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文件指出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史更好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着眼激发昂扬斗志,坚持不懈弘扬伟大建党精神”。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同年9月,“建党精神”和“西迁精神”同时入选党中央批准通过的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名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深度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现实要求,也是当前“大思政课”理念的题中之义,可以发挥筑魂育人作用。回顾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蕴含着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丰富的哲学观点,其中对“西迁精神”的重要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有助于理论界深刻理解把握“西迁精神”实质和内涵。基于此,“西迁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应着重从精神、理论、内容、方法等维度把握。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西迁精神”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迁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西迁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其他精神蕴含着“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共同精神内涵,同时也体现了自身独特性。
从形成背景看,“西迁精神”特指20世纪50年代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交通大学师生内迁西安,并扎根西部,艰苦创业过程中生发出来以“胸怀大局、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弘扬传统”为主要内涵的崇高精神。“西迁精神”虽形成于交大,但其价值影响不仅限于交大,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激励广大知识分子胸怀大局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同时,“西迁精神”的提出还激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迁”来陕知识分子群体对自身奋斗历程的情感共鸣。这一西迁群体涉及军工、建筑、金融、电力、纺织、机械、高教等行业,其身份主要为干部、工人和知识分子,他们西迁来陕后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时期对陕西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因此,对“西迁精神”内涵的理解和西迁榜样的学习应从更广泛意义上进行。
两种文化融通视角下的“西迁精神”
“西迁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体体现
中华民族5000多年历史得以延续,其重要精神密码是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形成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的有机统一体。自古以来,爱国主义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和使命担当。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具有不同时代特征和表现形式。在古代,爱国主义表现为心怀天下、忧国忧民;近代以来随着时代发展需要,爱国主义表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矢志抗敌、救亡图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革创新。
西迁精神”是20世纪50年代以交大西迁群体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打起背包就出发,扎根西北,艰苦创业生发出来的一种爱国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等理念为“西迁精神”的形成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西迁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百年奋斗史,也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史。在此过程中创造出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中国人民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为党带领人民继续攻坚克难、努力奋斗提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肥沃土壤,为其开花结果提供源头活水。
第一,交大西迁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这句话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总是对社会存在具有积极推动作用。西迁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特定历史时代的反映。西迁精神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交通大学一代西迁人为响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积极投身西部地区工业化建设和发展进程中凝练而生发出来的,是对那一时期积极投身于社会建设发展洪流的中国知识分子精神面貌的生动写照。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西迁精神指引和激发了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扎根中国西部,为西部地区科技、教育、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第二,交大西迁的创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群众史观”等哲学观点。“西迁”是一部艰苦奋斗史。从实践的观点和特征出发,将西迁置于特定语境下理解,可以深刻领悟交大西迁过程的艰辛与不易,领悟交大西迁前辈们是如何攻坚克难、排除万险,创造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战略布局调整奇迹。西迁的成功离不开每一个西迁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体现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群众史观。思政课教师需要学懂弄通“西迁精神”背后的学理支撑,更好地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讲出思政课的理论深度。
第三,以“大历史观”审视“西迁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交大西迁博物馆指出:“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灾难之后,中华民族就是这样在艰难困苦中历练、成长起来的”,这一重要论述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体现“大历史观”。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弘扬“西迁精神”有助于全社会成员汇聚起攻坚克难战胜疫情的强大动力。短时期看,“西迁精神”所蕴含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为当下开展各项工作提供科学指导。长远看,“西迁精神”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持久的动力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以西迁故事为载体的“西迁精神”
讲好西迁故事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两个大局”,就讲好中国故事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更应有信心讲好中国的故事”。党的百年历史是宏观的,党史故事是微观的。要把党史学习教育与讲好中国故事结合起来。将党史阐明的大道理融入生动感人的党史小故事,用党史故事讲清大道理。
交大西迁是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必然选择,更是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基本经验的实践检验。“西迁精神”不是抽象的,背后承载着西迁知识分子群体深厚的报国情怀,强烈的使命担当和卓然的人格气质,以及发生在这一群体身上立体生动的西迁故事。思政课教师要全面了解西迁的背景、过程、历史意义和现实影响,不断增强历史思维和系统思维。讲好西迁故事,尤其是西迁过程中涌现出典型人物的故事,既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思政课课堂感染力和教学实效性的现实需要。
讲好西迁知识分子们听党指挥跟党走、无私奉献的故事
讲好西迁知识分子们艰苦创业、弘扬传统的故事
西迁是一部筚路蓝缕的创业史,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哲学意蕴。从黄埔江畔到渭水之滨,从繁华的上海到贫瘠的西北,选择了西迁就意味着选择了艰苦奋斗。迁校后,为了弘扬老交大“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教学传统,交大师生们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地投入到校舍、实验室、学科专业建设中,保证了全校“未因迁校迟一天开学、耽误一节课、少做一次实验”。面对师资短缺问题,许多校领导重新回到教学一线,一批年轻骨干教师承担起繁重的教学任务。此外,由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社会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加之我国国防工业化建设的需要,西安交大率先承担起创建新专业,培养人才的重任,秉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庄严承诺。当前,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标志着交大二次西迁艰苦创业的故事还在续写,将为西部、国家、世界贡献更大力量。思政课教师要努力讲好西迁知识分子们艰苦创业的故事,激励广大青年将个人远大理想融入时代洪流和国家需要。
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践行好“西迁精神”
发挥思政课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思政课是开展“西迁精神”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教师需要从教学内容、手段、方法、过程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通过充满理论深度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和领会“西迁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同时,还应将组织学生参观西迁博物馆,举办“西迁精神”读书会,走访西迁老前辈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作为开展“西迁精神”教育的必要补充,以达到“西迁精神”教育在知识、情感、价值观目标三者相统一。
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以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为契机,开展走访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健在的以“交大西迁人”为主体的西迁来陕知识分子和社会各行业群体实践活动,在与西迁代表们的座谈过程中,运用口述史方法深化“西迁精神”研究,深入了解西迁群体背后奋斗历程及对陕西经济、科教文化事业发展的贡献。通过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培养爱国奉献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运用新媒体技术传播
基金项目:教育部2021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教学研究项目《新时代“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21JDSZK07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