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论文范例6篇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冠状血管造影术,支架植入术,再狭窄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对2009-2010年我院65例临床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患者进行常规冠脉造影,全部患者在两周后行16排CT冠脉成像对比。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8例,男女比例为1.28:l,平均年龄62.54岁,其中糖尿病患者37例,全部患者中行长支架植入29例,多个支架植入36例.

1.216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

65例患者先由心血管医生进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并给出支架植入术后血管显影及狭窄、钙化的分析报告。两周后行16排螺旋CT冠脉成像,进过VITREA分析软件,进行MIP、CPR、MPR、VRT处理,得到相应血管的全貌图,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

1.4评价标准

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标准,评价CT冠脉成像诊断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得到数据行统计学分析其差异性.

2、结果

16层螺旋cT冠脉成像和冠脉造影的结果对比(65例),P<0.05

MSCT中度狭窄(≥50%,小于75%)重度狭窄(≥75%)正常或狭窄<50%合计

CAG合计581799174

中度狭窄重度狭窄正常或狭窄<50%39217

11513294

大理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云南大理671000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漏斗胸合并其它先天性畸形诊断中螺旋CT的应用价值。方法该研究共选择100例漏斗胸患儿作研究对象,均为该院2010年5月—2013年5月收治,采用螺旋CT对合并其它先天性畸形的情况加以诊断,同时再对患儿行常规X线检查。回顾临床资料。结果经过病理学诊断该组100例患者中,对称性漏斗胸28例,非对称性漏斗胸伴胸骨旋转32例,脊柱侧弯25例,脊柱呈S型侧弯6例,胸椎生理弧度变直9例。CT诊断出96例,诊断准确率为96%,X线诊断出86例,诊断准确率为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6.105)。结论采用螺旋CT对儿童漏斗胸合并其它先天性畸形进行诊断,能有效提高诊断效果,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为临床医学治疗提供具体、准确临床数据。

关键词螺旋CT;儿童漏斗胸;合并;先天性畸形

儿童先天性前胸壁畸形常见类型中,漏斗胸占一定发生比例,多为单独存在,为漏斗状下陷畸形,临床较易诊断,可有其它先天性畸形合并。随着影像学研究的广泛深入,螺旋CT操作技能及应用技巧逐步完善,在儿童漏斗胸与其它先天性畸形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为了探讨儿童漏斗胸合并其它先天性畸形诊断中螺旋CT的应用价值,该研究选择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该院收治的漏斗胸患儿100例,采用螺旋CT诊断,分析合并其它各种先天畸形的比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研究共选择该院收治100例儿童漏斗胸合并其它先天性畸形患儿,男76例,女24例,年龄3个月~17岁,平均(7.8±1.2)岁。首诊症状均为前胸壁下陷,患儿家属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并排除其它严重的肝肾疾病、恶性肿瘤等严重的系统性严重疾病患者。

1.2方法

1.2.1CT检查应用16层多层螺旋(生产厂家:飞利浦,型号:NeuViz16多层螺旋CT,药(械)准字:国食药监械(准)字2005第330062),协助患者取仰卧位,以胸腹部为扫描范围,包含双侧所有胸廓区域,从颈椎到髂前上棘。对扫描参数加以设置,设置螺距均为1.375,层厚0.5mm,管电流120~200mA,管电压120kV或自动毫安调节技术。从主机将扫描资料传至PHILIPS工作站,重组漏斗胸VR和MPR图像,并对Haller指数中的a数值、c数值进行测量,其中a数值为椎体前缘至胸骨最凹处后缘距离,c为胸廓在同层面最大内横经。重组扫描范围内检查的有其它先天性畸形合并发生的漏斗胸患儿,并对病例数加以记录。

1.2.2X线检查

针对所有患者实施X线胸片检查,选择数字化X线机针对患儿实施胸片检查。在进行检查前,主要因为上述物品会对患儿的检查造成较为严重的不利影响。被检测部位需要同荧光屏进行贴近,对滤线器焦距进行有效调节。

1.3统计方法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对数据进行处理,对于结果中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表示,并以t对其进行检验,对于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进行检验。

2结果

临床检查结果比较经过病理学诊断该组100例患者中,对称性漏斗胸28例,非对称性漏斗胸伴胸骨旋转32例,脊柱侧弯25例,脊柱呈S型侧弯6例,胸椎生理弧度变直9例。CT诊断出96例,诊断准确率为96%,X线诊断出86例,诊断准确率为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6.105)。见表1。

3讨论

骨骼畸形中脊柱侧弯最为多见,依据侧弯程度对有无生理曲度的变化进行评估,横切面上脊柱的图像存有差异。患者脊柱侧弯程度较大时,横轴面与各椎体本身的横截面不能保持一致辞,故椎体与附件的对位和形态关系不能清晰显示,同时,因肋骨和胸骨在普通CT平扫中显示为节段性,故在横轴面图像上,对胸骨和肋骨的观察难度同椎体类似。临床工作中需结合CT定位或胸部X线正侧位片辅助观察。漏斗胸与呼吸系统畸形合并发生也占一定比例,普通CT和螺旋CT平扫基本相当,其中最常见为大叶性肺气肿,螺旋CT的优势在于可对病变定位且多角度观察。患者为先天性囊性腺瘤样畸形时,需与隔离肺症鉴别。

综上,儿童漏斗胸诊断中,螺旋CT可在术前提供综合评估依据,为漏斗胸合并其它畸形的检出创造条件,利于疾病诊治。

参考文献

[1]AndreH,MichealWLG,EdwardPT,etal.AsimpletechniqueforpreventingbardisplacementwiththeNussrepairofpectusexcavatum[J].JPediatrSurg,2010(36):1266-1268.

[2]资新爱,范咏梅,陈友桂,等.2型糖尿病者心率震荡与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研究[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0,19(6):439-441.

[3]沈杰,彭芸,曾骐,等.螺旋CT在儿童漏斗胸合并其它先天性畸形中的应用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1,26(1):82-85.

[4]刘文英.漏斗胸与鸡胸的诊治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11):889-892.

[5]吕方启.先天性漏斗胸治疗进展[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2,33(11):761-768.

[6]桑桑.先天性漏斗胸诊治进展[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3,34(7):557-560.

[7]哈丽比努,常海霞,布艾吉尔,等.少数民族临床健康路径对微创胸壁矫形Nuss手术治疗漏斗胸协同效果[J].健康必读,2013(2下旬刊):26.

[8]沈咏芳.微创漏斗胸矫治术围手术期护理[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4):656.

[9]刘吉福,徐波,谭健,等.微创矫治漏斗胸对伴有特发性脊柱侧弯畸形的影响[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3,29(8):480-481.

(收稿日期:2014-07-05)

论文关键词:创伤,腹膜后血肿,骨盆骨折

创伤性盆腔腹膜后血肿是骨盆骨折、腹膜后器官损伤的并发症,病情复杂,处理困难,病死率高。1993~2010年,我院共收治30例。本文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14---85岁,中位年龄37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2例(73%),挤压伤或撞击伤7例(23%),其它伤1例(4%)。单纯性盆腔腹膜后血肿5例(17%),合并其他脏器损伤25例(83%)。其中肠破裂3例(10%),膀胱破裂1例(3%),尿道损伤3例

(10%),颅脑损伤2例(6.7%),胸部损伤1例(3.3%),骨盆骨折18例(60.0%),双下肢骨折2例(6.7%)。术前诊断性腹腔穿刺阳性者26例。术前误诊为腹腔内出血或腹腔其他脏器损伤7例。28例因血肿稳定而未做血肿探查止血处理,2例做了血肿探查止血术骨盆骨折,其中一例为髂内静脉破裂,1例为直肠上动脉破裂,骨盆骨折未做手术处理。肠管、膀胱、尿道等均作了修补、切除吻合、造口和引流等处理。

本组治愈28例,死亡2例,死亡原因为多发伤、伤势过重、严重失血性休克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其中1例合并颅脑和胸部损伤,1例合并骨盆骨折和双下肢多发性开放性骨折。

3.2腹腔穿刺的意义本组术前因腹穿抽出不凝血将5例(17%)腹膜后血肿误诊为腹腔脏器损伤。腹穿对腹腔内脏损伤的诊断价值是肯定的。一般认为腹穿抽出不凝固血液来自腹腔,但腹膜外间隙抽出的积血也可以不凝固。本组腹穿抽出不凝血26例,阳性率(87%),与文献报道的92%接近【1】。其原因可能是腹穿部位与血肿接近或血肿已扩展到前腹壁。创伤性腹膜后血肿血液不凝固的机制是复杂的骨盆骨折,而继发性纤溶亢进可能是其重要原因之一【2】。所以腹膜后血肿的病人腹穿结果应结合其他检查加以考虑,腹部CT检查对腹穿阳性病人的手术指征有参考意义。本组5例因未做CT检查,仅凭腹穿阳性而施行了剖腹手术,虽然剖腹手术并非绝对失误,但终究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应尽量避免。但腹穿阴性也不能排除肠破裂伤的可能性【3】,因早期肠内物漏出较少或较局限。本组1例腹穿阴性,观察中腹膜刺激征加重,CT检查提示腹腔有游离气体,手术探查证实肠破裂伤,发现肠破裂口被较粘稠的粪块堵塞并被大网膜包裹。

1汪志明,李谋秋腹部CT在外伤性腹膜后血肿诊治中的价值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12):736-737;

2施红旗,宋其同,吴建波创伤性腹腔内出血血液不凝固机制的研究中华创伤杂志,1999,15(5):363-364;

3郑正葆,李俊东等外伤性小肠破裂256例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7):403-404

4史陈让创伤性腹膜后血肿的诊治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5,15(11):651-652

论文关键词:老年人,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特点及治疗

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胆道疾病,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患病率的上升,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率有增加趋势{1}。本讨论通过对39例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总结其临床特征,更好地帮助治疗。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研究方法

收集39例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例资料,对其病因、临床特点、治疗经过、转归和随诊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二结果

2.1病因

有明确病因27例(69.2%),其中胆源性18例(46.2%),暴饮暴食9例(23.0%),不明原因12例(30.8%)。

2.2临床特点

39例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初步明确31例,误诊8例。误诊急性胃炎5例,胆石症并感染性休克3例。

2.2.1临床表现

症状:腹胀13例(33.3%)、呕吐27例(63.2%)、上腹部疼痛11例(28.2%)、腰背部疼痛7例(18.0%)、下腹部疼痛3例(7.7%)、胸部疼痛2例(5.1%)体征:上腹部压疼20例(51.3%)、全腹部压疼反跳疼4例(10.3%),肠鸣音消失6例,(15.4%)肠鸣音减弱12例(30.8%)。

2.2.2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血清淀粉酶升高22例(56.3%)、尿淀粉酶升高12例(30.8%)、34例(87.2%)行CT检查,明确诊断提示有胰腺肿大,部分或广泛性坏死暗区,周围有渗出液。B超检查35例,26例有诊断意义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2.2.3并发症:30例(76.9%)出现并发症,主要为MDS、肾功能不全、ARDS、上消化道出血、胰腺脑病。

2.3诊疗经过及转归

39例均为内科治疗,主要包括禁食、输氧、持续胃肠减压、纠正酸碱紊乱、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临床特点及治疗,使用胰酶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抗菌药物、口服大黄浸泡液以及肠外支持治疗。治愈22例(56.4%),死亡17例(43.6%)。

2.2.4随访22例随访6-18个月,其中5例复发轻型胰腺炎住院治愈,3例死于心脏病,2例死于脑出血,2例死于尿毒症,其余皆存活。

三讨论

本组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病因是胆原性疾病和暴饮暴食,与文献{3}的报道相似。本组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不典型,主要表现为以腹疼不剧烈、呕吐、腹胀、腰背部疼痛、胰腺疼痛部位异位,腹痛轻微,可能与老年人反应差,对疼痛不敏感有关。且病因复杂,临床体征不明显,本组血清淀粉酶升高22例(56.3%)、尿淀粉酶升高12例(30.8%)、说明实验室检查诊断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特异性不高。再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器官功能低下,常患有严重的并发疾病,更增加了治疗的难度,病死率极高。因此,对有胆道疾病的老年人,出现呕吐、腹胀、腰背部疼痛,体格检查有上腹部压痛、肠鸣音异常时要特别注意监测,注意考虑是否为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可行CT、B超检查可辅助诊断。目前多数学者主张对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其优点为可及时抑制胰腺外分泌及胰酶的活性,改善胰腺微循环,尽早预防胰外器官损害,减少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1]刘冈峰。急性胰腺炎408例临床分析[J]。新医学,2007,38(12):799-800.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胰腺疾病学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草案)[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3):236-238。

[3]路筝,李兆申,刘岩.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78例临床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5,26(8):863-864。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对12例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病临床缺乏特异性,早期误诊率高。结论:认识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的特点,合理利用影像学检查是提高临床早期确诊的关键。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由于误诊因素较多,术前诊断困难,如延误诊治常引起缺血性肠坏死,病死率高达60%~100%[1]。现对1995~2007年收治的12例病人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此病的早期诊断水平。

本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56~81岁。既往有高血压4例,高血脂3例,冠心病4例,心瓣膜病3例,房颤2例,腹部手术后2例。常见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腹痛,其中上腹痛7例,脐周痛3例,下腹痛2例。恶心、呕吐咖啡样物6例,腹泻、便血3例,不同程度腹膜炎体征6例。腹腔穿刺抽出血性腹水3例。

术前经B超、CT和MRI确诊4例,其他为剖腹探查术中确诊,误诊疾病有肠痉挛、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消化道穿孔、急性胃肠炎等。死亡1例,为中毒性休克、心肺功能衰竭。

3.1熟悉本病的基本情况: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临床上可表现为血运性肠梗阻。常见原因:(1)肠系膜动脉栓塞,多见于肠系膜上动脉。栓子多来自于心脏瓣膜病、房颤、心肌梗死、细菌性心内膜炎等。(2)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大多数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常累及整个肠系膜动脉,也有较局限者。(3)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分原发性与继发性。原发性较少见,继发性与获得性凝血障碍有关,如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肠系膜血管损伤,腹腔内的炎症,充血性心衰,糖尿病,长期口服避孕药等。(4)非阻塞性的肠系膜血管缺血,多发生于充血性心衰、心肌梗死等可导致低血流量、低灌注的疾病中[2]。

3.2高度重视可能导致本病的诱因:对急腹症病人,当遇到易导致本病的常见的基础疾病时,应提高警惕,既要注意常见的诱因,又要注意一些少见的因素如:外伤、口服避孕药、腹部肿瘤(胰腺、结肠肿瘤)。

3.3本病特点:本病好发于老年人,有容易导致发生栓塞的疾病,当突然剧烈腹痛,早期出现腹痛与体征不相符,血性呕吐或大便,很快出现休克表现,并出现腹部膨胀,肠鸣音消失,腹膜炎体征,腹穿血性或淡黄色渗液时应警惕本病的发生。若出现下列三联征应高度怀疑本病:(1)剧烈腹绞痛但无腹部阳性体征,即临床症状和体征不相符合;(2)频繁呕吐、腹泻;(3)器质性心脏病和动脉硬化病史[3]。

3.4合理利用影像学检查

3.4.1腹部平片:特异性差,50%~70%呈现不同程度的肠梗阻征象。如出现“僵襻征”(小肠壁和系膜增厚)、“指压征”(假肿瘤征)可作为本病的特征表现[4]。

3.4.2彩色多普勒超声:有报道[5]对本病的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3.3%,超声检查可通过直接征象确定该病的诊断,并可判断肠系膜血管栓塞的类别、范围,是肠系膜血管病首选的检查方法,但肠胀气明显时难以显示。

3.4.3CT: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CT特点:肠管管径增宽,血栓形成区域前后管径不成比例,在血栓早期肠系膜静脉内血栓呈较高密度,随着血红蛋白的分解,栓子变为低密度的充盈缺损。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CT特点:平扫时,肠系膜上动脉密度增高,此为新鲜血栓所形成的高密度影[5]。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在临床上无典型症状与体征,难以与其他急腹症相鉴别,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因此,只有早期正确诊断,才能使病人得到及时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张强.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4):201.

[2]巩方明,刘洪俊,石玉龙﹒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18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6,11(3):192﹒

[3]曾剑锋,苏志明﹒急性肠系膜动脉闭塞11例的诊断及治疗体会[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3,1(2):221.

[4]郑毅﹒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35例报告[J]﹒临床外科杂志,2007,15(7):463﹒

[5]林敏,沈陶然.急性肠梗阻的螺旋CT诊断[J].浙江创伤外科,2002,7(4):216.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学科建设继续医学教育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一项综合性、长远性的工作,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学术水平和整体水平的根本和基础。学科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实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与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的同步发展,是专业建设、创新教育模式在学科建设中的特色所在,实现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三者的有机结合与循环互动,才能推动医学重点学科的可持续发展[1]。

世界名牌大学的办学理念中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如哈佛大学教育理念包含有:“学校致力于创造培养学生自我依靠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平台”。剑桥大学的办学理念也含有“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即“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2]”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继续医学教育(continuingmedicaleducation,CME)是医学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适应现代医学飞速发展,为技术人员从业后获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所建立的终身教育制度[3]。

1医学影像学现状与发展趋势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放射学发展为诊断和治疗兼备的医学影像学,包括普通X线诊断学、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X线计算机成像(computerradiography,CR)、数字X线成像(digitalradiography,DR)、超声学、发射体层成像(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以及两种影像技术的融合如PET/CT、PET/MRI、SPECT/CT、DSA/CT等一次检查获得多种影像信息的成像技术和介入影像学,包括介入放射学和介入超声学等。传统X线摄片已逐步被CR、DR取代。CT不断更新换代,如螺旋CT(SCT)、多层CT,现已发展到128层CT等。MRI发展趋向于高场强、实时成像、功能MRI(fMRI)、显微结构成像、波谱分析(MRS)以及同质同性抑制技术等。CT、MRI成像速度和分辨率均明显提高,灌注、弥散、仿真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超声向超声造影、三维超声成像和介入超声学发展。核医学主流发展方向是分子核医学。

影像学诊断由大体形态学为主的阶段向生理、功能、代谢和分子/基因成像过渡,出现了分子影像学和功能影像学。图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发展。诊断模式由胶片采集图像和阅读逐步向数字采像和电子传输方向发展。信息科学的进展,促进了医学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和远程放射学(teleradiology)的发展,网络影像学(networkimaging)以及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aideddiagnosis,CAD)将成为可能[4]。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和临床应用,介入治疗及其与内镜、微创治疗、外科的融合发展改变了影像学实践和服务方式,影像诊治手段日益先进,影像诊治水平明显提高,使医学影像学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学科创建于1935年的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放射科。在7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紧跟学科发展,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创建了医学影像学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学科建设、医学领军人才、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项目和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等措施,将“医学影像学与介入放射学”学科建设为江苏省135工程医学重点学科(2001年),放射科建设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2002年),“医学影像学科”获准为江苏省医学影像学科质量控制中心(2004年),“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创建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6年)。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创建于1990年,当年开始培养医学影像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经采用特色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件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名师培养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现已创建为江苏省普通高校特色专业(2006年)和江苏省高校成人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年),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实验室获准成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007年)。本专业1984年开始招收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2003年成为江苏省唯一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

2医学继续教育的范畴与其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医学影像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和新理论不断涌现,医学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社会对从医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医疗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仅从医学院校教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医学工作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人才培养和学科队伍建设是关键。为了使医学影像学专业医技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医德医风,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跟上医学科学发展脚步,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5],我们在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1)借鉴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即“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结合国情让全体教师和职工树立终身教育、自主学习的理念,即“活到老、学到老”。其特点决定了在高校从事教学、医疗和科研的教师和职工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我,把终身学习作为自我提高的一种方式。

(2)配合继续教育学院进行脱产、非脱产形式的成人学历教育,对象涉及本院医护人员与全国成人教育考生。

(3)配合研究生院进行在职职工研究生学历教育,对象涉及本院职工与江苏省乃至全国考生。

(5)学科学术地位决定了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申报和开展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就要求本学科及学术水平在本专业领域中处于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在同行中具有领先地位,这样才能吸引众多的医技人员来院学习或进修。我们利用“中华医学会实用介入技术推广培训中心”基地,每年认真组织申报并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次以上,对象涉及本院医技人员和全国需要参加培训的各层次医技人员。在实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和开展是学科学术地位和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展示推广学科成果、宣传自我、扩大影响、构建学科品牌的优势,同时也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水平的主要体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

转贴于

(6)常年接受国内各单位进修生来院学习、工作,积极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和职工到国内外著名大学或医院进行短期进修、考察或进一步深造。

(7)切实加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和年轻医师五年住院医师轮转培训制度。科室每月组织一次青年医师读书报告会,以督促年轻人好学、向上。

(8)参加学术会议、撰写学术论文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国际性和中华医学会组织的高质量学术年会或专题学术会议以及省市年会,并制定了《参加学术会议及差旅费使用的规定和的奖励办法》。凡在放射学全国年会上进行大会发言的论文第一作者、在省市年会进行专题讲座或被评为大会优秀论文者,科室承担参加会议的所有费用,包括差旅费、住宿费、会务费和资料费。每年根据北京大学版“医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凡在目录内期刊上所发表的论文及SCI上所发表的论文,在单位奖励的基础上,科室根据影响因子再进行不同幅度的奖励,以此鼓励教师、职工多撰写、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科科研、教学质量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规模决定着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规模,人才结构决定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层次,人才梯队决定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后劲,故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学科、专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学科建设中,师资队伍是前提,学科带头人是核心,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根本[6]。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重点攻关项目,既是学科水平的体现,又是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同时也是人才培养、梯队建设、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取得高水平科技成果、确立学术地位的基础[7]。

坚持推进科技创新与培养、聚集创新人才相结合,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建设科技创新团队相结合。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将人才资源作为提高学科自主创新能力的最大优势,形成科技创新与教师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密切结合、互相促进的良性机制。多年来,我们本着“用好现有人才,培养青年人才,引进优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原则,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促进学科发展的根本大计来抓,并采取主动培养、积极引进、大胆使用、热情关怀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学科具有一支政治思想素质好,学科力量雄厚,学术造诣较深,结构合理,集教学、科研和医疗为一体的专业队伍。教师队伍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发展趋势好,形成了具有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科技创新团队。35人中正副教授/主任医师18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人,博士10人,硕士22人。近5年在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际合作1项,省部级以上课题20项。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成果奖14项;发表科研论文250余篇,其中SCI收录16篇、中华级期刊46篇;出版教材和专著16部,卫生部视听教材2部。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一贯注重于教学改革的研究,近5年来,主持教学改革课题14项,获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面向21世纪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和《创建特色专业,培养医学影像学创新人才》分别于2001年和2005年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

2001年以来,学校为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建设投资60余万。国家教育部985工程Ⅰ期拨款400万用于我校“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江苏省重点学科建设,985工程Ⅱ期拨款800万用于我校“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充足的经费保证对医学影像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发展以及医学影像学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重点学科建设带动特色专业建设,专业建设促进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形成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相互支持和互相发展的良性循环互动态势,使学科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1]蒋健敏.建立创新教育模式,加强重点学科建设[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4,17(4):216,235236.

[2]万学红,张肇达,李甘地,等.“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研究与在中国的实践[J].医学教育,2005,(2):1113.

[3]王宪,周卫红,孙翠银.对综合性医院继续教育的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05,19(6):2627.

[4]季仲友,倪系和.医学影像学发展趋势及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医学教育,2004,(2):1314.

[5]张京萍,张超.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六年实践体会[J].继续医学教育,2006,20(34):13.

THE END
1.了解CT放射诊断:如何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疾病?它利用X线的衰减特性,通过探测器接收到的不同衰减射线投影,再经过计算机处理,最终得到人体内部组织或器官的断层图像。这种非侵入式的检查方法,以其高分辨率、多角度成像的特点,为医生提供了更为准确、全面的诊断依据。 一、CT放射诊断的原理与发展 CT放射诊断的核心在于其独特的成像原理。当X线束穿透人体不同组织时,...https://www.hntv.tv/yshnzt/article/1/1794624385779687425
2.CT诊断是什么意思有问必答CT诊断是什么意思 性别:女 年龄:48岁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前一段时间高烧,目前体温正常;有时会咳嗽;其他理化检验值均属正常。 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张佑 主治医师 内科 极速问诊 三级甲等 唐山市中医医院 问题分析:肺炎病人应该留取痰培养及药敏试验,选取敏感抗生素,...https://3g.club.xywy.com/wenda/127876365.htm
3.放射诊断/正常CT表现放射诊断学计算断层摄影 腹部CT诊断 正常CT表现CT和肝脏疾病CT和胆道疾病CT和胰腺疾病CT和肾上腺肿瘤CT和其他疾病放射诊断学目录 CT图像为腹部某一横断图像,须根据各脏器的解剖部位进行扫描。(图7-10、11)(一)肝脏CT可显示肝脏轮廓、大小、密度和内部结构。正常肝脏密度均匀,CT值为40-70H,比脾脏高。不同层面...http://www.a-hospital.com/w/%E6%94%BE%E5%B0%84%E8%AF%8A%E6%96%AD/%E6%AD%A3%E5%B8%B8CT%E8%A1%A8%E7%8E%B0
1.ct能检查出什么专家文章CT可以检查出胰腺病,通过此类检查可以判断身体有无胰腺癌、慢性胰腺炎以及囊肿等症状,可以进行及时的检验和治疗,检查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 CT检查技术还比较适合于肺、纵膈、胸壁、头颈部、腹膜后、盆腔、脊柱和四肢等部位的病变,可以通过CT进行扫描成像,可以通过成像图片查看疾病症状,可以很好地进行诊断,尤其是有些病...https://www.bohe.cn/article/view/95000.html
2.肾脏肾上腺疾病的CTMRI影像诊断要点#医学影像每日笔记40#(二)CT诊断 1.一侧肾脏体积增大,肾实质内可见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囊状低密度影,伴有钙化,腔壁模糊,轻度强化,可有肾盂和输尿管壁增厚,结合临床症状可诊断为肾结核。 2.一侧肾脏增大或缩小,肾实质被几个大的低密度囊腔所分隔,伴有钙化,肾皮质变薄,轻度强化,伴有肾盂和输尿管壁增厚,结合临床病史,可...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1307764.html
3.CT影像诊断范文11篇(全文)2006年5月~2011年5月经CT检查患者27例,其中CT诊断为肾结核25例,其中单侧肾结核23例,双侧肾结核2例;肾单发囊肿2例。本组病例中,有手术病理结果23例,行静脉尿路造影、尿路逆行造影检查14例,行24小时尿沉渣检查,尿培养及膀胱镜检5例。27例患者中,男11例,女16例,年龄16~67岁,平均40.5岁。CT扫描采用美国GE...https://www.99xueshu.com/w/ikey49sajf9b.html
4.CT与MRI诊断一检查方法二正常图像分析脑动脉与脑血管发育异常的诊断靠脑血管造影,但CT诊断其并发症则很难准确。 MRI不需注射造影剂便能直接观察动脉瘤的瘤壁和瘤内血栓(图5-1-6E、F)、血管畸形的供血和引流血管、畸形血管团以及继发性改变,例如脑出血、缺血和软化等情况。但动脉瘤和血管畸形在手术前一般还需作脑血管造影或DSA,以便详细了解脑的供血...http://www.100md.com/Html/WestMed/books/047/04705212.htm
5.第三节CT与MRI诊断《医学影像学》(二)肾囊肿 CT诊断肾囊肿相当可靠。 单纯肾囊肿在应用CT后,于生体发现率提高。平扫可见肾包膜内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密度均匀、水样密度的病灶,囊壁薄,与正常肾实质分界清楚(图4-4-8)。增强扫描,无强化。表现典型,不难诊断。囊壁可钙化。有时囊肿密度高或囊壁厚,则需与肿瘤内坏死及脓肿鉴别。对这些不典...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yixueyingxiangxue/153282.html
6.骨科医生必知的CT诊断,135张经典高清图详解!虽然X线片诊断在长期的应用与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这种诊断方式依旧无法完全满足患者临床诊断的具体要求。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CT诊断的优势日益凸显,其分层扫描等应用优势已经为临床患者提供了更好的诊断依托,成为医疗人员与患者信任的诊断手段。今天就结合135张经典高清图教大家学CT诊断,值得学习借鉴! (一)...https://www.haoyishu.org/web/article/5406
7.学协会:冠心病CT检查和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24·365医学网(一)胸部CT诊断 常规胸部CT检查广泛地用于心胸疾病的筛查、诊断和疗效监测。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认为每年接受胸部CT肺癌筛查的患者通常也是冠心病的中危人群。最近的研究表明,癌症患者患心血管病死亡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10倍[15]。低剂量胸部CT扫描可同时用于筛查肺癌和冠心病,性价比高,辐射暴露少。国际心血管CT协会指南提...https://jsp.365heart.com/detail/article/7ADDB303-12BB-4514-9851-DCBE0CBF7FF1
8.壹生资讯看图识病|肝脏结核的CT诊断 肝结核 肝结核是一种临床发病率很低的肺外结核,常继发于肺、肠道等其他部位结核,仅涉及肝脏而无其他部位严重结核的原发性肝脏结核十分少见 。 发病机制 肝脏血运和淋巴丰富,是全身血行播散性结核最容易侵犯的部位,一般进入人体的结核杆菌均到达肝脏,但肝脏的再生修复功能较强,并且具有...https://www.cmtopdr.com/post/detail/ed7b9912-0222-47de-96ac-8a7e9ce20738
9.PET/CT显像在肺癌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为了提高PET/CT诊断的特异性,目前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应用反映蛋白质合成的氨基酸作为示踪剂,如11C标记的蛋氨酸,这主要考虑到炎症组织多为不再具有分裂能力的成熟性终末细胞,因而蛋白代谢率低,而肿瘤细胞内蛋白代谢可能较高,但初步研究显示11C标记的蛋氨酸较FDG未能提高诊断特异性,两种核素显像有明显正相关性[8...http://www.gxyy.net/detail-6968.aspx
10.中国脑血管病影像应用指南综合研究报道,对于急性期SAH,NCCT诊断的敏感度为98% (95%CI 97% -99%),特异度为100%(95%CI 97% -100%)。临床常根据出血部位推测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如:鞍上池不对称积血提示颈内动脉段,外侧裂积血提示大脑中动脉段,前间裂基底部积血提示前交通动脉段,脚间池和环池出血常常无动脉瘤。http://m.neurologyclub.org/nd.jsp?id=395
11.科普常识您了解X光片CT磁共振在骨折诊断上的不同之处吗...对于细微骨折,或者伴有出血的骨折,就需要CT诊断了。CT也是发出X线,但是与X光检查不同,CT是断面成像,就像切黄瓜,一层一层的显示人体结构,避免的前后重叠造成的影响。而且CT分辨率更高,能够显示更细微的骨折。CT可以从任意方向上进行二维和三维进行图像的重建,换句话说,虽然它照的是断面,但是最后却可以显示人的正面、...https://www.bxszxyy.com/Html/News/Articles/6411.html
12.CT与MRI的诊断区别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于医学影像学中的其他许多成像术,而且不同于已有的成像术,因此,它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它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不会产生 CT 检测中的伪影;不需注射造影剂;无电离辐射,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 https://www.chunyuyisheng.com/pc/article/187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