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
一.引言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A.家庭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其中家庭因素作为基础性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极其深远。如Millikan(2002)等人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发现家庭的作用和大学生的抑郁有显著的关系。家长对子女社会化的过程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电子通讯设备的普及等因素,大学生与家长的联系仍然十分紧密,大学生迟迟不能够做到“心理断乳”。
首先,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教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父母坚定、热情、并考虑孩子的意见)、专制型(不考虑子女的要求)和溺爱型(无能的父母允许孩子为所欲为)。研究表明,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专断型教养方式的大学生(凌四宝,舒曼,2003)。如果父母对孩子充分理解,给予温暖,就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多干涉,拒绝否认就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
其次,家庭结构也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表明,家庭中孩子的数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十分显著。兄弟姐妹为2个或3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明显差于独生子女。并且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明显的影响,父母离异比正常家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差,并且父母离异比父母去世的大学生更为敌对(曾美英,晏宁,于,卢丹蕾,2008)。
除此之外,家庭经济地位,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家庭关系,家庭气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等也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B.个人影响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除了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同样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存在着光环效应,成为大学生的青年人一般都会经历很多的成功,也受到过很多赞美,因此他们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往往会偏高。如果在实际生活中,周围的一些客观评价与他们的自我认识产生了不一致,他们就会产生负面情绪,造成心理失衡。
其次,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心理健康的决定性因素。大学时期是一个既渴望友情又追求孤独的时期,不同个性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性格孤僻,不喜欢与他人交往的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就容易心理失衡,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就会诱发心理疾病。
此外,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是紧张的,学习的压力容易带来负性情绪,并且大学生的情绪处于比较复杂的时期,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比较弱,如果外界环境发生变化,个体的心理就会受到影响。要想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就要有稳定的情绪,热爱生活。
C.社会影响因素
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很少,在当今的社会竞争压力下,理想主义在严峻的社会现实面前只能破灭。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大学生身心疲惫,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研究表明,社会支持良好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较好,而社会支持较差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较差。更好地利用社会支持有益于自身的心理健康,人的心理发展及生活的各方面都时时刻刻与这个社会发生着紧密的联系,人的成长离不来社会的支持(程素萍,张潮,贾建荣,2009)。
D.其他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运动通过缓解压力,改善人际关系,调节情绪促进心理健康(殷恒婵,卢敏,王新利,陈雁飞,2007)。例如刚刚失恋的大学生有可能会通过跑步的方式来减缓内心的伤痛,因为这样可以转移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进而可以转移注意力,放松身心。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识品质,缓解和消除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提高大学生社会环境适应能力。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何蕊,2015)。
除此之外,睡眠障碍也可以反映出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睡眠障碍包括睡眠不足、睡眠贪多、难以入睡等。这大多数是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人际关系等问题造成的,这些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身心健康。
三.结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全国青年的平均水平,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多种,包括家庭影响因素、个人影响因素、社会影响因素以及其他影响因素。其他影响因素包括运动,网络,应激性事件和睡眠障碍等。
四.思考与展望
1.注重研究方法的局限和改进
至今为止的多数调查研究的样本不论在数量上还是结构上均存在不足,只有少数调查研究涉及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全国性的调查较为少见,这会影响结论的代表性。而且我们还应该注重量的研究方法与质的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目前大多数的研究方法仍是问卷调查,我们同样应该注重访谈法,观察法等方法。因此我们应该不同的测量方法综合运用,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加以运用。
2.注重做发展研究和干预研究
如果能够在研究中对同一批大学生跟踪两年到三年,并且能够在过程中对被试进行干预,然后对进行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分析,将会更加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
3.注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
目前大学生对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的认识还不全面,大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情绪调节,高校应该注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辅导,各高校都应该开设心理课程,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参考文献
[1]MillikanE,WamboldtM.Z.,BihunJ.T.PerceptionsoftheFamily,Personalitycharateristics,andadolescentinternalizingsymptoms.JAmAcadChildAdolescPsychiatry.2002,41(12):1486-1494
[2]凌四宝,舒曼.(2003).家庭因素对大学生人格影响的调查分析.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3):91-94.
[3]曾美英,晏宁,于,卢丹蕾(2008).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心理科学.31(3):597-601.
[4]程素萍,张潮,贾建荣(2009).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7(1):35-37.
[5]殷恒婵,卢敏,王新利,陈雁飞(2007).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体育科学.27(5):41-47.
[6]何蕊(2015).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社会体育学.22(5):187-188.
〔关键词〕心理健康;聋哑学生;述评
一、10年来研究现状
近10年来我国的研究主要针对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和心理健康的干预对策方面。
1.聋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现状研究
我国目前对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所得出的结论也略有争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或正常,如张颉通过多种调查方法(问卷法、教育观察活动、个案实证研究法、访谈法、组织活动法等)、张宇迪等人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进行的调查研究认为聋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刘毅玮等人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和《家庭环境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初中聋生和健听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没有差异。二是发现聋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显著差于一般中学生。如冯年琴的研究发现聋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一般中学生明显差,躯体化、强迫、偏执是他们最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而林于萍的研究反映出聋哑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其焦虑程度高于普通学生。
2.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研究
任何个性的发展所受的影响差不多都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因素,诸如家庭、社会、学校以及社会支持等情境因素;二是个体自身的内部因素等。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也基本上分为这两类。刘毅玮等人的调查发现家庭环境是影响聋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李强等人还发现家庭经济和大学生的专业也是影响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杨素华发现,主观支持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他认为残疾学生需要多方面的支持,而且无论来自哪一方面的支持或何种支持,都能减轻他们的心理危机。冯年琴等人认为影响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自身因素包括耳聋因素和言语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是聋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促进聋生身心健康发展,聋生心理问题的防治应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一项综合工程。
3.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对策研究
对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对策目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学校教育的途径,二是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一些治疗方法和技术。
另外,一些学者也认为心理咨询的一些治疗方法也可以适用于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作为一种干预手段来提高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陈顺森等人认为可以利用箱庭疗法独特的游戏性质及其非言语特性,促进聋生的心理健康。聋生在“自由和受保护的空间”里,通过玩沙、水和玩具模型,统合聋生的感觉,调节社会认知,帮助宣泄情绪、表现心理,激活心理治愈力,促进聋生的心理健康。郝振君认为团体心理辅导特别适合于以认知发展水平滞后、言语和社交能力发展受阻、情感发展存在偏差、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人格发展不够健全的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将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原则、方法用于聋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研究工具缺乏合理性
我国对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从目前现有的研究来看,许多研究存在分歧。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测量工具的选择没有统一的标准而导致的,大多数研究者基于自己研究的视角而选择量表对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评,导致在不同的调查中造成很大的结果差异。此外,一些学者采用了一些研究普通学生心理健康的诊断量表来研究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虽然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聋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但是由于聋哑学生的特殊性,从而造成了一些特殊的心理问题不能够被很好地反映出来。其次,研究者们所采用的测量工具多为SCL-90、MHT等问卷。这些问卷的施测对象通常是成年人,直接用于聋哑学生身上,信度及效度有待商榷。徐美贞也认为,标准化诊断工具的修订和有关量表的信效度检验,应成为当前我国聋生心理健康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2.研究方法缺乏多样性
目前对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大多采用了量化的研究,虽然定量研究因其能较客观地提示事物发展的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心理学研究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定量方法也有自身不能摆脱的局限性。由于聋哑学生的特殊性,为了透过许多的表面现象而挖掘更多隐秘的线索,力求保证研究的全面性,针对他们的研究应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或者运用综合方法来进行测评,如投射测验、作业法、作品分析法以及活动法,等等。
3.干预训练研究缺乏实践性
心理健康的研究本质上来说就是为了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目前已有的研究已经帮助我们了解影响聋生心理健康的一些因素,从而也为我们正确制定和实施干预措施、评价干预效果指出了方向。同时也有研究探讨了心理咨询方法对聋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适用性,但是却较少有干预训练的实证研究。加强对聋哑学生的干预训练,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将有效的干预训练结论进行推广将是我们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
4.研究范围较狭窄
5.研究视角较单一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主要有积极任务和消极任务(促进性和预防性),积极任务(促进性)是通过对智力、情感、意志的培养来达到优化心理过程,促进个体全面发展,而消极任务(预防性)是通过对心理障碍的治疗来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在国内过去对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当中,大部分是从消极的视角,即预防性的任务来作为切入点,主要解决已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对将要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防御,而对于促进性任务的研究较少。对于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研究也应该能够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1]张颉.天津地区聋哑初中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J].社会心理科学,2008,23(1):76~82.
[2]张宇迪,陈呈超.聋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初步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6,5:28~32.
[4]冯年琴.聋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10:64~68.
[5]林于萍.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初步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0,4:9~12.
[7]杨素华.残疾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01,5:11~13.
[9]胡立荣,郑维峰,丁万涛.聋哑学生人格特征与社交焦虑、自尊、孤独的研究[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2,14(1):24~25.
[10]陶新,华朱艳,张卜林.聋生心理健康与成就动机、行为方式的相互影响[J].心理学报,2007,39(6):1074~1083.
[11]王雁,林红.生活技能教育与聋生的心理健康促进[J].中国特殊教育,2007,4:13~17.
[12]马宏斌.体育教育对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08,6:74~75.
上世纪70年代,健康领域的科学家根据数十年研究成果,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的新医学模式;加拿大政府也报告,指出国民健康不仅是由医疗服务(也就是人们关心的“看病”)单方面所决定的,决定健康的主要因素有4个方面:生物学、环境、生活方式和习惯、医疗卫生。
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据统计,中国的糖尿病人数世界排名第二,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人数是世界第一,其他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脂肪肝等)患者也越来越多。这么多的疾病,仅通过到医院吃药打针不能解决全部问题的,还要通过改变环境、改变个人行为来达到预防和康复的目的。
首先,每个人都有责任把我们生活的环境变成一个健康的环境。比如,公共场所吸烟就不利于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其次,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管好嘴、用好腿、不吸烟、不喝酒或少喝酒、好心态等。“管好嘴”指要掌握膳食平衡,食物摄入的比例大约是“一口肉、两口饭、三口水果、四口蔬菜”。“用好腿”,每人每天至少要走6000步。“不吸烟”,因为吸烟害处大。“不喝酒、少喝酒”,因为中国一半以上的人由于基因的原因不宜喝酒,而且喝酒已经造成肝病病人大量增加。“好心态”尤为重要,拥有健全、健康的好心态胜过任何良医好药。
【关键词】美国华人移民;异文化压力;心理健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根据全美范围以内对亚裔美国人的家庭采取流行病学的调查数据――亚裔及拉美裔美国人的研究中随机抽取了236份美国华人移民的样本作为研究的参考依据。
1.2方法
1.2.1心理压抑产生的原因异文化压力是由于文化适应过程中所产生的,本土文化与异文化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导致心理和文化的压力。异文化压力不同与其他类型的压力,异文化压力是由于一种新文化在适应时,遭到特殊的情景或者压力而形成的。异文化压力主要包括感觉到的歧视,感觉到的仇恨或排斥、恐惧,因为改变而引起的文化压力、内疚、冲击等不同的维度。在异文化压力适应的个体之间发生适应性改变,但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个体感受到的冲突水平超出了自己个人能力而无法控制时,将直接导致异文化压力。而当异文化压力的水平过高,个体自身文化适应无法得到控制时,将会引起难以解决的调节过程,进而年造成心理压抑。
1.2.2异文化压力影响的变量异文化水平主要与英语语言的熟练程度,社会支持情况,社会联结有关[2]。英语的熟练度反应着移民转向和他们密切联系的社交圈、就业机会、拓宽教育以及其他社会经济资源的水平能力。英语交流障碍对移民的心理适应产生了负面影响。所以,英语熟练度较低是产生异文化压力的一种危险因素。社会支持效应表现为对美语、人际交往的适应,有利于减轻异文化压力,对移民心理健康症状起到了中介及缓冲的作用。而对于社会经济地位来说,人们进入到更大一个社会空间,其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一般比原来所处的社会经济较低,地位产生相对损失造成相对压力。人际适应也对异文化压力具有一定影响,与当地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形成当地社会的支持网络,可以缓解移民的思想情绪、不安全感、无助感以及孤独感。总体适应对于异文化压力的水平具有更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即总体生活方面的适应情况对异文化压力产生影响,移民适应程度越好,异文化压力也就越低。
2结果
通过研究可知,异文化压力在心理健康与其他影响因素之间具有明显的中介作用,而异文化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是社会支持、社会地位、英语熟练程度。
3讨论
[1]肖三蓉.美国华人移民的异文化压力与心理健康[J].华北师范大学,2010,4:184-185.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
引言
在现在的健康方面不仅是指身体的健康,心理的健康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当代的教师在心理上的健康情况值得重视,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健康可说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所以,对于教师来说,解决好心理健康是把教育事业做好的一个基础。
1.心理健康的基本概述
1.1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随着市场竞争的压力,人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愈来愈大,这就给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大的问题,所谓的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就是心理的一种状态,表现为高效、满意、持续的一种心理;从狭义的心理健康的涵义来看就是指人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在活动内容上的协调性,心理活动的内容协调主要是在人的认知以及情感和行为以及人格方面,要能够和社会相适应的过程[1]。
1.2心理健康的制约因素。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故此,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比较的复杂,总结来说主要有生物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又包含了遗传因素和病毒感染与躯体疾病以及脑外伤及其它因素。社会因素又包含着生活环境因素、重大的生活事件和突变因素、文化教育因素。
2.当代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1当代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根据有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当代的教师在心理健康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有59.46%的教师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27.57%的教师在工作中经常有苦恼;34.64%的教师在校内很少同别人交往;还有40.15%的教师很少同校外人交往[2]。结合实际的情况能够发现,这些问题主要是体现在职业给教师带来的心理上的压力、学生家长给教师带来的心理压力、评价机制给教师带来的心理压力、生活压力给教师带来的心理压力、专业成长给教师带来的心理压力、褒奖思想导致的心理问题。
2.2当代教师心理健康原因探究。对于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的原因来说主要是生活的压力以及自我心理素质的强,这是导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直接原因,具体的情况探究如下:
首先就是生活上的压力过大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作为教师这一职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岗位,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教育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一个关键时期,但在现阶段还仍是处于应试教育的局面,所以对于教师的评价还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升学率作为主要的一个指标,这些指标通常都会和教师的薪资有着关联,对评职称也是有着莫大的关联,有的学校还把这种标准作为聘任以及淘汰教师的一个依据,这给教师在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还有就是在薪资待遇方面也不是很好,在近些年对于教师的工资待遇虽然有所提高,但总体还属于低收入的一个阶段,在社会地位方面比较低,这对于教师的生活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影响,由此在心理上就会造成不良的压力影响。
3.现代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第一,要有正确的自我认识,当代的教师要在自我的能力以及行为特点和性格特征方面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从而有利于自我评价,找准自己的定位。
第二,教师要定期的对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查以及考核,在社会的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一些专业的心理健康指导机构已经在学校成立,这对于教师、学生的心理状况辅导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教师的心理健康方面还要采取一些比较实质性的措施进行维护,可以对教师进行心理素质考核,然后根据保密型的原则进行建立档案,把信息及时的向教师通知,这样能够使得教师对于自己的心理情况有一个准确及时的了解,有利于完善自我。
第三,教师要对现实坚强的面对,这也是心理健康与否的客观标准,与此同时还要在教学的水平上得以有效的提高,对学生教育要有足够的耐心,适应实际的环境,在适应中求取发展,从而在心理健康的水平上得到有效的提升[4]。
第四,在文化生活方面要丰富,这对于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好的氛围能够有效的对于教师的心理品质得到优化,不但在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上有着帮助,同时也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工作关系,故此,业余文化生活的丰富在教师的思维方式以及工作的方法和意志品质等方面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第五,对教育的评估标准得到优化也能够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在目前我国的教育评估的标准有着诸多的缺陷,这给教师的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故此,应该对当前的教育评价机制得到优化改革,要能够把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的同时还要兼顾教师的评价,正确的在激励机制上得到创新,从而提高教师的满意度,这对于教师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4.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愈来愈受到重视,良好的教育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的心理健康关乎着教师事业的健康发展,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得到了好的发展,才能够促进我国的教育事业,故此,这就要求学校和社会以及教师三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把这一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1]张璐璐,清,郑洪波,肖南,陈妙扬,陈丁玲,邓河晃,赵振环.某市中小学毕业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07):15―16.
[2]张红兰.高校“两课”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维护[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