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CT影像诊断;目录;一、正常胸部CT解剖;图1-16:正常胸部断层,
从胸锁关节至心底层面,
间隔3-10mm,以肺窗显
示;螺旋扫描;部分薄
层高分辨率重建
T:气管
E:食管
S1:上叶尖段;;Az:奇静脉弓
B1:上叶尖段支气管
S3:上叶前段;图4-奇静脉弓层面;图5-近隆突层面;图6-隆突层面;图7-隆突下1cm层面;图8-隆突下1cm层面;图9-隆突下2cm层面;图10-隆突下2cm层面;图11-隆突下3cm层面;图12-隆突下3cm层面;图13-隆突下3cm层面;B5:右中叶内侧段/左舌下段
支气管
BS:基底干支气管
MLB:中叶支气管
S5:右中叶内侧段/左舌下段;图15-近心底层面;图16-近心底层面;图17-锁骨上和斜角肌组淋巴结;图18-1R/L组淋巴结;图19-1R/L组淋巴结;图20-1R/L、3A/P组淋巴结;图21-2R/L组淋巴结;图22-4R、6组淋巴结;图23-4R/L、6组淋巴结;图24-4R/L、5、6组淋巴结;图25-7组淋巴结;位于纵隔胸膜外肺门区
(包括右侧中间支气管
旁)的淋巴结-为右/左
肺门组(10R/L组);图27-8、10R/L组淋巴结;图28-9、11R组淋巴结;图29-12、13、14R/L组淋巴结;二、肺部炎症概述;除大叶性肺炎有明确的分期(充血期、红色肝变
期、灰色肝变期及溶解消散期)之外,其他种类的
肺炎均无明确的分期。
根据病因种类、病变部位、病变性质、病变范围
和临床经过的不同,肺炎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病因分类:感染性肺炎(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原虫等),过敏性肺炎,物理及化学因素引起的肺炎。
按显微镜下的病变部位分类:肺泡炎、间质性肺炎。
按病变性质分类:如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坏死性炎。
按病变范围分类: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肺段性肺炎。;二、肺部炎症;由肺炎链球菌引起,好发冬春季,多见于青壮年
临床特征:起病急,以突然高热、寒战、胸痛、咳铁锈色痰
病理分期及相应的CT表现;病理分期
红肝样变期(2-3天):
病变发展至实变期,大量纤维蛋白及红、白细胞等渗出,使肺组织变硬
灰肝样变期(4-6天):
肺泡内红细胞减少,代之以大量的白细胞,切面呈灰色
;病理分期
消散期(7天后)
炎性渗出物逐渐被吸收,消散,肺泡重新充气;Case1大叶性分布;Case2;Case3;Case4肺段性分布;【诊断与鉴别诊断】
病史、影像表现均具特征,诊断不难。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2、支气管肺炎(小叶性肺炎);CT表现:两肺中、下野,中内带
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支气管及周围间质的炎性改变,肺纹理增多、增粗、模糊。
小片状、大片状阴影:小叶性渗出与实变或不张,沿肺纹理分布的斑片状模糊致密影,密度不均,可融合成片。
1~2cm小圆形透亮影:小叶性肺气肿。;二、肺部炎症;2、支气管肺炎(小叶性肺炎);【病因病理】
由肺炎支原体导致肺泡和间质炎症病变,引起肺间质的充血、水肿和多核细胞浸润。
1、炎性浸润沿支气管、肺血管周围发展,以致达肺泡间隔(肺间质肺泡)。
2、病变可累及小叶、肺段到大叶。
3、1~2周吸收,有自限性;严重者可引起肺实质的广泛出血和渗出。;【临床表现】
小儿及成人均可患病,冬春及夏秋之交多发,发病季节因地区而异。
轻者临床症状多较轻微仅
重症可有
;【影像学表现】
1.早期:双肺纹理增多、模糊与网状阴影,以间质病变为主,与病毒性肺炎、机遇性肺炎等无法区别。
2.中下肺野渗出影:磨玻璃影,密度不均,常呈单侧。
3.一个肺叶或肺段实变,但边缘模糊呈网状结节状,无清晰的分界,常伴有肺门淋巴结肿大,并随症状的吸收而缩小或消失。
4.并发症较多,尤其胸膜炎的发生率高。
5.一般2周左右消散,不超过4-6周可明显吸收或
完全吸收。;32岁女性,两下叶大片实变影,斑片状磨玻璃样影(黑箭头),小结节影(白箭头)。
右肺中叶、左舌段磨玻璃样密度影并小斑片状实变影。;女性,27岁。
纵隔淋巴结肿大。
左侧少量胸腔积液。;两肺下叶斑片状、大片状
实变影,灶周磨玻璃样密
度影。;【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与浸润型肺结核鉴别:支原体肺炎一般短期可吸收,而后者抗结核治疗后2-3月才能吸收,所以短期随访可鉴别。
与过敏性肺炎鉴别:短期随访中,过敏性肺炎的吸收更为迅速,加以血液中有嗜酸粒细胞计数的增高可作为鉴别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