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具有下列几个特点:
1.以人为本的管理主要是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的指导思想。
2.以人为本的管理活动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展开。
3.以人为本的管理致力于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就是人是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是能动的,与环境有交互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是可以协调的,将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可以使得员工实现自己目标,在此过程中,企业进一步了解员工使得企业目标更能体现员工利益和员工目标;以人为本的管理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这也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需求为本,认真研究不同的人的不同需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满足不同的人的不同需求。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由来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理论变革。
第一次是以“泰罗制”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的创立,标志着资本主义国家由经验管理转向了科学管理;第二次变革是行为科学的产生,它适应了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和企业劳动与劳动构成不断变化的要求,提出了人本管理原理,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第三次重大变革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产生,使西方从管理思想到管理实践都实现了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西方管理理论普遍重视对人的研究,不同的管理理论几乎都是建立在对人的本性、动机等不同的认识和理论假设的基础上,每一次大的理论突破几乎都是基于对人的认识的飞跃。泰罗、法约尔及此前的亚当
斯密等人,把人看成是“经济人”,因此主张在管理中实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建立严密的组织结构,推行以物质刺激为主的管理方法。梅奥、马斯洛等行为科学家则认识到人不仅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因此主张在管理中要通过不断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要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到了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则进一步把人看作是“决策人”、“复杂人”等,因此主张实行参与式或灵活多变的管理,以适应民主化、复杂化的管理环境。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世界经济、政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普遍实行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开放政策,使得企业管理理念也在发生许多变化。与此同时,西方管理理论也有了新发展,即管理的综合、软化和对知识经济管理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通过对美日企业的管理方式的大量比较研究发现,日本企业在管理中,注重从人的需求出发,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形成了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西方由此兴起了企业文化热,开始普遍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
我国的企业管理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三种管理理念。第一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这一阶段主要实行的是以物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注重于企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对员工缺乏人性化的管理;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六大召开,这一阶段基本上是实行以财(钱)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把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第一目标,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人文关怀;第三阶段:党的十六大召开至今,这一阶段,我国企业管理者开始选择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既重视产品的质和量,更重视对人的人性化管理,体现了人本性的特点。企业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企业管理理念是一个企业进行具体管理的统领和前提,制订企业发展规划、发展目标,首先要确立正确、科学和合理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树立以员工为中心的理念,员工重于产品
(二)坚持客户重于利润,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
(三)坚持信誉重于市场,树立以信誉为中心的理念
(一)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二)培育独特的企业文化,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以情感人、以诚待人,不断增强企业凝聚力
人的一切行动内在动力源于他的思想意识、情感、价值、自身需求等内在因素。其中情感因素最能左右一个人的变化。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好恶倾向的内在反映。因为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就能产生亲切感,有了亲切感,相互的吸引力也就大,彼此的影响力也就越深。如果企业能够善待每一个员工,领导能够体贴关心下级,以情感人、以诚待人,与群众关系非常融洽,职工对你充满信任,其企业的凝聚力就会增强;相反,如果企业内部人员关系比较紧张,就会造成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产生心理距离。其结果最容易转化为一种对抗力和负影响力。企业领导要深入员工中间,经常性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变化、心理变化,帮助员工尤其是困难职工的生活,把员工的冷暖放在心上,让企业职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心和凝聚力。
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新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实施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是新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乃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持企业平稳、持续、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