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范例6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

一.引言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三.结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全国青年的平均水平,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多种,包括家庭影响因素、个人影响因素、社会影响因素以及其他影响因素。其他影响因素包括运动,网络,应激性事件和睡眠障碍等。

四.思考与展望

1.注重研究方法的局限和改进

至今为止的多数调查研究的样本不论在数量上还是结构上均存在不足,只有少数调查研究涉及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全国性的调查较为少见,这会影响结论的代表性。而且我们还应该注重量的研究方法与质的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目前大多数的研究方法仍是问卷调查,我们同样应该注重访谈法,观察法等方法。因此我们应该不同的测量方法综合运用,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加以运用。

2.注重做发展研究和干预研究

如果能够在研究中对同一批大学生跟踪两年到三年,并且能够在过程中对被试进行干预,然后对进行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分析,将会更加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

3.注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

目前大学生对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的认识还不全面,大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情绪调节,高校应该注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辅导,各高校都应该开设心理课程,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参考文献

[1]MillikanE,WamboldtM.Z.,BihunJ.T.PerceptionsoftheFamily,Per-sonalitycharateristics,andadolescentinternalizingsymptoms.JAmAcadChildAdolescPsychiatry.2002,41(12):1486-1494

[2]凌四宝,舒曼.(2003).家庭因素对大学生人格影响的调查分析.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3):91-94.

[3]曾美英,晏宁,于,卢丹蕾(2008).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心理科学.31(3):597-601.

[4]程素萍,张潮,贾建荣(2009).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7(1):35-37.

[5]殷恒婵,卢敏,王新利,陈雁飞(2007).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体育科学.27(5):41-47.

[6]何蕊(2015).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社会体育学.22(5):187-188.

1中医院校开设社会医学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人们对健康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被绝大多数人们认可,即人们认为健康问题或疾病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生物因素、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因此,健康的重新获得、疾病问题的消除,也需要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去思考。也就是说,疾病的消除,除了需要药物、技术的作用,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健康心理、和谐的社会因素影响同样重要。而社会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等与健康的关系,是社会医学传授的基本理论。因此,笔者认为,不论是西医院校还是中医院校,既然均以维系与促进人类健康为己任,因此均应设置“社会医学”这门课程。另外,就中医院校而言,社会医学与中医院校传授的主流课程也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目标的一致性

中医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能够运用中医基础理论与知识,进行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健康维护的健康使者;中医院校开设的主流课程,主要用于培养学生的“望、闻、问、切”能力,培养学生开具“中医药处方”,减轻患者病痛的能力。而社会医学,主要从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等方面出发,对健康问题进行阐释,提出疾病预防与治疗的“社会处方”。一般情况下,健康问题或病痛的消除,常常需要“医药处方”与“社会处方”共同努力才能起到更好的作用。因此,从根本上讲,社会医学与中医药院校的主流课程并不冲突,反而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

1.2理念的一致性

社会医学,在西医院校里常常是预防医学专业或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社会医学与中医院校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对“预防为主”、“环境与健康”关系理念、疾病诊治理念的阐释上存在一致性。如作为预防医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社会医学以传授“预防为主”理念为己任,而中医药主流课的鼻祖《黄帝内经》[2]中曾经指出:“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在社会医学中,特别重视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在现在综合健康医学模式中,认为环境因素是导致健康问题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春秋左传》[3]中曾指出:“土厚水深,居之不疾;土薄水浅,其恶易觏”,其实就是强调环境与健康的关系。需要指出的是,今天,中医界强调的“中医治未病”思想,实质上就是“预防医学”的理念。

1.3传授知识的一致性

在对健康影响因素、健康促进等方面知识的传授上,中医药主流课程与社会医学课程存在一致性。譬如,在社会医学中,特别强调适量运动、积极心态与健康的关系,而中医药文化也是特别注重这一点的。如中医有“舞蹈以养血脉”之说,《红炉点雪?静坐功夫》里说:“歌咏可以养性情,舞蹈可以养血脉,又不必静坐(练静功)。”另外,在社会医学里,将“健康管理”的理论、知识与方法视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而中医药主流文化特别重视饮食、养生等与健康的关系。

1.4对文化认可的一致性中医药主流课程,特别重视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与传承,应该说中医药传统文化、理念,是中医药理论发展的指南针,传统文化、传统理念对健康问题阐释、对疾病诊治的解释独树一帜,博大精深。而在社会医学中,特别重视文化因素对疾病、对健康的影响。如社会医学认为文化因素是影响生活方式健康与否的重要因素,文化影响是导致健康问题出现或消除疾病发生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

2中医院校社会医学课程授课特点

2.1与传统医学相结合

在中医院校,社会医学的教学应服从于主流课程,密切结合传统医学理论进行传授,应开拓一种利用社会医学视角解释传统医学理论的新思路。如在传统医学理论中,常用“阴阳”、“五行”等理论解释健康问题;而在社会医学现代综合健康医学模式中,认为环境因素是致病的极其重要因素,教师在授课过程,可以将环境因素与“阴阳”、“五行”理论结合,既加深了学生对“阴阳”、“五行”理论的理解,又能引起学生对环境与健康关系问题的重视。

2.2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社会医学,作为一种边缘性、交叉性学科,是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侧重点在于用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解释健康问题。而中医药传统文化,同时也是富含社会哲理的文化科学,社会医学课程要在中医院校得到发展,需要吸收传统文化的理论与精髓,不断完善其理论体系,才能得到学生的喜爱,做到教、学相长。

2.3强调方法学的介绍

社会医学,既要向学生介绍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的关系,阐述社会因素对医学、对健康的影响理论,同时还要侧重社会学、医学等宏观研究的方法学阐释。而在中医院校,学生的主要研究思路往往集中在微观、基础研究上,在宏观研究、调查研究等社会学研究上往往缺乏理论与经验。因此,社会医学课程在中医院校的开展,可以在宏观研究的方法学方面重点讲解,开拓学生的研究思路,提高学生“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能力。

目的:

1、让劳动者了解自己周围的环境,包括生活和生产环境,可能接触的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自己的影响,个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在环境中的作用。

2、了解上述环境因素及个体因素对健康的不良作用、影响性质和影响程度及其控制方法。

3、了解并参与改善作业环境及作业方式,控制影响健康的因素,自觉地实施自我保健,促进健康。

一、要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只有心理积极、健康的教师,才能正确地对待不同的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上进、心情愉快,促进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以下几点:

1.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并勤于教育工作,能够积极投身到工作中,并在其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能够认识到教师这个职业的优点与缺点,预见在教育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好心理准备。

2.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在:(1)了解交往双方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个人的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互相协调。(2)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不以偏概全。(3)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而的态度多于仇恨、恐惧、妒忌、厌恶等消极态度。(4)能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树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行为较少。

3.能正确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认知,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1)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2)具有较强的个人教育效能感。(3)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4)能通过他人认识自我,学生和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5)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

4.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学力一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教学语言,布置作业等。

5.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具体表现在:(1)工作中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2)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3)能冷静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不良事件。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

二、要分析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生理因素。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先决条件。生理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卞要表现在遗传、发育、和疾病方面。要保持心理健康,首先要保证身体健康,保证身体器官功能正常。

2.心理因素。人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其中,心理过程是指知、情、意,人格则包含需要和动机,气质、性格和能力。心理健康的人的各项心理活动应该处于正常状态。

3.工作环境因素。学校是教师工作的主要环境,因此教师在学校的工作、人际关系和学校氛围影响着教师心理。

4.家庭因素。教师的家庭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的经济文化背景等都会对教师的心理产生影响。

5.社会因素。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细胞,都生存于社会这个大背景之下。社会的意识形态、风气等都会对教师心理产生影响。

三、要掌握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与帮助方法

从教师个人来讲,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缓解和减轻心理压力,积极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1.要学会调整自己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自我和周围环境。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避免用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要认识到自己的执教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并对此做好充分的准备。

2.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及时消除不良情绪,避免情绪郁积。如放松训练法:从生理上放松,以消除紧张的情绪;合理情绪疗法:转变自己存在的不合理的信念和看法;转移注意法:在情绪低落和压力过大时,通过运动、劳动或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来转移注意力等。

3.要掌握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心情舒畅,舒缓压力。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把自己的苦闷与烦恼尽情地向朋友倾诉,这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心理支持。

关键词:家庭因素;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对策

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不仅仅是孩子的身体发育、智力发育的基础,同时也是心理能否健康发展的的基础,并将会影响到孩子的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研究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一、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家庭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主要化分为放纵型、溺爱型、强制型和民主型四种。放纵型的父母放任子女的行为和态度,对其不加以约束,使得他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行我素,难以适应集体生活。溺爱型的父母过分呵护子女,造成他们对父母的过分依赖,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他们无法独立解决。强制型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采取强制要求、命令等方式,过分的干预子女,使得他们毫无主见,从而造成他们的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民主型的父母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善于理解和尊重子女,从而对他们制定正确的人生态度,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

二是家庭结构的影响。按照家庭结构的完整度来划分:主要划分为双亲家庭、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等;按照子女的数量来划分:主要划分为独生子女家庭与非独生子女家庭。在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这种特殊的家庭中长大的大学生,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显得过分的敏感和小心,从而造成他们的孤僻冷漠、自卑多疑的性格。而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的过多呵护,使得他们缺乏独立的社会生活的能力,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在遇到问题时,无法独立面对和解决,从而产生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三是家庭经济因素。家庭经济因素是家庭因素中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则能为子女提供更加优越的条件,从而对于子女的心理健康的提升有所帮助。反之,贫困大学生们不得不靠贷款、资助、勤工俭学来完成他们的大学学业,他们害怕被轻视、看不起,导致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充斥着压力感和自卑感,这些不良的心理负担较易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四是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文化程度的高低会对子女的成长形成不同的教育环境,从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影响形成差异。文化程度较高的父母往往更加善于观察孩子的行为以及心理的变化,能够理解并且懂得与子女沟通的技巧,并给予科学有效的引导,使子女更好的解决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对策分析

(一)父母方面的解决对策

首先,应端正对于子女心理健康的态度,不能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身体状况,要有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同等重要的教育观念。不能一味的强求、命令,也不能放纵、溺爱,应充分尊重和理解子女。其次,应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学会换位思考,在子女遇到心理困扰时,愿意向家长诉说、寻求帮助。最后,父母的思想应与时俱进,培养孩子独立生活及面对困难的能力,学习心理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及时了解子女的心理动向,并给予正确有效的指导。

(二)各高校的解决对策

(三)社会方面的解决对策

总之,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并不是单一的某一方的改变、努力就能成功的,而是应采取三方同时行动的方式,即父母、高校以及社会“三位一体”的科学方式来解决,才能真正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做到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健康儿童是国家宝贵的资源。健康的涵义是什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中指出: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由此可见,随着人类对自己精神生活的认识不断加深,以及对健康概念的发展,心理卫生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家教委制定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要切实做好幼儿生理和心理卫生保健工作,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1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1.1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健康

保护幼儿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是幼儿教育的根本任务。所谓健康包含生理、心理、情绪等健康状态,不仅是减少疾病侵害的机会,更积极的概念是协助幼儿有能力做到健康促进,所谓健康促进是指提供幼儿正确的健康知识,加上幼儿园、家庭、社区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协助,共同营造有益于幼儿健康发展的支持性物理与心理环境。

1.2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在我国幼儿教育中,还只重视幼儿身体的健康,对幼儿心理健康未引起足够重视,教师们把工作狭义地理解为对幼儿身体的保护、关心、照顾、营养及锻炼,但缺乏广义上的理解,保育还应是心理过程的发展和培养。有一名幼儿在一节课中举了十次手,老师视而不见,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对幼儿的心理状态和情绪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或根本没有意识到还有心理卫生的问题。

1.3影响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

影响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很多,社会环境制约着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为幼儿的身心健康提供多种必需的条件和机遇。

2健康心理的涵义及不健康心理的危害

2.1心理健康的标准

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还缺乏统一的标准。根据国内外有关资料可以把它归纳为: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性格开朗、乐于交往、行为协调、意志坚强、反应适度等几个方面。

2.2幼儿不健康心理的危害极大

幼儿不健康的心理使幼儿容易形成小儿多动症,出现一些行为问题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有破坏行为。性格上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自卑、过分敏感等,还会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有的幼儿形成一些不良习惯。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皱额、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在学习上也会出现问题,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等。

曾经有一个小女孩,新生家访时,她智力情绪都表现正常,但入园后天天尿裤,执拗不开口,反应迟钝,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教师当即向家长反映了她在园的反常现象。她父母说:“让她去,她到一个新环境就是这样。刚上托儿所时三个月不讲话,天天故意尿裤子”。教师天天带她一起玩各种新颖有趣的玩具、游戏,帮助她成功。这样在她的身边经常有了新朋友,消除了新环境造成的紧张心理,不久就变得活泼愉快自信起来,反常行为逐步消失了。象这类社会退缩性行为问题,虽不一定是疾病,但阻碍幼儿正常的心理发育,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有环境变化时就容易产生不适应,当遇到挫折时,易产生焦虑、不敢面对挑战,而且还往往会成为成人后严重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的种子。

3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除遗传因素外,幼儿的生活环境,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有决定作用。其中有家庭的因素,有幼儿园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因素。

3.1家庭的因素

不同父母在教养方式上存在诸多差异,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麦考比和马丁概括提出四种主要形式,有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和忽视型。权威型的家长对孩子的态度积极肯定,尊重孩子观点,对好的行为表现给予肯定支持,对不良行为表示否定,这些父母教养下的孩子独立性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自尊感和自信心强,喜欢与人交往,对人友好,这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有益的。专断型的家长要求孩子无条件遵循,很少考虑幼儿的愿望和要求,这种方式下教养的孩子容易胆子小,抑郁,自信心较低,不善与人交往。放纵型家长对孩子太顺从,错误了也不予批评指出,而忽视型的家长对孩子既缺少爱的情感也缺少行为的要求控制,这样教养方式下的孩子有较高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更有可能出现不良行为问题。

3.2幼儿园的因素

幼儿园是幼儿第一次较正规地步人的集体生活环境。对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起决定性作用。

转贴于

(2)教师的人格特征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甚至会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直接影响、深刻乃至久远的影响。教师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有责任心,对幼儿应该热情慷慨、耐心周到,要热爱、同情、尊重每一个孩子,既要严格要求也要发自内心的爱每一个孩子,不论长相美丑、家庭贫穷与富有都一视同仁。教师言行对幼儿人格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脾气暴躁,情绪多变,偏执偏激,动辄训斥等,都可能造成幼儿心理上的紧张,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有些幼儿拒上幼儿园常常是因为惧怕或不喜欢班上的教师。可以说,幼儿教师的健康人格是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为此,幼儿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因为这关系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3.3社会环境因素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不止是这些,排除社会复杂因素和家庭因素外,应特别重视教师的心理卫生保健。教师的个性品质的不断改善,会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教师的情绪会直按影响教育对象,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4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规程》中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

4.1集体生活环境

首先,教师要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并象母亲一样爱每个幼儿,细致地观察了解每个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绪、行为,满足幼儿正常合理的需要。如小班幼儿我们加强了入园前的来园参观活动,熟悉新环境和老师。开学第一个月,老师都要等本班幼儿全部接完才离开,使新朋友减少焦虑不安的情绪。

幼儿是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发展的,要满足幼儿对玩具、游戏活动的需要。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组织等待、限制,我们改进了活动方式,以开放式的活动角形式,使幼儿能随时自主地进入活动角,自由、愉快、充分地活动,满足各人不同的兴趣需要。同时,在活动中体验同伴友好相处的乐趣,逐步使幼儿理解集体生活应有的行为、规则和习惯。

4.2幼儿心理需要

马斯络的五个层次需要的理论说明,当人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满足后,就会有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幼儿在心理方面有哪些基本需要呢?情感需要、独立性、自尊感、交往、被人接纳、获得成功、智力刺激。

教师要注意满足每个幼儿的心理需要,要重视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特别对性格内向、胆小、活动能力和交往能力较差的乖孩子更不能忽视。用自己的爱心去爱每一个孩子,用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一个孩子的心扉。要关心孩子,与孩子沟通情感,树立爱心,爱心加真心像慈母般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因为孩子需要爱,爱是走进孩子童心世界的基础。教师对孩子的爱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其他教育因素和力量所不能发挥的作用。作为教师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个体差异,研究适合他们的有效活动形式的方法,使每一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都能得到发展,都能够健康成长

THE END
1....因素进行如下总结:降=60%生活方式+15%遗传因素+10%社会因素+...世界卫生组织对影响健康的因素进行如下总结:健康=60%生活方式+15%遗传因素+10%社会因素+8%医疗因素+7%气候因素。这个总结给我们的启示是( ) A. 主要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就一定能长命百岁 B. 正确的健康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幸福人生的唯一决定条件 C. 健康是生命活力的源泉,是幸福人生最基本的依托 D. 树立正...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318244376936001bb720379b8040fde0.html
2.影响降的因素影响健康的因素 人类的健康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既有生物因素,也有社会因素,既受个人行为的影响,也受群体行为的影响。自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学者从预防医学角度提出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是“行为和生活方式、环境、生物学和卫生服务”以来,得到了世界各国学者的认可;对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起了重要的...https://m.360docs.net/doc/e06404167.html
3.影响降的主要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主要社会因素 A、年龄、性别和遗传因素B、个体生活方式C、社会支持网络D、社会经济地位E、宏观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正确答案:年龄、性别和遗传因素|个体生活方式|社会支持网络|社会经济地位|宏观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https://m.ppkao.com/wangke/daan/65fc9d5a6c63449aa884eeea1d3122c5
1.社会因素与降社会因素主要指社会制度、文化教育、人口及家庭等,它们主要通过对人的心理、生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的健康。 1.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1)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导致人们在行为乃至身体器官功能状态方面产生变化的因素。人的心理现象较为复杂,既包括认识、情感...https://www.med66.com/new/1a31a2009/2009731chengm162654.shtml
2.对降影响的社会因素有哪些对健康影响的社会因素有哪些键盘 极智 极智 健康键盘 查看全部3条评论回答 写回答 894059856 简单的说,谱线变宽有多种因素影响:1多普勒变宽:由于原子在空间作无规则热运动所导致的。2压力变宽:由于吸光原子与蒸汽中原子或分子相互碰撞而引起的能级稍微变化,使发射或吸收光量子频率改变而导致的谱线变宽。https://wap.zol.com.cn/ask/details_25115425_643643_3.html
3.2017公卫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社会医学》预习题及答案B.强调了生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C.强调了医学高科技的应用 D.忽视了生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E.忽视了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答案】E 20.生命质量评价可以用来( )。 A.危险因素分析 B.计算寿命损失率 C.评价社区卫生服务质量 D.推断人群卫生服务利用状况 ...https://www.yjbys.com/edu/gongweizhiyezhuliyishi/189349.html
4.JAHA:降的社会决定因素对心力衰竭结局的影响心力衰竭(HF)是一种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流行病,预计到2030年将影响800万成年美国人,并使美国卫生系统损失近697亿美元。虽然心衰的主要临床危险因素众所周知,但这些因素的患病程度因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SDoH)而异。SDoH由人们出生、生活、学习、工作、娱乐、信仰和年龄等所决定,通常分为以下5个领域:经济稳定性、教育机...https://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b4aae5727476
5.种族因素如何对降产生不同影响九九译社会经济因素 种族对健康的社会经济分布的影响并不新鲜。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族裔面临的社会经济地位对他们的生活质量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其中当然包括获得医疗保健的机会。 弱势少数民族在不同民族之间表现出巨大的差距。仅举几个例子,白人吉普赛人是一个健康状况特别差的群体。此外,在伦敦,孟加拉国女性患长期疾病的...https://doc.99yee.cn/?p=4518
6.揭秘:心理压力是怎样影响降的心理学文章社会因素是影响心理活动及行为的基本因素;尤其是社会文化、社会关系、社会工作及生活环境等等;社会因素作为应激源,引起人的心理活动变化及行为的改变。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生活事件对人体产生应激,如果应激状态强烈而持久,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就会影响健康,甚至导致精神和躯体疾病。https://www.xinli001.com/info/100365797
7.降影响因素范文12篇(全文)3 社会因素的影响 为了提高口腔健康行为预防措施的使用率, 改善人群的口腔健康卫生行为, 这就需要扩大人群需要了解的关于保健知识和预防知识的范围, 增加能够获得口腔保健知识的人群范围。为了促进口腔健康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 增加国家财政对口腔健康方面的资金投入, 首先需要大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状况的改善。https://www.99xueshu.com/w/ikey78xe19x8.html
8.影响居民降的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地位被认为是除了环境、生活方式、医疗卫生和遗传因素外造成人们之间健康差异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以下问题:一是我国居民健康状况如何;二是社会经济地位对居民健康是否存在显著影响,社会经济地位不同指标如何影响健康;三是如何从社会经济地位出发居民间的健康差异,切断社会经济地位与居民健康的关联性。https://wap.cnki.net/lunwen-1019861638.html
9.老年人心理降15篇通用摘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的关注相对而言比较少。本文采用文献法、观察法并运用个案访谈对以不同居住方式划分的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实地调查,发现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并结合需求层次理论、撤离理论等相关理论深入分析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其关键...https://www.fwsir.com/jiaoan/html/jiaoan_20230720122916_3073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