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科质量控制标准模板(10篇)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医学影像科质量控制标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CR的特点

根据X射线应用要求,在后续落实和应用过程中要对信息技术形式进行分析,信息技术逐渐普及,医学影像技术也进入数字医学时代。在实践阶段,医护人员对图像进行详细的观察,对射线种类进行评估和分析。计算机X线断层成像、数字化X线成像断层采集数据三维显示观察重叠像等成像机制比较特殊,要做好记录工作,根据显示标准对媒介进行分析。以X线信息激光扫描装置为例,除了进行电信号的转化设计,还需要对转换器和图像成像机制进行评估,对图像进行处理后传输到PACS或记录于胶片上。

CR的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森法.影像科管理中的质量控制与保证[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13(23):121-122.

[2]时维东.中小型医院影像科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273-275.

[3]何伯圣.基于PACS/RIS的放射科质量控制方法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13(10):1207-1209.

随着医学基础理论、信息科学、医用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并向广深发展。我国地域辽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不同医院的医学影像技术设备和水平有较大差异,即使在同一医院也可能使用多种型号的检查设备。同时影像设备使用是各自为政、相互否定、互相对立,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是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根源之一。而医学影像技术与临床学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也应不断完善规范化建设,达到诊断治疗的要求。要真正做好医学影像技术规范化建设工作,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2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抓好落实

首先按照国家《执业医师法》、《护士管理法》、卫生部《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有关条例,要求各级各类从事影像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对于新进人员要求具备一定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及时申报重点培训各类专业许可证,参加有关国家级考试考核,持证后方可正式上岗。各影像科都应有完备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制度、监督机制、故障应急预案、维修档案等质量管理制度,使影像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化、科学化、有章可循。设备保养制度、设备维修申请制度、限期修理制度上墙,并抓好落实。对各项检查的原则、步骤、方法、程序、结果、照片质量、报告书写规范、发放报告流程、复查流程等等影像检查进行质量控制,量化管理,以便达到改善影像人员的专业水平,规范各影像检查的标准化流程以

及影像科的科学化管理之目的[1]。

3加强技术人才的素质建设

4合理使用设备

要以最小的、合理化的费用达到快而准确地诊断疾病为目的,为患者尽量减少负担,充分利用先进设备。在影像学领域内各项检查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借鉴性,要在应用上尽量做到删繁就简,互相补充,这样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诊断水平。同时医生应如何合理使用这些高科技设备,既能准确及时地诊断病情,又能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这就必须依据实际情况,掌握各种设备的优缺点,在一定范围内合理地使用各项影像设备,提高图像质量。

5明确工作流程

扣紧从接诊到发报告的每个环节,尽量缩短各环节的耗时,利用信息的传递,使每个环节运作流畅。同时对当日工作量、各机房工作量等进行统计,使各影像设备得到更好的发挥。

6完善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是一种形式,它反映的内容必须要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纵观目前国内外的诊断报告书,形式各种各样,大小与繁简程度也不一致。这就要求医学影像科室人员要通过审阅病历,了解病情,全面观察,系统分析,结合临床进行鉴别、对照、综合,按照规范化的基本格式写出报告做出结论。

7加强规范化防护

首先应健全防护管理机构及工作人员防护档案,在劳保、休假上给予照顾,落实责任、常抓不懈[3]。要熟悉设备的性能,掌握设备操作规程和防护知识,坚持使用最优化的原则[4],购置铅围脖、铅围裙,添置铅帽、铅眼镜及各种必备的防护用品,对于工作间无铅门的及时给予安装,各检查门前增加电离辐射标志,各机房门外增添有文字注释的工作指示灯,并和设备联动。尽量减少患者和自己不必要地照射。对每一患者的治疗总剂量、治疗次数和重要器官的剂量进行监控;摄片时,对受照部位的面积应严格控制在仅大于胶片(或电子暗盒)面积的10%范围内,并使用滤板[5]。对同位素室核医学科放射源实行严格进货,严格保管,严格登记,对放射废弃物严格按规定处理,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8讨论

医学影像学对临床医学的发展及临床工作的开展都是举足重轻的,重视其建设与发展,必将对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我们应该本着“以患者为本”的原则,重视各个环节的工作,尽快把医学影像技术工作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上来,使医院的资源合理利用、接近并达到国际标准,必将对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为让更多的百姓受益创造条件,为医院的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戴建平,祁吉.医院管理学(医学影像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7-108.

[2]刘玉清,医学影像学发展方向和学科探讨[J].医学文选,2002,2(1):2-3.

[3]段闵江,张寿清,王咨士.加强医院放射卫生防护规范化管理的做法[J].预防医学杂志,2006,2(24):53.

随着医学基础理论、信息科学、医用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并向广深发展。我国地域辽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不同医院的医学影像技术设备和水平有较大差异,即使在同一医院也可能使用多种型号的检查设备。同时影像设备使用是各自为政、相互否定、互相对立,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是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根源之一。而医学影像技术与临床学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也应不断完善规范化建设,达到诊断治疗的要求。要真正做好医学影像技术规范化建设工作,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医院高层重视,提高对医学影像认识

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抓好落实

首先按照国家《执业医师法》、《护士管理法》、卫生部《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有关条例,要求各级各类从事影像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对于新进人员要求具备一定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及时申报重点培训各类专业许可证,参加有关国家级考试考核,持证后方可正式上岗。各影像科都应有完备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制度、监督机制、故障应急预案、维修档案等质量管理制度,使影像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化、科学化、有章可循。设备保养制度、设备维修申请制度、限期修理制度上墙,并抓好落实。对各项检查的原则、步骤、方法、程序、结果、照片质量、报告书写规范、发放报告流程、复查流程等等影像检查进行质量控制,量化管理,以便达到改善影像人员的专业水平,规范各影像检查的标准化流程以及影像科的科学化管理之目的。

三、加强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素质建设

众所周知,医学的发展是以医学设备的发展为前提的。站在现代医学影像学知识及技术飞速发展的高度,深刻理解医学、工程学和技术学的多元结合是当今医学影像学迅速发展的重要保障。现代医学影像学科应以医师为主,高素质的专业群体,加上各专业合理的梯队建设是未来科室发达兴旺的根本。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参加各种在职培训学习、进修深造、远程医学教育网络、专业学术活动等,重点学习与普遍性学习相结合,必要时外派技术骨干到国内外强势学科进行重点学习,视情况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授课,进行普遍性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去适应,才能进一步进行应用和开发,合理、高效地使用新设备。加强培训,持证上岗。通过学习提高全体医、技、护人员对影像工作的认识,从科学角度来看待该项工作。坚持人才是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培养与引进并重,加速培养年轻的后备力量,按照国际惯例进行不同等级医师、工程师、技师的规范化培养,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不断优化影像系统的人才队伍结构,增大硕士和博士比重,使人才结构合理。

四、合理使用医学影像设备

要以最小的、合理化的费用达到快而准确地诊断疾病为目的,为患者尽量减少负担,充分利用先进设备。在影像学领域内各项检查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借鉴性,要在应用上尽量做到删繁就简,互相补充,这样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诊断水平。同时医生应如何合理使用这些高科技设备,既能准确及时地诊断病情,又能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这就必须依据实际情况,掌握各种设备的优缺点,在一定范围内合理地使用各项影像设备,提高图像质量。

扣紧从接诊到发报告的每个环节,尽量缩短各环节的耗时,利用信息的传递,使每个环节运作流畅。同时对当日工作量、各机房工作量等进行统计,使各影像设备得到更好的发挥。

六、完善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是一种形式,它反映的内容必须要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纵观目前国内外的诊断报告书,形式各种各样,大小与繁简程度也不一致。这就要求医学影像科室人员要通过审阅病历,了解病情,全面观察,系统分析,结合临床进行鉴别、对照、综合,按照规范化的基本格式写出报告做出结论。

七、加强医学影像的规范化防护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放射科2008年2~6月所摄的普通X线片与造影片中按顺序抽取1000张照片作为分析材料,其中,普通X线片800张,造影片200张;男613例,女387例;年龄20~81岁,平均46.5岁。

1.2分析方法

由3位高年资技师对两组材料进行分析按照国家卫生部制定的二级甲等医院放射科X线照片质量评级标准评定甲、乙、丙级片和废片。进行逐日、逐人、逐项评价,分类统计甲、乙、丙级片和废片并予以记录。并对每例评为乙级、丙级的CR影像出现的主要缺点进行统计。当意见不一致时,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统计。

2结果

1000张照片中,甲级片667张,占66.7%;乙级片245张,占24.5%;丙级片69张,占6.9%;废片19张,占1.9%,总体水平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放射科照片质量评级标准。笔者对被评为丙级和废片的88张照片进行综合质量评价和分类:摄影条件不当造成降级的23张,占26.1%。其中因摄影条件选择不当、操作失误导致降级共计65张,占73.9%。说明人员技术水平、职业道德、责任心等人为因素是造成照片质量降级的主要因素。

3讨论

放射治疗的质量控制是指保证放射治疗的整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按国际标准准确安全的执行。其主要内容包括质量评定,即按照一定的标准度量评价整个治疗过程的服务质量和治疗效果。其具体过程是指通过对治疗设备和附属设备的性能检测和维修,对放疗部门规范指标进行监督评价,并采取必要措施,使之保持最佳水平,以达到质量保证的要求,并逐步完善提高。放射治疗的质量控制是放射治疗安全和有效的关键。对放射治疗机构施治剂量的测量与对比是提高整个放射治疗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诊断质量是影响放射治疗质量的原因之一,通过本组评为丙级和废片的88张照片原因分析,73.9%的原因是因为工作不细心、操作不规范所致,26.1%是放射技术中遇到的新问题,其他由于后处理不当造成。加强责任心,规范操作规程,制订数字化影像质量标准,加强新技术理论学习,合理应用后处理功能,是保证图像质量和提高诊断水平的重要环节,从而提高放射治疗的质量。

3.1严格质量控制程度

质量控制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工作,没有有效的质量控制,就不会有有效的管理。因此,为了保证放射科质量管理,首先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网络。科室建立质量管理小组,各个工作点设立质控医师,具体负责科室的质量管理工作。根据科室的工作任务、性质和特点,分别建立相应的质控制度、标准和工作程序,并落实责任制,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的质控记录,定期汇总评价,强化质控意识,完善自我检查和监督。

3.2强化对放射设备的控制

3.3统一评片标准

根据“21世纪医学影像技术发展战略研讨会暨放射诊断QA、QC第3届全国学术会议”研讨制订的《4个部位7种影像质量标准草案》指导性文件精神,以一张标准X照片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正确的部位与位置、适当的密度和对比度、良好的锐利度和较小的失真度)和一般准则(满足要求、注释全准、无技术操作缺陷、用片分格射野得当、布局美观、密度适中等)为评片基础。我们为此应根据此条例制订详尽的高质量、高起点、适合本单位条件的评片标准。

3.4全面提高技术员的素质

总之,放射治疗的质量控制是确保疗效的关键。近年来放射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在日常检测和治疗中严格规范各项操作,落实各项指标的定期检测制度,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才能确保治疗的精确度。

[1]于金明,殷蔚伯,李宝生.肿瘤精确放射治疗[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39-346.

[2]胡逸民,杨定宇.肿瘤放射治疗技术[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120-133.

[3]吴开良,蒋国梁,王鹏,等.肺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靶体积确定的影响因素[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3,12(3):188-191.

乳腺癌严重威胁妇女生命健康,其发病率逐年增高且呈年轻化趋势,国内各大城市中乳腺癌发病率已占恶性肿瘤的首位[1]。X线检查是术前诊断乳腺疾病准确率最高的影像学方法[2]。这种成像技术的效果取决于高质量的照片,乳腺X线成像中,掌握和控制X线摄影乳腺投照位置、压迫技术是提高照片质量的关键。本研究分析乳腺照片的质量,评价不同的摄影特点及影响乳腺照片质量的因素,以提高乳腺摄片质量,为乳腺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随机抽取2012年6月~2013年10月本院乳腺钼靶X线摄影照片200份,患者年龄24~68岁,标准为头尾位(CC)、内外侧斜位(MLO),少数侧位及夸大头尾位等。使用美国LORDA高频钼靶机、爱克发IP板、爱克发CR、爱克发激光打印机、PACS系统。

1.2阅片方法

根据美国放射学院(ACR)乳腺报影质量保证委员会制定的《乳腺摄影质量标准法规》(MQST)标准,《全国放射科QA、QC学术研讨会纪要》[3],由质控小组对乳腺片进行质量评价、等级划分、分析影响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1.3符合诊断标准的乳腺图像标准

图像清晰、层次丰富、锐利度好,及相邻胸壁清晰可见,处于切线位平行于摄影台,符合诊断要求。甲级片标准:①适当的影像密度;②对比度、清晰度良好;③摄影正确;④无技术操作缺陷。其中一项不符合为乙级片,两项不符合为丙级片,由于技术不良造成照片不能作为诊断依据者为废片。

1.4观察项目

根据评价标准,对所有图像进行评价、分析、统计,如摄影是否标准,标记是否明确整齐,对比度、清晰度是否良好,是否有伪影,有无明显污渍或划痕,图像能否清晰显示的皮肤、皮下脂肪层、、乳晕、腺体、导管、脂肪、纤维组织、淋巴和血管、部分胸大肌、各淋巴结和腋前组织等。

200例患者检出阳性病例168例,阳性率为84%。其中甲级片173份,乙级片23份,丙级片3份,废片1份;影响照片质量的主要因素有摆位不标准、皱褶伪影、污渍等(表1)。

3.1机器、片盒的日常准备

视察机器系统的运行情况,定期为机器进行调试管理、较准;定期清洁乳腺机,尤其是乳腺探测器表面、压迫板等,避免灰尘颗粒、皮屑、污渍、擦刮痕等。注重乳腺专用IP板的日常维护,定期清洁IP板,避免伪影的产生,并合理、均匀地使用每一块IP板,检查IP板是否有刮痕,有物理损伤不能修复的IP板或使用超过限度的IP板应及时更换。

3.2检查前与患者沟通及准备

技术人员在检查前应认真阅读临床医生开出的申请单,根据医生的摄影申请单和受检者的主诉对异常部位进行确认[5]。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及临床表现,确认是否有检查或手术史,是否有隆胸、假体等,严格按标准进行设计,必要时进行选择性补充摄片。

乳腺X线检查是一种特殊的检查技术,检查部位又是比较敏感的私密部位,患都难免会产生较大的精神压力和恐惧心理,所以检查医生应该向受检者说明检查过程和可能遇到的一些情况,比如摄影时进行压迫时可能会引起不适,应向受检查者解释压迫操作的重要性和目的,消除受检者的紧张心理,取得受检者的积极配合。

3.3严格按操作规范进行摄影

认真做好标识,根据临床需求选择。标准摄影是MLO及CC位,标准摄影是基本的摄影方法,不是把病变部位作为重点的的摄影方法。病变部位与乳腺组织重叠不能充分显示或位置较特殊时需追加摄影。

标准CC位:被检者面对乳腺机站立,技术人员位于受检对侧,被检者头转向对侧,技师轻轻将乳腺组织牵拉远离胸壁,使乳腺组织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来,将放在暗盒托盘中心,调节压迫器,从上往下压迫直到乳腺外侧有紧绷感[8]。CC位的影像合格标准:左右照片对称;必须显示内侧乳腺组织,应尽可能包括外侧乳腺;胸壁的深处要尽量包括进去(到胸大肌出来的程度);乳腺无皱褶;的轮廓可见。

标准MLO位:被检者面对乳腺机站立,身体转离受检侧,足部与片盒胸壁近侧缘成约45°角;将乳腺机暗盒托盘与水平面成45°~75°角,使暗盒与胸大肌平行,被检侧上臂抬高抓住把手、肩部前旋,使乳腺和胸大肌尽可能靠近暗盒托盘中心,腋窝凹陷处置于暗盒托盘的拐角,将胸大肌轻轻向前推,同时向上向外牵拉乳腺,调节压迫器,直到有足够压力,使被检乳腺充分展开再向下牵拉腹部组织,以打开乳腺下皮肤皱褶。X线中心经乳腺内上方到达外下方射入胶片中心,嘱屏气后曝光。MLO位的影像合格标准:左右照片对称;的轮廓可见;胸大肌要延伸到基线附近;乳腺后方的脂肪组织被很好地显示出来(特别是乳腺内下角不能被切掉);胸壁组织被包进来,乳腺下部折叠处的组织伸展;乳腺无皱褶。

3.4图像的后处理

X线摄片具有很高的线性度、宽容度及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可对乳腺影像进行谐调、空间频率等处理,提高空间频率及宽容度,使乳腺皮肤及深部脂肪密度呈线性变化,均可清晰显示[9]。

综上所述,基层医院设备条件有限,但照片的质量可以有效控制。做好合理维护和日常保养可以保证设备性能稳定并延长使用寿命;钼靶摄影的规范化操作、全方位的质量控制可提高乳腺图像质量,使每张乳钼靶片都符合影像诊断要求,减少漏诊和误诊,为各类乳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影像资料。

[1]师文福.乳腺钼靶摄影技术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04,11(11):860-865.

[2]胡永升.现代乳腺影像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会.全国放射科QA、QC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3,27(2):134-138.

[4]王青宏,朱健,王晓强,等.数字乳腺钼靶X线摄影规范花操作与质量控制[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2,13(3):186-188.

[5]秦维昌.译.乳腺摄影质量控制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15.

[6]鲍润贤.中华影像医学:乳腺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7]曾亚琴,徐恒昀.优质乳腺钼靶片的标准化摄影技术[J].中外医疗,2009,28(4):152.

我院为边疆二级甲等医院,长期以来,受当地经济文化影响,发展缓慢。近十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边疆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医疗卫生质量全面提高,医院建设日新月异。有着先遣部队和侦察兵美誉的放射诊断迎来了发展良机。现在,我院放射科有医师3名,技师3名。设备包括美国GESytec1800iCT机一台,德国SIEMENSAxiomIconosMD数字化X线机一台,DigiArcTM100CBC型臂X线机一台,日本日立500mAX线机一台,上海医疗机械厂生产的500mAX线机一台,床旁X线机一台,战备携带式40mAX线机两台。Konica激光相机一台,KodakDryViewTM8150干式胶片打印机一台。

放射诊断是以放射影像为载体,以临床病史、主诉、体征及各项检查结果等病理生理特征为参考,通过医师的分析得出医学诊断的过程。这些影像或是数字的或是模拟的,或是二维的或是三维的,或是打印在胶片上的静止图片或是显示在监视器上的动态画面,尽管各有千秋,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人为的因素。一张传统的X线平片同样凝结着一个技师的工作态度;一个三维重建的图像,更能体现出操作者的业务修为;同样,一份报告单折射的是一个医师的专业水平。所有这些,综合体现了整个放射科的总体水平。

1具体做法

1.1在QA管理方面

1.1.1以人为本,增强思想素质,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QA、QC管理,首先是人的QA、QC[1]。思想决定意识,思想指导一个人的行为,只有高尚的思想素质才能成就良好的服务态度;态度决定一切,良好的服务态度是工作质量的保障。从这一点出发,我们长期坚持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修养,从思想源头上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的服务理念。

1.1.2落实责任制,增强责任心。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责任源于社会关系之间的相互承诺,是社会关系得以存在和延续的桥梁和纽带。责任的基本内涵在于主体一方对客体一方必须负有义务。也就是说,责任就是责任主体方对客体方承担必须承担的任务,完成必须完成的使命,做好必须做好的工作。在这方面,首先,我们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级人员的责任规范,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用制度规范人的行为。其次,我们强调在分工协作的前提下各司其职,做到专职专管,确保了工作的有条不紊。

1.1.3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技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行业的基本知识则是科学技术的奠基石,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真正做到精益求精。我们不但要学习基础知识,更要学习不断涌现的新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胜任不断更新的医学影像设备。自2002年以来,我们分别派出多名医技人员前往各上级医院进修,拓展了大家的视野,增强了大家的见识。同时我们定期请各级专家定期来院辅导、交流。通过这种“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业务技能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1.1.5定期对放射科机器设备进行检测和维修、维护;对设备的性能、照片的质量进行定期的评价。硬件的质量保障是放射科QA管理的重要环节。

1.1.6建立完整详细的记录。这些记录包括KV、MA、S值,电源电压的稳定性,洗片机专用水槽的质量,显影液定影液的PH值,机器的使用情况等。

1.1.7制定符合当前放射科QA、QC的手册,以便及时查阅与修正。

1.2在QC方面

1.2.1人的因素。放射科QC是一个方法、手段的过程,人的因素极其重要,尤其是技师方面,我们要求医学影像的制作过程要科学、客观,而不能片面的主观的处理,力求做到图像清晰,层次丰富,无遗漏,无人为伪影。

1.2.2设备的运转、性能的情况。影像设备是影像医学的前提,设备的正常运转是放射科QC的关键,对此,我们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的制度,形成了良好的日常工作习惯,确保了影像设备及其附件得到有效的检测和维护。

1.2.3材料的选择。包括对各种影像检查所选用的各种材料,胶片、增感屏、显、定影液、造影剂等的规格及厂家。

1.2.4医学影像资料的产生,主要的是制定一系列完善齐全的检查制度,CT的,普通放射的,各类造影的,平时的,急诊的。这是放射QC管理的最主要环节。

1.2.5对X线剂量的控制,要做到既能得到稳定的高质量的影像,又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射线对受检者和工作者的辐射。

1.2.6提高工作环境质量,使工作人员办公舒心,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良好的环境也会给患者带来信任与安慰。

CT机全称为X射线计算机断层影像装置,X射线CT的广泛应用存在着给受检者和操作者带来较高剂量辐射的隐患[1]。目前我省县级以上医院配备了多层螺旋CT机,但各级医院所配置CT机的质量良莠不齐,为了提高CT机在临床应用中的诊断准确度,保护患者及操作者健康,应定期对CT机进行应用质量检测。本文抽查了全省各级医院在用CT机,分析汇总检测中发现的问题,并对CT机质量控制方法进行探讨。

1对象与方法

1.1检测对象

检测对象为山东省内各级医院医用CT机160台,占我省CT机总数的51.3%,均为一手新机。按照医院级别分配,省级医院78台(48.75%),市级医院48台(30.00%),县级医院29台(18.13%),乡镇医院4台(2.50%)。

1.2检测方法

依据国家规定标准GB/T17589-1998《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影像质量保证检测规范》和《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规定的性能检测指标、检测方法及评价方法[2-3]。

1.3检测内容

针对CT机的性能检测项目包括:定位光精度、头部剂量指数、水的CT值、噪声、CT值均匀性、层厚偏差、空间分辨率、低对比度分辨率和床位移精度。同时针对CT机房的屏蔽防护、机房防护设施进行检测调查,并对X射线机房控制室防护门、机房观察窗和放射科防护门泄露原因进行分析。

1.4测量仪器

剂量指数检测设备使用SOLIDOSE400型(瑞典RTIElectronics)及配套的WDCT电离室,剂量模体为76-414型头部剂量模体(美国Victoreen公司)。性能检测设备采用CATPHAN500CT性能检测模体(德国IBA公司)。另配有水平仪、温度计、气压表、钢尺等。

1.5检测条件

2检测结果

2.1160台CT机性能检测结果

160台CT机性能检测结果见表1。

表1160台CT机性能检测结果(x±S)

检测项目检测结果合格台数合格率(%)

定位光精度(mm)1.74±0.9815093.75

头部剂量指数(mGy)42.29±4.31160100

水的CT值(HU)0.63±1.88160100

噪声(%)3.14±0.8515898.75

CT值均匀性(HU)2.76±2.6915697.5

层厚偏差(%)-3.77±3.7115496.25

空间分辨率(Lp/cm)6.63±0.58160100

低对比度分辨率(mm)2.66±0.57160100

床位移精度(mm)0.72±0.54160100

全部9项指标―14691.25

由表1可见,大部分CT机运行状态合格,定位光精度指标不合格率较高,说明这个指标容易被忽略。有研究认为头部剂量指数在20-50mGy范围为宜,本次检查所有CT机剂量指数均小于50mGy,说明在CT机使用过程中,已经有了注意剂量合理的意识,同时说明探测器灵敏度的提高使得低剂量扫描得以发展[4]。但头部剂量值相对仍较大,降低管电压可以使受检者剂量降低,在临床应用中,在确保影像质量达到临床诊断要求的前提情况下,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体重的受检者调整管电压,其中瘦小受检者和儿童应使用较低管电压扫描,而肥胖受检者应使用较高管电压扫描。但实际应用中,一般使用统一管电压(120kV)扫描,导致瘦小受检者和儿童受到较大的照射剂量。

2.2CT机房屏蔽防护检测结果

CT机房屏蔽防护检测结果见表2。

表2CT机房屏蔽防护检测结果

检查项目n剂量范围(Gy.h-1)超标数超标率(%)

机房外窗1600.14-5.9885.00

机房外墙1600.14-0.5200.00

放射人员操作位1600.14-30.1821.25

铅玻璃观察窗1600.14-31.96127.50

放射科门1600.14-64.023823.75

控制室门1600.14-47.762415.00

注:工作场所及其周围环境的放射本底空气吸收正常剂量为:0.13Gy.h-1,以上数据未扣除本底数。

2.3CT机房防护设施调查结果

CT机房防护设施调查结果见表3。

表3CT机房防护设施调查结果

调查项目n符合标准数合格率(%)

机房面积16013081.25

机房位置16014691.25

机房内通风16013282.50

机房内布局16015697.50

有用线束朝向16013685.00

电离辐射标记16012276.25

工作状况指示灯16014490.00

3.1问题分析

3.1.1CT机房控制室防护门、机房观察窗和放射科防护门泄露原因CT机房控制室防护门、机房观察窗和放射科防护门泄露原因分析见表4。

表4CT机房控制室防护门、机房观察窗和放射科防护门泄露原因分析(n=160)

泄露原因控制室

防护门铅玻璃

观察窗放射科

防护门外窗

铅当量不足412260

无屏蔽防护0021

结合处密封不严810240

检测总数160160160160

3.1.2不合格项目分析在本次检测中,不合格项目主要表现在定位光精度、CT值均匀性、层厚偏差和噪声,其中前3项可以通过调校加以校正。层厚的精度会影响空间分辨力和剂量,造成CT值的不准确。均匀性和噪声的测量值受到剂量和层厚影响,因此我们规定使用最大标称层厚的标准头部扫描条件[5]。所有不合格项目的CT机均在县级或县以下医院使用,说明其管理存在缺失情况,未能做到定期维护和校正。

在X线机房屏蔽防护检测结果方面,基层医院普遍存在有控制室门、放射科门和铅玻璃观察窗剂量超标情况,其原因主要是铅当量不足和结合处密封不严导致。而在机房防护设施方面,部分基层医院存在着机房面积过小、机房内通风情况不佳和电离辐射标志不完善的情况,与其对于房屋设施缺乏重视有较大关系。

3.2提高质控水平方法

3.2.1基层医院需培训提高医技人员素质目前随着乡镇经济的发展及政府对于基层医院加大医疗经费投入,基层医院的医疗条件已经有了较大提高。但在硬件设施质量提高的同时,基层医技人员的素质并未得到相应提高,特别是在医用诊断设备的维护方面,基层人员无法有效做到定期检修与维护,导致医疗设备性能指标不稳定,影响受检患者的健康安全。而在三级医院,多数均有较为完善的设备管理维修校准和相应的医学工程师,此类人员除了具备上岗资质之外,还定期进行技术培训,能够有效对CT机设备进行预防性维护、保养及质量监督工作,保证设备正常运行[6]。

3.2.3CT机检测制度应进予以完善由于随着曝光次数增加和使用年限延长,CT机的性能指标会产生下降[8]。我省对于CT机的检查采取每年抽查的方法,今后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检测次数。针对CT机的影像质量检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提出应对CT设备进行定期稳定性和状态检测,尤其针对均匀性、噪声、水的CT值等易改变指标应每月校正1次,确保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3.2.4CT机应用质量应严格管理CT机作为大型医用设备,应当按照《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使用、配置。对上岗人员实施包括《大型医疗设备应用质量合格证》、《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许可证》和《大型医疗设备上岗人员技术合格证》的“三证”管理,上述管理方法在提高放射诊疗水平、保证CT机设备使用质量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9]。

3.2.5针对未来医用CT机检测方法探讨针对医用CT机,应每半年进行一次CT状态检测,平时应每周进行水的CT值检测、校正。同时应注重定期测试CT机的运行状态指标如噪声、对比度分辨率等。由于CT会对患者造成一定量的辐射,因此应定期检查剂量指数保证其维持在20-50mGy的范围之内[10]。

对于CT操作医技人员,有必要定期组织其参加CT质量控制的知识培训,包括CT机原理、日常简易维修、检测方法、规范操作等,并组织考核工作,以建立CT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组织体系。

[1]格日勒满达呼,王成国,哈日巴拉,等.内蒙古西部CT机影像质量保证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2,21(2):192-195.

[2]陈玉,王川健,李红环,等.海南省39台CT机性能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12,39(4):358-359.

[3]苏首勋,李伟辉,王芳芳.濮阳市医学影像质量控制状况调查与评价[J].中国辐射卫生,2012,21(4):432-433.

[4]陈水江,范荣,郑红.茂名市CT应用质量控制检测与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2,21(2):193-194.

[5]田永阁.关于测量螺旋CT机剂量性能指标的作用及检测方法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0:30.

[6]格日勒满达呼,张淼,王成国,等.108台医用CT机影像质量控制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1):58-59.

[7]刘先平,周龙成,郭鲁琼.资阳市乡镇卫生院医用诊断X射线机机房防护现状调查[J].中国辐射卫生,2012,21(2):194-195.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院诊疗工作越来越多地依赖现代化的检查结果。像X光检查、CT、MRI、超声、胃肠镜、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在传统的医学影像系统中,影像的存储介质是胶片、磁带等,其耗材成本支出高,存放、查找、借阅难,且由于信息资源不能共享,难以避免病人重复检查等问题,使得病人检查费用居高不下。因此,传统的医学影像管理已经无法适应新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采用数字化影像管理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目前,虽然有部分医院已经开始对医疗影像的数字化管理,在医院内部实现了这些资源的共享,但跨院间的信息共享尚不能实现。因此,区域PACS系统的应用是必然发展趋势。

1.简述区域PACS系统的架构组成

1.1区域PACS系统发展历程

一般PACS系统用于医院的影像科室,最初主要用于放射科,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PACS已经从简单的几台放射影像设备之间的图像存储与通信,扩展至医院所有影像设备乃至不同医院影像之间的相互操作,因此出现诸多分类叫法,如几台放射设备的联网称为MiniPACS(微型PACS);放射科内所有影像设备的联网RadiologyPACS(放射科PACS);全院整体化PACS,实现全院影像资源的共享,称为FULLPACS(全院级PACS)[1]。而PACS的未来将是区域PACS的形成,组建本地区、跨地区广域网的PACS网络,实现全社会医学影像的网络化。

1.2区域PACS系统概述

区域PACS目前尚无公认的完整准确定义。一般来讲区域PACS是从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大局出发,以区域内代表性医院为核心,通过构造区域内部的医学影像信息交换平台,以实现区域内医院的医学影像资源的共享与整合[2]。

区域PACS目标是在集团医院之间,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之间,通过公共网络进行影像同步和传输[3]。患者在社区医院就诊前往大型医院进行影像检查,社区卫生中心可以随时调阅位于影像中心的患者最新和历史影像进行诊断读片和治疗,同时如果患者在不同医院间转院治疗时,该病人的医学影像资料也会通过影像中心和电子病历资料一起发送到接诊医院。区域PACS的一般性应用架构如图1所示。

1.3区域PACS系统主要应用

区域PACS与目前医院内部的PACS既有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目前来讲区域PACS所覆盖的应用主要包括:远程诊断咨询或者远程会诊,远程教学和医学继续教育,区域内部医学影像资源共享或者医院内部PACS系统的互联互通,远程医学影像质量控制等。

2.区域PACS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由于区域PACS的应用范围跨越了单一的医院实体,从而产生了很多医院内部PACS所没有的新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包括:

(1)患者的身份识别问题;

(2)影像资料的存储与共享问题。通过以下技术应用可以解决这些关键问题。

2.1EMPI应用

2.2XDS-I应用

区域PACS建设目前有集中存储的解决方案,也有分布式存储的解决方案。影像资料的存储既要考虑成本问题,也要考虑访问效率的问题。目前来讲国内应用的PACS系统,因为大部分厂家的产品都很好的遵从了DICOM3.0标准,不同厂家PACS系统产品的整合一般还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诊断报告的格式则千差万别。为了解决不同医疗机构信息系统间信息共享的问题,IHE提出了“跨医疗企业文档共享(Cross-enterpriseDocumentSharing,即XDS)”集成方案。XDS(Cross-enterpriseDocumentSharing)是IHEIT基础技术框架(Integrat-ingtheHealthcareEnterpriseITInfrast-ructureTechnicalFramework)中一个重要部分,它为IHE中的各医疗机构(医院)提供共享信息的注册,,以及跨医疗机构的文件共享服务[5]。

3.讨论

区域PACS系统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实现医学影像(例如常见的CT、MRI、B超等)的获取、存储、传送和管理的综合平台。对患者而言,它跟过去的传统医学影像存储模式相比,主要具备以下优势:医学影像信息的共享可以直接避免重复检查,从而降低就医成本;无论是在大医院或是在社区医疗机构就诊,由于实现了信息共享,可以将患者资料快速准确完整地传输,提高日常诊断的效率,对于疑难病症,可以及时获得区域乃至更广域的资深专家会诊;患者的医学影像信息和过往病史可以随时查询,为科学分析和综合诊断提供了有利保障。

区域PACS系统的建设,在医疗信息资源的共享、优化放射科检查流程、提高科室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及改善服务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意义,有利于全区医疗卫生资源的进一步整合,更有利于推动全市医疗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李成伟.医院数字化先锋[J].软件世界,2004(03).

[2]吴静炯,罗晓晨,唐苏红.区域医疗与PACS网络系统建设的决策意义[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3(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身的健康越来越重视,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也促使医院的建设步伐加快。医护人员的医术虽然很精湛病人也有良好的护理,有的疾病仍然不能治愈,但是有了医疗仪器设备来帮助医生们进行诊断、治疗,就提高了疾病的诊断率和治愈率。所以医疗设备已成为各级医疗机构的物质基础和医院现代化的标志。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也越来越依靠于先进的医疗设备。在使用而此时就需要制定一些管理制度。

一、课题研究背景

医学影像学在医学诊断领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不过目前在临床的应用上是非常广泛的,对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很大的科学和直观的依据,可以更好的配合临床的症状、化验等方面,为最终准确诊断病情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很好的应用在治疗方面。

医学影像学也称医学成像,医学影像学泛指通过x光成像(x-ray),电脑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超声成像(ultrasound),正子扫描(pet),脑电图(eeg),脑磁图(meg),眼球追踪(eye-tracking),穿颅磁波刺激(tms)等现代成像技术检查人体无法用非手术手段检查的部位的过程。医学成像又称卤化银成像,因为从前的菲林(胶卷)是用感光材料卤化银化学感光物成像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影像设备也在不断进步中。影像医疗设备在诊治疾病方面日益广泛,科技含量越来越大。尤其是ct和磁共振等大型影像设备具有高电压、集成电路多、结构精密等特点,促使它的价格昂贵。

医疗设备是医院管理建设的一项新内容,医疗设备数量有限,分布不够合理,增加了医院管理的难度。在管理中普遍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医疗设备管理不当、使用不当、操作不当等,造成故障,维修保养,尤其保养落后,不及时,不到位,甚至会出现伤害现象。当前医疗设备管理滞后,是现代医院管理的薄弱环节。

医疗设备技术含量高,要求购买人员和使用人员有一定的专门知识。有的医院购进设备后,缺乏专门的医疗设备使用操作技术人员。现有使用操作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或虽经过一定的培训,但不熟练,不精通,一知半解,操作不当。

管理制度缺失,不完善。不能按照规范使用医疗设备,使医疗设备管理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管理不规范。档案不健全。医疗设备管理无历史档案,没有完整的使用记录,维修保养记录,在医疗设备的使用、管理过程中缺乏依据。

伴随着医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学等学科的发展,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日趋迅速,功能也日趋完善,医学影像设备已经成为当今医院不可或缺的检查设备。

随着医疗制度改革问题的深入,医学影像设备管理中的问题将不断暴露。现代化的医院要有现代化的医疗设备,要充分发挥这些设备的综合效益,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

为防范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的发生,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制定本规定。第2条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本论文的内容

根据医疗科学需要及经济、实用的原则,正确地选购设备,为医院提供品种、性能、精度适当的技术装备;加强岗位责任制,负责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形成一个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在用设备利用率,在保证供应和效益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作用,并做好引进医疗设备的研究消化、改进;提高设备的完好率,保证设备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尽快掌握引进设备的安装,保养及维修技术,及时解决备品配件的供应。医疗设备管理的目的是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技术,采用先进的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影像设备对环境及人类的危害,来唤醒人们对此的认识,提高人们防护的意识等问题。针对现行医院常用的管理制度的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和对策,使影像设备的管理制度更完善。

(三)研究的依据

影像设备给医院带来的经济效益,如:维修费用,医疗器械管理制度的意识,医疗器械的维护和维修管理,医疗器械的规范化操作程度,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四)研究的意义

(五)毕业论文的进化表

11月10日——11月14日毕业论文的选题报告

11月15日——12月01日毕业论文的中期报告

12月02日——12月22日完成毕业论文

12月23日——1月24日毕业答辩

三、参考文献

1朱险峰,卜祥义,邓卫红.如何做好医学影像设备维修的规范化管理,中国医疗前沿,XX年6月.

2沈增贵,刘曼芳,梁才,胡志.影像设备的科学化管理,中国医疗设备,XX.11.

3李迅茹.放射物理与防护.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XX.

4洪洋.放射物理与防护学.人民军医出版社,XX.8.

5付建国,陈本佳,方国才等.医学影像设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XX.11.

6赵建中.完善医学影像设备的管理.ct理论与应用研究,XX.2.

7孟伟.如何加强影像科大型设备的科学化管理[j].医疗卫生装备,XX(5):38-38.

8陶剑光.大型数字化影像设备的管理.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66-67.

9童双立,闫罡,孙璐.大型影像设备的购置、管理和维修.ct理论与应用研究,1999(8):41-43.

10何彩平.医疗设备管理的思考.中国医学装备.XX(7):33-34.

11李公平.规范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之浅析.医疗设备息.XX(3):59-60.

12陈康.经济寿命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作用.中国医疗器械杂志,XX年33卷第3期:215-216.

2012年初,为推进信息化深入实施,提高临床科室诊疗技术及效率,二炮总医院拟建设全院级PACS系统,建立包括医学影像科、超声科、病理科、导管室、内窥镜、心电及临床科室等在内的全院PACS系统。该项目PACS软件系统要求建成支持国际通用标准及规范(如DICOM3.0、IHE、HL7、CPACS等)的,以涵盖全院所有影像科室及需要阅读影像资料的科室,实现全院级FULL-PACS和数字化医院建设要求的所有内容。同时需建成基于IHE标准的医学影像资源中心系统,建立医院的医学影像资料库,全院PACS系统还将与二炮总医院正在上线的新版医护一体工作站无缝整合,完成工作流程的数字化,并向各临床科室拓展临床医生工作站,完成全院级的影像信息化建设,有效缓解院内“信息孤岛”现象。

HiNetPACS完成项目验收

华海全新一代HiNetPACS系统遵循DICOM3.0、HL7和IHE等国际标准,符合卫生部《医院信息系统功能规范》,采用了成熟的、先进的及符合国际标准的系统结构、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存储技术和网络技术,因此赢得了承建二炮总院全院PACS建设项目的机会。

该项目于2012年8月16日正式进场,实施包括放射科、特诊科、核医学科、内镜中心、病理科、心内科以及全部院内临床科室在内的整体实施工作,项目于2012年12月31日前完成,并于2013年7月正式完成项目验收。项目的整体实施方案结合了二炮总医院对数字化医院的整体规划,以建设全院级PACS系统为总目标,通过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最终建成了既遵从国际及行业标准,又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数字化影像系统,为最终实现数字化医院打下了坚实基础。

系统的特色设计方便医生使用

在医院的实际应用过程中,HiNetPACS系统的功能模块化设计、统一的后台业务服务和两级存储管理等6大特色为医院的影像系统建设锦上添花。

功能的模块化设计,将放射、超声、内窥、核医学、乳腺、心电和三维等功能集成在同一个产品中,可根据不同的科室或用户角色,在客户端提供不同的功能模块和操作界面。

系统的界面,采用了业内领先的WPF用户界面。其风格统一、美观、清晰且易于理解和使用。而且,用户可以在同一界面下实现全系统的监控和管理。

系统的两级存储管理,可以实现科室级的PACS系统建设,而且数据相应迅速。这种设计也方便其将来扩展至区域级PACS系统,

HiNetPACS系统在业内率先应用云计算技术平台,其部署灵活、具有极高的可扩展性以及较低的部署、运维成本,充分满足了二炮总医院这样的大型医院或区域医疗中心等医疗影像业务的不断增长和数据的急速膨胀。

该系统所采用的统一的、基于Oracle的系统平台,有利于降低开发和维护成本,提高系统的性能。数据库同时还支持SQL-Server、DB2,以满足不同客户的应用需求。

系统实现工作流程优化以及诊疗效率的提升

医院在装备HiNetPACS系统后,成功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网络化信息传递。整个影像诊断过程得到了标准化和网络化。系统结合医院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提高了影像诊断效率,优化了工作质量。

1.影像诊疗过程的标准化、网络化。HiNetPACS系统将各影像设备的影像数据通过DICOM/DICOMGATE、HL7标准及IHE规范转变为集中存储、数据共享,同时它又将传统的工作流程转变为网络化、自动化集中统一的PACS/RIS模式。以患者为中心的网络化信息传递使得所有数据能够快速传输。系统通过数据挖掘手段替代了医院科室数据的人工统计和报表之后,实现了实时查询和快速分析。

2.提高影像诊疗效率,优化工作质量。HiNetPACS系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医学影像处理技术,以PACS/RIS集成建设为主,帮助医院进一步完善了信息化建设和流程改造,从而提高了诊疗效率以及更大范围的医疗信息共享。此外,系统对现有系统中硬件的合理规划利用促成了影像科PACS/RIS的紧密集成和高度统一,影像科检查预约登记、报告书写的计算机化也在系统上线后得以实施,系统内置诊断模板实现了影像设备(DICOM与非DICOM)的影像信息(静态与动态图像)采集与数字化转换和图文报告。

3.实现患者数据长期可靠存储与科学有效管理。HiNetPACS系统能够支持图像及文字信息保存及访问的长期、大容量存储体系,建立包括全院临床科室和门诊科室在内的影像信息共享系统,实现高速在线存储和可规划容灾系统、安全备份系统的多级安全存储。

4.通过HiNetPACS系统建立的医技科室检查预约中心,配置了排队叫号系统,实现了临床医生影像检查报告一键调阅,瞬时查看。

PACS与现有医院信息系统(HIS)的集成实现了申请、报告等患者医疗文字信息的相互传递,患者费用信息的生成汇总,临床科室与检查科室之间的影像信息共享以及检查科室对患者其他医疗信息的共享。HiNetPACS系统建立起的PACS服务器集群和大容量集中存储系统可平滑扩容,提供多级数据安全体系保障。

系统支持数据的备份及容错功能,提供数据转移和恢复措施,并可连接医院放射科现有主要影像设备,实现非DICOM接口设备的影像标准化及全院影像资料标准化存储与管理。

HiNetPACS优化了放射科室内部的工作流程,充分利用网络传输功能,减少了检查诊断过程中的人工环节,系统流程可根据需要进行设定或修改。通过与HIS的集成,实现了患者检查申请、检查确认、预约管理、诊断结果反馈等关联业务流程的自动进行。

HiNetPACS系统不仅在内部建立起了统一全面的用户权限管理,还实现了诊断报告模版化、规范化以及报告的集中管理与打印。

THE END
1.最全的检验科表格某人民医院检验科表格样表范例人民医院 检验科 表格样表部分 (一) 撰写人: 审核人: 批准人: 批准日期:2009年07月15日 启用日期:2009年08月01日 序号 记录表格名称 1 NYEY-JYK-BG-01/01 保密执行情况检查记录表 2 NYEY-JYK-BG-02/01 公正性执行情况检查记录表 3 NYEY-JYK-BG-03/01 质量监督记录表(1)-(3) ...http://www.360doc.com/document/18/0630/10/20654250_766557323.shtml
2.山东石官总医院2019年2月份护理质控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3、本次检查体温计已经消毒登记规范,水银泄漏有处理方法,提问护士掌握熟练,个别科室无纸质版处理方法。 4、本次检查高危药品已经做到班班交接,数目清楚,表格规范。 二、2月份质控医疗器械急救物品维护登记不规范,参考以下表格完成 三、建议各科室认真准备备用吸痰盘,物品齐全,(吸痰管、盐水、手套、接头合适)完好备用,...https://www.meipian.cn/1xuft7hn
3.我院护理质控小组率先使用iPad进行护理质控管理和时间的浪费,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信息化储存节约了大量用于存放保管质控检查表格的空间,充分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有效降低了管理成本;再者,经过认真修订的2015版护理质控检查项目,对扣分项进行了标准化的设置,可以使检查标准同质化,规范化,避免护理质控小组成员在评分时考虑人情或其他因素而导致结果失真,提高了检查结果的...https://www.hz-hospital.com/member/content/details/id/201442
1.2024年山东省住院病历内涵质量医院自查表2.核查结果应于7月10日和次年1月10前报送省病案质控中心。3.核查医疗机构数量不少于本辖区医疗机构数量的50%,每家医疗机构抽查病历不少于20份,其中手术病历不少于10份。4.填报人员信息等基础数据项不允许空项。5.必查指标(改进目标一、改进目标二、其他必查指标共18项指标)不允许空项。6.各级质控中心可选查...https://www.wjx.cn/xz/263133696.aspx
2.病历质控总结(通用10篇)病历涂改较多,你要把设计表格,把每个医生的处方、病历、门诊登记表分门别类地进行统计,处方再从项目、字迹、内容是否正确,病名是否准确,是否是书面语言,用药是否合理,有没有超量或者不符合逻辑等等。病历、门诊登记也一样。每个医生一张汇总表,后面有各项质控检查的详细记录,发现每一个问题都应有记录,人家才得服。https://www.ruiwen.com/zongjie/3270012.html
3.医院护理质量控制方案(通用7篇)表格书写合格率≥95% 病人对护士工作满意度≥95% 年事故发生率为0 三基理论水平考核平均成绩≥80分 技术操作水平考核平均成绩≥90分 五、护理质量控制组织结构 医院护理质量管理组织实行二级质控管理模式,即护理部质量监控小组和科室护理质量监控小组。 (一)护理部质量监控小组 ...https://www.unjs.com/fanwenku/308260.html
4.手术室医院感染年度工作总结范文(精选20篇)1.充分发挥监控的作用,根据分管领导和感染管理委员会的要求,制定下阶段的控制计划。充分发挥临床感染管理小组作用,将科室的培训和质控检查落实到个人。 2.对临床科室进行考核,我科再跟踪检查改进结果。 3.做好医院感染诊断的培训将医院感染诊断、制定新的培训课件,并组织学习。 http://mip.yuwenmi.com/fanwen/gongzuo/3661961.html
5.护理工作年度质控工作总结范文(通用16篇)质量管理是医院永恒不变的主题,定期进行检查考核,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为了提高护理质量,科室针对本部门护理工作特点,结合护理部制定的检查与考核细则,每周、每月制定护理考核重点,从护理表格、文件书写及基础护理等方面进行检查、考核,并认真做好记录。科室护理工作日有重点,周有安排,月有计划,并严格按计划实施,同时...https://mip.oh100.com/a/202211/5613484.html
6.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考核标准(含表格)3、检查科室执行医院指令性任务情况。 5 分 要点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 分。 第二部分 手术科室医疗质量管理考核标准(100 分) 11 考核项目 考核标准 考核方法 分值 扣分标准 一、科室质 量管理工作 1、科室有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 2、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有质控计划。 3、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开展质控工作并有活动...https://doc.mbalib.com/view/941ce62cb5e8b326c642541c718ebf48.html
7.医疗质量检查记录表医疗质量检查记录表【2】 近期医务科下发了科室医疗质量管理、质控小组会议、检查记录,各科室对于书写内容存在困惑,现将各表格书写示范及解释发到各科室,请科室参考书写,记录内容以2010年、2011年为主。 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检查记录 时间 ...https://www.wenshubang.com/shenghuo/393958.html
8.医疗质量与安全工作计划(精选16篇)2、健全质量监督考核体系成立医院医疗质量检查小组,由分管院长担任组长,医务科、护理部主任分别负责医疗组、护理组的监督考核工作。 各科室成立医疗质控小组,对本科室的医、护质量随时指导、考核。 形成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疗质量检查小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质量监督、考核体系。 https://www.qunzou.com/jihua/305316.html
9.XX科医疗质量与安全持续改进管理兰大一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院长作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应认真履行质量管理与改进的领导与决策职能;其它院领导应切实参与制定、监控质量管理与改进过程; (3)医疗、护理、医技职能管理部门行使指导、检查、考核、评价和监督职能。 (4)临床、医技等科室部门成立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科主任任组长并全面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1567583.html
10.质量控制管理制度(通用16篇)(4)、对医院质控检查作科室讨论,得出反馈意见,上报相关部门;并针对自查和医院检查反馈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计划和实施方案。 附: 科室质量控制小组成员名单 科主任: 组员: 质量控制管理制度 1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评估机构的业务质量控制,明确评估机构及其人员的质量控制责任,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资产评估各方当事人...https://mip.jy135.com/zhidu/1078346.html
11.(精华)质量控制管理制度15篇(2)、质控会议中要按质控条例的各项内容进行总结,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指导意见。 (3)、质控会议对工作当中发现的事故差错进行讨论,做出相关处罚意见,并进行记录。 (4)、对医院质控检查作科室讨论,得出反馈意见,上报相关部门;并针对自查和医院检查反馈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计划和实施方案。 https://www.yjbys.com/zhidu/4519608.html
12.智慧消化内镜质控管理新模式随着医院高质量快速发展,消化内镜中心的规模也在不断变大,接踵而至也会面临一些难点和痛点:1.多个院区间如何进行高效的管理及协同;2.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县域消化内镜能力提升,千县工程,高质量医院发展,区域消化内镜质控中心建设等政策都要求地区龙头医院充分发挥中心医院的作用。因此,如何建立以患者为中心,以业务流程...https://www.hkdyfy.cn/info/1028/27585.htm
13.医保飞行检查整改报告范文(精选14篇)对违反医保规定超范围用药、滥用抗生素、超范围检查、过度治疗等造成医保扣款,这些损失就从当月奖金中扣除,对一些有多次犯规行为者进行严肃处理,直至停止处方权,每次医保检查结果均由医院质控办下发通报,罚款由财务科落实到科室或责任人。对达到出院条件的病人及时办理出院手续,并实行了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医保患者转院...https://www.cnfla.com/baogao/2713397.html
14.病房环境整洁的管理管理类4.及时反馈质量控制结果,发现问题在早会和科室业务会议上强调。 检查(Check) 1.在6月份检查中,质控小组各抽查8份病历,发现病情护理记录单漏项为1次,病情护理记录单(首次)漏项为1次。表格填写齐全率99.74%。 注:首次指病情护理记录单(首次),普通指病情护理记录单(普通)出院指出院护理记录。图表中单位为%。https://www.xl51.com/news/show-40729.html
15.医院质控检查表(精选8篇)篇1:医院质控检查表 临床科室围手术期管理质控检查 管理目标 检查内容 存在问题 实得分 检查标准 检查方表 法及扣分标准 1、是否完善术前 采取手术当日前往手术室现场检 1、完善术前准备:(1)必查内容:①血尿常规准备。查或检查科室术后运行病历(不少于5②术前三项(2)选查:心电图、肝肾功、血常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3w8p15j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