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国民健康状况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结构特征密不可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远远超过医学技术等因素。例如,William的研究表明,20世纪以来,全球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飞速增长主要归功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改善,而现代医学技术的直接贡献甚至不足10%。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健康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公共卫生和社会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在几乎所有的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关于健康状况的社会分层现象,即处在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群体,其平均健康状况往往较好;而处在较低社会经济地位的群体健康状况则较差。英国流行病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迈克尔·马尔默特(MichaelMarmot)将这一现象称为“地位综合症”(statussyndrome),强调社会地位本身已经成为影响一个人健康状况、导致社会健康不平等的决定性因素。
不同社会地位群体健康差异的影响因素
那么,为什么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会存在如此普遍的健康差异呢?
其次,社会分层中的等级体系会通过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社会成员的健康状况。这种影响机制是指,由于社会分层必然导致社会成员彼此之间相对位置的不同,因此,即便在最富有的社会中,只要社会分层现象存在,处在社会下层的群体就会生活在一种“相对剥夺”的状态中。在社会分化严重、贫富差距相对悬殊的社会中,这种相对剥夺感往往更为强烈,社会下层群体容易产生无能感、沮丧、焦虑、紧张、压抑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的长期积累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按照社会心理的影响机制,社会分层不仅会影响社会下层群体的健康状况,还可能产生严重的溢出效应。例如,严重的社会分化是诱发大量社会问题的主要因素,暴力犯罪、吸毒行为和家庭解体等现象往往在社会分化严重的国家更为常见。这些无疑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社会成员的健康水平。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健康差异并非仅仅是社会分层的结果,相反,这些健康差异也可能对不同群体社会经济地位的获得产生反作用。个体早期的健康状况有可能影响其教育获得和就业机会,进而影响其在社会分层体系中所能达到的位置。因此,关于社会分层对健康影响的研究,也需要从动态的角度来考察这种反作用导致的逆向选择效应。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建立全民性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是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进人民福祉的核心内容,也是决定中国社会建设成败的关键。在这一背景下,积极推进针对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对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健康社会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将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规划和制定国民健康发展战略,创造社会条件以改善国民体质、提高民众健康水平、降低社会疾病和医疗负担,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民生活品质的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