slc7a11基因突变后,其编码的xCT蛋白缺如,导致其所参与的氨基酸运载体功能失调,细胞不能摄取足够的胱氨酸来还原成半胱氨酸,以满足细胞内合成假黑色素的需要,因此主要表现为真黑色素的黑颜色,而缺乏假黑色素的红、黄颜色。有趣的是,通过对培养的sut小鼠细胞的观察,还发现该基因突变后,因胱氨酸的摄取减少,细胞内谷胱甘肽合成量也大大减少,导致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这一发现对于SLC7A11基因在氧化应激中的作用有新的认识。这项研究登载在7月21日美国科学院院报电子版上,是由美国、中国、英国、日本等多个研究小组共同完成的,其中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李巍创新组参与了对该基因的定位克隆工作。

孤独症是一种常见的社交行为和交际异常的疾病,儿童中群体患病率约1/500(诊断标准较松时为1/150)。主要表现为反复动作、死板、强迫性或妄想型行为等,常伴有认知障碍、癫痫、睡眠障碍等。双生子和家系分析表明,遗传因素在孤独症发病中具有主要作用,患者同胞再发风险约15%。已报道FMR1,TSC1,TSC2,NF1,UBE3A和MECP2等基因的突变引起的综合征中伴有孤独症症状。该研究利用纯合性基因定位方法(homozygositymapping)发现PCDH10,DIA1,NHE9基因的纯合突变导致孤独症的发生。这些基因被认为参与神经元活动的调节、内吞作用和多巴胺能神经元突触传递等功能。

SLC6A4是自闭症和强迫症的易感基因自闭症是一种与遗传因素有关的神经发育疾病,主要表现为语言、社交障碍,以及反复的、限制性的行为或兴趣,而且不易改变。已有的研究发现5-羟色胺(5-HT)转运体(5-HTT,或称SERT)是其候选致病基因。但一些关联分析结果并不支持这一结论。新的研究发现,位于17q11.2的另一种5-羟色胺(5-HT)转运体基因SLC6A4与自闭症和强迫症行为有关。

用于卵巢癌早期诊断的血清标志物利用微阵列技术结合ELISA方法,通过比较癌症与对照组血清蛋白质169种蛋白质的变化,筛选出4种血清标志物:leptin,prolactin,osteopontin,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可用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这4种标志物的同时测定,对早期卵巢癌检测的敏感度为95%,阳性预告值(PPV)为95%,特异性95%,阴性预告值(NPV)为94%,这对现行方法有明显的改进。

癫痫伴突发性运动障碍的致病基因被发现由美国ClevelandClinicFoundation王擎教授领导的研究组在一癫痫伴突发性运动障碍的家系中发现了一种编码钙依赖性钾通道a亚基的KCNMA1基因的突变。该家系中基因的点突变引起的错义突变D434G,可使神经元动作电位受到钙内流去极化后,由于更多的突变钾通道开放,引起动作电位的快速复极化,被认为是癫痫发生的分子机理。

天花病毒疫苗可用于预防猴痘病毒感染美国科学家通过对恒河猴的试验,发现由美国Wyeth公司生产的天花疫苗(商品名为Dryvax)可有效预防猴痘病毒的感染。天花和猴痘病毒同属痘类病毒(variolavirus),存在交叉免疫。这是通过B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而发挥免疫保护作用。这一发现在生物反恐和猴痘疫情控制中有重要意义。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类遗传度较高的精神疾病,人群患病率为0.5-1.0%。研究表明它可能是一种突触疾病,但它的突触病理变化和突触传递异常的细节还不清楚。DTNBP1是SCZ主要的易感基因之一,编码dysbindin蛋白。以前的研究已证实sandy(sdy)小鼠Dtnbp1基因片段缺失突变,导致该基因编码的蛋白dysbindin不表达。研究人员以sdy小鼠为研究对象,通过透射电镜观察sdy小鼠海马CA1区不对称突触结构,发现突触小泡数量减少、体积变大等超微结构异常。进一步用碳纤电极安培法,全细胞膜片钳等实验技术研究嗜铬细胞和海马神经元的胞吐现象,发现sdy细胞释放池减小、小泡释放动力学减慢。提示dysbindin在突触小泡的形成、小泡递质释放的启动和融合等突触前多个环节中起重要调节作用。Dysbindin缺失后引起的递质释放的效能的减低可能是精神分裂症认知与行为异常的原因。进一步的研究需要揭示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出现类似的突触结构与功能异常,同时阐明其在突触分泌调节中的分子机制。这项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李巍实验室和北京大学分子医学中心周专实验室共同完成的。该论文在所发表的该期杂志上被重点推荐。

婴儿癫痫性脑病(EIEE)是癫痫病中发病最早、症状最严重的一种,主要表现为张力性痉挛、癫痫、精神运动性障碍等。以往的研究发现ARX基因的突变可引起小儿痉挛性癫痫。此项研究发现,STXBP1基因的突变是导致该病的病因,该基因参与神经递质释放的调节。基因突变后影响其与syntaxin的结合,从而影响突触小泡的释放过程。

精神分裂症和躁狂忧郁症的易感基因已有许多研究致力于鉴定精神分裂症和躁狂忧郁症的易感基因。目前较多的证据支持NRG1,DTNBP1,DISC1,DAOA(G72),DAO和RGS4是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DAOA(G72)和BDNF是躁狂忧郁症的易感基因。这两个常见的精神疾病存在相同的易感基因位点,可能是传统的疾病分类诊断方法上存在交叉的缘故。

新糖基化部位的产生是一大类基因突变类型目前对糖基化与疾病的关系尚了解不多。通过对3个具有对分枝杆菌(如结核菌)易感的患儿的研究发现,IFNGR2基因的一个纯合性错义突变(503C>A)可产生一个新的N-糖基化位点,导致对r-干扰素无应答反应。作者进一步查找了整个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发现,类似的错义突变引起的新糖基化部位的产生是较普遍的现象。在所选定的577个基因中,77个基因(约13.3%)存在这种突变方式,表明N-糖基化的产生是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机理。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林东昕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所曾长青研究员所领导的研究组共同合作,发现CASP8基因promoter区的一种六核苷酸插入缺失多态性(indel,-6526Ndel)与多种肿瘤如肺癌、食管癌等的易感性有关。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缺失变异体可影响Sp1转录因子与CASP8的promoter结合,从而降低T细胞中caspase-8的活性及癌细胞抗原所诱导的细胞凋亡,有利于机体对癌细胞的免疫杀伤作用。利用病例对照分析,表明具有该缺失变异体的个体其患癌症的风险降低。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癌症易患性的筛查。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全球范围内约有8千万不孕不育患者,其中男性占20-50%。目前男性不育中的遗传学检查主要针对Y染色体的微缺失。在一些具有精子畸形的患者中发现,其精子的头部偏大,同时具有多尾现象(可多达6个精子尾)。这类精子的活动度偏低,呈多倍体,可导致男性不育。研究发现这类患者存在AURKC基因的纯合突变。该基因位于19号染色体,在睾丸中高表达,参与细胞分裂过程。这一发现有助于男性不育的遗传学检查。

尽管MATP基因被认为是人眼皮肤白化病IV型(OCA-4)的致病基因。研究表明位于该基因启动子区的一些多态性可能影响该基因的表达,而导致人的肤色深浅的变化。例如,在高加索白人中发现,-1721G,+dup和-1169A等位基因与皮肤橄榄色有关.在黑色素瘤细胞中的研究表明,这两种等位基因可引起MATP的转录下降。

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皮炎、哮喘、过敏反应等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在发达国家人群发病率达到近20%。研究表明这类疾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认为与免疫因素有关。一种叫做filaggrin的蛋白参与表皮的终末分化和皮肤屏障的形成。研究发现编码该蛋白的FLG基因的两个病理性突变(R510Xand2282del4)与过敏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有关。这类变异体约占欧洲人群的9%,并与过敏性皮炎伴哮喘有强关联性。这项研究进一步说明了过敏性皮炎的发生与皮肤屏障功能的损害有关。

冠状动脉疾病(CAD)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常导致心肌梗死而成为死因的主要疾病,通常由于代谢综合征所引起。研究者通过对一个早发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CAD家系的研究,发现患者具有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骨质疏松等代谢综合征的特点。连锁分析表明该致病基因位于12p上,进一步研究发现了该区域的LRP6基因的一个错义突变是导致该病的原因。LRP6是Wnt信号通路中的一个辅助受体,基因突变后影响该通路的功能,而导致心血管病的发生。这一发现有助于家族性心血管病的基因诊断。

SARS病毒易感性与CLEC4M基因型有关2003年SARS(非典)风暴至今无法让国人从记忆中抹去。科学家们在研究SARS病毒这一病魔本身的特性时,也在探讨人们是否存在对SARS的易感性问题,因为处于同样外部环境下的不同个体是否发病及病情程度都有不同。最近,香港大学和英国的学者共同合作揭示了人们对SARS病毒易感性的问题。他们的研究发现,体内存在一种SARS冠状病毒的受体L-SIGN,由CLEC4M基因所编码。该基因第4外显子存在3-9个69bp的重复片段,人群中超过50%的人以7个重复为主,常见的基因型为7/7,5/5,7/5等不同的纯合或杂合状态,而且中国黄种人与欧洲白人的等位基因频率有所不同。这个重复区编码位于胞外受体的颈部。研究表明,纯合型如7/7或5/5的个体较杂合型7/5的个体较少感染SARS病毒。体外实验发现,纯合型L-SIGN与SARS病毒有更高的结合力,可促进病毒在蛋白体中的降解,因而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这一发现有助于筛查出SARS病毒易感个体。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人群发病率约2%,其病因被认为是一种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连锁分析表明,该病的高发病风险与位于6p21.3区域的HLA-Cw等位基因有关。组织学检查表明银屑病是一种炎性疾病,推测编码b-defensin的基因可能是其易感基因。该研究分析了位于8p23.1区域的b-defensin基因簇的基因拷贝数多态性,发现荷兰和德国人群中,该基因簇的该基因拷贝数与银屑病具有关联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复杂疾病,其病因尚不清楚,遗传因素有一定作用,关联分析表明,IRF5和FCGR3B基因是其易感基因。TNFSF4基因是TNF超家族成员之一,在抗原提呈细胞(APC)和血管内皮细胞中组成性表达,参与CD4+的T细胞的活化。利用连锁和关联分析表明,TNFSF4基因上游的多态位点与SLE易感性有关,导致其高表达,可能参与SLE的发生。

RAD51是双链DNA修复中的重要成员,它可与BRCA1,BRCA2互作。位于RAD51基因5’-UTR区域的135G→C多态位点可调节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携带者乳腺癌发生的风险率。该位点CC纯合子的BRCA1/2突变携带者发生乳腺癌的风险高1.9倍。该基因变异体可影响RAD51基因的剪切,被认为影响BRCA1/2基因的功能,与乳腺癌的发病有关。

Address:北京市东城区南竹杆胡同2号银河SOHOD座10层51006室

网络技术支持:溯元客(北京)科技有限公司,GeneticKeyLtd.

THE END
1.?第20届生活方式年会在佛罗里达开幕?第20届生活方式年会在佛罗里达开幕 世界公认的疾病来源,80%都是慢性疾病,主要都来自于不良生活方式。 的确如此,慢性病的真正病因,主要来自于不良生活方式,包括:营养结构的不健康、缺乏运动、睡眠不足、压力过大、过度焦虑,不良人际关系,还有烟酒的损伤…...https://www.360doc.cn/article/78267756_1139290450.html
2.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于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统计,依据这些数据和结果, 结合企业战略,制定未来人力资源工作的方案。正如航行出海的船只的航标的导 航仪,人力资源规划在HR工作中起到一个定位目标和把握路线的作用! 人力资源规划定义 人力资源规划是一项系统的战略工程,它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全面核查现 ...http://www.chinahrd.net/blog/264/1011645/263502.html
1.我国学者研究显示,降的衰老,始于良好的睡眠澎湃号·湃客积极参与生活,参与社会活动,例如与朋友交往,打麻将或下棋,参加社区活动。 之前的研究显示,睡眠不足或过度与不良健康结局联系起来,但睡眠时长随时间变化对成功衰老的影响尚不清楚。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分析了3306名参与者,这些参与者在2011年基线时没有重大慢性疾病,到2020年已年满60岁或以上,在2011年、2013...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321085
2.新报告:保持降的压力竟引发“降倦怠”露露健身癌症慢性病...当然,考虑自身健康状况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这无疑是个好主意。您的健康影响您的寿命、生活质量等等。虽然大多数医生和健康专业人士建议 注重健身、营养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习惯,但有时也可能会感到不知所措或因此而受到损害。一份新的 报告表明,对健康的不懈追求实际上会起到反作用,让人感觉更不好。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GU2QONT05568E36.html
3.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报告15篇68%的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32%的同学使用电脑上网,还有14%的同学使用多种工具上网。根据数据分析,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工具。 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改变了人们以往主要依赖报纸、电视的信息接受方式。如今电脑及手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校园网络环境的优越及手机上网获取信息的便捷性...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dcbg/20230301142443_6561332.html
4.大学生心理降评估报告(精选5篇)对在本校就读,有56.5的同学表示对自己喜欢,有37.1的同学不喜欢,有1.7的同学认为无关紧要。在对大学生当前的压力来源调查中显示,有49.6的同学将学习压力放在首位。由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当今大学生在入学时,还是有部分同学能较快适应新生活,并确立明确的目标。其中也不乏存在较大一部分未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在一段...https://www.fwsir.com/jiaoan/html/jiaoan_20220729083118_1913002.html
5.人民数据发布《现代都市人生活与降方式研究报告》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对养生内容也开始重视,相关数据显示,近九成的职场人都会关注养生类的节目或者文章,其中有32.2%的职场人会照做看到的内容。 (二)六成职场人每周健身两次以上 为改善亚健康状态,现代都市人开始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定期运动健身成为职场人选择度最高的方式之一。《2022职场人健身习惯观察》显示,37.3%的...https://health.china.com/ppgc/13004175/20221214/44098833.html
6.技能2单选最近经常感到容易疲劳,胃口不好,来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否认既往疾病家族史、生活方式调查情况中有晚睡晚起,饮食不规律,不饮酒,吸烟每天1包,很少参加体育锻炼。 第1问在进行咨询时,健康管理师进行咨询的要求不包括()A.从见面问候和开始语言沟通B.根据林某的个人情况在沟通中使用合适的语言C.语速平和D.批评林某的...https://www.wjx.cn/xz/261115093.aspx
7.市场调查报告(通用15篇)由此分析,我省大约有300万户饮用矿泉水、纯净水和山泉水,按3:5:2的市场需求比例计算,约有90万户饮用矿泉水。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和对健康的追求,矿泉...ZDC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手机市场上,最受用户关注的前xx大品牌累计获得94.8%的关注份额,用户对手机品牌的关注高度集中。诺基亚、三星、HTC位居前三甲,仅三大品牌...https://www.jy135.com/diaochabaogao/1566785.html
8.每日热点0923《JAMA·内科学》:日行万步,有三个好处!近8万人随访7年数据显示, 每天走1万步可降低癌症、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还能防痴呆 造血干细胞实现人工制造,或可满足血液疾病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需求 舆情信息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 澳门累计已接种新冠疫苗逾151万剂 ...https://www.sccdc.cn/Article/View?id=20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