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放射科是北京医院影像中心的领头羊,作为北京医院的重点学科,拥有国家卫健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医学影像科),现为博士学位培养学科、博士后工作站、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临床药理试验基地,是医疗、教学和科研相结合,集X线、CT、MRI检查和介入放射诊断治疗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临床检查科室。科室承担着大量临床影像检查和干部医疗保健任务,技术力量雄厚,人员梯队合理。医师组分为神经骨肌组、胸部心脏组、腹部盆腔组及介入放射组四个专业组,技术组分为X线、CT、MR、介入四个专项检查设备组和包括南北楼门诊、住院部、急诊及查体中心在内的12个岗位。全科共有35名医师,1名博士后,42名技师,7名护士,2名登记员。医师中教授或主任医师12名,副教授或副主任医师9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8人,硕士学位人员7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6人,是一个专业技术和科研教学能力均较强的医教研团队。科室近年承担多项十二五、十三五课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参与撰写多部影像学教材、指南及专家共识,在多个专业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科室开创者李果珍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影像学专家,曾担任第四~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放射学杂志主编、卫生部医学影像装备专家顾问组组长,获得北美放射学会(RSNA)“荣誉会员”、欧洲放射学会(ECR)“荣誉会员”、亚太放射学会(AOCR)“金质奖章”三项殊荣。先后担任放射科主任的腹部影像学专家韦嘉瑚教授、胸部影像学专家潘纪戌教授、腹部影像学专家周诚教授,都是国内外著名的老专家,为科室的发展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学科带头人
学科骨干
宋焱:放射科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副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协和医学院、卫健委老年医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神经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神经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放射专委会委员、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专家委员会神经影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全国委员,同时担任多个专业学术期刊的编委或审稿专家。长期从事各系统疾病的综合影像诊断,尤其擅长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开展多项新技术用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和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先后两次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习。主要研究方向为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卒中的磁共振研究、CT及MRI新技术的临床应用等。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多篇SCI论文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并有论文被评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医学类TOP10入选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等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北京优秀医师奖”等荣誉称号,并被亚洲及大洋洲放射学会(AOCR)授予“优秀青年科研工作者”称号。
于经瀛:主任医师、副教授。1984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1989年在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学习介入放射学半年。1996年—1997年在日本东北劳灾病院及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附属病院放射科学习一年。专长:介入诊断及治疗,日常从事的工作为腹部影象诊断及介入诊断及治疗。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专著1部,参编6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医学会放射分会委员、北京医师学会介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肿瘤微创治疗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委员、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微创介入医学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和东城区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当代医学-中国介入放射学杂志》、《医学参考报医学影像频道》编委,《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审稿专家。
技术特色及创新能力
科室配备有国际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北京医院放射科于1979年率先引进全国第一台CT机,1992年又成为全国最早引进高场强MR的医院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放射科设备不断更新换代,我科现拥有大型设备包括:CT4台(Siemens双源CT、GE64排宝石CT、2台GERevolution256排CT、AquilionONEGENESISAI-640CT),MR5台(全国第一台车载移动核磁PhilipsACHIEVATX3.0T、SiemensPrisma3.0T、GEMR7503.0T、GESIGNAPioneer3.0T、GEOptimaMR3601.5T),双C形臂血管造影机1台,岛津数字化摇篮床胃肠机2台、具有断层融合的多功能平板胃肠检查机1台,全数字化X线检查机(DR)14台,移动CR1台。
技术特色:
1.医生诊断组:从2000年起,按照国际上影像学发展的方向和做法,从系统综合影像出发,把医生诊断组分为神经骨肌组、胸部心脏组、腹部盆腔组和介入放射组,X线、CT、MRI多种影像检查进入相应的诊断组,实现多种影像检查信息互补、综合诊断。10多年来,系统化分组使全科医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CT、MRI新技术,加深对基础X线检查的认识和理解,在疾病的平台上进行比较影像学研究,带动了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全科医生综合影像诊断的能力,多次在全国疑难病例读片会上崭露头角,提升了北京医院放射科的整体形象。
2.CT检查
⑴肺部高分辨CT和腹部脏器的快速动态增强检查:提高对病变的检出和诊断能力;
⑵心脏和冠状动脉CT成像:包括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测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判断冠脉管腔的狭窄程度,观察心脏的形态和功能;
⑶CT血管造影检查:三维血管图像从多个角度立体观察血管异常扩张或狭窄的部位和程度;
⑷胃及结肠仿真内窥镜检查:通过重建三维立体图像直接观察腔内病变;
⑸CT灌注成像:得到多组功能图像和灌注参数,可用于早期诊断脑缺血、腹部脏器病变、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后随访;
⑹CT能谱成像:突破传统CT成像模式,实现连续单能量参数成像,一次扫描获得更多信息,有助于肿瘤早期检出、定位和定性诊断,可有效减低金属伪影。
3.MR检查
⑴功能磁共振成像:包括扩散成像灌注成像及血氧水平依赖性成像,可早期发现病变、诊断脑缺血进行功能定位等;
⑵磁共振水成像:包括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以及磁共振泌尿系统造影(MRU)等,代替有创的ERCP等诊断性检查;
⑶磁共振血管成像:应用或不用对比剂进行全身各部位无创性血管成像;
⑷磁共振波谱成像:观察病变部位内的不同代谢产物有助于脑代谢性疾病痴呆、全身肿瘤性病变等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4.介入诊断和治疗
⑴血管性病变:各级血管病变的造影诊断,出血及咯血的诊断和栓塞治疗;
⑵肿瘤性病变:发现肿瘤异常供血,早期诊断小肿瘤,选择性阻断恶性肿瘤的血供并进行药物治疗;
⑶非血管的金属支架置入术:适用于食道气管狭窄胆道梗阻性病变;
⑷磁共振引导下的前列腺癌、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的超声聚焦治疗;
⑸其它:如肿瘤性病变的CT下定位穿刺活检、囊肿性病变的硬化治疗等。
创新能力:
1.功能磁共振成像
我院于1995年与中国科学院共同成立脑功能磁共振研究中心,在全国最早开始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工作。16年来和中科院脑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进行了多方面的脑功能成像研究,合作撰写的视知觉脑功能研究的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的《Science》杂志上;近5年来不断扩大功能磁共振成像的颈动脉解剖临床应用,在全国处于领先。2006年获评北京医院成果一等奖。
2.肺部高分辨率CT(HRCT)
3.低剂量冠状动脉CT成像
2008年在国内最先开展前瞻性门控轴位扫描的心脏扫描模式,只在舒张期做瞬间扫描,能够较原螺旋扫描技术降低射线剂量约50-80%。获评2008年北京医院新技术一等奖。
4.腹部MRI检查技术规范化
5.前列腺高场磁共振功能成像及磁共振引导穿刺技术
我院自上世纪90年代初在全国最早开展对前列腺的磁共振检查,近年来,更是将MR功能成像,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对比度增强MRI(DCE-MRI)综合应用于前列腺肿瘤的诊断、分期和疗效监测等,进一步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获得北京医院新技术一等奖。在2014年,开展亚洲首例磁共振引导前列腺穿刺术,获北京医院医疗技术创新一等奖。近年也开展了磁共振引导下的前列腺癌超声聚焦治疗。
6.头颈动脉斑块高分辨率MRI评估
与美国华盛顿大学、清华大学合作,于国内率先开展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分辨率MRI检查。通过该项技术,在检测血管狭窄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准确评估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探讨斑块影像学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有效地推动了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获评北京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7.神经退行变性病研究
我科与神经内科合作,开展包括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变性病在内的多项研究,承担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任务。并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8.脑卒中研究
9.酰胺质子转移(Amideprotontransfer,APT)成像
我科是国内最早开展APT成像研究的单位之一,拥有APT成像研究中心,主要将APT成像技术应用于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病及卒中患者。2018年在北京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联合主办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成像国际专题研讨会(The7thInternationalWorkshoponCESTImaging),这是该会议第一次在亚洲举行,彰显国际同道对我们在该领域方面研究工作的认可。该领域的成果获2020年度北京市科技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0.磁共振引导下子宫肌瘤及腺肌症的聚焦超声治疗(MRgFUS)
我科与妇科合作,率先在北京公立医院中开展磁共振引导下子宫肌瘤及腺肌症的聚焦超声治疗(MRgFUS),利用超声聚焦于病灶内产生高温,使其发生凝固性坏死并逐渐萎缩吸收,用无创治疗代替传统手术治疗,治疗过程无需麻醉,无辐射性,无创伤恢复快,安全性和有效性高,深受患者欢迎,疗效得到临床认可,解决患者不愿或不能手术的难题。作为国内首批开展该项治疗的单位,参与制定《MR引导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中国专家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