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戈壁滩,这些艰苦创业的人们有着让人称颂的故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质匮乏,戈壁空军军营的官兵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沿着梦想的轨迹,以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精神和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斗志,奋发图强,矢志国防,终于旋转出困顿奔向光明,在茫茫沙海开启了“长空砺剑”的伟大征程。

就这样,1963年的炎炎夏日,23岁的李伟仁坐着晃晃荡荡的火车,历经7天7夜,来到了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刚刚组建的航空武器试验训练靶场。

中国的空空导弹事业刚刚起步,我国科技和工业基础非常薄弱,戈壁滩上的这座靶场,除了黄沙一无所有。没有多少人了解导弹,更不用说研制导弹了。为了尽快熟悉专业技能,他加班加点,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一心投入到工作之中。

有一次,基地进行某型导弹发射试验,导弹发射出去命中了目标。正当大家准备庆祝时,一个致命的问题出现了——导弹未炸。人们的表情瞬间由欣喜和兴奋变成了恐惧和焦虑。

当时很多时候还是凭借发射经验开展试验,这种情况尚属首次,那一刻,连周围的空气都是静止的。人们不敢说话,只是远远望着导弹着陆的地方,不知所措。

平常默不作声、埋头苦学的李伟仁站了出来,他说:“我仔细研判了这型导弹的前期试验数据,我觉得这次没有爆炸应该是战斗部的问题。我先去现场把导弹的引信拆除掉,然后咱们再慢慢查找细节吧。”

在那个时代,导弹技术是核心的高精尖国防科技,只有为数极少的人真正了解导弹的构造原理,在未炸的情况下拆除导弹引信,李伟仁有多大把握?官兵们不得而知,只知道,万一失手,生命将不复存在。

执行试训任务。

参加打靶。

1981年7月,李伟仁因为在导弹技术方面的突出成绩,被调入空军工程大学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成为机载导弹武器系统学科的带头人。他教学科研成果显著,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次,三等奖2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受到空军通报表彰。

自古燕赵出豪杰,同样是河北人的左继章,出生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1937年。左继章从小亲眼看着战火波及家园,看到很多同胞颠沛流离、衣不蔽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左继章暗暗许下一个愿望,他想早日成为一名军人,为祖国戍守边防,为人民征战沙场。

左继章刻苦学习,终于在1953年,顺利考上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攻读计算机专业。1959年,左继章毕业踏上西行的列车来到靶场。

初来乍到的左继章,还没来得及熟悉周边环境,就遇上工作的第一件难题。某型计算机正在进行调试,却发现软件怎么都通不过,设备无法运转。这个不大不小的拦路虎,激发着左继章科技攻关的兴趣。他觉得,这正是把自己这6年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的好机会。他一头扎进实验室,连轴转了1个月,问题还真给解决了。

左继章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技术攻关上,他在枯燥乏味的线路和繁若星海的代码中找到了自己奋斗的目标和方向。从武器试验定型到靶场改造扩建,到处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不仅是科研一线的具体操作者还是职业领军者,一次次带领团队排除干扰、攻坚克难。最后,他成长为空军某基地装备部长、总工程师,还是空军工程大学电讯工程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成为计算机通信领域专家。

没有靶场的现代化,就没有装备的现代化。20多年前,该基地领导从反差中看到了历史的责任,感到了缩短差距的紧迫感。在上级的支持下,基地党委带领广大科技人员,打响了技术改造的攻坚战。

当时,基地有几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老型号雷达,使用起来问题较多,别的靶场早已淘汰,官兵们也想乘技改之机换了它。左继章带领科技人员,运用计算机技术对老式雷达进行了一番改造,只花了2万元就使老雷达具备了先进的数字处理技术,性能和数百万元的新型雷达不相上下。经过他们改造的雷达、光学、测量等老设备全都焕发了青春。

他们的“拼盘”建设思路还体现在花钱少、起点高、整体建设追求先进上。在改造指挥通信系统时,当时光纤通信刚刚兴起,风险比较大,有人主张用电缆。左继章从靶场长远发展着想,力主用光纤。在党委的支持下,基地建成了当时全国最长的光纤通信网,并利用这一新技术,将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新旧不一的上千台设备与计算机联网,实现了试验数据计算机处理和全程图像显示,使试验空域扩大了好几倍,试验水平一步跨跃到世界先进行列。

而今,左继章家里的陈设简单,客厅里除了两把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沙发、电视、冰箱和茶几等用品,几乎没有其他现代化的东西。生活上简朴如初,但他对科技工作十分热心,每个月的退休金除了生活所需,其他的全部投给自己领衔攻关的某个科研项目。笔者采访时,曾劝他这么大年纪,不要那么劳累了。他说,我干了一辈子科技工作,趁现在还不糊涂,我想再干点事情。

原承才出生在原掖县(今山东省莱州市)路旺乡原家村的一户贫苦家庭。艰难的不只是经济条件,更是人生遭遇。幼年时,先是母亲改嫁,接着父亲早逝,原承才成了孤儿。而他的其他亲人也各有各的不幸,走投无路时,是好心的本家三婶暂时收留了他。然而,三婶最终也无力抚养这个孩子,直到日本鬼子投降后,八路军收留了他。

在牙山革命根据地,原承才度过了一段美好的少年生活,也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送他上学识字,让他参加儿童团宣传活动,唱歌、演剧、呼口号、啦啦队样样少不了;又经常参加集会,听部队领导讲述革命形势以及穷人翻身求解放的革命道理。最使他不能忘怀的是那些八路军给他讲英勇杀敌的故事。

在牙山这段美好的日子里,根据地给原承才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开始懂得了一些粗浅的道理,知道了毛泽东、朱德。当时人们都说,穷人要过好日子,只能跟着共产党、八路军走。于是,年仅10岁的原承才有了他的军旅梦,自己也想当一名“小八路”。

1946年,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调集军队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收留原承才的部队被迫转移,转移前要将原承才移交地方。原承才要求继续留在部队,参加八路军,因他太小部队领导没有同意,告诉他等长大以后再参军。至此,想当“小八路”的原承才于1946年夏又回到了他的老家路旺乡原家村。

到达部队后,原承才积极训练、认真学习,由于表现突出,下连不久就被抽调至北京志愿军办事处担任兵团司令员孙继先的警卫员。他忠于职守、认真负责,在大半年的警卫任务中,没有出现过一丝偏差。1958年10月,志愿军离朝回国,原承才所在的部队被调至巴丹吉林沙漠深处执行新的任务——建设试验靶场。由于当时苏联专家援建,国家为了照顾他们的生活,及时提供营养丰富的牛奶,专门从国外进口了几头奶牛。原承才的工作由警卫员改成了专门饲养奶牛的奶牛饲养班班长。由于奶牛养得好,他们班多次被评为先进。

1960年,原承才服役期满,在原部队转业,分配到修缮队电工班,他主动选择到最艰苦的点号执行任务,开始了他6年之久的职工生活。由于原承才工作突出,兢兢业业,1965年12月,原承才破格地被批准二次入伍,并被提拔为干部。之后,原承才先后担任修理所所长、团后勤处处长直至基地副司令员。

基地四站是原承才工作多年的地方,那里生活比较艰苦。他和这里的同志有着深厚的感情,有一次,这个站的领导不经请示,擅自动用基建款买了一些沙发和折叠椅。他们寻思老领导会通融,没想到呈送原承才审批报销时给卡住了。他当场指出,这是违反财经纪律的,并责成站领导做出深刻检查。事后,有人说他“六亲不认”,他说,“我不认的是那些不按原则办事,败坏党风的人”。

1983年11月,兰州军区空军纪委专门通报表彰了原承才“廉洁奉公、不徇私情”的先进事迹,《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甘肃日报》等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了他的事迹,1989年10月,原承才被兰空评为“清正廉洁”先进个人,并荣立三等功。

2017年1月,基地举办“感动军营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原承才名列榜首。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从山村孤儿到革命战士,从普通一兵到副司令员,生活的坎坷给予他深厚的沉淀。一心为公、两袖清风,手过千金,一尘不染。因为他的守护,国防有了坚实的底线;因为他的品格,军营有了德行的典范。”

THE END
1.老一辈的艰苦奋斗故事6篇.docx文档介绍:经常听起老一辈的人讲他们那时候的奋斗图强故事,不由感叹他们老一辈所经历的事,叫我们现在年轻的一代再去做相同事,可能大家都吃不了这个苦吧!以下是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老一辈的艰苦奋斗故事,欢迎阅读!也就是瞧瞧喧杂。这回终于有了钱,但也只好买一些手巾、肥皂、牙刷之类的日用品。过了春节,全部又都...https://m.taodocs.com/p-782550391.html
2.粮票的故事——见证航天人艰苦奋斗的岁月当孩子们听完我们的故事后,内心很不平静。他们知道了老一辈在那个年代的艰苦生活,更加认识到改革开放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福祉。 为了纪念我们的票证情谊,老同学还曾写下一首题为《粮票与友谊》的七言律诗: 一别同济五十秋,风风雨雨闯神州。 鬓毛纵是霜颜改,粮票友谊刻心头。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4844908499548478976&item_id=14844908499548478976
1.山西窑洞中的老人故事:岁月洗礼与坚韧生活的启示它们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各种生动的情景,仿佛在诉说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这样的动态图常常引人入胜,让观众沉浸在色彩与形状的交织之中,产生无限的联想。 色翁荡息又大又硬又粗又视频图片 同样,色翁荡息的各种视频和图片也展示了多样的视觉盛宴。这些作品通过精妙的构图和丰富的色彩,捕捉了瞬息万变的美丽。同时,...http://mip.roomall.net/wenda/48205.shtml
2.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通用8篇)篇3: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 关键词:汪锋,西北民族学院,创立者 作为西北民族大学创始人之一的汪锋同志, 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是共产主义的忠诚战士, 是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和民族工作的杰出领导人。汪锋同志于1951年2月起兼任西北民族学院院长, 是学校第一任院长。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px9n3to6.html
3.我家的“人世间”故事父母亲那些艰苦的岁月(祝馥兰)如今,赶上新时代,我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他们还是保持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这是他们的一种美德,也是千千万万个老一辈人的美德,这种美德值得我们后辈们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我要谢谢我的父母亲,将我抚养成人,用实际行动告诉我幸福是要靠双手奋斗出来的!希望我的父母亲永远健康幸福!(作者: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人...http://www.srxzc.com/c/RGdHNjFReHJTaDl1SUMwQnZCbmlDZz09.html
4.党史故事老一辈革命家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今天是世界粮食日,小编带大家重温一下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精神,让我们一起践行到生活中去吧! 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坚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本色和高风亮节,为全党、全国人民作出了表率。 https://m.thepaper.cn/wap/resource/jsp/newsDetail_forward_9598297
5.难忘的事付书朋:我与校庆60周年的故事“绿色情怀”铭刻着老一辈东林人的信念,无山不绿、有水皆清,记录着老一辈东林人的初心和使命。 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的“人拉犁精神” 采访1978级校友、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原主任马广仁时,我问他成功的经验,他说:“工作就要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用实际行动书写业绩。”1982年,马广仁毕业被分配到中国林业出版...https://nefu70.nefu.edu.cn/info/1047/1346.htm
6.有关艰苦奋斗故事(通用19篇)有关艰苦奋斗故事(通用19篇) 人生的道路上总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挫折,不前进的人甘于平凡,勇往直前的人,才能到达顶峰,艰苦奋斗的人生才有价值。下面我们来看看有关艰苦奋斗故事,欢迎阅读借鉴。 艰苦奋斗故事 篇1 马云,生于浙江省杭州,从小家境贫寒。马云称自己脑子笨,从小功课不是他的强项,他参加过三次高考,屡战屡...https://www.ruiwen.com/gushi/1498133.html
7.践行雷锋精神,这些做法值得借鉴看了《刘胡兰小传》以后,他对刘胡兰的英雄形象和事迹十分敬仰,他联系毛主席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对县委办的一位同志说:“刘胡兰牺牲时不满16岁,比我还小,她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她的死比泰山还重,做人就要做这样的人。” 故事3:“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303/t20230305_2111008613.html
8.家族老一辈的故事作文500字1、家族老一辈的故事作文500字工地上如火如茶,吵杂声不绝于耳。那个经历了无数沧桑的老人久久地凝望,双目深邃,仿佛看透了半个世纪,回到了那段属于外公的岁月。外公60岁了,短碎的银发,彼时俊俏的面容,高大的身躯,却显得有些苍老。外公有三个兄弟姐妹,自己是老大,一手撑起了这个家。外公高中毕业后,三个弟妹还在上...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16040194.html
9.龙胜各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中共党史初始使命十个典型故事 中共党史初始使命十个典型故事 要读懂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以下党史故事应该也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学党史,先要从以下故事学起。 1.延安“窑洞对” 2.雷公为啥不劈死毛泽东? 3.耿飚之问 4.《甲申三百年祭》 5.叶剑英两次挽救党...https://www.longsheng-hospital.com/index.php?m=home&c=View&a=index&aid=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