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的老徐(化名)今年60岁,刚退休
正在他准备享受
美好退休生活的时候
一个惊雷炸响了:
2个月前的一天
老徐突发腹痛
被家人送到了绍兴当地医院
一系列检查后
一家人顿感天塌了
查出巨大肝癌!
肿瘤巨大、位置不好
如果手术风险也极大
原本安逸的小家一下子乱了套,妻子、儿子、亲戚、朋友四处奔走,杭州、上海、北京,能问的医院都问了,结果相似:肿瘤巨大,且位置不佳,如果手术,很有可能下不了手术台;不手术,只能等死,且有限的日子里生活质量会很差。面对像老徐这样的情况,多家医院都摇头。
几经周折,多方辗转,老徐一家找到了浙江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微创外科主任医师胡智明教授。经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资料阅读后,胡智明建议立刻住院治疗。
终于有医院肯接受住院了!老徐一家虽然对未来还是很迷茫,但总算是迈出了第一步。入院后,胡智明立即安排了各项针对性的检查,结果不出所料,非常棘手:肿瘤位于中肝叶,直径约15厘米,第一肝门及下腔静脉受压明显,稍一不慎肿瘤破裂很可能大出血直接危及生命。
经多学科讨论、充分评估后,胡智明与家属进行了充分沟通,因为肿瘤巨大,考虑先做一次经肝动脉介入栓塞化疗,短期内减少肿瘤破裂出血的风险,等肿瘤缩小,为后续手术创造更佳的治疗机会。
出于对胡智明的信任,老徐一家当即达成共识,进行了介入治疗,3天后疼痛明显减轻,老徐顺利出院。
1个月后复查肿瘤居然长大了
无奈!肿瘤对介入治疗不敏感
1个月过去了,眼看快到再次入院复查的日子了,老徐发现自己的皮肤、眼睛逐渐变黄,小便颜色也日渐变深,不过自己感觉除了皮肤瘙痒和稍感劳累外,无太大异常,再加上临近复查,也就没特别放在心上。
复查时,老徐的“小黄人”造型和良好的健康状况却让胡智明有点意外。按理,肝癌病人发生黄疸意味着肝功能衰竭,但老徐一般情况良好,又不像是肝功能衰竭的表现。
抽丝剥茧后真相揭秘:肿瘤经过介入治疗不但没有减小反而变本加厉地疯长,最大直径已由当初的15厘米长到了23厘米,卧床时已经可以看到肿瘤隆起于腹部。因为巨大肿瘤压迫,后方的肝门部胆管引起了梗阻性黄疸,所以老徐全身发黄,血液中总胆红素水平高达200μmol/L(正常范围3.4-24)以上。这种情况,1-2周病人面临死亡的风险。
原来,由于老徐的肿瘤对介入治疗不敏感,肿瘤在这一个月里继续“肆无忌惮”地生长,足足有23厘米,非常罕见。病情又一次面临曲折,老徐该怎么办?
医生决定放手一搏
完美切下巨大肿瘤
家属焦急的心情、病人忧郁的面孔,胡智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这么大的肿瘤实属罕见,手术,可能直接死在台上;不手术,病人活不过两周。
手术!胡智明很快提出建议。这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基于多年复杂肝胆胰外科手术经验作出的判断。“患者肿瘤虽然很大,但是有假包膜形成,对周围的血管都是推移而不是侵犯,换句话说,肿瘤是有界限的。”
再一次多学科MDT讨论后,专家形成一致意见,先行减黄,再考虑手术切除。
面对棘手的肿瘤、开明的家属,胡智明团队制订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先通过超声定位肝内胆管穿刺置管引流减黄,充分准备手术所需的血制品、药品、器械等,同时药物改善病人的各项异常指标。入院一周,老徐达到了符合手术的条件,被推进了手术室。胡智明教授及肝胆胰外科副主任吴伟顶主任医师主刀。
术中,巨大的瘤体在腹腔内挡住了视野,对于关键结构的显露造成了困难。胡智明、吴伟顶凭借丰富的经验、过硬的技术,硬是啃下了最硬的骨头,慢慢地第一肝门被解剖出来,阻断带被准确放置,多次阻断、松开,阻断、松开后,直径23厘米的巨大肿瘤被完整切除。经过肝胆胰外科、微创外科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和细心护理,老徐很快康复出院了。
出院那天,细心的儿子特意制作了锦旗,以表对胡智明团队的由衷谢意。接下来,老徐还将接受介入、靶向治疗等一系列的巩固治疗来预防肿瘤的复发。
[[item.content]]
[[item.ip_location_area]]·[[setTime(item.create_time)]]·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