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先辈足迹,传承奉献精神。清明节期间,青岛少先队员代表和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采运者的家属代表一行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纪念碑前,重温“青岛故事”。
清明节,青岛师生和家属代表抵达北京。
仰望来自青岛的“碑心石”庄严宣誓
清明小长假期间,天安门广场人头攒动,人民英雄纪念碑庄严矗立。碑心石正面,镌刻着毛主席题词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纪念碑背面,是毛主席起草、周总理题写的碑文。上世纪五十年代参与碑心石开采、运输的家属代表杨德泉老人、交运集团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建新,为孩子们讲解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青岛故事。
杨德泉老人为孩子们讲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青岛故事。
在麦岛小学宋琳老师、灵山岛小学张丽老师的带领下,佩戴红领巾的青岛小学生,面对人民英雄纪念碑高举右手,齐敬队礼,重温入队誓词。仰望着这块来自青岛浮山的高高矗立的碑心石,少先队员们的心中充满着庄严、自豪的情愫。
宋琳此前多次在北京瞻仰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却不知道这座丰碑还有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青岛故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采自青岛,这件事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国人心中高高矗立的精神坐标,它和青岛的这段故事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宋老师说,“碑心石料开采地浮山大金顶,离我们麦岛小学那么近。我回去一定要把这个故事讲给我的学生们,这段震撼人心的历史,不应该只存放在博物馆里和文史资料中,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把这段历史搬进课堂,让孩子们去触摸它,感受它,相信孩子们会像我一样倍受鼓舞,愿这颗‘青岛心’能照亮我们每个青岛人的人生路。”
从前辈身上学到战胜困难的勇气
家住浮山脚下大麦岛村的麦岛小学六年级学生于桂与王忻楠称自己为浮山的孩子。于桂曾听太爷爷讲过那段历史,但年幼的她对那段“全凭人力采运巨石”的故事并不十分了解。于桂说:“浮山的多数山头我都去过,通过今天的活动我知道了浮山大金顶就在毛主席石像附近,回青岛后我一定要去找一找,在现场体会一下老一辈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精神。”
大学路小学的王绍元和王博闻、田书语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伫立良久。王绍元说:“我们今天的一切是人民英雄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我们必须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不虚度每一寸光阴。”王博闻说:“天道酬勤,人定胜天。听说碑心石料刚从大金顶开采出来时有300多吨重,初步加工后也差不多有100吨重,把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从青岛运到北京看似不可思议,但先辈们想方设法克服了所有困难,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田书语喜欢画画,她说,从运送碑心石的勇士们的身上,她学到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回家后她会画一幅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画,以这样的方式纪念这次难忘的北京之行。
从老一辈人的无私奉献中获取精神财富
“这么大的一块碑心石,是怎么从青岛浮山运到北京的?”面对孩子们的提问,杨德泉老人在纪念碑前娓娓道来,就像逝去的父亲当年告诉自己时那样。1953年,负责运送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料进京的是青岛市搬运公司起重运输队(交运集团前身的下属公司),而杨德泉的父亲杨世森,当年正是起重运输队的副队长。
杨德泉第一次来北京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上世纪70年代,四十多年过去了,他前前后后到过北京多次。“人民英雄纪念碑就那么静静地矗立在那,我对父辈、对青岛的骄傲与日俱增。如今的孩子们很多没有听过60多年前碑心石的采运故事,今天来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我们更能体会到先辈们为纪念碑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在杨德泉讲述那段历史时,众多游客纷纷驻足聆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青岛故事,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中华民族走过怎样的坎坷,革命先辈做出怎样的牺牲,都凝聚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百余字的碑文中。“毛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王建新表示:“无数前辈们的牺牲和奉献,成就了我们民族精神中最为亮丽的底色,其中凝结的民族精神,是最为高尚的精神圣地,他们的战斗豪情,他们的无私奉献,直到今天,都是我们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师生和家属代表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合影。
“老一辈青岛人艰苦奋斗,排除万难,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组织这样的活动,就是要激励广大中小学生在未来的道路上继承和发扬这种吃苦耐劳、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在工作和学习中注入生命的坚韧、进取的力量,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净化,让我们前行的脚步更加有力。”王建新说。(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孙飞郭菁荔)