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体检不同于医学体检,主要目的在于防未病,是筛选重疾、慢病的利器,反映的是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但是其实这条需求链条未完,后面还应该有对危险因素的管理等,也就是健康管理的概念,健康体检作为健康管理不可或缺的“监测”一环,是比较刚性的需求。
2.健康体检在美国的动力机制
3.体检在美国是怎么做的
4.体检在中国崛起的一点猜想
令人意外的是,在国外很少有像中国这样大型的专业连锁体检,通常都是依附在综合医院或者家庭医生诊所。我想主要原因是(1)中国基层医疗机构缺乏设备与专业医生,导致国人对此类机构的信任程度很低;(2)中国公立医院产能不足导致资源稀缺而价格被抬高。这两点使得民营专业体检获得了成长的土壤。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价格对个人消费者可能不是一个决定性因素,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价格就变得十分关键,而在当前中国体检市场中很大一部分是企业客户。所以民营体检出来了。
至于为什么体检主要为团检,我想也是值得讨论的。关于这点没有找到特别有说服力的原因。我的猜想是:在国外,企业习惯于医疗保险作为福利发放给员工,而在中国有全民医保,但是医保不包含健康体检,所以外企将体检作为福利给员工就顺理成章了。而其他企业为了提高对员工的吸引力自然也要将其做成一个福利。
5.体检的未来
体检通过监测身体预防疾病管理健康,减少医疗支出,是经济高效的同样是符合消费者偏好的,健康本来就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我想以后体检需求继续发展是毋庸置疑。关于市场空间的测算。我分成城镇企业员工与老人两块。为什么这么分?因为员工体检作为福利受到城镇企业间的从众行为驱使高渗透的确定性很高,而老人由于患重疾、慢病的概率更高,对体检的需求更高,所以同样更确定。在这两个群体外的居民当然也有需求,但是确定性就不够了。城镇职工数量按照20-60岁的城镇人口估计,大概在4.2亿人,60岁以上老人人口2.5亿人。对照2017年5亿体检人次,80%的团检,20%的个检,说明团检市场基本饱和,个检市场才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未来的竞争在团检是存量抢夺,在个检是增量竞争。
以上说了我对市场空间的估算,下面说说我对未来体检形态的期望。首先我认为一个纯市场或者聪明政府主导的社会系统最终必然走向高效的形式。体检中心在当下必然是最高效的存在形态,因为市场已经做了这样的选择,但是未来会是吗?未来是像美国这种家庭医生式的体检吗?还是依附于大医院为主?我想一些讨论还是必要的。
我想家庭医生体检还是比较难的,因为它的前提是分级诊疗制度,分级诊疗制度是被全世界证明高效的,中国政府也一直在倡导,但是一直没有起来,因为中国严重缺乏全科医生。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时半会的,可能长达十几年。公立医院会承载更多的需求吗?目前大型公立医院的问题是效益上不来,所以国家要限制大型公里地扩张,鼓励民办医疗,为的就是提升医疗效率,降低医疗费用。但是体检其实是一个效益还不错的生意,所以我想可能的情景是尚未开设体检中心的公立医院会加开体检中心,但是由于不会有新的公立医院成立,所以增量仅限于此。
6.体检的商业模式
美年最大的优势在哪?在于产能、销售和钱多。美年目前是中国网点最多的体检中心,特别是三四线城市。部分解释了美年业绩膨胀的原因,在三四线城市,产能可能就只有公立医院和美年有,医院可能都不开体检中心或者设备老旧,大家只能去美年。这是没有经过竞争的洗礼的。反观在广州,竞争充分,即使是在假医生之前净利润率都在集团平均水平之下。
销售不多说了,每个门店配备了最多的销售人员。
美年未来几年的业绩必然是蹭蹭蹭往上去,如果估值水平不变的话,股价也会跟着往上。原理就在于它的并购把戏:美年采用先参后并,新开的体检中心,美年先参股10-15%,培育成熟后开始盈利后装入上市公司,同时以防自己钱不够,又成立并购基金参与并购。这个把戏在于,美年收购的体检中心市盈率10倍左右,而美年上市体系在A股估值60倍,那么就相当于美年只用很少的钱就实现A股市场的估值飞涨,带着各位股民一起飞。如果每个体检中心值得60倍市盈率,那么美年的收购可以说是很划算了,然后钱都被各个股民赚了。这个游戏可以一直玩下去,因为美年在体外培育了很多的中心,总有盈利的可以收购。但是这个泡沫也总有破的那天。我的猜想是体检市场饱和,终于没有新的体检中心是盈利的而可以收购,大家发现美年的内生增长其实并不好,60倍的估值到时候可能就被砍到十倍、二十倍他本来该有的估值。
所以这里一个关键的问题是美年的内生增长能到多高?其实我前面已经埋下伏笔了,当一个市场开始成熟,消费者开始理性,产品会越来越合理。合理的体检产品是怎么样的?是项目很少的,而不是大而全的,是医生为主导的,不是都是机器的。项目减少客单价提升的逻辑消失。医生主导,成本会上来。然后三四线城市竞争对手进来,一二线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先不说收入的变化,毛利率肯定会下降。为什么我对竞争加剧这么确定,因为这是一个低进入门槛,高退出门槛的行业,高利润终将是不可持续的。况且美年并不是体检机构里面最掌握核心竞争力的。
所以我猜想这个泡沫会带着一部分股民先上去,最后上车的那部分会摔得极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